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25)
2015 (166)
2019 (69)
2021 (98)
正所謂彈指一揮間。一眨眼的功夫,中國人的購買力就趕上甚至超越了幾乎所有的當年橫掃五大洲到處買東西從不眨眼的其他亞洲地區的人們,成為讓世界再次目瞪口呆,讓商家竟想拉攏的新世紀財神。那位說了,有什麽可以證明嗎?從前,但凡稍有名氣的店鋪,尤其是那些專賣高檔用品的商店裏都貼著英語、法語、日語,後來又加入了韓文的告示牌,說明在那時西方人的眼中,亞洲人裏隻有日本人和韓國人才有能力買得起高檔用品。現在,放眼望去,同樣的高檔用品專賣店裏,在英語、法語、日語、韓文的後麵又加上了中文,這就足以說明了問題。
記得最初幾次回國探望父母,我買的幾乎都是吃的東西。因為父親喜歡吃各種堅果、美國的jif花生醬(他說早晨起來烤饅頭片抹花生醬簡直太香了)以及pringles的土豆片。那時國內剛剛開始有“自主研發”的花生醬和土豆片,不像現在都是直接進口國外的,但是父親說國內做的不如美國原裝的好吃。於是,每次和兒子回家,我都要帶十幾罐各種各樣的堅果仁、花生醬、土豆片、美國口味的小吃、巧克力糖等等,除了給自己的父母,還要給親戚長輩們送禮。最不好帶的就是土豆片,雖然放在小箱子裏帶上飛機,但走了一路也還是避免不了會破損。可是看見父親高興地像小孩子的樣子,我也就高興了。
後來發現父母吃不了許多,帶回去的各種吃食根本就吃不完,於是就轉而開始買各種保健品往回帶。那時買保健品剛剛興起,回家帶一箱子美國鈣片、美國維生素、美國魚油、美國西洋參、美國腦白金相當的受歡迎,也不知有多少藥是真的被接受禮物的人吃進肚子裏的,反正沒有誰說過不想要的。
從那以後直到現在,我們已經不當大型運輸隊長很長時間了,皆因先生經曆了自己的飛機晚點,臨時換乘另一次航班起飛,結果人到了北京行李箱還在芝加哥機場的噩夢。打那以後,無論長途還是短途,我們都力求隻帶隨身行李箱上飛機,哪怕少帶幾件衣服少買幾樣禮品,也比拿不到行李箱好許多。再者,國內已經不像十幾、二十年前了,與其帶一些別人不感興趣的東西,還不如隻抓重點。我個人認為的重點首推女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小皮包,送她們禮物,她們的父母也是高興的。在手提行李箱裏塞進幾隻包包,再把自己的一些隨身用品塞進包包的口袋裏,這樣既可以帶包,又不太占地方,也不用托運,是個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先生則喜歡買各式各樣的雪茄煙,到了大型機場,臨上飛機前再買兩瓶威士忌酒也都不占地方。
自認是個比較真心的人。隻要是準備送人的禮物,從來都是認真對待。
這是回國準備送給女孩子們的包包。兩隻紅的是給新婚的人兒,加上另外兩隻黑的Michael Kors再加三隻黑色的coach包就是我要送的禮物。我隻送買得起的東西,買不起的,我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國內的人但凡來到美國,無論是送孩子來上學的,還是往來中美之間進行貿易的,或者是來旅遊來探親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是空手而歸的,這和國內的人手裏錢多有絕對關係,也和國內的進口商品價格高脫不了幹係。這些人裏不乏有錢人,更不乏上班族,但買起東西來都有股子一樣的勇往直前的拚命精神。
第一次聽見“奧特萊斯”這個詞是從浙江來的一對母女的嘴裏講出來的。當那個女兒問我:你們這裏有奧特萊斯商店嗎?我竟然一頭霧水。我跟她說,我們這裏是小地方,有梅西百貨,有Dillard's,有Von Maur商店,就是沒有你說的奧特萊斯店。她補充道,我不知到美國名字叫什麽,隻知道中文名字就是這個,聽說是很多家商店聚在一起的地方。哦,你說的是不是outlet mall呀?那裏有很多商店在一起,還有不少名牌,我重複道。就是這個地方,女孩子高興了。於是,我們帶著她們去了來回幾個小時的奧特萊斯,因為那時我們這裏還沒有建outlet mall,並陪著她們轉了好幾個小時。有錢人處處體現出有錢,手上戴的勞力士,肩膀上背的古琦包,不厭其煩地買買買和付款時偶爾顯露出來的現金都成了顯而易見的目標。於是,在母女兩個旁若無人也毫無任何防備的左一雙右一雙挑鞋的時候,我卻注意到有兩個年輕力壯的黑人男子一直緊跟在她們的後麵,那兩個人既不挑鞋,也沒有女伴在身邊,卻在母女兩人的身後不離不棄。我是陪買,一路都在幫她們看包,當然也順便注意一下周圍的環境。見此情況,我裝作不經意的樣子走到低頭挑鞋,古琦包沒有拉拉鏈的女孩子身邊,告訴她不要回頭看,但要趕緊向別處走,因為她在一個比較靠後的貨架子的角落裏被人盯上了。聽了我的話,她有些緊張,我說沒關係,你趕緊換個地方找人多的地方就好了。她聽了我的話,放下試了好半天也沒有拿定主意的鞋,從角落裏走到了另一個靠前的人多的貨架子旁,那兩個黑人也隨即消失了。從此以後,不論帶誰去outlet 買東西,我都要事先叮囑他們不要大搖大擺地找零錢,不要用現金買東西,要注意身邊的形形色色的可疑人物。
許多年過去了,從中國來的人喜歡買大瓶大瓶的保健藥的習慣從沒有改變過,甚至還有發展到買各種藥的趨勢。兩個月前國內公司的女孩子們來美國,臨回家前要求帶她們去Costco買保健品。她們專門寫了清單,從保護心髒的,保護皮膚的,保護骨骼的,保護睡眠的養生藥到嬰兒用的溫度計、成人用的電動牙刷之類的東西都要買,還有美國的睡覺藥,美國的可的鬆軟膏,美國的止痛軟膏等等等等,讓人不得不想到,中國的藥品製造業如此發達,還經常向美國出口,可國人為什麽還要在美國買呢?真的是搞不太懂。由此我想到,什麽時候人們都不出國買東西了,那應該就是國家真正強盛的時刻吧。
作者:spot321
小溪姐姐 發表評論於 2019-10-01 09:30:21
哎,當年給我的表妹們一人送個Coach 包,先問我花了多少美金(還是1:6對換率,Coach 包流行還不太九)後,在腦子裏迅速兌換了人民幣,哇啦哇啦叫起來說“才是¥1200啊,老便宜了”,說同樣的包在上海要賣快四千元呢。看她們高興,我也高興,但就是沒聽到她們說個“謝謝”,她們的孩子們結婚,我就是一人給500美金(在美國工薪階層,又退休了,401K也不能盡用來送禮啊),我特意試驗了一下這國內的獨生子女會說謝謝嗎?給那個當新娘的外甥女打了電話,從頭到尾沒個謝字,啥意思,嫌錢送太少了唄 :-( 。當然我隻說的是我碰見的事,有局限性。
當年還是我媽在的時候,每次給她背兩大瓶的花生醬,Cheese,nuts,巧克力,還有魚油,腦白金。。,有媽在,才是真正回家的感覺。
因為全世界的國家與任何其他國家貿易必須用美元,又不能像美國那樣自己可以印美元,就不得不通過對美貿易來獲取與其他國家貿易的美元,結果就是全世界所有國家不得不競爭美國這一個市場,也就不得不降低價格甚至傾銷來出口美國,美國人獲得世界上最便宜的商品,比美國自己生產便宜多了。香港號稱購物天堂,因為無稅,但正牌商品比美國貴三分之一。日本產的鏡頭相機一類的東西在日本買比美國貴,所以日本人喜歡在美國買日本產品。歐洲就不提了,在歐洲你花歐元就當是美元價格好了,等於比美國貴50%到100%。
至於藥品,中美有些不同,美國需要處方或者很貴的藥中國不需要處方而且從歐洲進口很便宜,而美國不要處方的止疼片發燒藥在國內屬於處方藥,需要看醫生才能獲得,而且很貴,尤其是給孩子的。
當年還是我媽在的時候,每次給她背兩大瓶的花生醬,Cheese,nuts,巧克力,還有魚油,腦白金。。,有媽在,才是真正回家的感覺。
問好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