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804/74051/12743.html
後來我才知道,李老師還擅長書法。早年求學於武昌一專,從事書法和繪畫,後來專攻書法。他是北大燕京圖書協會的首任會長。每天上下課走過大飯廳東牆,都會看到李老師寫的北大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個大字。
李老師上課總讓人覺得他有一種深厚的修養。他綿綿道來,不急不慢,從來沒聽過他嗓音高過,但接觸多了才知道他是很有個性的。 一次在中關村書市的小攤上,看到一個無名氏寫的一個“靜”字,我便買了想貼在宿舍裏,以此提醒自己“寧靜致遠”。但是這個“靜”字寫得實在不那麽耐看,看了幾下就覺得不那麽好看,於是想找李老師求個字。我帶著這個字給李老師看,讓他評字。他沒有說任何貶乏之詞,他是沒有是非的,隻有個性的欣賞。
當我向李老師求個“靜”字時,他說,你能這樣提醒自己很好,但是我求的這個 “靜”字不是李老師的風格。他沒有答應給我寫。後來我才明白,我向先生求字時,要求得那麽具體,要寫什麽字、做什麽用、要表達什麽,李老師是沒有興趣寫別人為他規定或者局限的東西的。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李老師求字未成,卻學到了很多。
**
"Creative Confidence" by Tom and David Kelley
人的創造力從哪裏來? 錢穎一教授提出一個簡單的假說:創造性等於知識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creativity = knowledge x curiosity/imagination)。
知識通常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但是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如果教育環境和方法不去保護好奇心和想象力,那麽增加知識的同時,就有可能減少好奇心和想象力, 從而減少創造力。
他講到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別高,但是隨著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會遞減。這是因為知識體係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在客觀上就容易產生壓製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
錢穎一教授認為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思維模式、心智模式、心態中的一種。所以,他的假說也可以表達為:創造力 = 知識 × 心智模式 (creativity= knowledge x mindset)。
Mindset 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創造性心態是一種永不滿足於現狀,總想與眾不同的渴望。
錢穎一還舉四個人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說明具有創造性人的心智模式的特征:
愛因斯坦的簡潔思維;
喬布斯的“不同思維”;
馬斯克(Elon Musk)的“反直覺思維”;
蒂爾(Peter Thiel《從0到1》的作者)的“逆向思維”。
錢教授強調,創造性的思維絕不僅僅是思維技能或技巧,更是一種心態,一種習慣。在學校很難講授,但是他相信學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
她想告訴你, 創造力來自不斷的學習,各個領域的深入學習。隻有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才可能進一步去創新,所以基礎知識的學習非常關鍵。具備了廣博的知識和見解,然後在技巧上做訓練,兩者結合才能做好藝術。
有一位做編輯工作的家長也分享了他的觀點, 認為任何學科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也有與其他學科的相關性。正是對各種學科的學習才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麵去審視人、亊或世界。不認為多修學科會束縛人的創造力,相反會喚醒自我的感觀,從各個角度,深度,全方位去完善自己的創意。
*****************
相約曉霜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