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中,有兩個重要角色要扮演:一個是為人兒女,一個是為人父母。為人兒女時要多聽,多點頭;為人父母時也要多聽,多點頭。怎麽講?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不懂人生不知好壞,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和啟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當然要多聽多點頭。我們長大了,自食其力了,父母也變成了老小孩兒,我們又要學會聽他們嘮叨,學會“烏鴉反哺”那一招,學會模棱兩可的對他們不甚正確卻也無傷大雅的“建議”違心的點頭(我這點做的就不很好)。以後,我們當了父母,也有了教育孩子的權利,卻不能一味的隻知發號施令,嚴管強教。要學會傾聽,學會關愛,學會給予,要學會低下頭去平視孩子的眼睛,要敢於對孩子說“對不起!”(我這點做的就很不錯)。這兩個角色都相當的不好當,需要很大程度的“忘我”精神。
有人會說,你扯這些個閑篇兒有什麽用?和你文章的題目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別急,再看幾行興許就能找著些驢唇對上馬嘴的感覺了。回家探親,看似簡單、風光、瀟灑、開心,其實這裏麵也同樣包含著“忘我”。
父親一輩子喜歡的東西有限,吃算其中之一。對他而言,吃,可以是精致細膩的,也可以是簡單粗糙的。在他眼裏,老北京的各式吃食和西式餐飲的關係就是半斤對八兩。豆汁兒的酸腐和奶油蘑菇濃湯的鮮香、爆肚兒的嫩脆和罐燜牛肉的綿軟帶給他的愉悅是相同的。而母親卻對西餐全無好感,也從來沒有想過為了父親要稍稍的學著遷就一下。每每老兩口兒出門覓食,永遠都是母親要吃的酸菜魚、清蒸魚和幹燒魚戰勝父親要吃的鵝肝醬、奶油雜拌兒、法式豬排和皮紮餅(父親也能吃些魚,但不太會吐魚刺,一吃就愛掐嗓子,因而他一輩子對魚都是心存戒心的)。因為母親戰勝父親的一成不變的法寶就是:你不按我的主意辦,我就不和你一起出門。瞧這別扭勁兒。怎麽就不懂得謙讓一些呢??所以,每當我回家探親的時候,也就是父親感覺他的救兵到來的時刻,因為我可以陪他去他想要去的地方,母親再也阻擋不了。我回家,其中一個重要議事日程就是陪父母出門吃飯(主要是陪父親。他每次都很開心)。這裏還有另一個原因:母親除了不愛吃父親想吃的東西(煎的,炸的,脆的,油膩的和洋餐)以外,還不願意出門閑逛(年輕時就喜歡進衣服、布料和鞋店)。而父親是喜歡到處走的人,出門不僅僅是為了吃飯,還是為了散散心。我回家後,就可以陪著父親連吃帶散心的到處走走看看了。每次出門,我們都要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辦事原則“公平選舉”要去哪一家餐館。不言而喻,我和父親幾乎總是有相同的想法,因為我們倆的共同點不少。當然了,母親的要求我也一樣照辦,誰也不得罪是上上策。不就是出門吃個飯嗎?!還能怎麽著?這就和前麵說到的“忘我”有些沾邊了。因為有些餐館我自己根本就不想去,有些菜品我自己根本就不想吃,但是為了能討父母的歡心,不想去的也要去,不想吃的也要吃,一切都是以他們為主,這是不是有些“忘我”呢?當然,這種“忘我”就是吃幾口東西而已。總而言之,父母在時,回家探親就是哄他們高興。
起士林餐廳是每次回家都要去的地方,因為父親喜歡。那是德國人阿爾伯特·起士林(Albert Kiessling)在1901年開辦的德式餐廳和麵包西點房。經過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現在的起士林已經變成了主營德式西餐,兼做俄、英、法、意等五國西式大菜的天津市有名的西餐廳。
這次回家,不能再陪父親去了。但從沒去過起士林的侄子是我們再去起士林的最好借口。一個周中的中午,一行三人來到了位於浙江路上的起士林餐廳。進得門去沒有絲毫的猶豫就乘電梯直奔了四樓的法式餐廳。餐廳裏靜悄悄的連個人影兒都沒有。感覺有些不妙。沒有人吃飯的飯店那肯定不如人多的地方好。沒人來吃,他這裏的食物還能保持天天新鮮嗎?可既然都進來了,又有服務員熱情的上前打招呼,再轉頭走就太那個了。得嘞,既來之則安之吧。找了個不靠窗的桌子坐下(來吃飯,又不是來拍街景),看著手裏的菜譜,三個人各自點了自己的那一份菜。
這個菜單也太不與時俱進了。估計再過幾年,上麵的空白還得增加。
一人點了一份土豆色拉。這個味道不錯。
侄子點了一份紅菜湯。我和兒子沒要湯,因為口渴得很,隻要了飲料。
兒子點了一份蒜香麵包,想像著美國的麵包,覺得這個肯定也不錯。端上來一看,都是幹巴巴的麵包片兒。紮嘴!
我和侄子一人點了一份法式茄汁豬排。結果,上來了兩塊番茄汁覆蓋著的幾乎就是涼的熟豬肉,還很硬。
兒子看了半天菜譜,點了一份法式茄汁燉羊腿的菜。好家夥,這羊腿可是不好燉,得什麽時候才能吃到嘴啊?兒子笑了笑:不著急,我等得了。結果還真是慢。我和侄子都吃完了,兒子的那份羊腿還沒有上來。我笑說:你小子會吃,這羊腿你吃得了嗎?三人正說著話,就見一位男服務生,左手高舉著一個托盤,右手規矩的放在背後,不急不躁的向我們這邊走來。到了桌前,他緩緩放下托盤,從上麵拿下來一小碗紅菜湯放到了兒子的麵前。我忙說:“您送錯了吧?他沒有點紅菜湯,他點的是法式茄汁燉羊腿。”服務生彬彬有禮的回答道:“沒錯。這就是您點的法式茄汁燉羊腿。”
待服務生走後,我們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原先還以為兒子吃不下這隻“羊腿”呢,敢情這所謂的“羊腿”原來就是一碗湯菜。我趕忙對兒子說:“看看裏麵有幾塊肉?”。結果還算不錯,兒子當真還撈出了三、四塊像燉牛肉般的羊肉。嗨,這玩笑開的。為什麽不把菜單寫成“法式茄汁燉羊腿‘肉’”呢???估計和錢有些關係??這次去起士林的結果太不令人滿意。怨誰?怨自己。誰讓我們自己去的“不是時候”呢!該著倒黴!
“桂園餐廳”這個名字老早就聽說了,網上對它的評論很不錯。總是想找機會去嚐嚐他家的菜,可都沒有成行。那天決定帶著兒子和侄子去一探虛實。
這是一個開在成都道上一棟小樓裏的私家餐館。周圍都是普通住戶。
從這裏可以東西南北的去到不同的地方。
門廳的地方不大,顯得有些局促。一麵牆上放置了酒品陳列櫃,方便客人買酒。那時正是午餐時間,樓上全部客滿,我們等了十幾分鍾才上了樓。餐廳是用普通的民居改成,在擺放了幾張小桌子之後,人們走路都要有所互相觸碰。這樣的屋子不止一間。好在中國很少有美國那樣的大胖子,否則,真的會坐不下去的。兩個大男孩兒早晨十點鍾才各自吃了一套兩個雞蛋的煎餅果子,晚上也要出去,這會兒還不餓。於是,我按照網上推薦的點了三個菜。
醬爆卷心菜,味道不錯。上桌前為什麽不把盤子擦幹淨呢?賣相不好。
很多人推薦的八珍豆腐,給的量不小,感覺沒有家附近的那家做得好(個人意見)。
就衝著這道鬆鼠魚來的。端上來一看,這魚根本就不是炸的,魚肉一點兒也不酥脆,是軟綿綿的,像是用水燙熟之後澆的汁兒(隻是比喻。不知如何弄的。可以從圖上看出來,那魚絕對不是炸的)。大失所望是我對這條魚的感覺。
一句話,吃飯不能光找有名的地方去,那些沒有名的不一定就比這些名聲在外的差。沒準兒還會更好。您說是嗎?
因為母親的原因,外出吃飯基本都是就近,遠了她去不了。也好。還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找到了不少家附近的人氣很旺的餐館。
大院裏那家很有名的店裏的糖醋小排。
油爆蝦。
這個是上湯雞毛菜?
炸響鈴和炸臭豆腐。第一次吃臭豆腐,不難吃。
這個幹鍋豆腐皮很不錯。
這個要說一下。甑蹦鯉魚。極好吃!!是有名的天津菜。是用帶鱗的活鯉魚炸溜而成的。特點是鱗骨酥脆,肉質鮮嫩,酸甜適口。
另一家家附近的館子。這個是奶油蝦仁色拉。甜膩得很。
全家福。很實惠。裏麵的海鮮挺齊全,竟然還有放鮑魚。味道也很好。
炒雞毛菜。鮮。
這個拉皮很特別。是黑色的。忘了是用什麽做的。很好吃。
這個好像是牛肉。吃過就忘,真沒辦法。
另一個小館兒的黑蒜子牛肉粒。牛肉鮮香、嫩滑,蒜粒齊整、好看。不錯的選擇。
這個好像是炒肥牛吧?也不記得了。
請了小姨和小姨夫一家在天津有名的山東館“登瀛樓”吃飯。為啥要去山東館?因為小姨和媽媽都是山東人。山東館兒的蔥燒海參應該是最拿手的。那天點的菜幾乎都是海味,什麽海參,幹貝,鮑魚、幹燒魚、幹烤大蝦等等都有。早先聽說青島有人吃飯被宰了,一隻蝦要三十塊錢。這回親眼所見,原來三十塊錢一隻的蝦長得也就是個蝦樣兒。還有五十一隻的,沒要。正反都是蝦,它個兒頭再大也不能變成龍蝦吧。
那餐飯隻照了這一盤菜,因為都是長輩,不好意思上來就亂照一通了。
還是那句話,吃飯不要淨找“牌子”,菜好才是最最重要的。光要那個花架子一點兒用沒有,除了費錢再就是肚子不滿意。在天津不到十天,吃吃喝喝的地方不少,人卻一點兒沒增肥。為啥?全是因為到處“走馬觀花”來著。
(文章中的所有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
讚一個!
喜歡點點的帖子,夾敘夾議,親切又幽默。起士林餐廳俺也聽說過,變成這樣了,真是徒有虛名了。
鬆鼠魚看著不錯,賣相比俺做的漂亮多了:)
點點周末快樂!
謝謝點點分享,節日長周末快樂!
一早來點點家蹭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