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上轉轉 心有所感

(2012-11-26 19:43:49) 下一個
今天心情不佳,在網上隨便轉了一下,就是沒有主題,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瞎轉了十來分鍾。突然感到很吃驚,發現有這麽多人這麽無聊或者說看起來很無聊。
比如無厘頭地跑到陌生人博客裏去漫罵,如果真有誠實的意見倒好,其實卻沒有。隻想踩踏一下下。真不怕浪費自己的時間哪。
為什麽呢,基於什麽樣的生活與心態?
想起王小波寫過的關於他自己幫朋友搬家後,坐公共汽車的遭遇的那篇文章。
把事情倒著推演一下,就是說,有這麽多無聊的,四處忙著向陌生人吐口水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曾被羞辱,被忽視,被惡意或者輕率地對待。所以才會把自己承受的失敗和羞辱感覺,轉給別人,以求平衡(雖然事實上仍然無法得到真正平衡)
這種事,這種人,相信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但從來沒想到會這麽多。概率這麽高。
還有的人,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地四處轉貼自己的想法,貼到毫不相關的貼子裏,不求貼切,但求被聽到。像蒙克的名畫《呐喊》,重複地,無助地,絕望地,喊。這麽怎麽樣深刻的焦慮與無奈。
 突然心很痛。
當初讀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評論裏看到過一種說法,西方人靠宗教解決孤獨,把靈魂托付給上帝,得到溫暖和慰藉。而中國人,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所以人永遠在找人,以求解決千年的孤獨。
網絡能適合這種尋找嗎?或者能解決羞辱和壓抑嗎?
都說法無常法,如果幫助被羞辱和被壓抑的心,宗教,也許真的是值得考慮的法門。不管什麽,隻要能給人帶來平靜和幸福的,都好。
想起特雷莎修女,她明白人最需要的,隻不過是尊重、關懷和愛。
又想起胡適說的“社會宗教”,對他人一言一行,濡染暈散的影響。在點點滴滴成就別人之處,找到延續承托的人文精神。
原來大愛大智的心,感受這世界的方式,是相似的。想到的法門,也是相似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