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自己待在一起

(2025-05-10 08:34:42) 下一個

“花錢買自由”,已婚女性瞞著家人住酒店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3816
  
 

一個已婚已育的女人,瞞著家人去酒店開了一間鍾點房,奢侈地買下了屬於自己的有限時空。

一個平常的工作日,雅琳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深感疲憊,可她不想回家“像個陀螺一樣圍著女兒轉”。於是,下班後,她對家人謊稱自己要加班,然後在家附近開了一間鍾點房。入住後,她先洗了個熱水澡,開著外放的音樂,隨心所欲地在房間裏走來走去。在與公婆同住的家裏,這是“想都不敢想”的自由。

已婚12年的湖南女士趙照也曾在家附近住過酒店。去年冬天,農曆新年剛過去,她將孩子暫時送去父母家,瞞著在外地上班的老公,獨自在酒店裏追劇、打遊戲,隔絕外界一切信息,平靜地度過了婚後難得的兩日清閑。

深圳的鍾點房四個小時就要兩百多,一個工作日偶得的半日清閑,曾蘋也為自己買下了這份不算太實惠的清靜。在酒店裏,她坐在窗邊看完了久久沒能完成的一本書,然後“大睡特睡”,將自己從一個兩歲孩子母親的身份裏短暫抽離。恢複好精力之後,再回到家,去麵對離不開她的女兒、滿地的玩具,以及總是嘮叨埋怨的母親。

與自己待在一起,這是單身人士的常態,卻是一些已婚人士夢寐以求的奢侈時光。當生活空間從獨居到二人世界,再到組建家庭後的老小共居,用金錢換來的這幾個小時安寧,既是多年來睽違已久的空間和自由,也是短暫卸下妻子、母親、女兒等身份桎梏後的放鬆與慰藉。

“花錢買自由”,已婚女性瞞著家人住酒店和自己待在一起,是一些已婚人士夢寐以求的奢侈時光/《小日子》劇照

逃離的地點不一定是酒店。今年40歲的秦霜就常常請一天假,去家附近的一家洗浴中心獨自待上大半天。表麵上看,她像平時出門上班一樣,早上與家人告別,晚上回家,中間“偷來”的時間,才難得地屬於自己。

不管什麽時代,都有娜拉的故事不同程度地發生著,也有不同的方式在麵對。
 

01

“無家可歸”

那是一個極其平常的工作日,忙碌一整個早上後,午休時間已經被剝奪了。頭暈腦脹之下,雅琳認為自己需要放半天假。可她沒有選擇回家,而是在家附近不到兩公裏的一家酒店開了一間鍾點房。

對雅琳來說,回家可能並不意味著休息,而是意味著加班,“兩歲的女兒黏人,順位我排第一”。在家裏,她不得不“像個陀螺”一樣圍著女兒轉。身心俱疲的時候,她感到實在力不從心。

入住酒店後,她先洗了個熱水澡,至今還記得“酒店的洗浴味道很好聞”。放著可以讓自己放鬆的音樂,然後在難得的靜謐與放鬆中睡著了。

一覺起來後,拉開窗簾,天還亮著,但近傍晚的柔和陽光灑進來,伴隨著街外車水馬龍的聲音,雅琳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氣。

圖片獨處時才算是真正放鬆的休息/《坡道上的家》劇照

雅琳在一家互聯網“大廠”工作,每天從早上10點到晚上8點都要待在辦公樓裏。出門就是黑夜,幾乎從沒近距離看到過晚霞。

那天,她在酒店窗邊把工作趕完後才回的家,踏進家門的一瞬間,女兒高興地尖叫著向她跑過來。經曆了短暫逃離和休息,雅琳感覺擁抱女兒的時候能更輕快了。

充分的休息讓她感覺自己更有信心和耐心去麵對家庭。34歲的林鏡同樣如此。一天下班後,林鏡騙家裏人說,自己要加班到很晚。然後她準時走出公司,到距離家步行半小時左右的一家酒店,開了一間鍾點房。

她獨自在這間房裏待了四個小時。在一樓餐廳吃完晚餐後,在酒店床上趴著看了會兒書,又洗了個熱水澡,看了一會兒電視,然後再退房回家。

結婚第五年,林鏡終於重新拾回了一段暌違多年的寧靜時光。這四個小時內,她感覺自己“在和我自己約會”。回家後,她感到整個人神清氣爽,“麵對老公和孩子更有耐心了”。

林鏡住在北京,女兒上幼兒園,老公和她一樣是上班族。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夫妻二人與老人住在一起。林鏡沒有自己的房間,隻能和老公、孩子擠在同一間臥室裏。幸福和窒息感是相伴相隨的,像麻花一樣攪在一起,每天的生活都攪在一起,她漸漸感到失去了喘息空間。

圖片婚後的家庭生活讓人失去了喘息空間/《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背著家人去開房往往是一時興起的決定。同樣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日,在深圳上班的曾蘋結束早上的工作後,發現下午忽然沒了其他安排,偶得半日清閑。雖然身心疲憊,曾蘋卻不想回家,她不想麵對“一地的玩具,永遠收不整齊的臥室,和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刺痛我的父母”。

於是,那天下午,曾蘋在離家3公裏的地方,花200多塊錢開了個鍾點房。

房間落地窗外的風景很好,她為自己點了一杯奶茶,在樓下便利店買了喜歡的零食,奢侈的四個小時,看了一會兒包裏帶的伊藤比呂美《閉經記》,然後“大睡特睡”,直到退房。

在家裏,曾蘋隔三岔五就要和母親產生矛盾,晚上,老公的鼾聲、翻來覆去的孩子,都讓她基本不能睡個整覺。

婚前,曾蘋和老公按照自己喜歡的模樣裝修和布置了一個家,但女兒出生後,整個家“持續處於混亂的狀態裏”。孩子的東西到處都是,一切都隻能按照幼兒的需求重新處置。加上與老人同住,夫妻二人原本的意誌幾乎所剩無幾。
 

02

“重返20歲”

曾蘋今年32歲,有一個3歲的女兒。從懷孕到生孩子,曾蘋自認為沒吃過太多苦,“一路私立醫院、月子中心”,生育後,她也得到了條件範圍內最好的照顧。

曾蘋在體製內上班,丈夫在大企業上班,家庭收入穩定,結婚第6年,夫妻倆仍然保有戀愛時的甜蜜與激情。丈夫支持曾蘋的所有決定和選擇,包括在孩子一歲時辭掉編製。他也願意承擔大部分育兒事務,比如給孩子洗澡、換尿不濕、喂奶,“我能做的他都能做”。如今,每天負責送孩子每天去幼兒園的也是丈夫。

女兒出生後,母親這一身份全方位侵入了曾蘋的生活。曾蘋的上一份工作是老師,在照顧孩子方麵也被身邊人認為更有經驗,“有些事情隻能媽媽去做,或者大家默認隻能媽媽去做”。逐漸地,相較於父親、外婆,孩子也變得更加依賴她。

曾蘋的母親雖然來幫忙帶孩子,但母親會默認,幫助女兒帶孩子的時間,是為了讓女兒專注學業或事業,但如果曾蘋要出去玩,她就不太會願意了。

曾蘋覺得,“我的媽媽在我女兒出生那一刻就消失了,她變成了一個外婆”,她對於曾蘋的期待,也從一個好女兒,變成了一個“好母親”。

吵的第一架,是母乳的分歧。曾蘋很抵觸母乳,母親卻不能接受。

圖片孩子出生後,母親的身份全方位地侵入著生活/《隔愛》劇照

曾蘋的母親今年65歲,是一個大家族裏的長姐。在曾蘋成長過程中,母親是個高度責任感和嚴肅的人,但在家對待曾蘋和曾蘋爸爸,母親會有柔軟的一麵。在曾蘋出生的九十年代,母親算是那個小縣城裏相當前衛的家長,她會給女兒幾乎全部的選擇自由,一旦曾蘋做出了選擇,父母都會全力鼓勵她。

如今,曾蘋的母親對曾蘋的女兒也是如此,一天,曾蘋切了一塊“等腰三角形”的西瓜,母親都會因此稱讚她。

逐漸地,“能在家但沒有在家的時間”,會讓曾蘋感到內疚。

也不盡然都需要住酒店才能獲得短暫的自由,工作與家庭場所之外,與朋友待在一起,看看演唱會,都能將曾蘋從社會與家庭身份短暫“解救”出來,成為她如今會去刻意獲取且專注享受的自由時空。

采訪結束後,曾蘋興奮地同我分享,五一假期過後,她即將以出差的名義,去另一座城市與大學舍友相聚三天。同一個宿舍裏的6個女孩,如今已經有5個都做了媽媽,但在這3天內,“我們都會拋下孩子一個周末,重返20歲”。
 

03

平衡的可能性

幸福的家庭生活與自由自在的個人空間並不矛盾,至少,大部分人希望它們不是矛盾的。雖然,很多時候,這份希望其實是奢望。

湖南益陽人趙照結婚12年,有2個11歲和6歲的女兒。去年冬天,春節過後,趙照把女兒送到鄉下父母那兒待幾天,然後瞞著所有人,在家附近開了一間房,獨自度過了兩個清靜異常的晚上。

她隔絕了外界大部分信息,“電話不接,微信不回”,躺在床上追了兩天劇,打了兩天遊戲,玩《地下城勇士》,把以前沒空看完的劇都補完了。

趙照和丈夫兩地分居,丈夫平時在長沙上班,每周回家一兩次。婚後,趙照沒有出去工作,但也並非沒有收入。她一麵在家照顧兩個女兒,一麵做電商平台的兼職。效益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有3萬多收入。

圖片《誰說我結不了婚》劇照

趙照自己小時候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因此,生完孩子後,她希望自己能全身心陪伴孩子。

住酒店那天純屬“一時興起”,那段時間也並不是帶孩子最勞累的時候,趙照在去長沙看完丈夫後,忽然不想回家,即便家裏沒有人。

她徑自去了酒店,一口氣開了兩個晚上,花了600多。她不想向任何人解釋自己想要“短暫逃離”的理由。

實話說,趙照是享受養育兩個女兒的過程的,“因為我是喜歡孩子才生下她們的”,相較於身體的勞累,她更容易感到心累。有一種時刻難以避免——丈夫認為她待在家帶孩子總是比外出上班輕鬆的,“他覺得我每天抱著手機玩玩就過去了”。他自己是每天規律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上班。

此外,兩人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存在些許分歧。大女兒喜歡畫畫,趙照給她報了興趣班,丈夫卻堅持認為孩子應該以學校為重,於是不肯出興趣班的錢,趙照隻好自己單獨掏錢給女兒學畫畫。

“完全放鬆下來其實是不可能的。”哪怕“逃”出家去開房,哪怕孩子懂事好帶,成為母親後,趙照仍然感覺到持續緊繃的心弦不可能得到徹底放鬆。

杭州人馮倩今年32歲,職業是律師,需要經常出差。結婚生子前,她從未感到出差住酒店會是一種享受的事。如今,兒子4歲,她漸漸開始愛上了去外地出差。

出差通常會花費她兩三天,她會選一家舒服些的酒店,處理完工作後,回到隻有自己一個人的房間,看看電視、看看書,或者什麽都不做,隻是發一會兒呆。

這種神經上的放鬆在家是不可能實現的。4歲的男孩正是調皮的時候,隻要馮倩在家,兒子就會無時無刻不纏著她,她拿我們的采訪電話打比方,“比如我打個電話,他可能就會在一旁故意哭鬧”。

馮倩猜測,也許因為幼兒剛出生時接觸的第一個人是媽媽,也許因為某種“天生的生理鏈接”,哪怕丈夫承擔幾乎同等的客觀工作,兒子也更依賴馮倩。他會告訴馮倩,“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都很乖”,可媽媽一旦在家,孩子就會“肆無忌憚”起來。

休產假的10個月內,馮倩感到心力交瘁的程度較之工作更甚。

她知道自己屬於焦慮型母親,在家的時候,每一根神經都是緊繃的,“擔心他(孩子)什麽時候要喝口水,什麽時候該睡覺了,什麽時候不作聲了”,即便家裏有老人幫忙,馮倩也感覺自己恨不得24小時眼睛長在孩子身上。

還好有工作,工作成為馮倩某種意義上的“避難所”。有老人在家的時候,馮倩即便沒有工作要處理,她也會去律所辦公室待著,看看電視,看看書,即便什麽也不做,大腦也比在家時更放鬆、平靜。

但一切當然已經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以前出差的時候,馮倩幾乎都會給自己留半天時間,在當地城市逛逛。現在,離開家超過兩天,她就會迫不及待返回家,去麵對另一個需要自己的地方。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