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國人,除了一些有特殊信仰的民族,如回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等等,以及那些素食主義者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可以吃上豬肉的(貧困地區除外),而且是什麽時候想吃,就什麽時候去買,城市裏的大型綜合商場,縣城裏的自由市場,門臉兒氣派的高樓大廈裏的副食超市,小摸小樣的私人店鋪,哪裏都有賣的,人們不用再急三火四的像發現了聚寶盆似的一擁而上,一邊努力陪著笑臉。一邊爭著搶著要趾高氣揚的售貨員給自己割一塊肥膘比瘦肉要厚得多的“好肉”;不用再捏著手裏的幾張“肉票”,掂量著怎麽把一個月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人們不用再燉一鍋肉要細水長流的吃上十天半個月那樣的節省;也不用再在過年時大吃二喝幾天,恨不得把一年的油水都一下子找補齊了。菜市場裏的豬肉櫃上,擺著紅多白少的新鮮瘦豬肉,賣肉的人都是態度極好,隨叫隨到,你指哪塊肉,他就給你割哪塊肉,你想要豬肉餡兒,他就為你現買現絞,你想買豬骨頭回家煲一鍋倩湯,他就幫你將堅硬的尺把長的豬腿骨一一敲碎,豬肋排,豬排骨,豬肚,豬肝,豬蹄子,豬尾巴,分門別類,明碼標價,隻要你願意,就沒有買不來的豬“大肉”。
豬,在中國自古就有,但從各種記載來看,直到北宋時期,豬肉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占據國內肉類市場主要地位的品種之一,到了南宋時期,因為南方的羊肉價格漸漸變得昂貴起來,使得人們越發的負擔不起;而在北方,入侵中原的女真人喜食豬肉,因此,在金朝統治下的黃河流域的居民們漸漸地開始食用起了豬肉。。。其實,現代科學早已證明,牛,羊肉的品質要高於豬肉,可能因為中國曆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牛和驢馬騾子一樣,都是可以用來耕地勞作的,人們因此也就把它們當成了自己勞動的好夥伴,並盡量避免不去刻意的屠宰它們作為食用吧?無論怎樣,豬是中國人吃得最多的肉食動物,而在吃豬肉的千軍萬馬中,小孩們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支“生力軍”。因為一家隻有那麽一個孩子(現在也有不少人有兩個孩子),大人們總是想盡辦法,不吝惜用錢去換來孩子的健康,營養和快樂,孩子們想吃什麽,就有什麽,想買什麽,就得到什麽,各種用豬肉製作的香腸,火腿,快餐,主食,炒菜,點心,小吃,隻有孩子們吃不下的時候,沒有孩子們吃不著的光景。回國時,看見過有大人領孩子進“狗不理”,為孩子買上幾個包子,自己卻在一邊看著孩子吃(因為如今的“狗不理”價格不便宜),想來他們那時的心情一定是自豪並充滿了愉悅的,因為他們在這個物價隻有“漲,漲,漲”的年月裏,仍然能讓自己的孩子吃上“狗不理”,說明他們是有能力的,相信他們的孩子也必定是幸福的。而相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我們小時候在吃肉方麵就沒有那麽多“幸福”的選擇了,記憶裏,每當媽媽用肉票買肉時,總是盡量的想買那些肥肉多的部位,不過,那還得看售貨員高興與否。如果運氣好,買到肥多瘦少的肉,媽媽就會把肥肉切下來,煉成豬油,留著日後慢慢炒菜用,而油渣就可以用來包包子,烙餅了。平時極少有大口吃肉的機會(一是由於本來肉就不多,二是由於媽媽太會過,總是說過日子要“細水長流”),如要想吃一頓燉肉,就要把肉票一次多攢幾張,湊在一塊兒買,而燉好了的肉是必需要分幾次慢慢享用的,或和白菜一起燉,或與土豆一鍋燴,其實,那就是一鍋白菜,土豆裏掉進了幾小塊肉而已,隻有那樣做,才能基本保證每天都能聞到肉味兒。一年中,也隻有過年時才能連續不斷的在幾天裏都吃到葷腥,因為那時家家都會比平常多了一隻雞,幾條魚,幾斤蛋等等,也因此,過年的規矩就會比平時更多一些,媽媽總是不斷的告誡我,到舅舅家,姨姨家,大爺家一定要守規矩,因為人家的東西也不多,而孩子卻都比我們家多,不要一見好吃的就忘了規矩,要知道謙讓。於是,在和大人到親戚家串門時,在被人家留下用飯時,卻還不如在自己家裏來的更隨便,每每看到桌上的大魚大肉,就是心裏十分的想吃,也要裝著無所謂的樣子,假裝自己特愛吃素炒大白菜棒子,涼拌白菜心兒,涼拌紫菜頭(beet)之類的健康食品,而對那些油膩的東西不屑一顧,如果那些有雞,魚,肉之類的菜盤子再放的遠一點兒,那吃上它們的幾率就是微乎其微了,因為規矩說,不能站起來隔著桌子夾菜,哪裏像現在的小孩子們,自己就是家裏的“第一”,好吃的都得緊著他們先吃,好喝的都得讓著他們先喝,誰讓人家是21世紀祖國的下一代呢,誰讓人家趕上了大好的時光呢。
眼下,雖說豬肉是可以隨便吃了,攙是可以解了,可接踵而來的卻是人們對自己身體健康的擔憂,因為,肉吃多了,油吃多了,人就會發胖,人身體裏的什麽這個醇了,那個脂了就有升高的可能,人身體裏的血管就可能會變硬,甚至會被油膩的東西堵上,人的壽命就有可能因為吃豬肉(也可以是其他的肉類)而變得短暫,那多不劃算呀,於是,人們在吃肉之餘,又給自己增加了必須完成的任務:鍛煉身體。什麽慢跑,散步,做瑜伽,什麽打網球,打籃球,打高爾夫球,什麽爬山,遊泳,蒸桑拿,十八般武藝各有各用,人人如仙各顯其能,走路時緊盯著腕上的能量消耗計時器,遊泳時常看著牆上的時鍾,鬧表,心裏盤算著一塊肉的卡路裏需要跑幾步才能消耗完全,還時不時的暗自後悔,為什麽就沒有忍住多吃了那一塊肉呢。人們都希望最好是又能享口福,又能保持健康,如若不行,就隻能是放棄想啥吃啥的權利,自覺主動的過起現代“苦行憎”的生活了。事實上,吃豬肉的不僅僅隻是中國人,中國也絕不是世界上吃豬肉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德國才是世界上人均吃豬肉最多的國家,每個人年平均吃豬肉66公斤。上網查了查,每100克豬肉中含有的脂肪大約是28克,而這100克豬肉能釋放出大約320大卡的熱量。無疑,必須要經過鍛煉才能把吃到肚子裏的熱量全部消耗掉。其實,現實中,最便宜,人人都會,又切實可行的鍛煉方法就是散步了。以正常人的速度散步一小時,能消耗掉大約200大卡的熱量。這樣算下來,其實德國人也無需花很多的時間去消耗那些吃進他們肚子裏的豬肉,隻要在一年當中走夠1056個小時,也就是44天,那些即嘴饞,又怕胖的人就可以輕輕鬆鬆化解掉他們為吃了那麽多的豬肉而油然而生的煩惱了。所以,要想保持健康的體魄,光節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吃和保持身體健康並不矛盾,隻要吃的合理,吃的節製,並且堅持長期不懈的體育鍛煉,一個人即享口福,又能健康長壽並不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