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神學和人學,是人類自古迄今的文化乃至文明的三大體係,是人類研究人類自身所先後產生的三大思想和智慧的學問。哲學誕生的年代最早,神學和人學則是派生自哲學,廣義上屬於哲學的範疇。
哲學源於西方,是距今2500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就其本義而言,乃是指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最早使用“愛智慧”和“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19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西周將它譯成漢文“哲學”。1896年前後,我國近代學者黃遵憲、康有為等人又將“哲學”一詞轉介到中國。
在中國清朝以前的文化古籍中,並無“哲學”一詞,隻有“哲”這個詞。“哲”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明智”、“明理”、“明道”,即“知人則哲”(《書·皋陶謨》)。“明”是動詞,明智、明理、明道是動詞“明”的使動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則是使被遮蔽的智、理和道顯明出來的意思,與該希臘文的語義相貼近。人們把聰明而有智慧的人稱為“哲人”。“學”有係統化、理論化的含義。“哲”與“學”合在一起作為一個詞語使用,具有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係統化、理論化的形式顯明出來的含意。
哲學是一門關於智慧的學問,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人類對人與自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之學。哲學還應是關於人類理性的最終目的的一切知識和理性使用的科學。所以哲學又可以稱之為研究各學科內在聯係的係統理性之學。而哲學的最終目的,還是指導實踐。隻有能實踐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因此,哲學不僅提供知識,而且提供典範,將知識與道德價值相結合,運用知識於理性的崇高目的。
黑格爾、愛因斯坦、諾瓦利斯、毛澤東、胡適、馮友蘭等人認為,哲學是百科之母、萬學之學,哲學活動的本質就是精神還鄉。按照現在的說法,哲學是一切科學(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根本與源頭、頂峰與歸宿。哲學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哲學不等於麵包,但是哲學相當於吃麵包時所塗的蜂蜜。哲學不僅是劃破夜空的閃電,使黑暗籠罩著的萬物在人們麵前彰顯出來,使世界在人腦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還是促進社會生長、發育的陽光雨露,是孕育充滿生命活力的新社會的母親。
在古典希臘時代,哲學是一個廣義的關於知識體係的全方位概念、認識論、倫理學。而在18世紀以後,西方古典哲學演化為兩大部分,包括本體論(自然哲學)、認識論、邏輯學(方法論)和美學(詩學)、倫理學(道德哲學)。
20世紀初期,邏輯主義的發展,把邏輯學作為數學,數理邏輯從哲學中劃分出來。在20世紀的社會科學中,美學作為藝術科學,與倫理學也從哲學中分離了出來。傳統哲學的領域變得日益狹隘。包括今天我們人類社會對哲學的思考、研究和發展上,幾乎到了曆史最低的程度,甚至有人提出取消哲學的觀點。當前,人類社會大部分的哲學研究和思考,也都轉向了以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個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對物質利益的盲目追逐中,隻對應用哲學、經驗哲學和俗化了的處世哲學感興趣。
不久,由美國給全球輸出的嚴重的金融危機,與我國幾次重大的自然災害,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現實利益與心靈深處時,激發了一些人們對哲學的熱烈思考。但是,伴隨在全球各國自然科學理論的領域中,與這種哲學取消論的趨勢相反,卻形成了“科學哲學”,在方法論和本體論上趨向於綜合科學。同時,在指導科學實踐中,創造了出了許多成就和奇跡。
哲學是人類社會在不同的曆史發展的過程中,由實踐而產生、總結和發展的,它的宗旨也是用於指導實踐。西方和中國的哲學,是在完全不同的曆史階段、曆史環境背景下產生的不同的哲學體係。我們隻能做一些類似的思考和比較。
西方是講主觀意識和客觀物質、唯物論和唯心論,中國是講“陰與陽”,佛教則講“空相與色相”。哲學的元本質——意識和物質,是西方哲學二元劃分的結果。探究其本質世界,如真是二元存在的話,那我們前進發展的動力在那裏?我們又怎麽能實現人類所有的曆史文明和現代文明?而從中國哲學本質上的探索來講,意識和物質就是一回事,物質即意識、意識即物質,它們歸屬於一元。
正如過去人們常在“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上,認識和思辨了多少年而無定論一樣,“雞即是蛋、蛋即是雞”,本屬於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是雞和蛋分別存在的兩種不同形式罷了,絕不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更不是兩個不同而對立的事物。
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物質和意識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而已,是一個事物主觀意誌和客觀存在的兩個方麵;把它說成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或完全對立的兩個事物,這種認識和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整個世界的存在,但凡都離不開主觀意誌和客觀存在這兩個方麵。而真正構成一切事物的核心是一個“本”,它既是意識的也是物質的,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就像我們祖先老子所述的“道”一樣,就是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體。它從我們人類誕生至今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終結。
所以說,世界是一“本”或一“道”、兩“麵”、三“分”的世界,就像“善惡、好壞、高低、輕重、深淺、大小、內外、前後、正反、方圓、美醜、陰陽、強弱、虛實、長短、快慢、貧富”等,同樣都是“一本”或一“道”中不同的兩個方麵。其實質是一回事,是一個事物兩個不同的方麵而已;是“天(道)、地(大自然或一切客觀存在的物質)、人(主觀意識)”合一的世界,是大而一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