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話題是人們很喜歡甚至是熱衷於談論的,例如上了名校,例如得到升遷,例如發了大財等等等等。雖然很多時候這類話題中滿滿都充斥著洋洋自得、沾沾自喜甚至是自命不凡、趾高氣揚的氣息,但畢竟這些事情都體現了一個人在他生命進程中某個階段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與成效,是生命得到健康延續的一股正能量,所以大家多是喜聞樂見的。
生活中也有許多話題是人們避而不談甚至是諱莫如深的,例如得了不治之症,例如親人不幸離世,例如錢財被盜等等等等。雖然有不少人都解釋說之所以隱而不露、秘而不宣是因為不願意讓別人為自己擔憂,覺得這些事情都歸屬於負麵和負能量的範疇,不願意把自己的痛苦加在他人身上並影響別人的快樂生活,但是那其中也確確實實包含了中國人傳統觀念中“報喜不報憂”的生活理念。
事實上,對於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我們應該要盡量的爭取對其有所了解,因為了解了就會避免令人懊惱的無知和令人極度後悔卻無法改正的錯誤,例如如何麵對死亡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殘酷的現實就擺在麵前,當許多人必須麵對親人離世的絕望痛苦時,他們根本就不知所措更不知該如何對待。“你相信不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的?”這個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你不相信,那怎樣解釋許多自然界裏發生的靈異事件?你相信,那又如何解釋逝去的人再也不會回轉?不論一個人相信或者不相信垂死的人還有思想、還有意識,臨終關懷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最最重要的環節。
兩年前,先生的一位親戚在美國另一個州去世了,我利用網絡先在當地的花店定製了花環,然後和先生長途開車去參加了那位親戚的從遺體告別到遺體火化的完整葬禮。那之後,我們和逝者親屬促膝長談了很長時間,他們講到在親人即將離世的那幾天裏,他們輪流守在病房裏,安安靜靜的陪在親人身邊,沒有哭泣,沒有喧鬧,沒有驚擾,有的隻是靜靜地等待和默默的注視,當最後時刻到來之時,他們請求護士不要做任何事情,隻希望自己的親人能沒有任何痛苦和磨難的安靜的離開這個世界。是的,他們事先做足了功課,知道該做什麽和不該做什麽,而我們也從他們的講述中了解了我們以前不甚了解的事情。
人這一生都不可避免的要麵對死亡這個殘酷的現實,但究竟要如何麵對,許多人都茫然不知。下麵這篇文章就大致從醫學的角度告訴大家“一個生命臨終的過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人們關於臨終的認識普遍都有很多誤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一些關於“臨終”的知識,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不給親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一個遭遇車禍的22歲男性被送進了監護室,此時的他生命垂危,幾乎不能說話。然後,在長達3個小時的時間裏,醫院不允許家人進入病房去看望這個隨時都會告別人生的年輕人,即使是在家人的多次央求下,醫院也隻允許一個親人每隔2小時進去看望5分鍾。在接下去的漫長等待中,沮喪的女友隻好回家了,父母也抵擋不住身心疲憊睡著了,直到護士通知他們病人已經死亡時才驚醒過來。由於痛惜沒能在最後時刻與親人見上一麵且說上幾句告別的話,家屬的悲痛驟然升溫。
這種事情還算不上殘忍。殘忍的是,在最後的日子裏,許多病人常常得被動地接受一些他們本不願意接受的“待遇”。例如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仍在被動地接受創傷性的治療,而另一個極端就是治療不足。也就是說,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適一直到他們死亡之時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他們離去的時候,麵容通常都是定格在痛苦的扭曲上。
那麽問題來了:在生命的最後幾周、最後幾天或者是最後幾個小時裏,人到底處於怎樣的狀態之中?一個人在臨近死亡之時,體內會出現什麽變化?他在想什麽?他還需要什麽?我們該做什麽?我們不該做什麽?怎樣做才能讓一個生命以舒適、安詳甚至美麗的姿態得到終結呢?
事實上,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左右。在這個階段裏,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複健康”轉向單純的“減輕痛苦”。
1.臨終的病人感到冷
臨終的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咽出現困難,周身循環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但是,你千萬不要以為病人皮膚發冷是因為他們真的冷,他們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持體溫。恰恰相反的是,即使隻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的病人都會覺得被褥的重量太過沉重而無法忍受。
2.出現呼吸困難現象
呼吸衰竭會使臨終的病人喘氣困難,此時給予氧氣輔助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事實上他們已經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根本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3.吞咽困難,病人出現無法進食和飲水的狀況
當吞咽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給他們食物和水,而事實是,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會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出一種類似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的歡欣感。如果這時給病人灌輸哪怕是一點點的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歡欣的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喂食很可能會造成病人嘔吐,從而使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亦或者造成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紮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惡心和疼痛。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在死前三個月之久,很多病人與他人的話語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是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
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時,清醒者僅占8%,42%處於嗜睡狀態,剩下的人則進入了昏迷狀態。所以,家屬應該抓住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機,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導致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加速死亡。
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所以,把你想說的話告訴他吧,即使他已經無法回應,但他依然能聽得到!反之,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一刻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這幾天,我一再地想,為什麽?為什麽直到現在我才讀到了這篇文章?
我的父母已先後去世,一直到他們生命的最後時光,我都沒有能夠讀到這樣的文章。我痛恨自己在無知中鑄成大錯。 所有的誤解都基於一個前提:我們和臨終者已經無法溝通,我們有太多的不甘和執念,我們的至親已經無法講出他們的心願和需求,我們隻好一意孤行。
想對臨終者做一些正確的關懷,其實隻需要一點點最起碼的醫學常識。
我想起在父親臨終前我抓著父親的手,他的手卻像山泉一樣涼。於是我命令弟弟說:爸爸冷,快拿毯子!現在才知道,他其實並不冷,隻是因為循環的血液量銳減,皮膚才變得又濕又冷。而那時,在父親的感覺中,他自己的身體正在變輕,漸漸地漂浮、升騰,這時哪怕是一條絲巾,都會讓他感受到無法忍受的重壓,更何況是一條厚厚的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親咽氣,醫生才拔下了連接在他身體上的輸氣管、輸液管、心電圖儀等等,而在那之前,我們卻覺得他幾天幾夜沒進水進食了,總是試圖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勞的嚐試。
母親清早送來現榨的西瓜汁,裝在有刻度的嬰兒奶瓶裏,我們姐弟每天都在交流著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現在才知道,他其實並不餓。那時候,他已從病痛中解脫出來。在他的潛意識裏,他看到的是天很藍風很輕,樹很綠花很豔,鳥在鳴水在流,就像那些詩歌、童話裏描述中的那樣,他已經準備好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這時,哪怕給病人輸注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那種異常的欣快感,就如同在他美麗的歸途上橫刀列馬刀槍出鞘。
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在最後的譫妄狀態中,卻忽然變得喋喋不休,而且滿口都是家鄉話。我擔心他離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卻毫不理會。現在才知道:那個時候,他不是在和外界交流,而是在他自己的心靈中。當時的父親也許正在兒時的童趣中,在意氣風發的青春中暢想,在他一生念念不忘的美好往事中穿梭行進。我們應該做的,隻是靜靜地守著他,千萬千萬不要走開。
一般情況下,臨終者昏迷再深,也會有片刻的清醒,那大概就是民間傳說的回光返照吧,這個時候,他必定要找到他最牽腸掛肚的人,不能讓他失望而去。
我還記得父親此生表達的最後願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氣管。可是我們兩個不孝子女是怎樣地違背了他的意願啊,我和弟弟一人一邊強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徹底綿軟。現在才知道,對於臨終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適當的創傷性的治療。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地“不惜一切代價”的搶救是多麽的愚蠢和殘忍!
最終,父親走了。醫生下了定論,護士過來作了最後的處理。一旁看熱鬧的病人和家屬說:“你們這些兒子、女兒,快喊幾聲爸爸啊!”可不知為什麽,我竟然一點也哭喊不出來,弟弟也執拗地沉默著。直到現在我才知道:聽覺是人死前最後消失的感覺,爸爸沒有聽到我們的哭泣,不知道他會高興還是難過?
自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每個人就都要麵臨死亡。我明白,沒有人能逃得開這最終的來臨。隻是現在才知道,大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後時光安排得這樣有人情味,這樣合理,這樣的自然而然。 隻有自作聰明的人的橫加幹涉,才會讓親人的死亡變得痛苦而又漫長。
一天上午,我突然發現我對麵的同事淚流滿麵,一個50多歲的男人的失態讓我詫異。我忙問他怎麽了,他告訴我看了這篇文章,想起了他母親臨終前的情形。他說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樣,他覺得母親冷了然後就給她穿了保暖的衣服,又蓋上厚厚的被子,覺得母親幾天沒有進食,還不停地給她輸液。那時他母親很想回家,可他堅持讓她住在醫院。他自認為盡了孝心,可是沒想到給母親帶來了莫大的痛苦。
人總是要死的,帶著輕鬆、美麗踏進另一個世界,一定會走得更好。 好好的生,好好的活,最後,好好的死去,這,就是完整的幸福了吧。
現在,我讀到了這篇文章。我多麽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人能夠讀到它。
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會將它發給我的孩子,到了我需要離去的那一天,我希望他們能夠這樣對待我,讓我安詳的、平靜的離去,任我的靈魂作最後的愉悅飛翔。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以上文章是從微信中轉載的,不代表我個人的任何觀點。有人可能要說,你神經病啊,生活中那麽多歡樂的事情還不夠你寫的?為什麽把這樣沉重的題材挑選出來放進博客?答案很簡單:因為生命中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身邊一位朋友一直都覺得自己身體十分的健康,能吃能喝能玩能侃能工作能學習能旅遊樂觀向上一如既往,卻突然被查出癌症晚期,得知那個消息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又聯想到父親當年的突然離世讓我們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拖延了二十天才得以回國奔喪,事後聽了堂哥的一些描述,我有了心如刀絞般的疼痛。人這一生隻能出生一次。同樣的,人這一生也隻能死去一次。人們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做足了功課,各種保健,各種維護,各種養生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要用到;而人們對於即將逝去的生命卻知之甚少,或者說根本不想過多的了解,這多少有些殘酷。同樣都是生命,一個是剛剛登上時間的列車並且開始向著終點站進發;另一個是早已經上了列車,眼下就要到站下車從此走向永恒,兩者都需要得到關愛和照顧,兩者都是親人,真的不應該“隻聽新人笑,不理舊人哭。”啊!
作者:spot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