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穹頂之下”出來後,霧霾的話題又打開了。我很佩服她以一己之力,推動大家對霧霾的討論。但是有一個問題她沒有直接問(有間接提到過),就是為什麽直到2013/2014年官方才稱之為霾,之前至少十年稱之為霧?搞清這個問題十分重要,甚至比找到對付霧霾的辦法還重要。
是我們不知道霧與霾的區別,無意識地犯了個文法小錯誤嗎?非也。以鄙人個人兼外行的經驗,這個區別我親身感受得到。九十年代我寒暑假從北京到南方家裏來回遷徙,感覺南方空氣好些,北京每年幾次的沙塵暴南方從來沒有發生過,雖然天空都有點灰灰的。而北京的沙塵暴多發生在春天,其它日子天空還行,最好的時候是秋天,有秋高氣爽之說, 藍天白雲還是有的。那時候我的理解是沙塵暴是孤立天氣事件,局限在北方一些地方,一年的某些時候。後來到了國外,2001年回國,飛到北京上空看到的全城霾伏,我確切知道這個不是霧了。霾的範圍大,超過幾個城市的規模,而且分布很均勻,從高處看象是那種很稀的渾湯。霧的範圍較小,濃度分布不均,持續時間很短,一般在太陽出來後自行退去,除非是多雨季節。從此之後我對那種大“霧”持續整天整夜長達數日的報道嗤之以鼻。 十年後年我再次回國,坐火車從北京到江南,全程一千多公裏大霾陪伴,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現象。在南方呆的十天,幾乎不見太陽,更遑論星星月亮。從此我又知道了我們的偉大天朝不僅有霾,而且它遍布祖國江山,無孔不入。
以個人微薄之力能感受得到,那些以環境衛生為職業的萬千官員專家怎麽可能不知道這個霾的存在?
我的問題是,既然很多人知道,為什麽在那十多年的時間裏“指霾為霧”?是誰剝奪了我們的知情權?為什麽直到霾發展到全國範圍全天候的嚴重程度,紙包不住火的時候,才提出它的存在?
有一個解釋是穩定壓倒一切,不能告訴人民真相。是的,趙高也可以拿出這條理由。皇帝的穩定,高興最重要,隻有他一直高興了,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人民才能安家樂業。
這就不禁讓人遐想菲菲:還有多少真相人民不能知道?
為了“國家”的穩定,發展,我們能犧牲什麽?可以以什麽為代價?人民(我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他的兒子女兒)的健康壽命,是嗎?沒關係的,你們能住上高樓大廈,付出這麽點小代價算得了什麽?
這樣的穩定,是誰的穩定?這樣的發展,是誰的發展,以誰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