黃石影室

集百家之長, 走自己的路。
個人資料
Alaba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二泉映月》之二

(2019-02-25 06:29:15) 下一個

我在博客中曾經提及, 在中學時我有一位好朋友, 喜歡拉二胡。 我常常靜靜地聽他拉二胡, 其中最最喜歡的一曲就是二泉映月。當時並不知道瞎子阿炳的身世, 隻感到曲中表達了一種幽怨, 悲憤的情感。 到了成年之後,我開始了解阿炳的身世,他一方麵對樂理和樂器技巧的爛熟;另一方麵他的平生經曆,他的苦難, 他的貧困, 他的無奈,他的悲憤,他的期盼,他的呐喊,他的疾呼,造就他成為一代音樂大師。 他不僅僅是國之瑰寶, 他是世界級的音樂大師。

網上有許多有關他的傳說,如:美國航天局,給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類的問候致意。在代表人類文明的作品中,音樂作品來自中國,就是《二泉映月》; 我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升空,搭載音樂之一《二泉映月》; 20世紀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國人民推薦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這些傳說我都沒有得到證實。 但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麽。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薑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隻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跪了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1991年,一位英國音樂家在美國的一場音樂會上聽了《二泉映月》的錄音後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人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我想就憑這兩條,《二泉映月》確實已經走向世界,可列為世界名曲。

提到貝多芬, 不由想起和阿炳何等相像。 兩人都是偉大的音樂家;兩人都患有梅毒;兩人都因為梅毒導致生理缺陷,前者耳聾, 後者瞎眼;兩人都在貧困線上掙紮著;在嚴重生理缺陷和貧困的威脅下,兩人都完成了傳世之作。他們之間不同的是,貝多芬是一位西洋交響樂作曲家,阿炳是一為東方民間音樂家, 他們之間的作品是兩類絕然不同的音樂,表達他們各自的意境。

其實,青黴素對梅毒有特效, 可惜在貝多芬時代青黴素還沒有問世; 阿炳所經曆的時代, 青黴素雖然已經問世(1941年),可是阿炳窮困潦倒,哪能支付當時十分昂貴的青黴素。

最近, 在網上瀏覽我喜歡的音樂, 當然也就想起了《二泉映月》, 我聽了幾個版本, 我以為以閔惠芬演奏的《二泉映月》為最好。又找到了《二泉映月》的唱詞, 歌詞也有幾種版本, 以王健作的歌詞我最喜歡。 王健是近代作歌詞的大家, 她所作歌詞被譜曲後廣泛流傳。許多都是她與著名女作曲家穀建芬合作的,王健作詞,穀建芬作曲,珠聯璧合,二人被人並稱為“詞壇二女傑”。 請允許我把王健的《二泉映月》的歌詞轉抄到這裏, 供網友們欣賞。

聽琴聲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後

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陣陣秋風吹動著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遙遙出巷口,宛轉又上小橋頭

四野寂靜燈火微茫映畫樓

操琴的人試問知音何處有

一聲低吟一回首

隻見月照蘆狄洲,隻見月照蘆狄洲

琴音繞叢林,琴心在顫抖

聲聲猶如鬆風吼,又似泉水匆匆流

又似泉水匆匆流,憔悴琴魂作漫遊

平生事啊難回首,歲月消逝人煙留

年少青絲轉瞬已然變白頭

苦伶仃舉目無親友

風雨泥濘怎忍受

榮辱沉浮無怨尤,榮辱沉浮無怨尤

惟有這琴弦解離愁

晨昏常相伴苦樂總相守

酒醒人散餘韻悠

酒醒人散餘韻悠

莫說壯誌難躊胸中歌千首

都為家鄉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長久

共祝願五洲四海烽煙收

家家笙歌奏

年年歲歲樂無憂,年年歲歲樂無憂

縱然人似黃鶴,一抔淨土惠山丘噢

此情綿綿不休,天涯芳草知音有

你的琴聲還伴著泉水流

我選了幾個歌手的版本,關起門來細細的辨味, 其中有龔爽,彭麗媛, 程桂蘭,李玉剛,童麗和石麗娟,每個歌唱家我至少聽上三遍以上。 最後確定, 我最喜歡的是石麗娟版本。

現在我把她唱的視頻貼上,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欣賞,享受!

謝謝光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信筆由墨 回複 悄悄話 所見相同。石麗娟的音色,韻味最接近南國音韻,彭麗媛的音色不適合。其他幾個沒聽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