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影室

集百家之長, 走自己的路。
個人資料
Alaba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家史追憶)

(2014-01-08 09:04:19) 下一個

 
這個故事描述了我家祖上的一段軼事,其目的在於探索自己家族在曆史中的地位,所做的貢獻,以及家族的興旺和衰敗,而不在於炫耀家族過去的輝煌。在上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家族早已形成很多分支,偏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我這裏所寫的僅限於“尚胥裏”這一支家族堂號。故事中的種種描述,在網絡上均可查及,我僅僅把這些事實如實地串連,組合,編寫成文,好讓我以及我的後人了解自己的身世。

1943年,上海,我出生於一個封建大家庭,我有一個哥哥,四個姐姐,我們都是尚胥裏朱氏二十三代世孫。父親,朱升廷(尚胥裏朱氏二十二世孫),字楷卿,1903年出生於浙江海鹽,卒於1959年。                             
 
從《海鹽朱氏族譜》上可查到,朱氏家族第一代名叫朱瑰,朱瑰生於唐僖宗廣明元年(880),於天福丁酉年(937)離世,葬婺源縣萬安鄉千秋裏三都。唐天祜年間(904907),朱瑰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率兵三千防戍婺源,製置於茶院,巡轄婺源、浮梁、德興、祁門4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天祜三年(906),朱瑰受封宣、歙、池、平、蘇、杭、饒、信八州觀察史,於是舉家遷婺源。其子孫也居於此,稱婺源茶院朱氏,朱瑰為茶院朱氏始祖。迄今已有1100餘年的曆史(有關資料可在百度打入“海鹽朱氏”查得)。                                          
 
婺源茶院朱氏九世孫朱熹,生於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卒於慶元六年(1200)。朱熹博學先哲,乃我中華大儒,當列世界文化偉人。朱熹是先秦以來儒家係統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國後期封建社會在文化思想領域中影響較大的一位思想家。從學術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學最突出的代表。從他的曆史地位和社會影響上看,朱熹在中國古代學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數的幾位偉人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他的學說與孔子前後輝映,世稱“朱子”。雖然,也偶然讀到有關批評朱熹的文章,但他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朱熹竭盡精力,深入探究聖賢的思想準則。他所寫的書在世上廣泛流傳。朱熹死後,朝廷把他的《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作注的書作為學校的教材,所謂“四書”。朱熹一生寫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學生的問答一共八十卷,還有別錄十卷。                                  
 
尚胥裏朱氏二十世孫朱昌頤,生於乾隆辛亥(1791),卒於同治壬戍(1862),號正甫,又號朵山,清道光六年(1826年)中一甲一名狀元,是自隋至清整個科舉時代1300多年中海鹽縣曆史上唯一的狀元。曆任翰林院修撰、戶部主事及員外郎、典試雲南。道光二十六年遷山西道監察禦吏、擢吏科給事中,與同僚議事不合, 被議降級。鹹豐帝登基, 起用主事, 後謝病歸裏。他任職久, 洞悉利弊, 實心辦事。他創辦南漕海運事宜, 詳議規條,曆久奉行稱便。任官時, 彈章無所避忌, 條陳南漕積弊, 請變革倉役、幫弁諸廢及一切陋規,並由江浙招商海運至天津, 紓民力而實京倉, 奉旨允許。海鹽南鄉三澗寨一帶海塘久圮,他督勸紳民捐款築石塘八十餘丈,民眾得以安生。後主講敷文書院八年(敷文書院後改名為“萬鬆書院”,即越劇中梁山伯、祝英台讀書之地),學者奉他為師中楷模。海鹽民間有朱昌頤給道光皇帝寫扇麵的傳說。在老家長木橋,建有“得硯樓”一座。著作有《鶴天鯨海焚餘稿》六卷、《小珊公行略》一卷、《燕遊日記》等。其子燮元,道光庚子年(1840年)副榜,官至河南侯補道。                                        
 
尚胥裏朱氏二十一世孫朱丙壽(係本文作者祖父),字笙鹿,號少虞,生於1836年,卒於1914清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由戶部主事升員外郎,調廣東廣州府知府,又護理雷瓊道,後又調任潮州府知府署潮州運同事,三品銜,賞戴二品頂戴,多次被慈禧,光緒召見。為政幹練,有循聲。朱丙壽返鄉後著作為主,有《夢鹿庵文稿》一卷、《喻蔭山房吟草》四卷等,並開始續編《海鹽朱氏族譜》,曆時十餘年,共20冊,3000餘頁,現存上海市圖書館。這部《海鹽朱氏族譜》,包括了自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到元朝元貞年(1295),婺源茶院府君朱瑰始遷海鹽第一世祖朱順,至光緒十七年(1891)入譜的最晚輩海鹽第二十四世,共收錄了1000年間8000多名朱氏後代,其中男士約5100人,女士約2900人。初步統計始遷海鹽家族人員中先後有250多名太學生,50多名貢生,39名舉人,13名進士,其中二十世祖朱昌頤為一甲一名狀元,他是海鹽唯一的狀元。家族中先後有上百人出任知府、州判、同知、知縣、員外郎、教授、教諭、訓導等職。  
 
朱丙壽歸裏後,於光緒年間建私家園林(朱園),此園中間以一短垣將園林分隔前後二部份,前園主體建築為廳堂,傳說能容一百個桌麵,號稱百桌廳 (為了考證是否真有百桌廳,我要姐姐,朱璧英,打電話給95歲的年長堂兄,朱曾洽,現居北京。據堂兄回憶, 正廳放不下百桌,但正廳傍有一花廳,加上花廳確實可放百張桌麵)、經樓、方亭、長廊、池塘、曲橋、水榭及竹木、山石等;後園以林木、竹類為主小山間有楓林及梅林。朱丙壽為清末海鹽首富,朱園遺址即今之海鹽賓館(有意思的是海鹽賓館現主人亦是尚胥裏朱氏後人)。                                           
 
尚胥裏朱氏近代名人輩出(網絡上均有詳細記載),有二十一世孫朱彭壽, 1869年生,1950年卒於北京。字小汀, 光緒乙未(1985)進士, 陸軍部左丞、右丞, 民國初任國務院秘書長幫辦等職, 彭壽富藏書,達數十萬卷,考訂成書數十種, 新編《嘉興市誌·藏書家》有朱彭壽傳。尚胥裏朱氏二十三世孫朱希祖(18791944)文史大家、教育家, 在治學、教育、創導新政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朱氏二十四世孫朱偰(xie(19071968) (朱希祖長子)字伯商,著名財經專家、國學大師、文物保護專家,江蘇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南京曆史學會理事。著名畫家朱乃正(1935), 號野齋主人、月白風清樓主。性豁達豪放,情細膩深遠。嗜酒,好古文,擅書法,善水墨畫,精於油畫。是當代頗具個性的著名的詩化了的書畫家、教育家。 尚胥裏朱氏二十三世孫朱璧英,女,生於1931年,當代化學家,為中國第一代彩色膠卷創始人之一, 任中國最大的電影膠片廠,保定樂凱膠片廠,副總工程師,膠片研究所所長之職。

祖父朱丙壽娶有四位太太,有十個兒子,八個女兒,還不包括未成年,中途夭折的。1916年(可能網絡記載有誤,祖父卒於1914年),朱丙壽因次子讚卿體弱多病,乃在南北湖擇地造別墅,取名“載青別墅”,門對青山,窗含碧波,以為讀書養屙之所, 共有正屋二間,會客室一間,橋亭一座。誌書稱其為“式參中西,室頗精雅,開湖上別業之先。”後來,這間別墅竟成為韓國抗日英雄金九避難之所,這是後話,讓我慢慢道來。如此龐大的家族當然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近百年來至少經曆了三次劫難。第一次在太平天國期間,太平天國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稱號“天王”洪秀全)領導的一次農民革命運動,洪秀全於1851年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曾占領長江中下遊地區;此後,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計存在13年。太平軍在全盛時期的兵力超過一百萬人(包括女兵十餘萬人)。有人估計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約兩千萬人喪生。現代有人估計1850年的中國人口大約有4.2億人,經過太平天國,撚軍及回族等起事後,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約3.5億人。                                       
 
朱宅(為朱昌頤所建),原大營弄13號民宅,是海鹽望族朱氏的祖傳老宅,歸屬“樹德堂”,從清代中期建成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曆史,太平天國期間曆經數次戰亂,飽經風霜,毀損嚴重。直到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以後,老宅得以重新修繕。第二次在日軍侵華期間,海鹽淪陷, 家族成員百餘人為了避免被日軍蹂躪,殺戮,移居上海英,法租界。期間朱園被日軍焚毀,今僅存羅漢鬆一株,係百餘年之古樹,這支古鬆現今仍然存活,隻是挪動了一下位置(網絡上均有記載)。但根據我的母親回憶,朱園之焚毀並非由日軍所為。朱氏全族成員由海鹽移居上海避難之時,朱園(由朱丙壽所建)由大管家主持,管理,期間,他卷走了宅中細軟,古董,放了把火燒毀了朱園,而嫁禍於日軍,但此說無從考證。解放後土地改革,佃戶門的怨氣並沒有向東家發泄,而矛頭直指大管家,他終於被整壓,槍斃,而朱氏家族在土地改革運動期間毫發未損。                            
 
第三次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個官僚地主的家族理所當然會受到衝擊。我當時正就讀於南京醫學院。我這個黑五類,狗崽子無疑給造反派打翻在地,再踩上一隻腳。好在我十分低調,在運動進入高潮時,我躲進了醫學院附屬醫院學習針灸,師從高老(姓高的老針灸醫生,年齡80開外),治療病人,救死扶傷啊,逃過了一劫!可我家族中的成員大麵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有幾位族中親戚在運動中受不了無辜的蹂躪,含恨以終。尚胥裏朱氏家族自老爺子作古後(我的祖父),經過無數次的戰亂,動蕩,整個家族已不再居住在一起,分散到全國各地,香港,以至海外。文化大革命後他們都十分低調,夾著尾巴,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各地,沒有人再去回憶這顯赫一時的海鹽望族, 朱氏家族。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個家族,乃至個人隻能考察,了解前身前世,無法預測未來,就像無法預測明日的股市一樣。 這樣的一個封建,官僚,地主的家族,在共產黨領導的國家,看來隻能是默默無聞,再也無法重現昔日的風光了。但是,偏偏奇跡發生了! 故事回溯到抗日戰爭年代。

韓國的一個傳奇人物,金九,著名的韓國獨立運動家,被譽為韓國國父。早年參與反對李氏朝鮮的東學黨運動,之後因不同原因數度入獄。後來由於出色的政治領導力,金九加入了韓國的獨立運動,且成為領導人。在中國抗日時期,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時,金九所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亦隨之遷於重慶,曾擔任韓國臨時政府主席,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良好。1932429日上午10點多鍾,上海虹口公園內“轟”的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正在借慶祝“天長節”之機閱兵的侵華日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大將等當即被炸斃,駐華公使重光葵等被炸傷。投彈勇士、韓人愛國團團員尹奉吉被拘捕,後尹奉吉英勇不屈就義。   
 
事發後,流亡在上海的韓國獨立臨時政府領導人金九等被日軍懸重賞追緝,處境極為險惡。韓國民族英雄金九自敘傳《白凡逸誌》中,用他親身的經曆,描繪了韓國人民在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鬥爭中,中韓兩國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真實感情和兄弟情誼,其中感人最深,使這位在國內入獄三次,受盡酷刑,渡過近10年鐵窗身涯錚錚鐵漢,沒齒難忘的是4.29事件上海虹口大爆炸以後,金九亡命嘉興,海鹽地區的一段經曆。4.29時間炸死侵滬日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大將等一批日寇要人,日本侵略者懸賞60萬大洋捉拿金九。 金九在中國友好人士的安排下,得到辛亥革命元老諸鋪成先生的幫助, 先避難到嘉興。 日寇得悉, 沿滬杭線收搜捕金九,於是隻好另找地方。《白凡逸誌》是這樣記載的“派人到嘉興車站打聽,果然有日本便衣警察前來巡視的消息,因此決定到諸鳳章(諸鋪成先生之子)先生夫人(即朱佳蕊, 我的堂姐)的娘家避難。他夫人的娘家在海鹽縣城,暫避於離縣城四十餘裏外的載青別墅(上文提及)。朱氏是諸鳳章繼室,剛生第一個嬰兒,是位年輕美麗的女性。諸先生隻請他太太一人陪我, 乘了一整天的船送我到海鹽朱家避難。 後來,再和諸夫人一同乘船到六裏堰, 從那裏向西南爬五,六裏山路。 諸夫人穿著高跟鞋,在七,八月炎日下,頻頻用手帕拭著汗,爬山過嶺。夫人娘家的女婢帶著我的食物和其他日用品隨著我們,我看到這光景真想把這場麵攝成影片傳給下代子孫,但這又怎麽能辦到呢?”若國家獨立的話,我的子孫或同胞,誰能不感謝褚夫人這樣的誠意和親切呢?雖然不能攝成影片,但還可以用文字傳下去,所以記下這一段往事以資紀念。”褚夫人,朱佳蕊,令金九先生如此感動。金九在嘉興,海鹽避難的時間,從19325月至19362月臨時政府遷移南京止,前後斷斷續續兩年多。19965月,“金九避難處”修複(同時修複日暉橋17號宅)“金九避難處”室內安放金九先生半身銅像,陳列金九和褚輔成的單獨照,金九與陳桐生等人的合影,以及諸夫人,朱佳蕊的照片。1996年韓國政府鑒於褚輔成救助金九等韓國獨立運動人士的功勳,決定授予褚輔成“大韓民國建國勳章”,於同年930日在嘉興舉行隆重的授勳儀式。
 
《白凡逸誌》是金九先生為了已經回國的幼兒以後能夠知道他在國內外所經曆的往事而作,含有遺書的性質。作為金九先生唯一健在的兒子金信,曾任韓國空軍參謀總長,中將,1961年五一六軍事政變後任國家再建最高會議委員兼空軍參謀總長,1962年免職。轉入預備役。後曾任交通部長官,1986年任獨立紀念館理事長。著有《走遍中國說平生》。他一直把《白凡逸誌》當作父親的遺訓過來對待。他遵照父親滴水之恩當作湧泉報之的遺願。特別對曾經在複國鬥爭中支持他們的中國朋友,尤其對諸鋪成先生一家以及他的兒媳,朱佳蕊,懷有深深的情誼,對他父親在逸誌中作過生動描寫的朱家蕊,諸夫人,更是感恩於懷。中韓建交後,他多次尋訪父親故友,數次到嘉興,海鹽等地實地考察調查,當得悉南北湖風景區管委會已將朱家蕊,諸夫人,的事跡展覽於“載青別墅”後,立即來到南北湖憑吊。坐在父親當年睡過的床上,陷入深深的沉思,眼淚奪眶而出,對陪伴而來的人們說:”當年叁塊銀元, 在上海可以供一個人生活一個月, 日寇懸賞60萬大洋,抓我父親, 中國人民不為金錢所動, 保護了我的父親, 怎麽能不令人感動。 他欣然命筆在留言簿上題寫了“飲水思源, 韓中友誼”,還語意深長地說:想不到海鹽修複載青別墅, 怎麽快, 這麽好, 出乎意料”,南北湖山美, 水美, 人情更美‘,下次我要帶一批烈士子女到南北湖住十天, 半月, 讓韓中友誼代代相傳." 果然,時隔半年,金信將軍於1977年一月帶著女兒,女婿,和孫輩共6人及其他烈士子女再次來到“載青別墅”,並親自充當翻譯,祥盡解釋金九先生在“載青別墅”避難經過,教育他們“滴水之恩當湧泉報之”,永遠不忘記中韓友誼, 並在褚夫人, 朱佳蕊遺像前默哀。 褚夫人,朱佳蕊,一個極平凡的中國婦女,卻在中韓友誼史上,在共同抵抗日寇侵略的年月裏,留下值得後人紀念的一頁。

由於朱家有這麽一段抗日經曆,以及海鹽縣唯一的狀元世家,於2010年底, 海鹽縣斥資300萬元對朱宅進行保護性修繕。 朱宅(係朱昌頤的老宅,而非朱丙壽的朱園),原大營弄13號民宅,是海鹽望族朱氏的祖傳老宅,歸屬“樹德堂”,從清代中期建成至今已有170年的曆史,其間曆經數次戰亂,飽經風霜,毀損嚴重。為使朱宅曆史風貌完整再現,縣城投資集團張越峰介紹,“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我們多方麵收集資料,製定了周密方案,對朱宅屋頂、梁柱、牆麵、樓板、門窗等進行修補和更換。”“每一處細節都是依據朱宅的史料、實物和當地同類型相關建築特征及其數據確定的,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曆史信息。”去年年初,朱宅經過修繕後恢複原貌,並有了一個新名字“大隱江南”。縣文聯主席宋樂明告訴記者,“大隱江南”的名字源自海鹽“長三角最佳慢生活旅遊名城”的美譽,意為隱逸文化。朱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為二進式磚木結構樓閣建築,粉牆黛瓦,樸實端莊。第一進設置了宅第內園,有噴泉、金魚、鮮花,宅內左右兩側各展有奇石,其中不乏珍品,牆上掛有名家字畫,工筆、寫意兼有。穿過小天井為第二進,設有傳統茶道表演、民俗展演等,端坐其中品茗賞曲,極盡風雅。十分可惜,規模更為浩大的朱園,於日寇侵略期間毀盡, 已無法重建,朱園遺址即今之海鹽賓館。

如今,百年朱宅有了新的使命。朱宅修繕後不僅為海鹽城市增添了豐富內涵,也為海鹽文藝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創作和交流的優質平台。無論是書畫篆刻愛好者,還是戲曲表演愛好者,都可以在這裏一展身手,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時,給市民帶來別樣的精神享受。正在參觀的市民金金告訴記者:“朱宅確實不一般,一進來就感覺全身心都靜了下來,是充滿文化氣息的休閑好去處。記者在縣文聯的計劃中看到,朱宅將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沙龍,在這裏,文藝愛好者可以作品為媒介,溝通藝術信息,促進學術交流,共同創新繁榮海鹽文化。據悉,目前縣文聯正在與多名國內收藏界、書畫界的知名專家進行聯係,邀請他們前來創作傳授技藝。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經過近30年來的國內改革開放,朱氏家族又重現昔日光輝!(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湖墅STL 回複 悄悄話 朱醫生,你的才華肯定有祖輩遺傳基因的影響,加上後天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家教,祖上的蔭德,等等。
總之,祝福你!
jo-62 回複 悄悄話 Excellent article, do you still have JIn Jiu poem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