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s World

五花八門身邊事,喜怒哀樂筆中行。
個人資料
spot32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穿開襠褲的古人

(2015-07-25 07:37:54) 下一個

從記事起,就看見周圍的大人們不分男女的幾乎都穿著相同的衣服,要說有區別,那就是阿姨們的上衣偶爾還有些變換的顏色,其實,所謂的“顏色”,頂多也就是有人穿件咖啡色、白色、淺灰色之類的上衣而已,隻有在冬天,女人們的藍、灰色調的衣服下麵,才會偶爾露出些花花綠綠的棉襖的邊邊角角來,那些被定量棉花票證買來的棉花填塞而製成的棉衣的料子基本都是棉布的,有碎花圖案的,有條紋圖案的,也有的就是簡簡單單的單一色調,但即便如此,那些隱隱約約的色彩也能給冬天裏的女人們憑空增添出幾分嫵媚和俏麗,尤其是在出門的時候,女人們大多都在頭上圍一塊海藍的、銀灰的、葉綠的、桃紅的圍巾,當那些五顏六色的斑斕匯入到一片片陰暗、灰黑的人海之中時,似乎連寒冷的冬天和沉悶的生活都隨之被增添了不少令人舒心和愉快的活力。

記得媽媽有不少壓箱底兒的料子,那都是姥爺當年和人合夥兒開綢緞莊時留下的貨品,她自己結婚時就用其中一塊醬紫色帶金色花紋的緞料子做了一件不厚的用絲棉填充的中式棉衣,以後,在“風聲”不緊的時候,逢年過節時,她才會把那件衣服拿出來穿上幾天,不是套在外衣裏麵,而是直接穿在外麵,當然了,出門竄親戚時就套上黑色的呢子大衣,外人是不會知道那陰沉沉的黑的下麵還隱藏著金光絢麗的色彩。

那時的男男女女們,一年四季幾乎都是穿製服式的褲子,女人們在盛夏裏也是極少有穿裙子的,夏天裏的褲子一般都是用“的確良”料子做成的,那種料子輕、薄,但是和純天然的棉布、絲質、亞麻料子相比就顯得不透氣得多。男女有別,因此,雖同是穿褲子,但式樣卻各有不同,男式的是前開門,縫扣子的那種,不像現在,基本都是拉鏈兒的,簡單、易拉、實用;女式褲子則都是側開門,也是縫扣子的,但無論男褲還是女褲,褲子的立襠部位都做得比較深,完全沒有現在時尚的褲裝那樣,襠部合適得幾乎就像和身體長在一起一樣(不懂裁剪,估計用這種方法剪裁服裝可能用的就是那種叫“立體裁剪”的方法吧),所以,不管人們用了多麽好的料子,純毛呢子、純毛料子、高級混紡料子、純棉條絨麵料等等,做出的褲子穿在身上都提不起精神,因為褲襠太大、太肥,無論怎麽穿,整個人還是顯得拖拖拉拉。再後來,好像是到了八幾年,那時個體戶慢慢的多了起來,街上也開始出現了個體裁剪服務,他們標榜的裁剪樣式是依照港台式樣的,衣服的花樣多,褲子的裁剪方法則很是時髦,褲腿兒瘦,而褲襠短,反正,無論人們想要什麽式樣,他們好像基本都能滿足,您還別說,這立襠短一寸,人就立刻顯得精神幾倍,看來,這褲子的“襠”還是相當的重要嘞。

說到這個“褲襠”,您是否聽說過?中國人最早穿褲子時,男女皆穿“開襠褲”,這裏所說的男女可不是指小孩子們,而是已經成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們。


古人蹲坐著用餐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穿著褲子了,而且男女皆穿,但通常穿著於袍服內,並不會把褲子露在最外麵。初期褲子都是沒有褲襠的,後來才出現了合襠褲。

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總會讓我們形成一些錯覺,而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穿褲子的曆史不是很久。

考古學家們在中國新疆塔裏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內發現了兩條褲子,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曆史上最為悠久的褲子,曆史可追溯到3300年前。那麽,中國人是不是從三千多年前就開始穿褲子了?


新疆沙漠中發現的古人穿過的褲子


騎馬的穿褲子,不騎馬的穿袍子

  三千多年前的新疆,是遊牧民族的領地。所謂遊牧,就是居無定所,人們騎著馬驅趕牛羊,逐水草而生。在那時中東的兩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乃至四川的金沙和三星堆,人們都是穿著寬鬆的長袍,但是對於騎馬的遊牧民族而言,長袍就太要命了,馬背會時刻摩擦大腿內側的肌肉,很容易出血,完全沒法騎馬。所以,很多研究者認為是遊牧民族最早發明了褲子,而新疆塔裏木盆地發現的褲子正是最好的佐證。

  這兩條褲子由羊毛製成,主人是兩名男子,可能是放牧者或者戰士。事實上,褲子的發明應該更早些,因為普遍認為人類在大約4000年前開始騎馬,而褲子顯然是必需品。

  不過,對於當時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國人而言,褲子就並非必需品了。那時的社會以農耕文明為主,有塊布料把身材圍起來就已足夠。

  當時的戰爭,也無需騎兵。直到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打仗都是以步兵和戰車為主,國家的實力也用戰車數量來衡量。戰車用馬拉著,士兵站在戰車上,上衣下裙,也不用擔心走光。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說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這是中國人上古時期的常服,不論男女。上衣一般為窄袖、高領。衣領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壓右衣襟,稱為“右衽”。相反,右襟壓左襟,則是“左衽”,因為北邊蠻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這樣,所以“左衽”便被稱為“蠻服”,甚至作為蠻夷的代稱。春秋時期的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天下,孔子稱讚他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將披頭散發,衣襟壓向左邊,成為蠻夷了。


右衽(發ren音,念四聲)

  到了戰國時期,就有人發現穿裙子的不便了。這個人就是趙武靈王,趙國處在北方,接壤匈奴,而匈奴騎兵多,速度快。趙國屢次跟匈奴交戰,自己笨重的戰車總是被匈奴機動性更好的騎兵擊敗。有鑒於此,趙武靈王便決定進行軍事上的改革。這改革,首先就是改變服裝。他帶頭穿上胡服,將原來寬大的衣袖變窄,讓士兵都穿短衣、長褲,從而便於活動,進而學習騎射。有了褲子以後,才有了騎兵,這才讓趙國軍事力量大增,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穿絲質開襠褲的,是紈絝子弟

穿上褲子的,僅限士兵,普通人還是穿裙子。不過,那時已經有了“脛衣”,類似於現在的褲子,但是沒有褲襠,沒有褲腰,就隻有兩隻褲管,套在小腿上,用帶子係於腰間,“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也就是現在的開襠褲,其目的是便於私溺,因為在脛衣之外,人們還穿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

  東晉的《拾遺記》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戰國時的張儀和蘇秦“同誌好學”,外出時看到什麽典故,就馬上記下來。當時紙還沒發明,他倆手邊也沒有木簡,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記錄,回到家裏後就將這些字抄寫下來。

  盡管有脛衣罩住小腿,但人們還是容易走光。所以《禮記》中就提出“勞毋袒,暑毋褰裳”,說的就是做活時不能袒露身體,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來。

  當時人們穿脛衣,是出於防寒考慮,畢竟穿再長的裙子,裙底也會灌風進來。

  《韓非子》裏也有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專門披著狗皮行竊,他兒子很得意,向小夥伴吹噓:你看,就我爸爸有尾巴!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被剁去小腿的人,這個小夥伴就反擊說:我爸爸到了冬天都可以不穿絝。“絝”,也稱“袴”,也就是脛衣。

到了夏天,穿絝就太熱了,人們就隻穿衣裳。不過,對於有錢人來說,絝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輕柔的絲織品啊,這才出現了“紈絝”,在當時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絝子弟”,就由此而來。

這種脛(發jing音,念四聲)衣,此後一直存在。不過,最早是貼身穿著的脛衣,到了宋朝就變成了加罩在長褲之外的膝褲。從史書記載來看,兩宋時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褲。《朱子語錄》記載,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對他也有防範。秦檜死後,高宗不免鬆了口氣,對臣下說:我終於不用在膝褲裏麵藏一把匕首了。

  到了明代,關於穿膝褲的文字就更多了。《金瓶梅詞話》裏寫到潘金蓮的服飾,就是裙子裏麵係一對“錦紅膝褲”。而《西遊記》第47回裏的小女孩,也是在腿上係了兩隻“綃金膝褲兒”。


在成都的大街上,司馬相如穿著犢鼻褌

  絝的進化,從“窮絝”開始。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後。為了讓皇帝寵幸皇後,早日得子,霍光就讓所有的宮女都換上了窮絝,讓皇帝不對其他女人發生興趣。這種褲子就是在原來的脛衣基礎上,加了一個護襠,但前後還是有空隙,用帶子係起來。這樣做還是為了便溺的方便。

  之後又出現了“褌”(發kun音,念一聲),這便是真正的連襠褲了。晉代阮藉不遵禮儀,他在《大人先生傳》裏將那些循規蹈矩的人比作“群虱處褌中”,他們把褲襠當作自己的“吉宅”。另一個“竹林七賢”劉伶則更為放浪,《世說新語》裏記錄他的狂言亂語:“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有長褲,也有短褲,即“犢鼻褌”。這種褲子類似於現在的三角短褲,上寬下窄,兩頭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山東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上的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不過,穿犢鼻褌最有名的人當屬司馬相如,《史記》中記載,司馬相如在成都穿著犢鼻褌,和酒保、店小二在一起,在市場上洗酒器。當時司馬相如還是個有身份的人,剛剛和卓文君私奔的他在大街上穿三角褲,是為了丟老丈人卓王孫的臉,讓對方同意他和卓文君的婚事。

  犢鼻褌顯然是上不了台麵的東西,文人墨客恥於提及。不過在魏晉名士眼中,也沒什麽好羞恥的。《世說新語》裏說,阮家住在道路南邊的子孫窮,住道路北邊的富。七月七日這天,有曬衣服的風俗,住北邊的阮家人便把紗羅錦綺都拿出來曬。阮鹹住在沒錢的南邊,他便把自己的棉布大犢鼻褌拿出來曬,別人問他丟人不?他回答說,我還是不能免俗啊,姑且曬曬吧。


不穿褲子,就隻能跪坐吃飯


漢代玉跪人一組趣聞解密

 有了連襠褲,椅子才出現。漢代人請客吃飯,都必須雙腿並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

  在漢代,人們以跪坐為合乎禮節的坐姿,還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為基礎的禮儀製度。臀部坐著,雙膝在身前屈起,足底著地的現代坐姿,古代時叫“箕踞”,被認為極其不禮貌。相傳嵇康就是因為見權臣鍾會時“箕踞而坐”,結果鍾會大怒,在司馬昭麵前打小報告,讓嵇康丟了命。

  連襠褲在魏晉南北朝廣泛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已經有人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吃貨都有了褲襠,所有人都習慣於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心走光了。

不過,對於有身份的人來說,哪怕穿了褲子,也千萬不能露出來,外麵必須是寬鬆的長袍。而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褲子的裝扮被稱為“裋褐”,又稱“短打”,屬於勞動人民的穿著。李商隱的《義山雜纂》寫到,“仆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仆子樣。”“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裝,仆人是不能寬衣博帶的,隻能一身短打扮。這正如後來哪怕到了民國,在魯迅筆下的鹹亨酒店,下等人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上等人、讀書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

最喜歡穿寬鬆長袍的,還是魏晉時期的名士們。上古時期的衣服已經是深衣大袍了,到了魏晉,衣服變得更肥。阮籍和他的好友們個個都是大袖寬衣。這倒不是因為這些名士隻吃飯不做事,都是大胖子。據魯迅的說法,則是當時的名士要吃五石散,這種藥吃了皮膚要發熱,也容易擦傷。所以他們要穿寬大的衣服。然後這些人的寬大衣服就成為潮流,順帶著當時的褲子也非常肥大。所有這些,後人稱之為“魏晉風度”,並無限向往。

而在遙遠的西方,中世紀之前的歐洲,女人穿連衣裙,男人穿馬褲。從1580年代起,水手一直還穿著更為寬鬆的適合工作的褲子,因為那樣就能讓他們把褲腿卷起來,以便涉水上岸或者攀爬桅索。

  褲子(pantaloons)第一次出現於英語是在十七世紀,來自於意大利喜劇人物Pantaleone,他穿著第一條寬鬆的“小醜褲”。後來,這一人物的名字逐漸成為他所穿的褲子。

  法國大革命之後,男人脫掉了他們的高跟鞋、絲質長襪和假發,開始穿褲子。穿褲子代表是革命黨。

  在歐洲,褲子甚至是性別的代名詞。英國一部小說有段對話,在一個酒館裏,突然有人進來問:穿褲子的人在這有多少?其實就是在問男人有多少。

  在十九世紀,女人穿上褲子用以騎馬,不過她們通過在外麵穿上長裙來掩蓋它。

今天,褲子是男女通用的一種服裝,而且還全是“有襠的”,西方國家孩子們的屁股從小兒就被“尿不濕”包裹得嚴嚴實實,一點兒“走光”的餘地都沒有,中國的孩子們也開始從一出生就穿開襠褲,一直穿到兩、三歲的情況逐漸向西方的“不露襠”邁進,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孩子露不露襠可能和家長的經濟基礎以及傳統的育兒理念有分不開的密切關聯,所以,無論如何,當今世界,成年人穿開襠褲的事情恐怕還真是沒有?但是,不穿褲子,大襠直露的成年人絕對是有(非洲的土儲們)!

 

Spot321整理、轉載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rdong' 的評論 : 謝謝邇東來訪!祝新州愉快!
erdong 回複 悄悄話 有意思,第一次聽說呢!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nowFallingOnWater' 的評論 : 問好雪花!祝周末愉快!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聲音' 的評論 : 謝謝小小來訪!祝周末愉快!
SnowFallingOnWater 回複 悄悄話 嗬嗬,有意思,不知道是這樣啊。謝謝點點分享
小聲音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聽說啊,學習一下~~~~,謝謝點點分享,祝周末快樂!:))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山鬆' 的評論 : 問好小鬆!謝謝來訪!
南山鬆 回複 悄悄話 很有意思的話題,原來不開檔的褲子是後來才有的,難怪古人要跪坐~
謝謝點點分享,周末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