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題小做-----言簡意賅話人性
(2012-06-27 20:56:33)
下一個
大題小做-----言簡意賅話人性
人性這個話題太大, 即便借我一個豹子膽,咱也不敢胡咧咧。不過這兩天重讀一本先賢的書,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東,就想寫下來, 權當我做的一個小小的讀思心得。
人性是什麽? 按孟子的說法, 人性不是別的, 就是仁,義,禮,智。人人都是有惻隱之心(仁),羞恥之心 ( 義),辭讓之心(禮)和是非之心( 智)。這是人人都有的良心,把這四種 良心發揚下去,追求這四種德性,不昧心,不做作,順其自然,人生就會完滿沒有缺憾。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 但我們生活裏看到了人性太多的醜惡。生活裏和仁義禮智對立的東西究竟是什麽呢?
人生是複雜的, 生活中很多對立的東西不是簡單的黑與白,有些看似極端的兩種現象本質上是相同的,就如有些人的自傲和自卑,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認知,在心理學上,它們是一對同義詞,和它相反的概念叫 “平和”。愛和恨也不是對立的 概念,因為愛恨交加,因愛生恨在生活裏比比皆是, 真正和愛恨相反的概念是“漠然”。
下麵幾對描述人性的詞語很值得玩味,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仁與私 -- 仁愛與私心
人性渾然一體,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其中包含了世界大同的屬性,仁愛之心就是由此產生的。 我們看到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宗教, 愛是在不同宗教裏可以找到的共性。仁愛和私心相對立。
仁愛是一種理念,存在於內心時看不見,投入於外部行動時才能被發現。仁愛是充滿宇宙的,有顆愛心, 感恩的心, 可以常常看到和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愛,自己也會覺得快樂。而人的私心和私欲卻往往給人帶來糾結和煩惱。心底無私天地寬,人要是去除些私心,自然會多出些仁愛和快樂。
義與固-- 正義與偏執
人性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其中包含了順乎自然的屬性。正義之心就是順乎自然的屬性。
正義和偏執是相對立的,實現正義沒有絕對固定的方式。所有的德行都容易識別,唯有正義這一點難以識別。什麽是正義之心容易識別,什麽是正義的行為卻難以識別。
曆史上有多少以正義的名義行不義之實的事情啊!再如去年年底的“韓方”大戰,挺韓的和挺方的,誰都覺得自己有顆正義的心,認為自己支持的一方是正義的一方。
究竟如何做到真正的義呢?先賢告訴我們:應當以專一正直的思想 做自己內心的主宰,以靈活變化的方式來行動。人心好比是秤砣,世界就好比是秤杆,秤砣的位置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這才成其為秤。固守一點不能移動變化,叫做僵化的正義。發號施令讓人服從,更是徒有聲名的正義。僵化和強製的正義,即便是正確的,也不能夠服人。
人和人都有共同的求正義的情感,本來沒有很多的差異, 這共同的情感一旦產生眾多的差異,就像一根繩子糾結在一起打了上百個節, 隻有把繩子拉直,結才能夠打開。
禮與 爭--禮讓與爭執
其實辭讓也是人性的固有屬性。古書裏記載了很多禮讓的事,但現代人多數做不到。禮讓的喪失是爭執的結果。上古時代人們用禮讓來平息事件,現在的人會因為讓還是不讓而起爭執。
真正懂得禮讓的人,不是表麵的禮貌,不是局限在先來後到的條條框框上麵, 而是從心裏禮讓賢能之士,讓真正能幹的人在其位,去做事情,不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如人,而去羨慕嫉妒恨,嫉賢妒能。真正的賢能之士也應該當仁不讓。
如果人人有辭讓的心,人與人之間必然會謙遜和睦,進退有理,有能力在其位的人不偏私, 能力不夠不在其位的人也不會挑起事端。
智與蔽---智慧和蒙蔽
明智也是人性的一個屬性, 智慧之心,是非之心就是由此產生的。如果一個人有一顆智慧的心,就沒有什麽事情搞不明白。
每個人都有智慧之心,從小到大,積累的知識一天比一天深厚,與此同時,所受的蒙蔽也一天比一天深厚。蒙蔽了人的天生聰明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自己的小聰明。每個人的認知能力有限,應該有顆開放的心,把別人對自己的讚美和批評全能聽進去,才能做個明白人。小聰明比不上大智慧。
不要把智慧看成孤立的。仁愛,正義和禮讓這三種德性的修煉,都要通過智慧而深入,並通過智慧去發揮。智慧的人 不會去鑽牛角尖。智慧的真正形態是靈活坦蕩,氣度飽滿。具備了智慧的仁愛會通達順暢;具備的智慧的正義會靈活變通;具備了智慧的禮讓會和諧大同。智要和仁,義,禮相融合,才能有實際的作用。
? 善哉,善哉! : ) -zqy68- ♀ 給 zqy68 發送悄悄話 zqy68 的博客首頁 zqy6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0 reads) 8/20/13
? 天道即自然法則?萬物皆有仁愛之心。 -逐鹿中東- ♂ 給 逐鹿中東 發送悄悄話 逐鹿中東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1 reads) 8/20/13
? 仁愛確實是徹天徹地的大道。 -zqy68- ♀ 給 zqy68 發送悄悄話 zqy68 的博客首頁 zqy6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0 reads) 8/22/13
? 還是絕對啦!"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董中- ♂ 給 董中 發送悄悄話 董中 的博客首頁 董中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2 reads) 8/20/13
? 覺得玄、董兩位老師說的善的意思有所不同。。。俺不太會想,不敢再瞎說了~~ : ) -zqy68- ♀ 給 zqy68 發送悄悄話 zqy68 的博客首頁 zqy6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1 reads) 8/20/13
? 我理解的“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和“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差不多一個意思。 -zqy68- ♀ 給 zqy68 發送悄悄話 zqy68 的博客首頁 zqy6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1 reads) 8/20/13
? 我理解很簡單,就是不絕對,低標準,不追求盡善盡美 -董中- ♂ 給 董中 發送悄悄話 董中 的博客首頁 董中 的個人群組 (176 bytes) (7 reads) 8/20/13
? 對“不絕對”這個說法俺是想都不想就隨聲附和滴~~謝謝留言! -zqy68- ♀ 給 zqy68 發送悄悄話 zqy68 的博客首頁 zqy6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0 reads) 8/20/13
? 還是更喜歡把稅率列在明處的簡單數學,^_^。 -文革傳人- ♂ 給 文革傳人 發送悄悄話 文革傳人 的博客首頁 文革傳人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4 reads) 8/20/13
? 凱撒的歸凱撒,該交的稅還是要交的。:) -zqy68- ♀ 給 zqy68 發送悄悄話 zqy68 的博客首頁 zqy6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0 reads) 8/22/13
? 人的問題在於,人人都希望別人講仁義禮智。:) -水寧- ♀ 給 水寧 發送悄悄話 水寧 的博客首頁 水寧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2 reads) 8/21/13
? 仁義禮智是傳統的道德觀。其實做一個有德之人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問好水寧! -zqy68- ♀ 給 zqy68 發送悄悄話
謝謝老翁的留言!
按佛家的慈悲心懷,偽君子也是一群言行不一或者是嘴上能說到但行為上做不到的可憐人。
你說的"我執“,是否就是與”仁“相對的”私“呢? 戰勝這個”我執“,和儒家的”克己複禮“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翁周末愉快!
但儒家中人又會出現不少的偽君子,
人的本能,不論善惡,也會執著一個[我],
我以為戰勝了這個我,是向善行的第一步,且不會陷入岐路.
很高興謝謝藤玉也喜歡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些智慧~~
還在國內瀟灑呢?暑期愉快!
說的太有道理了!
胡亂冒個泡:用“苟不教,性乃遷”解釋“惰”和“貪”好像容易
==============================
“苟不教,性乃遷”,禦妹聖明! 一語中的! 教化是如此的重要!
曆代皇帝(統治者)如果真的聖明,意識到民眾教化的問題,切實地實現 “德治”,那該會是怎樣的情景啊~~~
我們的教育已經長久地擯棄了這些厚德載物的理念,
所以當今的社會就亂象叢生,令人膽戰心驚。。。悲也,歎也。。。
==============================================
其實能擁有這些厚德載物的品質,可以最大地成就自己,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而現實的人們往往還會覺得那些好的品性是一種"傻"。。。
胡亂冒個泡:用“苟不教,性乃遷”解釋“惰”和“貪”好像容易些~~
我們的教育已經長久地擯棄了這些厚德載物的理念,
所以當今的社會就亂象叢生,令人膽戰心驚。。。悲也,歎也。。。
我說的“私”是指相對“仁”而言的一己之私,“私心”和“仁心”一樣,是每個人都有的。比如在路上撿到錢,也許第一個反應是據為己有,這就是“私”,但想到丟錢的人的感受,會決定把錢還給失主,這樣“仁 ”就勝過了“私 ”。
對"貪" 和“惰”我是這樣理解的。想得到該得的東西不叫“貪”, 想得到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才叫 “貪”。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那就是屬於別人的,貪了別人的東西就是“私”的一種。在工作單位裏,不該自己做的事情不做, 這不叫“惰”,本來該做的事情不願做才叫 “惰”。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做,勢必是丟給別人做,這也是一種“私”。
好好你說的“惰”好像是指努力的程度,和我理解的“惰”不是一個概念。
有一點你說的非常對,仁義禮智不是空談,關鍵是在“做”,要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說得天花亂墜,做不到也白搭。有心去救人,但該出手時 沒出手,也不能說自己救了人;同樣,本來有私心,想把撿到的東西據為己有,但想到了失主的焦急,推己及人,物歸原主,這樣就成了拾金不昧了。我想這就是先賢說的“ 克己複禮為仁”吧。
回複haohao66的評論:
謝謝好好的評論!
我覺得人性中好的一麵和不好一麵是相互消長的,仁、義、禮、智多了,私、固、爭、蔽就少了(你說的“惰”和“貪”應該可以歸入“私”的範疇),就如基督徒們說的,讓你的心被聖靈充滿,撒旦就進不來。孟子也說過,仁是水,不仁是火, 水原本是可以滅火的, 之所以不能“滅火”,是因為杯水車薪,仁太少的緣故。
我們也常說現在“人心不古”,是因為古人的良知和本心沒有“蔽”得太深,好似鏡子上的灰塵,比較容易擦幹淨。而現代人的不良積習太深,天性中的仁、義、禮、智像珍珠投到大海,尋找起來就不那麽容易了。也正因如此,我們會覺得古人的想法太過理想。
我讀的這些孔孟之道,是林楓早就爛熟於心的~~妹妹就看作我是在響應你的號召,為普及傳統文化盡自己微薄之力吧。
“四心”也是“德”字的部首,我們要好好做人,做個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