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反導”的意義
題目太大了吧?
所以,我加了“猜猜”嘛!
據若幹年前看的文章說“反導”還是毛主席提的呢,而且還是對他老人家的親家孔從洲提的,當時孔將軍是二炮的副司令還是副參謀長我記不得了。還請記得的網友指正。
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其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裏講的毛主席對孔從洲說的搞“反導”的理由:有矛就有盾!
導彈是“矛”,“反導”是“盾”。
因此,“反導”的意義首先是哲學的,具體的說就是:有矛就有盾!
“反導”的意義之一是幫助發展導彈
老中都知道“矛盾”的故事,“矛盾”的故事出自《韓非子》中《難一》,好在不長,咱就抄在這裏: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我以前寫過一個帖子說“矛盾”其實不矛盾,大意是:
因為,賣盾和矛的楚人隻要說:所以我的盾和矛是一起賣的嘛。隻要這對兒盾和矛不分家,“矛盾”的事情就永遠也不會發生了。
因此,買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還完全可能會是個好買賣呢!
至少這在邏輯上是可能的,生產“不可陷之盾”的廠家同時也生產“無不陷之矛”是自然而然的嘛,或者說,生產“最堅固之盾”的廠家往往同時也生產“最鋒利之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的那個老帖子叫《白馬非馬,“矛盾”不矛盾》,居然還在,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點擊進去浪費時間。
當然啦,例外總是會有的,比如說不會“反導”或“反導”不怎麽樣,但是導彈天下第一,不過呢,從哲學上看,這種情況如果有也是暫時的,所以,中國必須矛和盾都發展。
導彈和“反導”是一對矛盾,因此是對立統一的,所以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就更不用說“反導”本身也是導彈了。
“反導”的意義之二當然就是戰爭
有的網友以為自從有了核武器,大國之間就不會有戰爭了,這是不對的。
有的網友以為自從有了核武器,大國之間就不會有戰爭了,這是不對的,因為那是以為隻要大國之間有戰爭就一定是全麵戰爭,還一定是核戰爭,而且是在本土發生的。
所以,我隻討論局部戰爭,也就是說不討論全麵性戰爭,因為沒必要討論。
這裏,我又不得不說哲學,那就是說“戰爭”和“和平”之間是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戰爭”和“和平”往往是共存的,“戰爭”的時候有“和平”,“和平”的時候也有“戰爭”,隻不過“戰爭”的時候主要是“戰爭”,“和平”的時候主要是“和平”罷了,隻是程度不同而已。
大家也許討厭這些大道理,可惜事實如此,而且例子無窮!
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那就是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例子:“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
先說“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是“和平”,但是東北軍跟鬼子之間不是“和平”,而是和平”的時候有“戰爭”,隻是“戰爭”的程度比較低而已,比如說鬼子在沈陽舉行了演習,而且演習期間也侵犯了東北軍的防區。
我不相信“九一八事變”是幾個鬼子軍官自行其是的說法,因為黃軍治軍不是那樣的,也因為這個說法可以為他們的添黃減輕罪責。
再說“盧溝橋事變”
按照標準化的說法,“九一八事變”之前不算鬼子“全麵侵華”,“盧溝橋事變”以後就是鬼子占領北京“全麵侵華”。
“九一八事變”是1931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之間差不多6年。
如果,大家對“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軍跟鬼子之間發生過什麽不愉快的事情不了解的話,那麽,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前,二十九軍跟鬼子之間過的不愉快的事情就多了去了,比如說眾所周知的鬼子號稱有士兵失蹤要進宛平縣搜查,二十九軍拒絕。
從上麵這兩個例子大家可以看出,戰爭是逐漸升級的,戰爭的爆發是一個過程,不是有和無,而且古今中外都是一樣。
當年中國和日本可謂實力懸殊,即便是當年那樣的實力懸殊,即便是當年那麽猖狂的鬼子,即便是那麽猖狂的鬼子麵對不可思議百般忍耐的國軍,日本侵華戰爭都是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今天,中美之間是“和平”,但是“和平”的時候也有“戰爭”,隻不過雙方都不公開宣傳罷了。
總結一下,核時代大國之間的戰爭形式有多中,幾個導彈的事,小規模“反導”可能的用處:
1,戰爭試探
比如說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2,局部戰爭
如果抗美援朝不算的話,因為那時中國還沒有核武器,那麽越南戰爭應該算。
3,打擊戰略目標或封鎖戰略要地
比如說南海或國外的基地。
4,所謂“斬首行動”
這個就不必解釋了。
最後說幾句“中段反導”
所謂“中段反導”就是導彈飛行軌道的中間部分的反導,最明顯好處不用多說,距離目標遠。
由於“中段反導”距離目標遠,考慮到上麵提的3,“中段反導”對保衛戰略目標或封鎖戰略要地有用,比如說距離中國大陸比較遠的南海或國外的基地。
好處還有導彈飛行軌道的中間部分最象衛星,所以中段反導比打衛星難,因為至少“中段反導”的時間窗口比打衛星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