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裕德的博客

本博客文字圖片均為原創
個人資料
東裕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參觀布裏斯班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有感

(2015-11-12 14:59:17) 下一個

參觀布裏斯班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有感

二戰爆發時,澳大利亞雖沒有作好參戰準備,國民對這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缺乏熱情,但是大多數人仍支持政府的參戰決定,認為英國是澳大利亞的母國,澳大利亞在戰爭中站在英國一邊是天經地義的事。全國隨即進入緊急動員,議會頒布《國家安全法》,授予政府有關處理戰爭事務的廣泛權力。政府下令對16—65歲之間的公民進行人口調查,立即恢複強製軍訓製;對農牧產品、匯率、物價等實施政府管製;發布組建新的“澳大利亞帝國部隊”(AIF)的計劃,並在11月將建成的第一個師(第6師)派往中東。相隔21年之後,澳大利亞又一次投入了世界大戰。在這次大戰中,這個人口僅720餘萬的國家前後共動員了近100萬人參戰,傷亡人數達95567人,為戰勝德國日本及其他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直接派軍參戰,在軍事上取得了許多重大戰果。   陸軍直接參加了中東北非戰場、東南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在戰爭初期,澳陸軍第6、7、9師前往中東,先接受軍訓,1941年1月起先後投入戰鬥。在西部沙漠戰役中,澳軍第6師與英軍連續攻占意大利軍隊據守的巴爾迪亞、托卜魯克、班加西等城,共殲滅意軍10個師,相當於意陸軍總兵力的1/6。同年3月,澳軍轉戰希臘本土和克裏特島,協助希臘軍隊抗擊意大利的入侵。4月,德軍第12集團軍繞過希軍北部防線,發動迅猛的進攻。澳軍被迫隨英希軍撤至克裏特島,抗擊德軍傘兵部隊和登陸部隊的進攻,與盟軍一起殲滅了德軍一個傘兵師。但因製空權、製海權盡被德軍控製而撤回地中海南岸。澳軍在這次行動中首遭重創,1595人陳亡,5174人被俘。6月,盟軍發動敘利亞—黎巴嫩戰役,澳軍第7師沿海岸北上,7月8日攻下達穆爾,直抵貝魯特近郊,迫使法國維希政權的部隊在5天後接受停火。在北非沙漠,德意軍在3月底開始反攻。4月11日澳軍第9師在托卜魯克被包圍。澳軍官兵浴血奮戰,擊退德意軍無數次進攻,堅持到12月10日盟軍前來解圍為止。托卜魯克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使澳軍贏得了聲譽。在第二年10月的阿拉曼戰役中,澳軍第9師打得更為出色。在另外兩路進攻受阻的危急時刻,在右路擔任主攻的澳9師拚命殺出一條血路,扭轉了戰局。遭到慘敗的德軍統帥隆美爾驚歎“(澳軍)這一路就像一部粉碎機,碰上它的一切東西都會粉身碎骨”。1942年起,澳軍3個師先後撤回太平洋戰場。   在東南亞戰場,澳軍第8師參加了保衛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戰鬥。由於盟軍內部存在矛盾,軍心渙散,喪失海空保護,被日軍第25軍擊敗。1942年2月新加坡陷落時,澳8師15000餘名官兵均淪為日軍的戰俘。澳軍另有一個旅據守緬甸東南部,亦被日軍擊敗,退入印度。   在太平洋戰場,日本將戰火燃到澳大利亞的北大門。1942年9月,澳軍在巴布亞的科科達山道戰役中擊敗了向南進犯的13000名日軍,粉碎了他們攻占莫爾茲比港進而渡海入侵澳本土的企圖。隨後,澳軍第6、7師和美軍一個團在澳軍總司令托馬斯·布萊梅上將的指揮下向北進攻,至1943年1消滅了盤踞在巴布亞北部沿海地區的日軍,拉開了盟軍反攻的序幕。巴布亞戰役的勝利比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擊敗日軍還早半個月。1943年4月,美軍和澳軍發動新幾內亞戰役,消滅大批日軍有生力量。澳軍還參加了攻占布幹維爾島、新不列顛島的戰鬥。1945年5月1日,澳軍在文萊的東海岸登陸,解放了大片地區。日本宣布投降後,澳軍負責在文萊、荷屬東印度的東部地區和澳大利亞海外屬土接受日軍的投降。   澳大利亞海軍和空軍也全力以赴投入各戰區的戰鬥。海軍在地中海和太平洋的曆次重大海戰運送兵員給養、支援陸軍登陸和護船中起了重要作用,並付出慘重的代價。“悉尼號”巡洋艦在地中海擊沉了意大利驅逐艦“埃斯佩羅號”和巡洋艦“巴托羅謬—克萊奧尼號”,後在澳西部近海與德國炮艦“考莫蘭號”同歸於盡,“悉尼號”上645名官兵全部戰死。在其他的海戰中,巡洋艦“珀思號”、“堪培拉號”和多艘驅逐艦亦被擊沉。空軍的作戰範圍更大,包括歐洲戰場。大批澳空軍人員還加入英國空軍作戰。戰爭期間,共有10562名空軍官兵陣亡,其中一半戰死在歐洲。  

第二,作為盟軍太平洋戰場的大後方和反攻基地,為盟軍調整戰略部署和發動反攻提供了必要條件。   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後,迅速南下,盟國殘部敗退澳大利亞,並決定以此為基地調集兵力準備反攻。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十分重視澳大利亞的戰略價值,他說:“從全麵的戰略觀點來看,我相信太平洋進攻行動的最有利的路線應該是從澳大利亞出發經過新幾內亞到棉蘭老島。”   美軍於1941年12月22日開進澳東北部的布裏斯班,到1943年9月,美軍在布裏斯班及以北的羅克漢普頓、敦斯維爾等地集結了12萬重兵。1942年3月17日,麥克阿瑟來到澳大利亞,並把他的司令部設在墨爾本,7月遷至更靠近北方前線的布裏斯班。不久,澳美軍隊發動巴布亞戰役,拉開了盟軍反攻的序幕。戰爭期間,約有100萬美軍在澳大利亞駐紮訓練、休整或調防。在瓜達爾卡納爾作戰的美軍官兵在戰鬥結束後全部轉到墨爾本休整,澳大利亞人的熱情慷慨使這些經曆過戰火洗禮的美國軍人感動不已。   

第三,生產大量軍火和其他軍需品,為盟軍提供了重要的後勤支援。   二戰開始後,尤其是日本南侵以來,澳大利亞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支持盟軍抗擊侵略者。早在1940年7月,政府就設立軍火局,任命鋼鐵業巨頭埃辛頓·劉易斯為軍火總監,使軍火生產在短時期內出現較大發展,全國約有1000家工廠製造軍火。1943年時,有15.6萬名工人在軍火生產第一線工作,行政管理人員為6000人。所製造的產品包括炸 藥、彈 藥、槍 炮、裝甲車、無線電設備和各種其他車輛等。為軍火工業相配套的其他工業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機床製造業、電氣和光學儀器製造業、飛機製造業得到建立和迅速發展。另外,為動員更多的人參加工作,調配人力資源,政府任命華萊士·沃思為人力調配總監。全國16歲以上男女公民均登記在冊,隨時聽候調遣。1943年6月,澳大利亞參軍或參加工作的14歲以上的男子達2529000人,婦女為840000人。而且,政府還成立了戰時工業組織局,負責管理民用生產,調查並監督資源使用。政府對一些重要的戰爭物資,如汽油等油料實行配給製供給,並限製電力和其他燃料的使用。對於澳大利亞在這方麵作出的貢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在整個戰爭中,澳大利亞的給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陸、空部隊比起其他戰區來都是自給自足的。1942年下半年,他們需要的資源有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來自當地的產物。我給鄰近的南太平洋戰區運送了大量噸位的給養,超過美國運到我區來的補給。因而事實上西南太平洋並非美國負擔,而是自給的。柯廷是這場光輝的澳大利亞戰爭勝利的主要動力。”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根據《租借法》向澳大利亞提供了價值3億多澳鎊的貨物和服務,而澳大利亞提供給美國的貨物和服務遠多於這個數額。   

第四,在外交方麵加強盟國的團結,積極參與創建聯合國的工作。在日本軍隊大舉南下的危急時刻,澳大利亞決定改變在外交、國防上依靠英國的傳統,加強與美國和其他盟國的關係。柯廷總理在1941年底發表的新年谘文中說:“我毫無保留地明確指出,澳大利亞指望著美國,但這對我們與聯合王國的傳統血肉關係絲毫沒有損害。我們知道聯合王國所麵臨的問題。我們知道不斷存在的侵略威脅。我們知道力量分散的危險。但我們也知道澳大利亞可能垮掉而英國可以依然存在下去。因此我們要下決心不讓澳大利亞垮掉,我們要盡一切努力來擬定一個以美國為基石的計劃,它將使我們有信心堅持下去,直至戰爭的形勢轉變到對敵人不利的時刻。”澳美合作大大加強,澳政府主動要求美國將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設在澳大利亞,將澳軍交給麥克阿瑟指揮,與美國組成“盟國供應委員會”,負責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的後勤補給。在與其他盟國的關係方麵,澳大利亞政府1941年6月任命首任駐華公使,向中國運送軍火。一些澳誌願人員來華參戰。1942年10月,澳大利亞與蘇聯建交,還給蘇聯運去大量羊皮。1944年1月,澳大利亞又與新西蘭簽訂《澳新協定》,加強兩國的合作和對南太平洋事務的影響力。

布裏斯班市中心的MacArthur Museum 原二戰太平洋戰區司令部

麥帥的辦公室

說也很巧,在我參觀完一出大門,卻遇上一群伊斯蘭人在舉行反戰遊行。看來愛好和平乃是世界的主旋律!

(本文部分文字資料轉載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東裕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思念青荷' 的評論 : 謝謝青荷!祝周末快樂!
思念青荷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拓廣我的知識麵了
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