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絕大多數華人都知道“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涵義。因為從字麵上來看,這句不包含之乎者也的古語並沒有什麽特別難懂的地方,直譯成大白話大約就是老百姓把糧食當作生命的根源的意思。這是個盡人皆知的最最基本的生活常識。作為人,不論你本事再大、金錢再多、路子再野、地位再高,你都得吃飯。人一旦失去了糧食,結局就不言而喻。
其實,“民以食為天”並不隻是一句話。要是將“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連起來看,是不是會覺得更好理解了?這是一個出自秦朝末年的典故。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霸。劉邦聯合各地反項羽的力量據守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朝時建立的。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名為敖倉,是當時關東最大的糧倉。因為項羽的攻勢猛烈,劉邦一度曾準備撤退。當時有個叫酈食其的書生獻計策給劉邦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如果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
世界上有黑、棕、紅、黃、白等五大人種。無論他們的長相如何,無論他們居住在哪一個地球板塊上,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要靠吃食物去延續他們的自身壽命。中國應該是最早進入農耕時代的國家之一。雖然中國的農業社會經過了及其漫長的歲月,但是生產力的水平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卻並不發達,用低下去形容好像更貼切些。不僅如此,由於漫長的曆史進程中諸多天災人禍的頻繁發生,使得生活在中國那塊版圖上的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決。在古代,曆代帝王們每年都要大張旗鼓地祭奠“社稷”,祈求上天賜給他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社”是土地之神,“稷”是“粟”,也就是小米。無疑,風調雨順勢必會帶來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就會使老百姓有充足的食物賴以生存,他們自然就會心滿意足,也就不會出現因為饑餓而對國家產生的不滿甚至是抵觸情緒。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穩定、昌盛與繁榮絕對跟有沒有足夠的糧食去養活它的子民有著最最緊密且直接的聯係。老百姓吃飽了,則天下太平。老百姓吃不飽,則天下大亂。由此,久而久之,漢語裏的“社稷”二字就被人們用來形容為國家,可見糧食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說糧食是一個國家保持穩定最根本的基礎也絕不是危言聳聽。
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中國的可耕地麵積卻不盡如人意。正因為如此,如何才能讓老百姓有飽飯吃幾乎成了曆朝曆代都需要對付的重大難題,即使是在那些所謂的盛世年代,“吃”也仍然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就是到了新中國成立,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在最初的幾十年裏也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現在回過頭去再看,從解放初期到八十年代開放以前,普通老百姓的“吃”,再怎麽誇大,充其量也就是維持在最低生活水準的基礎上。
五十年代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的初期,是新政權急於建立牢固基礎的年代。為了讓老百姓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新國家與舊社會在本質上的區別,國家提出了一連串的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方針政策,寄希望用“大躍進”的形式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國家趨於富強、昌盛。那時的中國到處都時興吃大鍋飯,農村、工廠、機關、學校無一處不是集體食堂的天下。人們砸鍋賣鐵,把做飯的家夥什統統扔進了熔鐵爐,興高采烈地湧進集體食堂去享受一日三餐。那時的他們似乎已經看見了共產主義的曙光,也沒有人懷疑那種不交一分錢的你吃、我吃、他吃、吃多少都管夠的社會主義的大鍋飯總有一天會把社會主義吃窮吃垮。估計那時的人們沒有誰會在自家的房前屋後、屋裏屋外鼓搗吃的,因為大家都為大躍進做貢獻去了。再說了,有集體食堂給大夥做飯,誰還自己開火啊。
那時的他們怎會想到未來的某一天竟然連窩窩頭都沒得吃了。
多年以後才知道,這樣的場景其實是為了配合宣傳工作的需要而擺拍的。
當時人們光顧著高興了,竟然沒有人想到:“這樣不要錢的大吃大喝到底能持續多久?”
六十年代是在各種天災人禍的交織中走進老百姓生活的。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吧?中國人走進了買任何吃的都要排長隊的日子,而且那種日子一直延續了很長很長的時間。
排隊買一切生活用品已經成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革命人不吃飯隻用堅強的信仰也能活得很好。
這樣一碗油渣配白米飯在那個時代有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功效。
六十年代的人們早已經失去了吃大鍋飯的機會,集體食堂的歡聲笑語也被家家戶戶的煤球爐子上的鐵鍋碰鐵鏟的聲音取而代之。當人們嘴裏吃著味同嚼蠟的粗米淡菜時,他們是否記起了當年大鍋飯的油膩與香甜?六十年代是個處處講鬥爭的年代,是個革命者時刻準備和敵人作殊死拚搏的年代。在物質生活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國家號召人民把精力轉移到階級與階級的較量上麵去,以此去淡化老百姓對物質生活的渴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當人們爭先恐後地攀比誰是最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接班人的時候,又有哪個人願意被他人指責為隻顧貪圖享受的資產階級分子呢?那時,在許多筒子樓、大雜院的犄角旮旯和狹窄陰暗的過道裏,時不時會看見幾個大小不等的用來醃製鹹菜、酸菜的粗瓷壇子,那是人們用來調劑單調生活的美食,卻從沒有人家有多餘的肉食品可以用來儲存。
七十年代是風雲變幻的年代,是人們在經曆了漫長的艱難困苦和精神磨難後終於又見希望的年代。當意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被中國政府批準用鏡頭記錄中國人的為世界所不知道的日常生活的那一刻起,中國就再也不是那個被神秘鐵幕遮蓋得嚴嚴實實的中國了。
外表破舊看似肮髒的小飯館是七十年代人們改善夥食打牙祭的地方。
最最普通的夥食卻是老百姓眼中最最好吃的美味。
今天看似普通的汽水,那時卻不是普通老百姓喝得起的。
豬油仍然是家家戶戶最想擁有的食品。
雖然到處都是極具壓抑的灰藍色調,人們的臉上也鮮少燦爛的笑容,但大陸各地依然還有許多外表破舊、內部雜亂卻日複一日從不間斷的製作出佳肴美味的小餐館、小作坊可去。雖然那些地方的飯菜依舊不是許多人天天都吃得起的,而且還需要各種糧食票券才能買得到,但它們卻是人們向往美好生活,享受短暫人生樂趣的實實在在的去處。那時的人們雖然還是沒有剩餘的雞鴨魚肉可儲存,沒有多餘的糧食可保留,但和六十年代相比至少還是有飯吃的。七十年代是個過去與未來的交結點,是個冒著氣泡的冰鎮汽水與吐著油沫的滾燙豬油並存的年代。人們在死氣沉沉的灰暗色彩中前瞻後顧、左右徘徊,那時的他們大多都不曾想到,幾年之後,他們的生活將會有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
八十年代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是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代。雖然時至今日許多討論和許多研究對那個時代發生的巨變仍然有褒有貶、各持己見,但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出現了豐富多彩的食物卻正是從那個年代開始的。進入八十年代,人們買東西再也不用計算幾斤幾兩了,再也不用害怕糧票、油票、肉票、雞蛋票、糖票、芝麻醬票不夠用了,再也不用隻在家門口的副食店看那些趾高氣揚的端著鐵飯碗的售貨員的臉色了。新興的,被冠名為自由市場的地方有人們想要買的各種副食品,那些把自己家自產的雞鴨魚肉、瓜果梨桃、大米白麵挑到自由市場裏去買的鄉下人再也不怕被人們當成“投機倒把”分子抓起來了。
個體商販們再也不會被稱為投機倒把分子了。
那種隻有逢年過節才能買到憑票雞鴨魚肉的苦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結婚的酒席雖然還是很貴的,但至少是給了錢就可以吃到想吃的一席。
那時的午餐肉罐頭是請客送禮的高大上。
那時的豆豉鯪魚是要用外匯券去華僑商店才能買到的高檔食品。哪裏象現在,沒有幾個人會想到要吃它。不過,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它的味道。
雖然,那時的東西在人們眼裏並不便宜,絕大多數人也依然隻有勤儉度日的資格而沒有隨意消費的實力,但是每到過年過節,各家各戶至少可以有剩肉剩菜可以多吃幾天了。和過去的三十幾年相比較,市場確實繁榮了,經濟確實活躍了,物質生活確實提高了,那種壓抑的遍布全中國大街小巷的灰暗一片確實是漸漸地被明快的色彩所取代了。
九十年代是中國突飛猛進的年代,是中國敞開國門接受西方新鮮事物的年代,是麥當勞和方便麵同時出現在老百姓麵前的年代,也應該是中國人在今後的近二十年時間裏開始變得越來越福泰、富貴病越來越普遍的始發年代。
那時的麥當勞是大款、二款才去的起的高級場所,一般人隻有從窗外看看的份。
會吃麵條的中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世界上居然還有不用煮就可以吃的麵條。
九十年代富裕的人家又可以像曾經吃大鍋飯那樣敞開了吃。
人們終於可以不用肉票買羊肉吃了,而且是想吃多少有多少。
那時的人們開始有了家庭的電視機、錄音機、電冰箱和電話機,雖然數量並不巨大,但卻是向著大眾普及的趨勢快速發展著的。彼時的吃更是令剛剛開放了十年之久的人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那些有精力、有實力、有耐心、有興趣、對吃很執著的人們開始利用年節日自己炮製家庭的口味,醃薑醃蒜,泡菜泡椒,臘雞臘肉開始出現在一些人家的陽台上和屋簷下,充分顯示出老百姓的生活已經發展到了家有餘糧的關鍵階段。不容易呀!從剛解放到九十年代,中國人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才得以解決了極大部分人的溫飽問題,這是怎樣的一種經曆,怎樣的一種磨難?其中的苦辣和苦辣隻有親身經曆過的人們才會有永世難忘的深切體會。
再往後,人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能吃的能喝的好東西越來越多。雖然吃著放心的程度比起五十、六十、七十、八十甚至是九十年代要下降了很多,假冒偽略的東西也是屢禁不止,但那似乎並不影響人們對吃的不懈追求。
這得多少斤肉才能做出這麽多的臘腸?絕對是有錢的象征。
這樣大張旗鼓地晾臘肉臘腸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是絕對沒有的景象。
這種晾臘肉的數量在當年絕對就是十萬元戶的象征吧?誰要是能把自己的女兒嫁到這種人家那簡直就像挖掘到了金礦一樣振奮。
看看人們在自家的房簷下晾曬的那一嘟嚕一嘟嚕的肉串和肉塊,那得是多少錢的肉、多少斤的肉?這樣多的肉食品對於幾十年前的中國人來說是做夢也不敢想的稀奇事,是一年到頭也吃不上的稀罕玩意兒。現如今中國人的那種吃肉的勢頭,大有替幾十年前缺肉吃的老幾輩把沒有吃到嘴的肉都一口氣補吃齊全的勢頭。雖然那陣式看著很是驚人,事實也確實驚人,而那種不要命的大吃大喝也確實使得了三高症的人日漸眾多,但因為中國人早就被餓怕了、窮怕了,如此一來,在有肉吃的日子裏盡可能地多儲存些肉製品也就不足為奇了。再者,“民以食為天”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老百姓閑著沒事鼓搗吃的總比閑著沒事胡思亂想強百倍。也所以,老百姓把心思一股腦地放在吃上是天下太平的絕好勢頭。您說呢?
作者:spot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