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江西師大附中建校60周年係列報告會上的演講稿
張菊水
各位領導、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日我很榮幸地應邀返校江西師大附中同大家一起交流。60年前的金秋時節,我從農村踏入周圍被稻田包圍著的一所新學校,當年校園中隻有唯一一棟房子和一圈竹籬笆牆。今日她已成為江西省中學之首、中國百強高中名校。篳路藍縷,歲月如歌。我感恩母校的培養、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也為母校的超速發展、崛起而自豪。我作為師大附中一名老年校友,下麵將人生的感悟同大家一起分享。
“心在哪裏,事業就在那裏。如果你的心在全球,你就能做全球的生意。”這是阿裏巴巴創始人、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2014年9月19日公司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時答記者問時說的一句至理名言。那天,阿裏巴巴在紐交所開盤價高達每股93.8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該公司也成為僅次於蘋果、穀歌、微軟的全球大型互聯網公司,也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隨之,馬雲個人也取代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擠身於中國首富。無獨有偶,據“中國之聲”(電台)今年9月28日報導,湖南有某一個窮山區,人們先後都離鄉背井外出打工賺錢去了,隻留下一個人沒有走,他謀劃著治山治窮的藍圖。10年很快就過去了,原來的荒山全變成了果園,這個窮山區變富了,這個留在山裏的人成功了。采訪他的記者問他對人生有啥感悟,他回答:“心在哪裏,風景就在那裏”。什麽是誌存高遠?上述例子便是最好的回答,有宏圖大誌、有遠大的理想,不畏踐行的艱辛,勇往直前。清代思想家、著名詩人龔自珍有詩雲:“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
俗話說,學曆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隨著現代社會的轉型,價值觀多元、信仰危機,社會不公等的產生,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多陷入焦慮、煩惱、抱怨、抑鬱之中,不知路在何方?出路究竟在哪裏?其實思路就是出路。如果你想取得人生的成功,不論是事業成就、財富積累、官場攀升或是婚姻家庭等等,機遇、勤奮、毅力、才能、智商、情商一個都不能少。然而,機遇總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當你走投無路時,隻要你堅持樂觀,懷著正能量,你就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人沒有錢、沒有閱曆、沒有社會關係等都不可怕,而沒有思路,失去信心才是最可怕的。山窮水盡凝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往往正是思路的妙著。如在中國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不僅躲過了紅軍的劫難,而且為以後紅軍長征從勝利走向勝利奠定了基礎。毛主席的天才軍事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不朽篇章。
既然思路對於人生的成功這麽重要,那麽一個好的思路是如何產生的呢?思路源於智慧。什麽是智慧?按《新華字典》和《辭海》的解釋,智慧的定義,是對事物能迅速地、靈活地正確理解、辨析,判斷處理以及發明創造的能力。這種解釋過於學究。我認為智慧是心中總懷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心中總有一個設定的目標,並堅持不懈地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奮鬥;智慧就是熱愛學習、喜歡讀書並積極思考,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智慧就是自信,堅信你行我也行;智慧就是總能找出別人的長處,發現別人的亮點,相信“三人之行,必有我師”;智慧就是寬容、懂得感恩,知足常樂、樂於與人分享;智慧就是幽默,是心靈的感悟、才華的結晶;智慧就是樂於付出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是對人生真諦的徹悟。
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人生成功學導師、美國著名企業家戴爾·卡耐基就曾提出“三不”的觀點,即不抱怨、不批評、不指責。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原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倡導“兼容並包、思想自由”。這些思想無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你要想取得成功,你必須誌存高遠,心中有夢想。隻要你不拋棄你的夢想,你的夢想永遠不會拋棄你。隻要你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無論有多苦有多累,這都是成功之路上必經的磨煉。沒有理由,沒有藉口,切記永遠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自信就是力量,堅持方能成功。人生成功與失敗,其實不在於環境的優劣,而在於你的位置是否選對,你設定的目標是否合理。你看,在那久旱無雨的中東迪拜大沙漠,還生長著一排排綠油油的椰棗樹呢。難怪有哲人說,人生的選擇比奮鬥更為重要。
我上世紀40年代初出生於農村一個貧農家庭,上小學時一麵讀書、一麵放牛。1954年夏從城南小學畢業考入江西師大附中(原江西師院附中),讀初中一年級,成為母校建校首次招收的200名學生之一。記得在城南小學畢業前夕,語文課老師出了一篇作文題:我的誌願。農村的孩子普遍見世麵少,誌願多寫為“工人”、“木匠”、“裁縫”、“拖拉機手”之類,唯獨我的誌願是“工程師”。1957年我從母校初中畢業,因品學兼優被保送到本校高中讀書。1960年夏,我從母校高中畢業考入工程師的搖籃——清華大學讀書,成為母校江西師大附中第一個考取清華大學的高中畢業生,那年清華大學在江西隻招收了20名考生。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工廠,如願當上了工程師,實現了自己小學設定的目標。後來,自己又選擇離開了工廠到了一所地方高校任教,在那裏又實現了當教授、專家、學者的新目標,成為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世界科技谘詢專家。發表了學術論文(譯文)1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譯著、傳記等共計300萬字以上,還在新浪博客、美國《文學城》、中國辭賦網等發表博客文章或詩賦。並被譽為清華大學知名校友。2011年4月清華百年校慶時,我榮幸地得到清華大學書麵邀請,光榮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大禮堂舉行的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同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習近平等以及8000名海內外佳賓,同慶清華百年華誕,我親耳聆聽了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長篇大會主題報告。清華大學百年共培養出170000名畢業學生,受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與會的隻有2000名。
2008年3、4月間,我當時住在美國西雅圖,在女兒家探親快半年了。有一天,我忽然想起還有3年就是我的大學母校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了,我該拿什麽向母校百年華誕獻禮?可冷靜一想,才發現自己退休後似乎一無所有。盡管奮鬥一生,高官厚祿發財卻都同自己挨不上邊兒。從網上看到校友們鉚足了勁兒,摩拳擦掌,為感恩母校紛紛表示捐款捐樓,大家都羨慕這些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依靠智力、技術或下海經商發財致富的成功校友。經過幾天思考,我發現自己也並非一無是處。我在校讀書時,清華大學還隻是一所理工科大學。但我從中學起就熱愛文學,所以一到清華園報到,便報名加入了清華文藝社,成為該學生社團小說組的成員。因此,閱讀文藝作品和寫作便成了我的愛好與特長。於是,我決定寫一本書,向母校匯報我奮鬥的人生經曆,並記錄我國70年的社會人文變遷,包括我在清華園中感同身受的故事。這個思路一出,好像心裏點亮了一盞明燈。我不禁大喜,母校百年華誕我也有禮可獻,可以感恩母校了!我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說幹就幹,於是便在美國女兒家探親時揮筆寫作了。
2010年4月21日上午,正值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年啟動之時,張菊水校友向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贈書《自強不息——張菊水自傳》儀式,在清華大學新圖書館貴賓廳隆重舉行。捐書儀式由清華大學校友總會負責人之一、《清華校友通訊》叢書主編孫哲教授主持。出席這個捐書儀式的有教育部特聘首席專家、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方惠堅教授,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鄧景康博士,清華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高瑄博士,還有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係領導、教師,以及我班同學代表等共計20餘人。在捐書儀式上,方惠堅書記、謝維和副校長等先後講話,他們充分肯定了本人向清華百年校慶捐贈圖書的重要意義。與會者在座讀會上都踴躍發言,慶賀清華百年華誕。在捐贈儀式上,我除捐贈上述自傳外,還向學校圖書館捐贈了本人的其他著作《鋼的過熱與過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第1版)、《工程材料學》(機械工業出版社,1990.7第1版),以及譯著《尖端技術100例》(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第1版)等。清華大學校友網等媒體對這次捐贈活動及時進行了報導。我這部自傳的出版在清華大學產生了較大影響,連清華大學校史館、清華大學檔案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辦公室等都紛紛索要圖書收藏。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辦負責人白永毅盛讚這本自傳是清華學子自強不息的範例。大家一致認為,這部自傳的出版彰顯了“百年清華、人文日新”這個清華百年校慶的主題。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當然,也離不開人文。如前所述,清華百年共有17萬名學生先後畢業走向社會,在母校百年校慶中,自己寫一部書獻給母校的也隻有我一人。
我也不曾料到,全球最著名的鋼鐵-軸承聯合企業,美國最大的軸承製造商——TIMKEN公司為解決其大型軸承生產過程中出現裂紋這個重大產品質量問題,曾尋找我進行科技谘詢長達2年之久,終於在2011年3月31日才邀請到我[①]。TIMKEN公司總部設在美國俄亥俄州坎頓市,它在全球六大州25個國家開設有分支機構,是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當我到達這家美國獨資公司的軸承廠才發現,該廠的許多工程師的手提電腦中早都下載了我27年前出版的學術專著《鋼的過熱與過燒》。就連TIMKEN公司著名的冶金專家、亞太首席冶金師、美籍印度裔人Arabind Tripathy博士也向我谘詢一些技術問題。經現場考察和試驗後,我對這個重大產品質量問題的形成原因作了科學的分析,並提出今後防止軸承套圈毛胚因過熱而形成裂紋的工藝措施。最後,公司方對這次谘詢活動十分滿意。特向我贈送了珍貴禮品,設盛宴款待並付給科技谘詢費。我開初也難以置信,像TIMKEN公司這樣一家世界軸承和鋼鐵的巨頭,為了解決其軸承毛胚出現裂紋的重大質量問題時,為什麽如此不遺餘力尋找我谘詢?該公司一位華人工程師周海方先生悄悄地對我說:“你二十幾年前出版的著作《鋼的過熱與過燒》一書,在這個領域你的科研成果水平,當今世界(包括美國)還沒有人超越”。我想起來了,從網上看到我這本書早就被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列入精品課程教材多年至今。該書出版的當年就被英國皇家金屬學會收藏。可見,我們隻要用心,也能攀上高峰。世上總有沒有人走過的路, 總有人沒有看過的風景。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也更不必妄自菲薄。要堅信有誌者事竟成。TIMKEN公司原本還想邀請我去美國,到美國公司總部對那裏的工程師們進行關於鋼的缺陷問題的技術培訓,因我忙於應邀出席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等活動也無暇顧及,好在他們的筆記本電腦中都收藏了我的那本書,我也不計較知識產權,我主張知識應為全人類共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真不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一晃我發現自己也早已步入老年群體啦。回望自己的一生,感到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太少太少。人們都說,60歲搓搓麻將,70歲曬曬太陽,80歲躺在床上,90歲掛在牆上。這也是人生一般的自然規律。在湖北理工學院我一直堅持工作到70歲。70歲後我選擇落葉歸根回到故鄉南昌,今年不覺已經74歲。我60歲後沒時間搓搓麻將,到現在也沒有好好地曬曬太陽。我一直把“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予以遵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都是學習,我在學習過程中依然積極思考著。我既來到這個世界上要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麽?這是我從青年時代起就常常對自己的提問,如今更是頻繁地自問。人畢竟老了,我現在有危機感。我深知自己很遺憾沒有能力為社會留點財富,但我下定決心要再為祖國和世界文化寶庫添一塊磚、加一片瓦!
近年我又做出一個人生近期規劃:到我80周歲(即2020年10月)之前,要遍遊世界有人居住的6大洲,經32國,行60萬公裏,實現周遊世界的夢想,並公開出版一部以遊記為主要題裁的第二部自傳。我要用相機、攝像機和文字,記錄我對這個斑斕世界的觀察與思考,爭取做一個旅行家,而不僅僅是遊客。今年12月上旬,我將奔赴南美洲巴西旅遊,這是我出遊的第6大洲第27國。實現這個近期規劃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我認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都有出彩的可能。就看你是否敢想,是否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正如我國新文化運動思想家胡適所說,“你若發奮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去創造自己生命的意義。那麽,你活一日就有一日的意義,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
須知,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理想,必須要有健康的體魄。因此,我幾十年來堅持健身運動。雖然我已年逾七旬,但我至今每天堅持快走10000步,在單杠上還能做引體向上20次以上,還能在單杠上翻轉。誌存高遠就是你健身鍛煉的最大動力。同學們,走出課堂,到操場去鍛煉吧!誰都不能預料自己的生命能延續多久,然而掌控今朝、活好當下才最為重要。
我近來常常想起三位可敬的老人,他們是巴金(1904.11.25—2005.10.17),中國文壇泰鬥,原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享年101歲方去世。第二位是我們江西老鄉龔全珍(1923.12— ),她是甘祖昌將軍的夫人,今年91歲了。她2013年榮獲全國道德模範稱號,2014年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還有一位是楊絳(1911.7.17— ),著名作家、翻譯家,錢鍾書夫人,也是清華老校友,今年已逾103歲。我認為這三位老人不僅是長壽之星,更是奉獻達人、人生楷模,誌存高遠、自強不息的風範。
早在1978年12月1日,時年74歲的巴金寫道:“我不願多說空話、多說大話,我願意一點一滴地做點實在的事情,留點痕跡……我準備寫一本小書《隨想錄》。我一篇一篇地寫,一篇一篇地發表。”那時他從“文革”中蹲了10年“牛棚”剛出來不久,他全然不顧在“文革”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疾病纏身,每寫完一篇就在香港《大公報》的“大公園”專欄上發表一篇。這一寫就是連續8年,從74歲寫到82歲,發表了整整150篇文章,匯編成近50萬字的《隨想錄》一書問世,該書被評為全國百年優秀中國文學圖書。巴老常常因重病住院,然而他以驚人的毅力,即使感覺到快到了心力衰竭的地步,依然天天筆耕不停,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每當望著案頭上巴老的巨著愛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霧雨電》,直到《隨想錄》,巴老用百年人生的傳奇經曆,詮釋著一位大文豪的奮鬥人生,啟示著人生的真諦。
龔全珍老人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黨。1957年8月她跟隨丈夫甘祖昌少將回到江西蓮花山鄉老家務農,時年她隻有34歲。不論是當農民還是在鄉村當教師,直到離休至今,她在農村摸爬滾打57年,現在老人還是居住在蓮花山鄉琴亭鎮金城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一名年逾90,有著65年黨齡的老黨員,她始終發揚甘祖昌“聯係群眾、一心為公、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高貴精神。龔全珍老人以崇高的人格立世,給身邊的人送去溫暖和力量。她不顧耄耋之年體弱多病,至今堅持關愛下一代、資助貧困學生,幫扶困難群眾,她幾十年來還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持寫日記。《龔全珍日記》的公開出版問世,成為祖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
楊絳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洗澡》、散文集《幹校六記》、譯著《唐吉訶德》等。她在92歲高齡時,出版回憶她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書《我們仨》。當她96歲高齡成書《走到人生邊上》。當她活到100歲時,她寫出《一百歲感言》,文中寫道:“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今年是楊絳先生103歲,此時她竟創作完成了她的《洗澡》續集,這簡直就是人間奇跡!記者詢問這位百歲人瑞如此高壽寫作有什麽動力?她從容回答道,免得我死後別人胡編亂造,還不如趁自己健在寫完續集罷了。這位逾百歲老人的言行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同學們,你們都是活潑可愛的中學生,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幸福的青年一代。你們是祖國未來和希望,是明日中國的社會棟梁。我們讚歎於前輩、英烈、大師們的高山仰止,也敬佩師長們嘔心瀝血的諄諄教誨。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崇高品德、敬業與奉獻精神,樹立堅定理想信念,做有責任的中國人,好好學習,積極鍛煉身體,懷著寬容、自信、感恩、奉獻之心,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為實現心中的目標,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篳路籃縷、砥礪成長,勇往直前!我們今天為擁有江西師大附中這樣的母校而自豪,將來江西師大附中一定會為擁有你們這樣的校友而驕傲。
最後,我將自己為慶祝母校江西師大附中建校60周年填的一首詞“一剪梅”贈送給大家共勉。
一剪梅
——賀母校江西師大附中60華誕
母校甲子耀中華,才俊搖籃,桃李天下。名師薈萃震華夏,責任擔肩,偉業名家。 艱苦創業披彩霞,告別籬笆,建造大廈。鵬程萬裏闖天涯,誌在天涯,心也天涯。
謝謝大家!
2014.10.17初稿
2014.10.28修改稿於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