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登載過夏誌清教授的一篇文章“一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這是為司馬新的中文新書“張愛玲和賴雅”所作的序。據說夏教授是捧紅了張愛玲的第一人,他稱張愛玲為曹雪芹以來的最好的小說家,這一說法已為人們廣泛接受。
從小時候起,我看過多遍紅樓夢, 一直到老也不敢說:“我看懂了紅樓夢。”看看研究了幾十年的紅學家們的爭執, 許多有關紅樓夢的問題都還沒有結論, 我怎麽能說“看懂了”呢?書,不是一遍就能讀懂的。
第一次接觸張愛玲的小說,文章,是我到了美國後, 有了互聯網, 可以隨意搜索網上的文章小說。 那已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了。我好興奮,我可以隨意閱讀張愛玲的小說了, 她是近代中國文壇巨匠啊! 文革期間是買不到張愛玲的文選的, 文革後又稱張愛玲是反共作者,我想是她的那篇“赤地之戀”惹的禍吧, 她的書在當時的中國是禁製發行的。
我沒有時間讀她的許多小說, 選擇性地讀過“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 “色。戒” 和“赤地之戀”, 其中, 以“色。戒”最為難懂,雖然它是一篇短文。 第一次看, 竟然沒有看懂, 不知所雲! 當然, 看不懂巨匠文筆, 也不為羞恥, 她是曹雪芹以來的最好的小說家啊!
過了一程, 再看第二遍, 仍然是霧裏雲裏, 懵懵懂懂。 不過, 我感到所以讀來感到困難, 是因為文章中有較多的倒敘, 回憶, 想象, 對話, 穿插其間,當然還有更多的心理描寫, 使人難於去捕捉她要表達的那根線索--一個青年學生團體刺殺漢奸易先生過程。 直到2008年看了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使我大概了解了小說的全過程。 王桂芝, 一個純潔無邪的青年女學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出於愛國的熱情, 和幾個誌同道合的青年學生,企圖暗殺汪偽漢奸,易先生。 由於王佳芝不是專業特工,感情用事,導致行動失敗,自己也斷送了命。看過電影之後, 雖然了解了故事的來龍去脈, 實際上還是沒有弄清作者的真實意圖。
自此以後, 我又反複閱讀“色。戒”多遍, 每次讀完, 都會感到有深一層的理解。後來, 我又看了幾篇有關評價張愛玲的文章, 使我茅塞頓開。偶爾讀到一篇散宜生寫的文章,“長溝流月去無聲”, 為了尊重作者, 我把他原文引來,“一位青年女子,為愛國殺手色誘漢奸高官。同誌們既要利用她又視她為不潔,倒是那位家中沒有感情的高官對她很是關懷。在緊急關頭,她竟然示意高官逃走!高官隨即一個電話,下令封鎖了整個街區,把參與其事的青年學生全部逮捕,在當天午夜就槍斃了,包括那位救了他的女子。芳心如雪,郎心如蠍,對比之烈,令人氣絕。”尤其後麵這一句,“芳心如雪,郎心如蠍,對比之烈,令人氣絕”寫出了作者體會張愛玲寫作技巧的高度總結,真是一針見血, 入木三分!
此外,讀到最後, 我理解張愛玲借助這個故事, 要寫的是“超階級的人性”。 故事的結局是一個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儈子手,易先生; 一群熱血的男女青年學生被殺,包括了他的情人,王桂芝, 生死搏鬥的兩個對立麵。然而,在最後的關鍵時刻,王桂芝在一瞬間一個念頭在她腦中一閃而過:對比那個破了她身子的人,梁閏生, 對她老是躲躲閃閃,既要利用她又視她為不潔,而易先生給她以十一根金條的價爽快地買下6克拉鑽戒, 連易太太都沒有。“這個人(指易先生)是真愛我的,。。。。。。”由此,對易先生喊出“快走!”:而這個殺人凶手事後卻感到,在他命懸一線的時刻,是她, 挺身救了他。“ 她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番遇合。”
張愛玲沒有把王桂芝寫成視死如歸如劉胡蘭式的英雄人物,卻體現了人性的真實表露。
可是張哪是凡間女呢!!她在小裏弄裏靜待她的蘭成哥哥的時候,無軌車叮叮咚咚的來了又去了,床也越漸寬大。。。她對胡的情意,是她對她自己的一種渴望與達成。胡成了她做的一件人間凡事罷了。所以,張這類的女子,原本就不適合談婚論嫁的。她若有了歡歡喜喜的愛人,我們一定讀不到這樣的“色戒“了。
不知是誰人說的:“熱戀中的女子, 智商是最低的。”也許, 正因為如此, 成就了她和胡蘭成的姻緣。胡蘭成,雖然他風流倜儻,博學多才, 但他畢竟在情感上太不轉一, 造成了這一段亂世姻緣。
問好師兄!
不對吧,文革後張愛玲的小說並非禁書,重版了不少,隻是不包括“赤地之戀”等少數幾篇罷了。也請不要對夏誌清的評論過於迷信。他也並非捧紅張愛玲的第一人。事實上早在夏吹捧之前張就已經成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