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四書要義

(2012-10-20 00:02:13) 下一個

四書要義
---摘自樓宇烈《中國的品格》

    
  到了宋代,又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為什麽呢?這有一個時代的背景。就是在隋唐時期,人們都去追求佛教或道教,對儒家的思想反而淡漠了。宋代的理學家因此受到觸動,認為這都是因為儒家隻講具體的道德和行為規範,而沒有一個很深奧的理論體係造成的,因此他們就要為儒家尋找一個複雜的理論依據。

  很快,他們發現,《禮記》裏麵的《大學》、《中庸》兩章,包含了許多深奧的道理,也可以用來闡明儒家所遵循的這些道德規範的根據。所以他們把《大學》、《中庸》單獨拿出來,和《論語》、《孟子》一起並列為儒家的根本經典。

如何達到至善之境——《大學》


  理學家通過考證,認為《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他同時也是曾參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儒家完整的傳承係統。從時間上來講,《論語》第一,是孔子作的,《大學》第二,是曾參作的,《中庸》第三,是子思作的,《孟子》第四,是孟子作的,他們將之統稱為四子書。

  但是從內容上來講,理學家又覺得,《大學》是入門書,因為《大學》還是講具體的道德規範的。《大學》講什麽,三綱領八條目。

  所謂三綱領就是《大學》裏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人的三個最根本的追求目標,所以稱為三綱領。

  那麽八條目呢?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常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八條目的後半段。修身之前要做準備,準備什麽呢?八條目的前半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整個《大學》就是圍繞這三綱領八條目來展開的。最高理想是止於至善,通過明明德,明自己的德性,然後不斷地新民(原作“親”,通“新”),就是說讓民眾都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最後一起達到至善。

  八條目中,核心的條目就是修身,前麵的四個步驟,是為了修身,後麵這三個是修身以後所要實現的目標。所以《大學》裏麵講,“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不管天子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要以修身為根本。修身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個道德層麵的自覺自願。因為如果是被動的,就不能夠稱之為道德了,那就是在法律製裁威脅下遵守法律的問題,道德一定是出於自覺自願,隻有這樣,才可能達到至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修身當然是最根本的。

  為人之道——《論語》

  《大學》可以說是一個入門,然後具體的又該怎樣去做呢?這就有《論語》中提出來的那些具體的道德規範作為參考。

  《論語》的核心,其實就是仁。因為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按他自己的話來講,是“禮崩樂壞”了。那麽怎樣來挽救這個禮崩樂壞的危局呢?孔子就強調要通過人的自我修養來恢複對於禮這種規範的遵循。

  孔子講“克己複禮為仁”,即主動地克製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的意義。所以孔子提出來的仁是倡導一種道德的自覺。同時,仁如果具體來講,又是分散在各個方麵的。所以孔子回答什麽叫仁,答案是多得很。他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告訴對方,什麽叫做仁,通過仁來規範這個人的各種行為。

 完美政治——《孟子》

  到了孟子那兒,又把孔子“仁”的思想,進一步推演,成為了“仁政”。仁,不僅僅是每個人自我修養時應當自覺遵守的規則,同時也成了一個治理國家的根本理念。

  孟子認為,治理國家必須要以禮樂教化,而不能夠用強製的、暴力的手段,要實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實行王道主要的措施就是要置民恒產。孟子認為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而且有保障的財產,就不會有恒心,即“無恒產者無恒心”。沒有恒心,國家就不會穩定。

  置民恒產在當時講就是給人民一定的土地,讓他們都擁有自己固定的財產。所以孟子常常想象著這個仁政的結果是百畝之田、五口之家,小孩子有人撫養,老年人也有肉吃,並且不必擔心強權的剝奪。這樣當然就是一個比較美好安定的社會了。

  最高的德——《中庸》

  道德自覺了,政治安定了,就有了達到至善之境的基礎。什麽是至善呢?就是中庸。從孔子開始,儒家就認為中庸這個品德是最高的。孔子講過,“中庸之為德,至矣,民鮮久已”。中庸這種品德是最高的,老百姓能夠這樣去做的已經很少了。

  《中庸》這本書就著重探討了中庸這個品德的內涵。中庸這個德是什麽樣的德呢?它有兩個根本的意義,一個就是中,即什麽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個度。中庸的庸是通常的意思,也是用的意思。所以中庸也可以反過來講“用中”,即我們要“用”這個“中”,“中”可以說是一個常道。

  在這個意義上儒家還講一個概念,叫做和。跟“中”一樣,“和”也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所以中庸裏麵有一句話叫做“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了,而且是恰如其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就對了。儒家還有句話,“禮之用和為貴”,這個“和為貴”並不是說和和氣氣,這個“和”就是指用得恰如其分。所以禮之用也要恰如其分,過頭了就虛假了;不足了,心意沒到不夠誠心,所以一定要恰如其分。這個分寸是很難掌握的,所以《論語》裏麵借孔子的弟子有子之口講道,“禮之用和為貴,大小由之”,隻要能夠掌握這樣一個原則,掌握這個分寸,那不管大小事情,都可以做到得心應手。所以中庸這個品德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個實踐原則。

  《中庸》的另一個根本意義就是“誠”。我們現在都在講誠信,《中庸》就把“誠”這個概念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誠”是什麽?天之道!“誠者天之道”。天是最講誠信的,“四時不忒”,四季不會錯位,不會不來。春天過去一定是夏天,夏天過去一定是秋天,秋天過去一定是冬天,這個規律是不會變的,這是天道,天道就是這樣的誠。那麽人呢?人就應該效法天的誠道,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句話在《孟子》裏也講過,孟子講“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說法不太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

  中國人非常強調以德配天,德侔天地,這是最高的。我們去看孔廟,孔廟裏麵寫的就是德侔天地。因為孔子了不得,他的德行可以跟天相配,什麽地方相配?這個中間就是這個誠字。所以天人合一,其實講的就是這種德的天人之間的合一,也可以說是一種德行上麵的天人感應。你的德行跟天一樣了,天就保佑你,你德行達不到天的要求,天就不保佑你,所以人的品行跟天的品行是互相感應的。人道應該向天道學習,天之道講誠,人之道也要講誠,以人道的誠之德去配天道的誠。《中庸》裏這個誠的思想的提出,可以說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氣質。

  到了宋代,我想就完全形成了中國的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典籍,三玄、四書、五經。可以說從中國本土的經典裏麵來看,在以後的發展中,都沒有離開過這些經典。不管是講科學的也好,講醫藥的也好,講農業的也好,引經據典都離不開三玄、四書、五經。所以我前麵就講了,別看中國有那麽多的典籍,但是匯總起來,都是有源可循的,這個源就是這些根本性的著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zqy6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尼斯的評論:

謝謝尼斯姐姐!
姐姐覺得深可能是因為文言的緣故。其實看看這些書的白話譯本,會覺得內容很實在,也很 入情入理。比如《詩經》,用我們林楓妹妹的話說,那就是“三俗”作品~~~
尼斯 回複 悄悄話 太深了,對俺~~

上來看看妹妹,祝家人和你的父母安好!
zqy6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禦樹林楓的評論:
額的天,姐姐關門在家啃硬骨頭涅~~佩服~~
========================================
俺哪裏是啃硬骨頭,俺是還沒吃飽喝足,人家就催我收拾碗筷。。。

是這樣滴:我借了這本書,讀了以後覺得很好,很想多看幾遍,不過借期到了要換書了,就把部分內容搬到博克裏了~~~
zqy6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煥華的評論:

煥華總是能獨辟蹊徑從漢字的結構中找到“字”外之意~~~

周末愉快!
禦樹林楓 回複 悄悄話 額的天,姐姐關門在家啃硬骨頭涅~~佩服~~
煥華 回複 悄悄話 大學:學 子 在最下麵,基礎,根本。

論語:論 丿 在 乚 裏麵,但是有父母 人 在上麵。

孟子:子 獨立 在 血 上麵,這 子 找到了他的 且,且 漢字姐。放 平了啊。意成熟,長大了。發音 猛,厲害啊。

中庸:中 其實不僅僅是中間的位置的意思。是 平衡發展 才是最高境界。

我胡言亂語阿。不過漢字 學 語 非常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