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離》觀感

(2012-03-25 15:48:33) 下一個

伊朗電影《分離》觀感

寫這個題目有點好笑,好像回到少年時代。那時學校隔三差五地組織看電影,看完後一定是一篇作文:xxx觀後感。學校樂此不疲,老師也樂在其中。直道後來,同學們都談電影色變了。 當然也不排除看了些精彩電影。

今天再寫這個題目,不是“被”寫的,而是自己情不自禁。 感謝麗雅姐妹提供的電影。 看完之後,思緒萬千,感慨萬分。藝術上不敢妄談,自己是門外漢, 隻是談談自己的一些聯想。

現實中,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我們這樣那樣都是為了你們好,。姑且不談父母是不是真的顧及到孩子們真正的所想所要,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當那些事情的結果不如人意,甚至悲慘時,家長這種做法無異於是推卸責任,讓孩子產生沉重的負罪感。何其殘忍! 電影中,媽媽說移民是為了給孩子個好的環境,才導致家庭“別離”; 爸爸說他撒謊隻是為了不讓特美無人照顧。所有這些都在控訴孩子:你是惡果的根源。 其實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特美所想要的隻不過一個完整的家。她為了求得一個父母雙全的家,承受了多少精神上的痛苦,甚至最後也說了謊。 電影的結局懸而不決,我的猜想是她誰也不選! 

另外一個糾結是個老問題:到底人是生來有罪的,還是後天耳濡目染的。我不是基督徒,但也聽了看來一些。 聖經裏有個命題就是“原罪”。人人都是有罪的,罪是從娘胎裏帶出的。電影中的特美,她撒謊是先天的還是後來的?  傭人的女兒她事前或許並沒有體會到人間的等級-在她幼小的心靈裏-經過這件事後她會不會對某些人產生仇視呢?這種恨是與生俱來的! 雞和蛋, 永遠的話題。

不能說電影反映了多麽深刻的主題,就連等級製度,電影表現得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麵”的, 但我想不同的觀眾卻能產生自己的共鳴(這就是共性),這就是影片的成功之處, 也是文學作品成功要訣。成功的文學作品不是作者,導演強行灌輸,而是讓讀者觀眾自我感動。

題外,等級何止隻存在於伊朗! 何處不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