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62)
2018 (98)
2019 (87)
2020 (157)
2021 (87)
2022 (95)
二十四節氣 — 中國的陽曆
小時候祖母總是用陽曆年和陰曆年來稱呼元旦和春節。陰曆年是中國年,陽曆年用的卻是西方的格裏高力陽曆( Gregorian Calendar )。小時候還一度以為 " 陽曆 ” 為 ” 洋曆 ", 和“洋火”,“洋蔥”,“洋槍”“洋炮”之類同屬舶來品,而且公元紀年也確實源自國外 , 是民國後才引到中國的, 當然後來才知道“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曆法。
把月亮圓缺算一個月是陰曆,但中國的農曆不是純粹的陰曆,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所以農曆是“陰陽合曆”,如果把此“陰陽曆”分開的話,二十四節氣的曆法可算是真正的中國“陽曆”。
關於二十四節氣,從網上查到如下資料: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 104 年,由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 15 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 360 度,共經曆 24 個節氣,每月 2 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 12 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 12 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曆時 15 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 日、 21 日,下半年在 8 日、 23 日,前後不差 1 ~ 2 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 , 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信息來源:中華農曆網: http://nongli.com/item2/nlzs07.htm
中國的農曆是涵蓋月球運行規律及太陽位置變化的陰陽曆。 老祖宗把節氣和陰曆配合使用,實在是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的曆法也包含了陰陽,可算是與日月同輝了。
(電視劇《愛你沒商量》插曲-童聲《冷暖在人間》》 張和平詞,王小勇曲,苑菁、無鳴演唱,非常美的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可點擊此鏈接欣賞: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fUvRb6VTyc/
謝謝滕玉!俺是越老越複古,越來越覺得好多傳統的東西有意思~~
想和兩個孩子說說節氣,所以自己就先複習小結了一下~~
中國以前一天十二個時辰,後來引入24 hours, 就成了24個“小時”了,咱們的二十四節氣也可以把一年的十二個月分成24個half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