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頤和園的次數不多,就兩次。因為它坐落在北京城的西郊,距離市區有二、三十裏地的路程,如若不是在那裏工作學習,而就是想看看舊時皇家風格的園林建築的話,遠不如城中心的北海公園和景山公園來得更方便更實際些。印象裏的頤和園很大很大。記憶最深的是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湖上的十七孔石橋、布滿精美彩繪的長廊、萬壽山上的排雲殿以及佛香閣,還有就是昆明湖邊那艘永遠都開不走的石坊。兒子幾次去北京卻從沒有到過這聞名遐邇的The Summer Palace。這回又到了北京,而且天氣也不熱,正是去頤和園遠足的好機會。頭天剛剛遊覽了紫禁城,第二天就準備往頤和園走馬觀花一番。
頤和園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經曆了多重苦難又浴火重生的皇家園林。它是中國現存的最大一處古代園林。園內有亭、台、樓、閣、宮殿、寺觀、佛塔、水榭、遊廊、長堤、石橋、石舫等100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生母孝聖憲皇後60歲生日,動用了448萬兩白銀把這裏改建為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形成了從現在的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裏的皇家園林區。鹹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為皇家的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皆有遭到破壞。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得到了國家的重點保護,並在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大早,頤和園的門口就門庭若市好不熱鬧,這裏是北京市以外的人們到北京必看的幾個經典之一。
想進德和園裏看大戲樓還得買票才行。門口收票的年輕人打扮得跟宮裏的那什麽似得,也不知是聽了誰的主意?
德和園大戲樓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建。它和故宮博物院裏的暢音閣大戲樓、承德辟暑山莊內的清音閣大戲樓被列為中國清代三大戲樓。在這裏,譚鑫培、楊小樓等清末京劇名角曾經為老佛爺唱過戲。
“永固鴻基”是曆代統治者堅信不疑的目標和信念。到頭來,卻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堅守住“千秋大業”。
長廊上坐滿了人,想仔細抬頭看看長廊上精雕細畫的各色精美圖案或曆史典故已經成為不太可能完勝的任務了。因為隻要某個人一駐足,後麵的一大行人就都得止步不前了。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建築麵積和規模最大的建築。老佛爺當年在此燒香禮佛,估計不會是自己一步步攀爬階梯走到最高處的吧?
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屋簷像飛鳥欲淩空展翅一樣既輕盈活波又具有宏偉的氣勢。屋簷上蹲坐的那一排各式各樣的小獸即是保佑平安的祈福化身,又起到了裝飾屋頂的作用,最重要的,它是皇權等級製度的嚴格體現。
頤和園的寶雲閣俗稱銅殿、銅亭,建於清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梁柱、椽瓦、鬥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聽鸝館,內有兩層的戲樓一座,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是慈禧老佛爺聽戲的主要場所。現在的聽鸝館早已成為“聽鸝館飯莊”,主要經營仿清宮廷菜肴。
昆明湖,水域廣闊,景色秀麗。微風時,湖麵漣漪微波,清風拂麵,人們在寬廣的湖麵上坐輕舟蕩漾,遠看青山,近瞧綠水,滿目皆是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那天我們去時可不是微風拂麵的感覺,從照片裏的湖水波瀾就能看出當天的風力著實不小。女人們大多都是“蓬頭垢麵”(被風吹的頭發蓬亂)的,無法和“風爺爺”抵禦,自然也就無法阻止他把自己的頭發吹得亂七八糟。從龍舟上眺望佛香閣,失去了抬頭仰望的視角,感覺它的神秘感退卻了許多。
遊過頤和園就去吃全聚德的烤鴨子。說實在的,烤鴨子與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上次去北京,吃的是大董烤鴨,除了菜精致一些以外,烤鴨子也似乎還是那個味道。估計全因為我不是美食家,所以才吃不出好賴,真可惜了那隻鴨子。最後這一碗乳白色的純淨鴨湯其實比鴨肉要好不少呢。
三天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第四天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和兒子退了房,到旅館的大廳裏等待我們預定出租車的到來。看見大廳一角有海鮮自助餐服務,兩個人決定進去吃一點兒,就算早飯加午飯了。
繞過了所有的海鮮,隻拿了硬梆梆的炒麵、青菜外加幾塊蛋餅,兒子亦是如此,這是上飛機前我們在北京吃的最後一頓飯。人這一生中,會經過許許多多的起點站和終點站,北京就是我生命中那許許多多的站台之一。下次回中國,它很可能會再一次成為我的旅途終點站,也同樣會成為我的旅途起點站。再見了!北京。相信下次再見,你會變得更加的現代----更加的認不出來了。
(文章中的所有圖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