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 一碗毒雞湯
雞湯是個好東西,但是喝多了也會中毒。並且,由於雞湯的市場潛力巨大,還會有人將泔水甚至毒藥當雞湯來賣。
大家對“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個諺語應該都不陌生。它本義是鼓勵人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但是當它被濫用以後,卻造成了無數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間悲劇。因為人們天真地把它看成了“三人同心,其利斷金”的另一種說法。但是,這兩句諺語的含義確有著不容忽視的區別。
當然,英語裏也有類似的諺語“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兩個腦袋好過一個)。但是,人家還緊跟著一句警告“But ten heads without wit, I wene as good none ”(但,十個傻X就是垃圾)。中文裏似乎並沒有類似的警告。即使有,也有意或無意地被忽略了。至少,我是想不起來類似的中文警告。也許是我孤陋寡聞。
這裏涉及到如何衡量智能水平的問題。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首先我們來厘清衡量智能水平的三個指標參數:智慧、智能、智商。《宇之道》將它們稱為“智能三標—慧、能、商”。《宇之道》的結論如下:智能 ≠ 智慧,智能 ≠ 智商,智商 ≠ 智慧。
一般情況下,人們可能會這樣思考問題:
假設:皮匠的智慧水平是100,諸葛亮的智慧水平是200。
因為,100 x 3 = 300;
又因為,300 > 200。
所以,所以三個皮匠的智慧水平300 >諸葛亮的智慧水平200。也就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數學上沒錯呀?
它的錯誤在於,把智慧水平理解成了類似於熱量指標。但實質上,智慧水平更類似於溫度指標,而不是熱量指標。
一個皮匠就相當於一杯100度的水,他的智慧水平就是100度。而諸葛亮是一杯200度的水,他的智慧水平是200度。(有200度的水嗎?別抬杠。我這裏用的是華氏溫度℉)
(以0度為基準)如果一杯100度的水的熱量是Q,一杯200度的水的熱量是2Q。你把三杯100度的水倒在一起,它們的熱量和就是3Q(不是thank you)。雖然,三杯水的熱量比一杯水的熱量增加了兩倍,但它們的溫度是不變的,還是100度。它們的溫度並沒有因為它們質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諸葛亮的智慧水平還是200度。
因為,200 > 100,所以,一個諸葛亮的智慧水平還是高於三個臭皮匠。
那麽,智商又是個什麽鬼?
智商是一個人的智慧水平的潛力。就是一個人智慧水平可能達到的最高點。
人是一個智能係統。我們可以拿“智能係統”和“熱力係統”的類比,來理解智商。
如果還是以液體為例,智商就相當於液體的沸點。
假設皮匠是水,而諸葛亮則是豆油。水的沸點是100℃,而豆油的沸點是230℃。也就是,皮匠的智商是100,而諸葛亮的智商是230。皮匠的智慧水平可能達到的最高點是100,而諸葛亮的智慧水平可能達到的最高點則是230。
然而,智商 ≠ 智慧。就是說,縱使諸葛亮的智商(沸點)是230,他的智慧水平(溫度)也未必高於皮匠。譬如,諸葛亮從小就被關到豬圈裏,和豬一起長大,等他成年後,他的智慧水平(溫度)可能隻有70~80。還不如皮匠的100度的智慧水平高。
換句話說,即使一個人智商(沸點)高,他的智慧水平(溫度)也未必高。他的智慧水平(溫度)需要通過學習、實踐和思考(加熱)才能提高。
是不是有點兒燒腦?
下麵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們的理論。
我們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捕鼠籠:
鼠籠A和鼠籠B。
鼠籠A已經設置好機關,可以捕鼠。而鼠籠B的機關則沒有設置。
因為,他們都有捕捉老鼠的潛力。所以,這兩個捕鼠籠的捕鼠智商都是1。由於鼠籠A已經具備了捕捉老鼠的能力;所以,它的捕鼠智慧是1。而鼠籠B,由於沒有設置,它的捕鼠智慧則為0。
如果兩個捕鼠籠都設置好了,它們的捕鼠智慧都為1,捕鼠智商也都為1。但,如果鼠籠A一天可以捕捉兩隻老鼠,而鼠籠B一天隻能捕捉一隻老鼠,我們就認為:鼠籠A的捕鼠“智能”高於鼠籠B。雖然,它們的此時的智慧水平和智商相同。
也可以說,智能是實現智慧的能力。
一個團隊的智慧水平(慧)並不會也因為團隊人數的增加而增加。但團隊人數的增加卻可以提高這個團隊的“智能水平”(能)。他們可以更快速地完成更多的任務。
我們不能否認“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優勢。但一味地強調“三個臭皮匠”的優勢,而忽略了“十個傻X”的危害,則是後患無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隻適用於,諸葛亮不感興趣或者無暇顧及的、很少的、罕見的情況。如果你把它當成普適的算法來使用,偏聽偏信,讓一群臭皮匠給你出主意,其結果必然會導致你頭破血流、慘不忍睹。
譬如,讓“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就相當於讓諸葛亮去跟臭皮匠學習。拉低諸葛亮的智慧水平是小事兒,更有可能的是要了體弱多病又不肯同流合汙的諸葛亮的命。
如果“三個臭皮匠”,能“頂個諸葛亮”,那麽,重視人才的、三顧茅廬的劉皇叔豈不成了千古笑柄。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的更大危害是被當作打壓、迫害知識分子的借口和武器。迫害知識分子、打倒“臭老九”,就是現成的例子。
正確的對待臭皮匠和諸葛亮的關係,應該是:“既要臭皮匠,也要諸葛亮;群策靠皮匠,決策靠小亮;決策不靠譜,踢孔明屁股”。這才是先進製度的正確算法。
無政府主義就相當於:大家都是皮匠,而沒有諸葛亮為我們進行決策。而極權主義的弊端是,如果決策者決策失誤,我們沒法去踢它的屁股,來改正錯誤。 而試圖去指出錯誤和糾正錯誤的人往往被鎮壓。“文化大革命”則是:極權主義+無政府主義的集合。
用水,你隻能做水煮魚、清蒸魚。想吃香酥魚,你必須用油炸。因為,即使你燒幹一遊泳池的水,你也做不出來香酥魚。
大爺就是大爺。
別說“三個臭皮匠”,就是三十個、三百個臭皮匠,也代替不了諸葛亮的作用。
無數的事實也已經證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是一碗貽害了無數世人的反智毒雞湯。
以上是《宇之道》對“衡量智能水平”的參數指標“慧、能、商”的一些粗淺看法。敬請繼續關注。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決策靠小亮”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有異曲同工之妙用了吧。
我對你的文大多數地方都讚同。就是提了一下臭老九們下鄉這段有了些個人的看法,就是引申一下。提了一個“公平”是否亮是真亮假亮的一個個人看法而已。
關鍵是:臭皮匠和諸葛亮的比例。
臭皮匠是萬裏挑九千。
諸葛亮是萬裏挑一。
劉備沒有諸葛亮,能三分天下嗎?
“既要臭皮匠,也要諸葛亮;群策靠皮匠,決策靠小亮;決策不靠譜,踢孔明屁股”。
決策靠小亮,
決策靠小亮,
決策靠小亮。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當需要諸葛亮的時候,三個臭皮匠也頂不了一個諸葛亮。
當需要臭皮匠的時候,三個諸葛亮也頂不了一個臭皮匠。
這是諸葛亮和臭皮匠不能互換的情況下。
但是當今社會既是諸葛亮又是臭皮匠的人很多。因為知識就是力量,人的學習能力加強了。
讓所謂的臭老九們下鄉,也沒有什麽不好。都是臭,憑什麽一個被稱為臭皮匠,另一個被稱為諸葛亮。都先下鄉去,是真假諸葛亮還是真假諸葛亮,拉到鄉下溜溜不就知道真相了麽?
但是要在平等對等的情況下去溜溜。
要不然一群臭皮匠整一個諸葛亮,也把諸葛亮整成臭皮匠了。
那些被整成臭皮匠的諸葛亮們,回城裏後,老了後,還是很懷念當個臭皮匠的那些日子的。
臭不臭的,有臭味相投的,亮不亮的,有既生瑜何生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