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2 (265)
2013 (204)
2014 (190)
2015 (154)
2016 (124)
2017 (65)
2018 (113)
2020 (63)
2023 (71)
上麵講過我的大姐和二姐早早工作,給家中提供不少的支助。 後來, 大姐成婚, 婚後工作調動去了廣州。 生育子女之後, 媽媽就不要她再支助家庭。她的一生專注於醫院的護理工作,由於她工作做出成績,在退休之前她獲得一枚勞動勳章,她常常拿出這枚勳章顯示她所做出的成績。在改革開放早期, 他們全家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自食其力地生活在溫哥華。 我到美國之後去探望過她兩次,第一次在2012年, 她顯得非常高興, 和我款款而談, 回憶起她童年的生活和海鹽的情景, 對我寫作此文頗有幫助。 第二次探望她在2015年,她89歲。 我的兩位國內的姐姐催促著我去探望她。 當時, 我太太“梅”正重病住在護理院,我急急抽出三天時間去溫哥華, 那時她已經顯示腦退化的模樣, 反應遲鈍。兩年之後, 在一次老年性肺炎後, 再也沒有複原,駕鶴西去, 終年91歲。
二姐很早就在上海做小學老師,沒有結婚, 她單身一人。 從十幾歲出道做小學老師,開始支持家庭, 一直到媽媽去世, 那時, 她已51歲了, 整整養家30多年。可以說她是我家的功臣, 沒有她和大姐的支持,我們很難度過一段極其艱難的時光。 她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姐姐。 她家住在上海長樂路, 在原來紅房子餐館的斜對麵。 成年後我去探望她,她一定請我到紅房子吃西餐,那時的西餐不像現在那樣貴。 原來,我想等我在美國站穩腳跟後, 接她來和我同住, 讓她有個舒適的晚年。 可沒有等到我給她發出邀請, 由於常年高血壓,58歲那年中風去世,是我來美國的第二年。
我的大哥, 原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書,因肺結核停學, 到蘇州養病。 期間,媽媽為了他治病上下奔走。 那時經濟已經非常艱難,媽媽除了必要的醫療費用開支外,總是買些葷菜單獨營養我的大哥, 其他兄弟姐妹沒有份的。在我媽媽細心的照料下, 大哥身體漸漸複原。 到解放前夕,他又考進蘇州東吳大學經濟係,但是,媽媽那時已經沒有能力支助他上大學了。
這裏順便插一句,我母親談到父親時總說:“他並不是沒有優點的。在我家條件優越時, 他為人大方, 豪爽,願意助人。” 父親有一位摯友, 抗戰時去四川工作, 家屬在上海無人照顧, 全靠爸爸的照料,吃住均在我家, 分文不收, 一住就是兩年。 後來, 他們去了香港,偶有書信來往。 聽說我家家道中落,大哥上學付不起學費, 他就毫不猶豫承擔我大哥四年大學學費。大哥也就這樣順利地完成學業。
大哥畢業後分配在上海浦東糧食局工作,是否接受這樣的工作他猶豫不決。 由於他長期患病, 對於自己的身體憂心忡忡, 他一直在媽媽的照料下生活,離開媽媽要他獨立生活,似乎沒有信心。 當然, 他是媽媽的大兒子, 對他離開媽媽也是放心不下的。媽媽腦筋清晰,處事決斷,分析了大哥當時的身體狀況, 對他說: “你應該接受這個工作, 不要害怕你的身體, 你還年輕,隻要自己注意加強營養,身體自然慢慢會好起來的。 你去工作後, 每個星期給我來一封信, 跟我說說你的身體情況, 我會幫你出主意的。”果然, 大哥工作之後, 身體逐步恢複, 他一直工作到60歲退休。我上大學期間, 我的生活費用都是我哥哥提供的。 後麵將會敘述。
由於父親不在身邊, 我對大哥的敬重, 就把他當成父親一樣。 當我小的時候,媽媽有時管不了我, 隻要我哥哥一發脾氣, 我就不啃聲了。到我成年之後, 還是對他畢恭畢敬。他在68歲時, 跌了一交跤, 不幸中風去世。
我的三姐高中畢業後,家中也無能力提供她上大學的經費。 那時, 在解放前夕,媽媽叫她去上海找父親和二姐, 請他們找一個小學教師的職位個給她。 因為上麵提到父親和二姐都有小學的背景。三姐到上海之後, 一麵聯係尋找小學老師的職位, 一麵走訪親戚朋友。 一天, 遇到我的一位堂兄, 得知姐姐沒法上大學而到上海尋找工作,立即告訴我姐姐:“ 回蘇州上大學去, 大學期間的費用由我負擔。”就這樣她回到蘇州, 在親戚的幫助下, 在東吳大學化學係完成學業。 畢業後分配到東北, 以後轉到天津, 北京, 最後派她去保定發展膠卷工業。 以後, 她成為中國膠卷工業的第一批科學家,出任保定膠卷廠(全國最大的膠卷廠, 樂凱廠)總工程師, 為中國的多種膠卷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一直工作到66歲, 退休,頤養天年。她一度還是化工部付部長和保定市付市長的候選人。 如今,她已有87歲高齡了。
我的小姐到高中二年級時,好像剛剛解放,媽媽實在無法提供她學習生活費用。要她報考護校, 當時的護校全免,還包括提供生活費用,但是學校不在蘇州, 在無錫。 我小姐當時才十多歲, 小小年紀自個到無錫報到, 順利完成3年護校學習, 在無錫一家醫院找到一份工作。 她一邊工作, 一邊讀夜校。 5年之後, 她報考上海第二醫學院,錄取! 畢業後她成為一名兒科醫生, 先在仁濟醫院兒科工作, 後因家庭成分關係下放到南翔醫院, 在那裏她創建了兒科, 和兒科病房, 直到退休。她靠自己奮發,從一個護士考上大學,成為兒科專家,全憑她自己一股勁的執著, 努力。 我挺佩服她。 她一直以為媽媽給三姐讀大學, 沒有給她讀大學, 因而常常埋怨媽媽不公平。 直到媽媽去世後, 她還耿耿於懷。 後來, 我給她作過解釋,不是媽媽不公, 隻是三姐遇上了那位堂兄支持她的學費。如今,她已有86歲高齡了。
我記得在1953年, 媽媽先後送走哥哥,三姐,小姐,之後, 家中隻有媽媽和我兩人。 那時經濟逐步得到改善, 因為哥哥姐姐工作之後, 每月都會寄錢回來, 雖然, 並不富有, 但生活上足足有餘。 我和媽媽的感情在這一階段得到逐步加深, 直到61年我考上大學。
回想起來, 媽媽好不容易,她一人照顧著我們6個兄弟姐妹,沒有得到我父親的絲毫幫助, 把我們6個子女前後培養成人,送出家門, 走向社會, 非常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做母親的責任。 她隻有小學程度,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 一個封建家庭的太太, 一個沒落家庭的主婦,就憑借著一箱首飾, 把6個孩子拉扯養大, 完成學業, 一個個走出家門。 在艱難的日子裏, 她從未抱怨,就是對於爸爸, 也總是無怨無悔, 我沒有聽到過一句埋怨爸爸的話。我問過她:“爸爸找了個姨太太, 你怎麽能容忍?”媽媽回答說:“那個年代, 我的婆婆還是四姨太呢。 他們弟兄好多都有姨太太, 我一個人怎麽阻止的了?再說, 你爸爸是個好人,隻是有點少爺脾氣。”成人以後, 我也能理解媽媽的心情, 一日夫妻百日恩啊! 何況她還給他生了6個娃。
哥哥姐姐各奔東西之後, 媽媽把所有對孩子的愛集中在我一人身上。 我的所有愛好都得到我媽媽的支持。 我學過寫字, 喂過金魚, 養過貓咪,鴿子,黃雀,走過高蹺,打過彈子,玩過蟋蟀,彈弓,氣槍,學打乒乓, 學遊泳, 學繪畫, 後來打台球(斯諾克,snooker)。 每天,從小學放學回家,她總是給我準備一杯牛奶, 兩片麵包。 後來,我會問媽媽要8分錢到鳳凰街上吃一碗小肉餛飩或一毛錢去吃一碗陽春麵。我的青少年時期忙碌而有趣,所有的一切媽媽從無阻攔。 有時打乒乓晚上有比賽, 到很晚回家, 她總是等著我。 在我生長發育期間, 先後給我吃了十隻雞。 我問她:“為何要給我吃那麽多的雞?雞很貴啊!”她說:“你哥哥得了肺結核, 我要把你養好。” 所以,我成年之後,比我哥哥體格健壯得多。尤其在三年自然災難期間,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她總是托人去蘇州鄉下高價買到些雞蛋給我營養。回憶起來,十分感謝媽媽對我的關心和嗬護。
在媽媽的帶領下, 我們兄弟姐妹六人總是和睦相處,從未有過麵紅耳赤。 媽媽在世之時, 人人都聽媽媽的, 她說了算。 媽媽去世之後,我們都聽大哥的。 到我大哥去世之後, 我聽幾個姐姐的。 所以, 在我大姐最後的歲月, 兩個國內的姐姐催促著我去探望她,盡管我太太病重住護理院,我還得抽出時間去探望我大姐。
文中“膠圈廠”,應該是和攝影相關的“膠卷(juan,第三聲)廠”吧。
您的母親實在是一個大度的女性,在那個年代娶二房的確也是家常便飯,但從未有任何怨言,這就不一般了,看來在過去爸爸媽媽在國內遊山玩水,也留下了很多美好而深厚的夫妻情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