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不論走到哪裏,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不論是在超市,還是在購物中心;不論是在飯店,還是在電影院;不論是在小區,還是在綠地公園,老年人隨處可見,而且還人數眾多。他們或形隻影單的悠哉悠哉的自行其樂;或三兩成幫的聚在一起瀟灑自如的談笑風生。有的人終日和寵物為伴;有的人整天與電視為伍。有的人一年四季為二代操勞,從不拾閑;有的人春夏秋冬見不著兒女,呆得難受。眼看著我們自己從他人兒女變成了他人父母;眼看著我們的雙親從有誌青年變成了龍鍾老人。眼看著我們的孩子從蹣跚幼兒長成了英俊青年;眼看著我們自己從少年一步步走入中年。這一切都似乎來的那麽突然,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孩子們的成長對於我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而對於日漸衰老的父母雙親,我們這些肩負孝敬,贍養老一代;哺育,培養下一代雙重任務的“中間力量”們,是否做好了準備?
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當我們還是懵懂少年時,我們不可能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們會因為父母不讓再多玩兒哪怕是一分鍾而對他們怒氣衝衝;我們會為了父母不厭其煩的諄諄教導而對他們耿耿於懷。當我們長成了混沌青年時,我們的反叛心理和自以為是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慢作風阻礙了我們對父輩的無私關愛的正確判斷。因此,我們就更不可能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隻有當我們自己成家立業,繼而成為他人父母之後;隻有當我們為自己的兒女成長而嘔心瀝血,廢寢忘食,不辭勞苦的拚命奮鬥時;隻有當我們的兒女也像我們當年對我們的父母那樣,對我們的說教和勸導不屑一顧,甚至是嗤之以鼻時;隻有當我們全心全意的精心做好了一頓我們認為好吃的中國式飯菜給孩子,而他們卻寧願去吃美式快餐時;隻有當我們坐立不安的等待孩子在夜場電影散場後安全開車回家時,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什麽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繼而,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麽是貨真價實的父母之恩。
父母之恩是一種特殊的,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無可替代的,在天性驅使下產生的長輩對自己後代的愛戀,愛護,以及撫養之情;同時,也是長輩在自己的後代還無任何自我保護,自我供養以及自我照顧的能力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孩子是父母在愛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是男女兩性結合的產物;孩子沒有選擇他們生命起源的任何權利。換言之,他們是被動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麽簡單。因此,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誰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去全心全意的撫養這個隨你怎麽說的“結晶”。既然是一種應盡的義務,那就不應該總想著回報。經常聽到父母們這樣說:我養你這麽大不容易啊。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費了多少心,出了多少力。父母們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他們的確付出過太多太多,他們希望用這些不斷向兒女宣講,傾訴和嘮叨的方法使兒女們能夠記住他們曾經對他們的好,能夠感念他們的養育恩情,以便在他們老了的時候,能得到兒女們的“烏鴉反哺”式的回報與幫助。其實,這種做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如果兒女是懂道理,有良知,懂知恩圖報,有感恩之心的人,他們是不用父母提醒的。他們也不會斤斤計較父母們到底為他們付出了幾斤幾兩,他們會義無反顧的照料自己年邁的父母,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因為,他們認定那是一種責任。反之,如果兒女不念親情,不講知恩圖報,你就是說破大天,他們也還是會無動於衷,我行我素。
事實上,還是那句話,父母對兒女的好應該是自願的,應該是無償的和不計較任何報酬的。如果父母們在剛剛有了孩子時就執拗的幻想著: 我現在為他們服務,受累,將來他們也應該這樣對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可以幻想,但千萬不要當真。因為你要時刻牢記的是:沒有人強迫你去當父母,沒有人強迫你去擁有孩子,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而你本可以什麽都不做的!因而,身為他人父母者,不要成天老想著讓孩子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下去還你的感情債,精力債,體力債,物質債和金錢債。事實上,你的孩子是不欠你任何東西的!他們今天之所以養你,並不是因為他們覺得欠你的,而是因為他們是有理性的。先生經常和我說,不知道兒子將來是否會像我們對我們的父母那樣孝敬,關心我們。我總是苦笑著說,如果兒子對我們好,那是我們的福氣,如果兒子對我們不好那也怪不得他。第一,我們現在對他好完全是自願的;第二,我們不能左右他的意誌;第三,我們不能要求回報;第四,我們要盡量自食其力。盡管,我們是極希望兒子能有朝一日對我們有所回報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的想象與希望。
現代人的生活是以個人工作為基本目標,把工作地點設定為“家”的安置處的生活;現代人的生活是快節奏的,是以“小家”為單位的獨立,自由,無“中央集權”式家長管製的生活。換言之,就是兒女們和父母分開住,個人過個人的日子。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這種方式即讓他們歡喜,又讓他們憂慮:當父母正當壯年時,他們是希望兒女們能出去闖一闖,能見一見世麵,能自食其力的。當然,這並不說明他們不想幫助孩子,並不說明他們不想讓兒女回家看望他們。但是,和那些啃老族相比較,父母們更喜歡即能自食其力,又能常回家看看的兒女,這是事實。當父母日漸衰老時,他們的思想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他們希望兒女能常在身邊,最好是打個電話就能立即回家;他們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們能盡可能的調回他們自己居住的城市,為的是兒女們能有一些時間來照顧他們。但是,他們忘了,兒女們早已經適應了自己小家庭的生活方式,並且,絕大多數的兒女們的生活是建立在他們有長期,穩定工作的堅實基礎上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兒女們也早已是有家有室,有孩子的父母了。兒女們怎麽能說回來就回來呢?!因此,如何在保證自己的正常生活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如何在照顧自己孩子的同時也能分出精力來照顧父母,如何在不耽誤自己日常工作的條件下為父母排憂解難,就成了成千上萬個“又當兒子又當爹;即是女兒又是娘”的我們這些人的即艱巨,又現實的任務了!
有人說,中國的老年人就應該像美國的老年人學習,年紀大了就進養老院,這樣既解決了他們需要別人照顧的實際情況,又解決了兒女們的後顧之憂。是的,我舉雙手讚成!但是,首先要想到,美國的老人也不是個個都能進養老院,也是要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主要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那些沒有經濟來源的,在實屬無奈的情況下進了托老所的老人,日子過得是苦是甜隻有他們心裏最清楚。看看那些滿臉皺紋,麵容滄桑卻還在商場門口笑臉迎賓的老人;看看那些七老八十,步履緩慢卻還在賣力推銷產品的老人,他們中有幾個是真正的工作狂?他們中又有幾個是放棄旅遊的機會而主動要求工作的呢?如果他們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他們是不會在那樣的年紀還幹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的工作了。再者,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養老院的生活,因為,在那之前,他們早已習慣了自己幾十年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和社交圈子,冷不丁兒的換了環境,他們真會適應不了。我回家時,聽樓裏的阿姨說,學校裏有一對時尚的老年夫婦花了大錢,住進了一所條件相當講究,現代設施齊全的老年公寓。可沒多久就回家了。別人問他們:為什麽那裏那麽好還回來呢?他們說,想念家裏周圍的鄰居們,在老年公寓裏找不到和他們有共同語言的人。是啊,一個人幾十年養成的習慣怎麽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改變呢?!我父母住的那個樓可以被稱之為“孤寡樓”。樓裏幾乎家家都是老兩口,或老一口的,幾乎家家都有兒女在國外,有的甚至是兩,三個都在國外。還有的是在外地,在本市的也都幾乎不和父母一起住。但兒女們都是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父母。那些老人都可以自己花錢住養老院,可是,沒有一個人去。事實上,東西方的人倫理念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不願意去養老院。因為他們認為,有兒女的人去養老院是一種說不上來的被拋棄。中國人講究“仁之實,事親是也”,美國人講究從小就培養個人的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凡事主要靠自力更生。美國人的家庭關係和諧,融洽,平等。美國人的孩子十八歲就離家自己闖天下,不靠父母的幫助和救濟。請問,包括我們一家在內,有幾個中國人的孩子是到了十八歲就自食其力的呢?又有幾個中國孩子的父母不在孩子成年後(十八歲以後)還給他們以經濟上的支持呢?其實,人家美國孩子也上大學!前幾天和鄰居的太太一起出去吃中飯,她講道,她剛剛把在家住了一段時間的年約二十一,二歲的二女兒趕走了。我說,她在家住一定是有原因的。而鄰居太太說:她就是努力不夠,沒有更努力的工作。這不是我的錯。她應該自己負責自己(他們家有和別人合夥買的私人小飛機,有三輛很不錯的車,應該是有錢管女兒一張嘴的)。試想,我們中間的哪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孩子這樣做呢?退一步講,就是你早有這個心思,一般也不會付諸於實際行動的。由此想到,總感覺美國人的家庭親情相對於我們要平淡,自然一些(吃吃喝喝,逢年過節串親戚,參加婚禮,葬禮,生孩子慶祝,一起去教堂做禮拜,見麵親吻,擁抱都不算),是否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和信仰有一丁丁點兒的關係呢?(不用砸磚,我隻是猜想)。當然,對孩子無微不至關懷的中國父母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他們希望的回報;而大多數美國的孩子們也是會對他們的父母盡一些義務的。其實,養老不可能隻是一種模式,一種辦法,隻要兒女們是發自內心的對父母孝順,就一定會有一個適合我們父母頤養天年的絕好辦法!
老年人猶如曆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裏的第一種特權。——(法)拉法格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法)雨果
醜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英國)莎士比亞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美國)羅素
名人們如是說!
每個人都會有老年,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兒女照顧的那一天,無論我們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所以,好好照顧我們的父母,就像我們曾經被他們照顧那樣,我們是會得到回報的! 因為,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我們的兒女正在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因為“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
但毛的文革卻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子有成就,老人卻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