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為武,寫在習近平主席訪問俄國
看習近平主席訪問俄國,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那時是“二戰”結束不久,在中國就是“抗日戰爭”結束,再加上三年的“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建國。
這裏,我打算說說中國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或者說叫“一邊倒”的外交戰略也行。
當然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邊倒”這三個字看上就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一邊倒”意味著與另一邊為敵嘛,至少也是不靈活的,人們往往會認為“腳踩兩隻船”更好,他們認為“腳踩兩隻船”可能兩邊都占便宜,但是,這些人看不見“腳踩兩隻船”也可能兩邊都吃虧,因為那是投機商心理。
而且,弱國“腳踩兩隻船”的結果隻能是兩邊都吃虧,因為,弱國沒有保障兩邊都占便宜的基礎,特別是當年滿清的“以夷製夷”就是“腳踩兩隻船”。
我說下麵幾個小題目:
一,中國人的思維是辯證的
二,原子彈無用論
三,西方人的思維就是形而上學的
四,毛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的三個亮點
五,中國當年對蘇聯“一邊倒”
六,“一邊倒”的好處
七,“一邊倒”向另“一邊倒”的迂回
八,“韜光養晦”也是“一邊倒”
九,“冷戰”蘇聯“解體”的原因就是不懂“止戈為武”
十,中國的“和平崛起”概念就是“止戈為武”
十一,輿論戰:中美之間的競爭或“冷戰”的主要形式
十二,輿論戰的取勝之道:“止戈”和鼓勵對方的“精神”追求
十三,最好的防守是迂回
十四,習近平主席訪問俄國是迂回的開始嗎?
現在開始:
一,中國人的思維是辯證的
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是辯證的,比如說《孫子兵法》開篇孫子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生”與“死”並存,“存”與“亡”並存,“利”與“弊”也是並存的,所以中國人有句俗話說:“有一利,必有一弊”。
而且利弊還可以相互轉化,老子在《道德經》裏說的更明確:“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中國人的表達方法是“陰陽”,“陰”與“陽”並存,“黑”與“白”並存,“正”與“反”並存,“有用”與“無用”並存,找到了敵人“無用”的地方就是勝利的機會,所以《孫子兵法》說“可勝在敵”,因此,孫子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所以,“兵法”就是反“兵”的方法,使“兵”無用的方法,從而避免使自己的“兵”無用,發現敵方“兵”的無用之處而擊之。
完全可以推而廣之說人類的一切行為的目的都是“反”,科學技術也是如此,物質不稀奇,“反物質”就稀奇了,重力不稀奇,“反重力”就稀奇了,鳥的翅膀就可以抵抗重力,人也能使“重力”不能產生以往的效果,那就是技術了,比如說飛機等等。
再比如說武器,對付某種武器就是找到這種武器無用的地方,老中說的關於冷兵器的“槍紮一條線,棍打一大片”就是這個意思,你不在那條線上,你不在那個麵裏,你就是安全的。
至於熱兵器的各種數據說的就是這種武器有用和無用的地方,因為武器的數據說的就是那裏能打到和那裏打不到嘛,比如說射程等等。
特別是要發展和改進武器就是要看到現有的武器的無用的地方,因為否則就談不上發展和改進。
“止戈為武”,隻有當你看到了“戈”無用的地方,你才有可能止它,同時,也隻有當你看到了“戈”無用的地方,你才有可能造出更好的“戈”。
二,原子彈無用論
說到熱兵器就必須提原子彈,因為原子彈主要是一種威懾武器,因此,提原子彈必須提毛主席說的“原子彈是紙老虎”。
“原子彈無用論”一點也不新鮮,我隻不過是順著我的“宣傳無用論”的句式寫的而已。
宣傳無用論:信則靈,不信則等於零。
宣傳有威力無比的一麵,最強的宣傳就是宗教的傳教,因為它可以讓人相信處女生子,達賴喇嘛轉世投胎,等等等等,同時,宣傳又有等於零的一麵,最弱的宣傳也是宗教的傳教,因為,相信處女生子的人對相信達賴喇嘛轉世投胎的人傳教就是對牛彈琴是等於零的,反之亦然,相信達賴喇嘛轉世投胎的人對相信處女生子的人傳教就是雞對鴨講也是等於零的,等等等等。
由於雖然原子彈主要是一種威懾武器,但是也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武器,因此又必須提約裏奧—居裏請中國科學家楊承宗給毛主席帶的話,他說:“你回去轉告毛澤東,你們要保衛和平,要反對原子彈,就要自己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麽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
所以,原子彈無用論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戰略上藐視,那是毛主席說的“原子彈是紙老虎”,一部分是戰術上重視,那是約裏奧—居裏說的“要反對原子彈,就要自己有原子彈”。
大家有沒有覺得約裏奧—居裏說的“要反對原子彈,就要自己有原子彈”很可笑?
至少也是廢話吧?
因為,誰都會說“要反對槍,就要自己有槍”,大刀長矛還是不行,對吧?
就這麽一句大白話,約裏奧—居裏還要楊承宗給毛主席帶呢,可笑吧?
大家有沒有覺得毛主席說的“原子彈是紙老虎”很可笑,特別是中國做出那麽大的犧牲發展“兩彈一星”,矛盾吧?
其實呢,老中的“止戈為武”在西方人看來也是很可笑滴,因為西方要的是消滅敵人。
對於這種現象,老子在《道德經》裏描述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三,西方人的思維就是形而上學的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思維就是形而上學的了,非“黑”即“白”,非“正”即“反”並存,非“有用”即“無用”,等等等等。
在形而上學的思維看來,“有用”與“無用”是不會並存的,“利”與“弊”也是不會並存的。
在西方人看來,有“利”就是有“利”,比如說美國人打伊拉克就全是利,那簡直就是“誰也別攔我,誰攔我,我跟誰急”,而且還有過之,因為人家老美打伊拉克時說的是“誰也別攔我,誰攔我我不僅要跟誰急,而且誰就是我的敵人。”
用小布什總統的話說那叫“Either you are with us, or you are with the terrorists.”簡單翻譯一下就是“你或者站在我們美國一邊,或者站在恐怖分子一邊。”
其實呢,這不是小布什總統的發明,這是耶穌的真理,馬太福音(Matthew 12:30)記載耶穌說:“Whoever is not with me is against me.”簡單翻譯一下就是“不跟著我就是跟我作對”,兩個個標準的《聖經》翻譯是“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和“那不跟我同道的,就是反對我的”。
非基督的都是邪教,人家是要消滅邪教滴,“止戈為武”在西方人看來當然是很可笑的了。
四,毛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的三個亮點
看習近平主席訪問俄國,想當年毛主席訪問蘇聯,開始了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那時還是斯大林的70歲生日,對我個人來說有三個特別的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毛主席給斯大林的70歲壽禮,其實就是一些農產品,從農業國來的領袖嘛,據說其中有一火車皮的山東大蔥,這恐怕是人類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現在看來,我猜毛主席是要跟蘇聯用農產品換工業化,用好聽的詞兒叫“貿易”。
第二個亮點是毛主席在蘇聯待了兩個月,還在蘇聯過了1950年的元旦,我猜應該是人類外交史上國家元首訪問外國的記錄!
毛主席是1949年12月6日在北去上的火車前往莫斯科,一共走了10天,16日中午到,當晚在克裏姆林宮會見斯大林。
兩個月後,2月16日,斯大林在克裏姆林宮為舉行毛主席送行宴會。2月17日,毛主席上火車回國。
所以,其實是毛主席在蘇聯待了兩個月零兩天,至少也是兩個月零一天,總之是兩個多月。
而且是滿打滿算的兩個月,12月和1月都是大月都有31天嘛,嘿嘿,甚至也可以說是毛主席在蘇聯賴著不走賴了兩個月,因為毛主席希望廢除斯大林跟常凱申簽的友好條約,再跟簽一個新中國跟蘇聯的友好互助條約。
斯大林當然希望保留他跟常凱申簽的條約裏的蘇聯得到的利益,比如說蒙古獨立,還有在中國旅順大連港和中長鐵路的權利,等等等等。
但是,由於毛主席在蘇聯賴著不走時間太長了,西方媒體開始說斯大林軟禁毛主席,這給斯大林了一定的壓力,因為當時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還很年輕,西方的這種宣傳讓斯大林坐不住了,沒辦法,斯大林不懂“宣傳無用論”讓人家西方人的口水給調動了。
當然啦,斯大林也不是完全讓人家西方人的口水給調動了,毛主席也接受了蒙古獨立和蘇聯在中國旅順大連港和中長鐵路的權利,等等等等,這才有了後來的中蘇友好互助條約。
我抄一段網上找到的:
“1950年1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同斯大林舉行會談,這也是毛澤東到莫斯科後第三次與斯大林會談。
在這次會談中,斯大林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他首先提出,盡管他們曾經認為(跟常凱申簽的條約)還是保留好,但必須對涉及中蘇關係的現有的條約和協定進行修改。斯大林說,修改的原因在於舊約的基礎是反對日本的戰爭,既然戰爭已經結束,日本已投降,形勢發生了變化,與國民黨簽訂的條約就成為過時的東西了。同時,斯大林對舊約中的一些不平等條款,也不再回避,指出要廢除或修改。其坦率的舉動,實在出乎毛澤東的意料。毛澤東在給國內劉少奇的通報中說“工作是頗為順利的”。為了使新的條約區別舊約,中方提議可在原來基礎上加上“互助”二字,蘇方也接受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最終達成。”
所以,第三個亮點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那是1950年2月14日。
五,中國當年對蘇聯“一邊倒”
4個多月後,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3個多月後,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抗美援朝”開始,1950年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打響。
有些人喜歡想方設法的把毛主席跟斯大林打的交道說成是斯大林占上風,甚至是斯大林為所欲為,但是,事實是朝鮮戰爭爆發前4個多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還是毛主席在蘇聯賴著不走兩個多月才簽的。
即便是中國對朝鮮戰爭的爆發完全不知情,如果說北朝鮮試圖統一朝鮮把中國拉進來了的話,但是,由於有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那麽,中國“抗美援朝”也把蘇聯拉進來了。
說實在的,毛主席在蘇聯賴著不走兩個多月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甚至也可以說是很丟人現眼的,可是,從後來的曆史看來,也就是朝鮮戰爭的爆發,毛主席在蘇聯賴著不走兩個多月搞出的這個“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就是不可思議的先知先覺了,因為距朝鮮戰爭的爆發也就隻有4個多月的時間了,所以時間還很緊迫。
後來,1951年10月23日,毛主席在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說:“現在把兩國的友誼在條約上固定下來,我們可以放手搞經濟建設。外交上也有利。我們是新建的國家,困難多,萬一有事,有個幫手,這樣可以減少戰爭的可能性。”
毛主席說的“減少戰爭的可能性”就是“止戈”的意思。
抗美援朝後,蘇聯歸還中國旅順大連港和中長鐵路的權利,所以毛主席說了抗美援朝打走一個(美軍)請走一個(蘇軍),這才有了後來的毛主席不同意赫魯曉夫要跟中國搞“聯合艦隊”建議的故事,因為那時的中國海軍太弱小,“聯合艦隊”的結果隻能是“蘇聯艦隊”。
六,“一邊倒”的好處
開始時已經說了“一邊倒”的壞處,我在這裏再重複一下:
因為“一邊倒”意味著與另一邊為敵嘛,至少也是不靈活的,人們往往會認為“腳踩兩隻船”更好,因為他們認為“腳踩兩隻船”可能兩邊都占便宜,但是,這些人看不見“腳踩兩隻船”也可能兩邊都吃虧。
但是,“一邊倒”也有好處,那就是值得信任,穩定,沒有懷疑,或比較“腳踩兩隻船”少懷疑,等等等等,而由信任帶來的好處就不隻是什麽“腳踩兩隻船”的占便宜可以相提並論的了。
特別是我們有一個活生生的“腳踩兩隻船”的例子擺在麵前,那就是印度,印度從蘇聯(俄國)和美國得到了什麽難道不是有目共睹的嗎?
如果,中國也跟印度一樣腳踩美蘇兩隻船了的話,那麽,印度隻會得到的更少,因為有中國的競爭嘛,假設美蘇判斷中國比印度更有潛力的話,那麽,中國腳踩美蘇兩隻船隻會比印度得到的還要更少一些。
因此,由於中國沒有也跟印度一樣腳踩美蘇兩隻船了,因為不僅沒有中國的競爭,印度還可以得到與中國作對的紅利,所以,完全可以說印度最大化的得到了腳踩美蘇兩隻船的“利”。
不錯,“一邊倒”確實意味著與另一邊為敵,但是,“一邊倒”也意味著與這一邊為友,因為是敵友的選擇,所以,這裏的“友”不是“朋友”的“友”,而是“戰友”的“友”。
我開始時已經說了弱國沒有保障“腳踩兩隻船”兩邊都占便宜的基礎,其實就是弱國連選擇敵友的自由都沒有,當年滿清就是例子。
當然了,“一邊倒”還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千裏搭長棚,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七,“一邊倒”的迂回
結束“一邊倒”是迂回的開始,從向“一邊倒”到向另“一邊倒”是迂回的結束。
再說一遍,中國人的思維是辯證的,雖然“一邊倒”也是即團結又鬥爭,“團結”與“鬥爭”的關係是辯證的,按照毛主席的解釋是“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也可以說“鬥爭”是“團結”的基礎,因此“鬥爭”可以檢驗“團結”性質和程度,毛主席當年的中蘇關係就是這樣,也可以說“鬥爭”可以幫助掌握“團結”的主動權,一旦需要“退讓”來維持“團結”了,也就是“團結亡”了。
因此,後來的“乒乓球外交”也就產生的那麽自然而然,那時是1972年,當時中國是“反修”的,而且還在進行“文革”,也就是說毛主席是那時全世界最共產的和最“左”的,而尼克鬆在美國政客裏也是最反共的和最“右”的,甚至最“左”的人和最“右”的人在北京握手都是合情合理的。
這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和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也就是“陰陽”,一般來說《周易》裏有“64卦”,簡單的情況“八卦”也就足夠用了,“二進製”嘛,“八卦”的下一級是“四卦”,“矛盾論”也就是“辯證法”相當於“二卦”,“二卦”是最簡化的《周易》,也容易理解和便於普及。
八,“韜光養晦”也是“一邊倒”
全世界最“左”的人和最“右”的人在北京握手之後不久就都退出曆史舞台了,尼克鬆是政治生命的結束,毛主席是生理生命的結束。
中國的外交政策,或者說叫外交戰略也行,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下開始“韜光養晦”,也就是跟西方“接軌”。
“韜光養晦”也是一種“一邊倒”,隻不過不是向蘇聯“一邊倒”,而是向西方“一邊倒”,還有一個說法叫“接軌”,很多人對“韜光養晦”和“接軌”不高興,原因就是因為“韜光養晦”和“接軌”就是“一邊倒”,向西方“一邊倒”。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十幾年後,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結束,其標誌是蘇聯的“解體”。
簡單的說,美蘇兩大陣營就是一個富國的陣營和一個窮國的陣營,如果是傳統的正規的“熱戰”的話,窮國的陣營還有出奇製勝的可能性,可惜的是這兩大陣營玩兒的是“冷戰”,不是“熱戰”,“冷戰”就是實實在在的比實力比資源了,因此,一個富國的陣營對一個窮國的陣營的“冷戰”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事情了。
所以,
九,“冷戰”蘇聯“解體”的原因就是不懂“止戈為武”
簡單的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吃幾碗幹飯,也就是“不知己,不知彼。”
由於蘇聯不懂“止戈為武”,蘇聯把一個窮國的陣營與一個富國的陣營的“冷戰”搞成“比寶”了,美蘇兩大陣營的資源不對等是相差懸殊的,但是由於共產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這個不定因素,蘇聯在美蘇“冷戰”也有很多亮點,尤其是航天方麵。
但是,畢竟一個窮國的陣營與一個富國的陣營的資源不對等相差懸殊,一旦美蘇“冷戰”搞成了“比寶”,那就是“叫化子跟龍王比寶”了。
十,中國的“和平崛起”概念就是“止戈為武”
這是我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概念的一個理解,我相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所以,我接受現實,我隻是試圖理解現實。
“止戈為武”是成本最低的競爭策略,中國在中美競爭中“知己知彼”就必須采取成本最低的競爭策略,因為中美實力和資源都是相差懸殊,而且比當年美蘇兩大陣營的資源相差懸殊還要更相差懸殊。
“止戈”的意思就是《孫子兵法》說的:“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蘇聯“解體”後的世界的主要矛盾可以說就是中美的競爭了,因此,也可以說中美競爭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在今天的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情況下尤其是如此,當然了,也可以說現在是中美“冷戰”。
與蘇聯不同,由於中國文明不僅是懂得“止戈為武”的,中國人甚至是奉行“止戈為武”的哲學的,“韜光養晦”顯然是一種“止戈”的努力或政策,所以,隻要中美之間的競爭是“冷戰”,不是“熱戰”,從“止戈為武”的哲學看,中國就已經是勝利的了,因為“止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從幾十年來的中美競爭的曆史和趨勢看,中國的實力和資源還是足夠做到對美國“止戈”的,而且不僅如此甚至還有某種“擴張”,近年來發生在釣魚島和南海的種種事件都是證據。
由於,在中美之間的競爭中,“止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
十一,輿論戰:中美之間的競爭或“冷戰”的主要形式
世間無非“精神”和“物質”,“物質”比“精神”簡單,就是“利”,“精神”比較複雜,還有很多層麵,由於西方是基督教文明,我就在宗教這個層麵討論,“精神”的形式可以是宗教,大家可以從美國人跟達賴喇嘛和發輪工的親密合作略見一斑,“精神”也可以是意識形態,大家也可以從中美之間的“獨裁”、“民主”和“人權”等等的爭論中有個具體概念。
我以為中國文明有一個一個字的概念是對應這個“精神”價值的,那就是“義”,因為我以為《論語·裏仁》裏孔子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是這個意思,在價值觀角度,或者說個人追求方麵,“義”對應“利”,“君子”以其對“義”的追求區別於“小人”,而“小人”就是隻有“利”的追求了。
前麵我提到了《孫子兵法》說的“止戈”的意思是“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緊接著,《孫子兵法》就指出了“止戈”以後的“五個危險”,孫子叫他“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一危是“必死可殺”,就是勇敢會被殺;
二危是“必生可虜”,就是貪生會被抓;
三危是“忿速可侮”,就是脾氣不好會被氣著被欺侮;
四危是“廉潔可辱”,就是追求廉潔會被侮辱;
五危是“愛民可煩”,就是關心民生會有無窮煩惱。
大家想一想現在的中國政府是不是,不太勇敢,也不太貪生,脾氣也不錯,還不很廉潔,也不特愛民?
按照《孫子兵法》,這就對啦,因為“止戈”以後的這“五危”都是虛榮心所致,所以,即便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胸前都掛滿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獎牌,中共也應該鼓勵美國人繼續爭取更大的光榮,比如說背上也掛滿諾貝爾和平獎的獎牌。
所以,
十二,輿論戰的取勝之道:“止戈”和鼓勵對方的“精神”追求
輿論戰的取勝之道的“止戈”部分是明顯的,因為如果不能維持“冷戰”為“冷”就可能轉化成“熱戰”了,而一旦“熱戰”開始,輿論戰就是次要的了。
為了維持“冷戰”為“冷”就需要鼓勵對方的“精神”追求,也就是使對方作“君子”,叫爬上“道德製高點”也行,說是“負責任”也可以。
具體到中美之間的競爭中,我想大家應該都可以看到美國作“君子”的尷尬了,叫爬上“道德製高點”上高處不勝寒也行,說是“負責任”束縛手腳也可以。
所以,當年毛主席跟蘇聯的各種“論戰”是必須的,一方麵原因是我前麵提到的毛主席說的“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另一方麵的原因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因為,如果中蘇之間沒有某種“意識形態”的爭論或鬥爭的話,由於中蘇都是共產國家,那麽,中蘇之間就隻剩下利益之爭了。
因此,中美之間必須維持“法製”、“民主”和“人權”等等的差別,因為這樣可以使美國政府在“法製”、“民主”和“人權”等等的方麵朝“製高點”上爬去,雖然美國政府離這些“製高點”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但是卻在一步一步的朝那些“製高點”上爬去,基礎就是美國老百姓信了這些,最近美國最高法院正在進行的同性戀婚姻的辯論就是證據之一。
如果,中國西化了,中國“民主”了,中美之間沒有了“法製”、“民主”和“人權”等等的差別,也就是說中國與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差不多一致了,那麽,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就隻剩下利益關係了,所以,即團結又鬥爭,“團結”與“鬥爭”的關係是辯證的,“君子和而不同”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同而不和”。
請看我的
十三,最好的防守是迂回
“最好的進攻也是迂回”,無論是“防守”還是“進攻”,麵對麵“正麵戰場”針鋒相對都不是最佳的選擇,因為那是“針尖對麥芒”,誰是“針尖”誰贏,誰是“麥芒”誰輸,當然了,這是對“止戈為武”的哲學而言的,參考前麵的《七,“一邊倒”的迂回》。
近代以來,中國對西方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正麵戰場”的“針尖對麥芒”是“不知彼不知己,”的打法,不知彼為“針尖”,不知己為“麥芒”,因此“每戰必殆”。
相比之下,西方是“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因為僅幾百年年來,甚至上千年來,西方都是“針尖”,別人都是“麥芒”,當年美蘇“冷戰”中的蘇聯也是“最好的防守是進攻”,我前麵提到了美蘇兩大陣營的資源相差懸殊,因此,最終結果是蘇聯精疲力盡“解體”。
十四,習近平主席訪問俄國是迂回的開始嗎?
這裏的“迂回”當然是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向西方“一邊倒”開始“迂回”開來的嗎?
這裏的“迂回”既然是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向西方“一邊倒”開始“迂回”開來的,那麽,目的就是以某種意義上的向俄國“一邊倒”而結束嗎?
當然了,曆史雖然經常有驚人的重複發生,也可以說是“循環”,但是,每一次“重複”並不是簡單重複上一次,而是在高一層次的“重複”和“循環”。
當年,尼克鬆訪華是毛主席從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迂回的開始,而作為誘發性的一個標誌性的裏程碑是“珍寶島事件”。
今天,如果習近平主席訪問俄國是某種迂回的開始的話,而作為誘發性的一個標誌性的裏程碑是“釣魚島事件”嗎?
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