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隨意瀏覽,無意間發現了一位博主猶如痛心疾首呐喊般的文章。大意是,受了美國化教育的孩子真的是不能讓父母放心。對於這個說法是對還是不對?我不想去和誰討論,我覺得我沒有和別人討論的資格。因為,人和人的想法有時是可以相差十萬八千裏而風馬牛不相及的。張三認為對的,李四卻覺得荒謬之至。而李四認為是真理的事情,張三就有可能覺得是妖言惑眾。現實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接收了全盤美式教育之後最終考上了名校、找到了所謂的好工作、且以後又順理成章的賺了“大錢”、有了好的婚姻,那麽這孩子的父母就可以自豪的說自己的孩子能讓我們放心了,他/她是個好孩子?反之,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受了全盤的美式教育之後沒有考上名校、之後也沒有找到一個掙“大錢”的工作、婚姻也不能讓父母十分滿意,那麽這個孩子就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賺多少錢算是成功?上什麽樣的學校不算失敗?娶/嫁什麽樣的人會讓父母認可?相信這樣的問題,每個父母都有各自不同的屬於自己的回答。所以,討論誰的孩子成功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不過,從文章中我似乎看見了一些可能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東西,由此想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幾句。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子是延續家族香火、為家族傳宗接代的工具。對於這一點,大多數已經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海外華人們都會大方的表示,男女都一樣,我們不是封建愚昧的傳承者。是不是真的?是真的。看見過不少隻有女兒的朋友,都是把女兒當成了掌上明珠,倍加關愛,自豪不已。但是,我見過最最高興的卻是那些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家庭。這是不是真的?絕對是真實的。我周圍那些兒女皆有的父母們到哪裏都是自豪感十足,呼兒喚女,談笑風生,喜形於色的心情溢於言表。當然,你可能會說,那是人家的兒女恰巧都很爭氣造成的。那有沒有生了女兒卻在少數人麵前感歎自己要是再有一個兒子就完美了的人?有,雖然從沒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過宣言。當然,也有隻有兒子卻還想要女兒的,而有那種想法的人多半也都是因為中國的傳統說法裏麵有一句“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造成的。他們一廂情願的認為隻要有了女兒,將來就不愁沒人善待了。而他們卻也忘記了一個事實,現在,受了全盤中式教育的女兒不能成為“棉襖”的已經越來越多了,那麽,受過全盤美式教育的女兒會不會在將來成為自己想要的那件“棉襖”?事實上,在中國人眼裏,兒女雙全本身才代表著人生的完美。中國字“好”似乎就說明了這一切。羅嗦了這一堆,想說的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海外華人裏絕對還有持中國傳統觀念的人,而且不止一、兩個。要想去除這些觀念,估計得從受了全盤美式教育的第二代人開始了。
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叛逆行為。歸根結底,他們想要表達的就是一件事:我長大了,你們不要再對我指手畫腳。其原因或多或少的是因為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對孩子的嚴厲管教造成的。當然,還有很多是因為家庭出現了不愉快的事情,最最主要的就是父母的離異。不過,這不是我現在想說的。
兒子在十幾歲之前都是十分“聽話的”,加引號就是因為他那時的聽話事後看來有許多都是被迫的。但是,一到了十三、四歲就開始顯現出“不聽話”的苗頭來。最明顯的事情就是不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許多事情,他不願意說,你就是磨破嘴皮子也問不出來。再有就是,他開始頂嘴了。雖然我們自己覺得還是比較公平的,但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也會出現“以強欺弱”的事實。孩子小的時候,一般都不具備反抗父母認為的那些善意的“教導”的能力。因為父母們都自認為比孩子“我吃的鹹鹽比你吃的飯還多”的有經驗,而且絕大多數父母都比小孩子能說會道得多。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違心的聽從父母的某些話,做一些其實是父母們要讓他們做的事情。長此以往,孩子心裏就有了抵觸情緒。終於等到了“我長大了”的時候,他就迫不急待的要“我的事情我做主。”其實,細細想來,有些事情他最終也沒有不管不顧的自己做主,他還是認真聽取了不少我們的意見的,但他就是要在外表上表現出來那種“我自己有主意,你們不要管。”的姿態,要讓自己的叛逆心態得到滿足。簽於兒子的情況,我們和他的交流就隨之出現了巨大的改變。我們更加的注意傾聽他的觀點,征求他的意見,凡事都避免強求。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該道歉的時候一定要毫不含糊的真心的道歉。就這一點來說,我比我先生好很多。時至今日,兒子身上雖然還有不少短處,但“道歉”這門藝術卻是他從來也不吝於使用的。我們讓兒子切切實實感覺到了我們對他的尊重和重視,感覺到了我們對他的傾聽與關愛,感覺到了我們對他的真誠和實在。這些,對於那時正處在叛逆階段的兒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廢了這些話,我想說的其實就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思想是不難做到的,卻是至關重要的。
和青春期的叛逆一同來到的是孩子對性的懵懂與興趣。他們在課堂上學過了生理解剖、兩性知識,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無數的卿卿我我、摟摟抱抱,在一些特殊的地方也許還看到過一些“不該看”的東西,例如《花花公子》之類的也不是沒有可能。上了高中的兒子在學校裏還談起了一場雖短暫卻鬧心的戀愛。好在,他沒有向我們隱瞞,反而卻十分光明正大的跟我們直麵表白,還請求我們讓他把“女朋友”帶回家讓我們看看。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卻慌亂了。因為在我們生長的那個年代裏,“性”是絕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是淫亂的代名詞。然而,慌亂之餘我們還算鎮定,還知道要找“老師”討教一個對策。於是呼,我們想到了向“美國老師”們請教,看看他們是如何處理這種事情的。其中一個事實就是先生的一位同事跟他講了自己小時候偷看《花花公子》被父親逮了個正著,而父親不但沒有斥責他,反而說他已經到了該知道這些事情的年齡,以後可以看這本雜誌了。事情發展到最後,那個當年偷看《花花公子》雜誌的男孩子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學,畢業成為了工程師。很顯然,不是所有偷看《花花公子》的孩子都不能成為明日之國家棟梁,也不是所有不看“黃色”書籍的孩子都能成為社會之人才。但是,我們卻從中看到了事情的本質,那就是,判斷一個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的好壞和能不能成為有用之才是絕對不能用他或她交不交異性朋友去衡量的。相反,極端的壓製卻也是讓事情走向適得其反的導火索。於是,我們做了相應的“妥協”,讓兒子把“女朋友”帶回家讓我們看了,雖然隻是一次,但他知道我們在這件事情上對他是極其尊重的。同時,我們也展開了“吹風”的攻勢,在他耳邊不厭其煩的說著中國人那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老掉牙的中國式哲學。是的,我毫不隱瞞的說,我們就是這樣教育當時那個即叛逆又執迷不悟的兒子的。我們沒有喊出任何一句不落俗套的“高大上”的高調,我們對他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事情發展到最後,兒子安全的過了叛逆期,也實現了他在第一堂生物解剖課上就立下的誌願,現如今還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孩子。碼了這麽多的字,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壓製孩子的性衝動不一定就會出“有出息”的“好孩子”。具體怎麽辦?因人而異吧。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將來能衣食無憂,且最好能日進鬥金。但是,事實上,孩子有孩子自己的願望,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誌向,父母絕對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強加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當年兒子想學醫,他爸爸卻要他學工程。理由很簡單,學工程一輩子都能吃飽飯,學醫卻很可能半途而廢、一事無成。父子倆個人僵持不下,我作為調和者和旁觀者很是調解了一陣子。我對先生說:“強扭的瓜不甜”這個中國古老的諺語你不會不知道,還有一句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你想為兒子選擇他的未來不是壞事。但有一點你要清楚,他不喜歡的東西一定不會專心致誌的去學。不用心學習,結果能夠好到哪裏?他喜歡學的就一定會好好努力學,就算學的不好,他也不能埋怨我們。反之,他很可能會說是你耽誤了他的前程,會怨恨你一輩子吧。再者,學什麽都會有風險,沒有人會保證你學了工程就永遠有飯吃。我們應該相信兒子,讓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如此,做父親的不再執拗堅持己見,兒子就上了他想上的醫學院。舉了這個例子,我想傾訴的就是:孩子能有幸從事一種掙錢相對多的事業是天大的好事卻不是事情的所有。孩子想幹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能為此心情舒暢才是最最重要的。當然,沒有錢隻有理想是不切合實際的。但如何能引導孩子走上既有理想又能生活美好的道路卻需要父母和孩子彼此真誠的共同努力。
受了全盤美式教育的孩子不是歲月蹉跎、道路曲折的代名詞。同樣的,受了全盤美式教育的孩子也不是一帆風順、前途光明的保證。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精心的嗬護與培育,需要大人和孩子共同的努力與奮鬥。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這是個永遠都不會落伍的實際問題。
作者:spot321
問好點點,新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