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智庫

致力於做地緣政治、經濟、軍事和政治層麵的研究,目標是成為中國的蘭德機構。
個人資料
正文

決戰2011

(2011-10-10 05:18:17) 下一個

此書早已發表,現補貼到此,希望大家都來認識世界!

《決戰2011

--猴王(盛駿)

--寫於20101215日-2011115

在此感謝我已經去世的父母給予了我生命和受教育的機會

在此感謝我的夫人給予我的支持和幫助

在此感謝我原來的老板(Adam)教會我看透這個世界的本領

在此感謝廣大網友給予我的支持

在此感謝翻譯小組現有25名成員的辛勤勞動

......................................................................................................................................... 3

第一章  200年經濟大紀事........................................................................................ 7

1.1.     二戰前發展階段大紀事...................................................................................... 7

1.2.     一戰至二戰階段大事記.................................................................................... 12

1.3.     二戰後修正階段大紀事.................................................................................... 13

1.4.     前蘇聯解體後的多極發展階段大紀事............................................................ 27

第二章  帝國的曆史研究和美元指數的曆史............................................................ 30

2.1.     帝國的演變........................................................................................................ 30

2.2.     美元指數的研究................................................................................................ 32

第三章  1929年經濟危機和影響解析......................................................................... 41

第四章  30年國際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變化分析.............................................. 44

8.1.     美國.................................................................................................................... 44

8.2.     歐盟.................................................................................................................... 47

8.3.     日本和中國........................................................................................................ 52

8.4.     俄羅斯................................................................................................................ 56

8.5.     伊斯蘭世界........................................................................................................ 57

第五章  中美的文化和曆史淵源.................................................................................. 59

第六章  美國的戰略....................................................................................................... 63

6.1.     20年前開始的戰略預備期............................................................................... 63

6.2.     10年的戰略包圍期...................................................................................... 73

6.3.     2010年的戰略合圍期....................................................................................... 86

6.4.     2011年的戰略決戰期....................................................................................... 96

第七章  我們該怎麽辦................................................................................................. 103

第八章  我的宏觀經濟學習曆程和心得................................................................... 105

第九章  網友問題的解答............................................................................................ 107

9.1.     房價問題.......................................................................................................... 107


本書對於很多曆史事件的描述基本都摘自網絡,評論和分析是本人所寫,假如有雷同,隻表示觀點相似。

我們這個國家的經濟學家不喜歡研究全球經濟史,對於全球前200年的經濟曆史有深刻理解的鳳毛麟角。我們了解了全球的過去,才能知道我們今天處於什麽階段什麽位置,我們了解了全球的過去和今天才能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本書將分三部分,前麵一部分主要講前麵200年的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曆史,第二部分主要講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決戰2011),第三部分主要講我們的將來和我們應該有的應對措施。

我們這個國家的經濟學家還是站在商品社會的角度在考慮問題,殊不知從1990年蘇聯解體後這個社會已經從商品社會走入資本社會,我們的對手已經在資本社會的遊戲規則裏麵為我們布好了局。就像當初8國聯軍站在商品社會的角度來對付我們的小農社會一樣,當初我們是在用冷兵器和敵人的熱兵器在作戰,現在隻是換了個戰場,戰爭的威力依然不變,我們和敵人的差距依然不變,一個站在資本社會角度製定宏觀戰略的國家和還站在商品社會角度製定宏觀戰略的國家之間的決戰。

為什麽這本書叫《決戰2011》,其實2011隻是戰勝國對於戰敗國的一個儀式,我們在爭取的是降低烈度,勝敗在10年前就已經注定,這個就叫戰略,我們在2011能夠爭取的是減低烈度,這個烈度決定了我們在10年後能否重新站起來,決定了我們是否要在50年後通過戰爭重新奪回新疆、西藏、內蒙後再重新崛起。戰勝國的目的就是肢解中國,把新疆、西藏、內蒙從中國肢解出去,假如他們得逞,我們就失去了黃河和長江的水源地,我們就失去了資源寶庫,我們就失去了戰略縱深,我們就失去了大片土地,我們還將失去一個時代。

我們研究了美國的選舉製度就明白了,美國在州這個層麵是民主選舉(州長基本上代表了州裏麵的真實民意),國家層麵是選舉人製度(這個就是假民主,騙人的),其實選舉人製度就是背後是一個老板,這樣國家對外的政策可以有延續性,容易平衡內部的矛盾,所以美國針對日本的潛伏政策能夠持續20年之久,對於中國的潛伏政策也能夠有持續15年之久,就是這個道理。

國內研究美元指數、美國國債走勢、研究美國資產負債表的人很少,能夠理解的就更少了。國內研究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少之又少,研究對衝基金運作模式和成本的更少,研究美國(現任帝國)的前麵100年經濟曆史的(並且有自己見解的)我看到現在就劉軍洛一個人。他的語言雖然晦澀難懂,但是他開啟了精英的心智,起到了啟蒙的作用,我期望我能夠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理解這個世界,理解美國這個帝國的過去和今天,隻有理解了以上兩個,才能了解這個帝國的未來,了解了這個帝國的未來,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存空間在哪。

美國的全球產業布局就是:德國和日本作為高端製造業,韓國和其他一些類似國家作為中端製造業,中國作為低端製造業,中東、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國提供初級能源等原材料,美國通過他們的金融和軍事來控製、製衡和協調全球生產線。

我們要深刻理解這種布局,然後擴大我國的影響,爭取在這個布局裏麵我們能夠做到利益最大化,為我國的真正崛起做好軍事、經濟和政治的鋪墊。

   在此向我的老師劉軍洛先生致敬!  

   要了解中國經濟首先要了解國際經濟,那就要了解美國經濟(美國在可預見的後麵30年還將是全球唯一的帝國),了解美國經濟得根本就是了解美國的財政支付平衡狀況、債務狀況和貨幣發行情況,這3點體現在美國得財政赤字問題和國債價格、發行利率和收益率上麵,所以我一直說,美元指數就是個手段,根本性問題在財政、國債和貨幣上麵,看問題要看問題背後的本質。

   美國國債到期還款的統計:

  
美國2010年的財政赤字可能將創1.6萬億美元的新高。

   這個就是美國的現狀,所以在4萬億美元的減赤計劃沒有通過前,美元回流不會成為主流,這個減赤計劃才是號角才是發動機,美國沒有進行債務重置之前美國經濟是不會全麵複蘇,試想一個債務深重的國家或者企業會全麵複蘇嗎?所以我們要關注2個點,一個是4萬億美元的減赤計劃,一個就是美國的債務重置計劃。 

   很多人說我是陰謀論,這個世界上,不管從人口、國家麵積、地緣政治、戰略縱深和曆史文化來講,將來能夠和美國對抗的,也就歐盟、俄羅斯和中國,而且中國曾經也是帝國,也侵略過其他國家,這個就注定了美國是把我們當成帝國的潛在對象來看的,他們會象對付蘇聯一樣來對付我們,國際政治就是這樣一回事,曆史無數次證明了這個道理。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和平崛起的大國,幾千年前的漢武帝其實就知道這個道理了,崛起靠的是肌肉不是膘。

    俄羅斯被搞了10年後出了個強硬派普京,中國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出第二個漢武帝,我們民族的靈魂什麽時候能夠重新複活,我們要的不是被扭曲的儒學,我們要的是強國的漢學,漢學不等於被扭曲的儒學,要切記切記,漢的強大真正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我們這個民族漢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有空大家可以研究研究漢朝的曆史,文景之治(道家學說,無為而治,發展經濟,但是老是被匈奴欺負,因為軍事不強大),漢武帝上來後:犯我大漢者 雖遠必誅。 我們還有這種氣魄嗎?人家都在我們家門口軍演了,唉。我們雖然打不過人家,但是我們要得是氣魄,有了這種氣魄,才不會受欺負,人家才會敬重你。我們要學漢武帝的強勢,但不能學他的獨裁。

我從做銷售和銷售管理工作中得出一個結論,做事情一定要強勢,強勢不等於翻臉,但是強勢一定做好翻臉的心理準備和物資準備,隻有強勢了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你的利益才會得到保證,才會最後盡量不走到翻臉的地步。還記得我前麵博文中講的2個劍客狹路相逢的故事嗎?一味忍讓的結果就是象清朝一樣被八國聯軍打趴下。

我們做好了戰鬥的準備,才會真正避免戰爭。我們現在的很多禦用學者就怕鬥爭,因為一旦產生鬥爭,他不知道站在哪邊好。

第一章         200年經濟大紀事

首先,世界上麵的軍事和政治大都是為經濟而服務,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為了自己的經濟版圖擴張,都是實力和勢力範圍的矛盾引起的。

以下部分描述摘錄自網絡,部分根據自己理解描述。

   縱觀世界近兩百年的現代經濟史,可以劃分了三個階段:

1)    二戰前發展階段,因為工業革命,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由於供需不平衡造成頻繁和大規模經濟危機。

2)    二戰後修正階段,全球全麵進入商品社會,供需趨於平衡,但是因為工會力量的增加和區域的不平衡造成成本難控,這階段的經濟危機大部分和物資成本、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相關。

3)    前蘇聯解體後的多極發展階段,全球從商品社會開始進入資本社會,進入資本社會的前提就是全球化,這個時候的經濟危機以資本的攻擊為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1.1.     二戰前發展階段大紀事

1.1.1.      第一次經濟危機(1788年)

第一次經濟危機是在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後不久。1770年代和1780年代是英國紡織工業技術革命的年代。1764年發明手搖珍妮紡紗機,1785年起,瓦特的蒸汽機開始迅速應用到棉紡織業。這樣,紡織行業的生產效率迅速提高,大大超過了消費能力,產品大量積壓,商家被迫折價拋售。1788年,破產事件增加近50%,工人大量被解雇,引起經濟危機。危機持續了1年。

1.1.2.            第二次經濟危機(1793年)

1789年至1792年,政府發出了30份開鑿運河和改善內河航道的許可證,內河航運業蓬勃發展,吸收了大量工人,並擴大了本國市場。與此同時,價格下降風潮擴大了英國棉紡織業的對外競爭力,棉紡織品對外出口額顯著上升。繁榮從1789年持續到1792年。1792年末,物價開始下降,破產事件開始增加。1793年英國對法國宣戰,英國對法國及歐洲大陸的出口嚴重萎縮,物價急劇下跌,企業破產數量急劇增長,這次經濟危機持續1年。

1.1.3.            第三次經濟危機(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國農業歉收,糧價飛漲,工業品的需求下降。軍事開支一部分擴大了內需,另一部分卻造成了國際收支失衡。爆發第三次經濟危機,持續時間1年。

1.1.4.            第四次經濟危機(1810年—1814年) 

   這次危機的嚴重程度也超過以往各次。1808年,美國對英國實行禁運,使棉花價格暴漲,並且嚴重威脅了英國紡織品的出口。1811年春,美英開戰,美國再次對英國實行禁運。這次危機持續了4年多。

1.1.5.            第五次經濟危機(1816年) 

   1814年世界市場出現巨大轉機,拿破侖戰敗,歐洲大陸市場開放,由於軍事訂單下降,黑色冶金業和煤炭工業第一次生產過剩,於是,英國工業陷入第五次危機,持續時間1年。1817年,英國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工程撥款法案。這是市場經濟國家用財政手段緩和經濟危機的最早嚐試,比凱恩斯主義的提出早了100多年。

1.1.6.            第六次經濟危機(1819年—1823年) 

   1815年到1817年之間,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幾乎增長了5倍。這說明英國企業主們紛紛將賺得的利潤放進銀行,黃金漲庫給外國債券的推銷提供了良機,1817年至1818年在英國推銷的外國公債數量達到3800萬英鎊。隨著英國糧食歉收,來自殖民地的原材料漲價,黃金外流,國內外市場需求再度萎縮,1819年,英國經濟陷入了第六次經濟危機,持續時間4年多。

1.1.7.            第七次經濟危機(1825年)

   前麵嚴重的生產過剩使資本家不敢投資,利潤源源不斷變成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另外由於價格大幅下跌,英國貨傾銷美、法、德各國市場,重創了它的競爭對手。

1.1.8.            第八次經濟危機(1837年—1843年)

   1825年危機以後,紡織工業仍然步履蹣跚。但是,鐵路業興起,帶動冶金、煤炭、機車製造業的發展,運輸成本迅速降低,進而帶動其他工業的發展,英國經濟經曆了長達近12年的繁榮。1836年,鐵路建設投機過度,建設成本大幅上升,收益轉為虧損;英格蘭銀行控製黃金外流,美國信貸緊縮,英國對美出口1837年比1836年下降了三分之二。於是1837年英國陷入了第八次危機,持續了6年多。

1.1.9.            第九次經濟危機(1847年—1850年) 

   1843年到1847年,英國啟動了新一輪繁榮。這一輪繁榮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飛速進步。英國廢除本國征收農產品進口關稅的《穀物法》。1840年英國用炮艦開打中國大門,1842年強迫中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1847年秋,鐵路投機終告破產,英國第九次經濟危機開始了。1848年在危機的衝擊下,法國再次爆發革命。1847年德國多次爆發反饑餓的暴動。18482月法國巴黎爆發革命,3月德國柏林也爆發了革命。

1.1.10.       第十次經濟危機(1857年—1858年)

    1847年危機過後,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在悄悄發生。首先,英國紡織業中大型工廠徹底驅逐手工工場,手織機徹底退出市場。此後,英國對法、德、美各國的紡織業的優勢進一步增強。第二,蒸汽機迅速應用於海運業,大大降低了海上運輸的成本,提高了速度。第三,電報開始普及,現代通訊初露端倪,經營的可控性大大提高。第四,製造技術不斷革命,機器性能和成本比大大提高。英國廢除《穀物法》帶來自由貿易思潮的興起。但是,由於工人工資總是被壓得過低,市場容量很快就被充滿了,這次危機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從1854年到1857年的繁榮是靠金融投機支撐的。一旦金融係統崩潰,實業必將以更大規模破產。

1.1.11.       第十一次經濟危機(1867年—1868年)

    前次危機印度和中國市場再次幫了英國的大忙。1858年中印度士兵的起義被鎮壓,英國委派了第一任印度總督,印度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同期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天津條約簽訂。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北方封鎖南方的棉花外流。與此同時,機器製造和冶煉技術的提高進一步降低了鋼鐵價格,鐵路建設掀起又一輪高潮,英國也花大力氣用鐵甲艦代替木製帆船,德國的普丹戰爭和普奧戰爭減緩了這段時間德國的發展。由於科技進步生產過剩,造成了此輪經濟危機。

1.1.12.       第十二次經濟危機(1873年—1879年) 

    美國鐵路建設的潛力很大,故美國鐵路建設率先走出前次危機低穀。1871年德國戰敗法國,實現全德統一,並獲得法國紡織工業發達的阿爾薩斯和煤鐵資源豐富的洛林,以及50億金法郎的賠款,德國經濟迅速繁榮起來。由於投資和生產猛烈擴大,市場需求遠遠跟不上增長,結果便是1873年的投機破滅,經濟蕭條。

1.1.13.       第十三次經濟危機(1882年—1883年) 

    1878年到1879年的英國經濟危機並沒有以往一樣波及到美國和德國(由於他們的貿易保護主義)。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此後,大英帝國開始走向衰落,而美國、德國則日益強盛。貿易保護主義另一個後果是,世界經濟周期的同步性下降了。一個國家陷入危機時,另一個國家可能還在繼續高漲。而一個國家已經開始複蘇時,另一個國家卻可能深陷蕭條。在程度上也有了新的特點。以往,受危機影響的程度更多地取決於國際競爭力和金融投機。英國競爭力強,可以轉嫁危機,受危機影響較淺,其他國家則常常比英國更嚴重。金融投機強的,受危機影響深。此後,貿易保護程度對危機程度也有了日益重要的影響。然而,由於美國經濟活動總量據世界首位,美國的經濟周期對其他各國的影響更大一些,換句話說,從1873年危機以後,美國危機的起迄通常主導著世界經濟的蕭條與繁榮。

1.1.14.       第十四次經濟危機(1890-1893年) 

    1886年以後,鐵路建設再一次高漲。這一時期還開始了電氣革命,電燈、電話、電車、電動機等不斷問世,18903月,德國股票市場暴跌,美國的危機比較曲折,但卻更為嚴重和漫長,1890年,美國即發生金融危機。這次危機的一個重要後果是,法國終於加入了貿易保護主義潮流,1892年法國製定了《梅利奈稅則》。

1.1.15.       第十五次世界經濟危機(1900-1903年) 

    德國經濟於1893年開始複蘇,美國1895年,英國比美國還晚一些。這一輪高漲是鋼帶動的,而這次危機是從俄羅斯開始的。1892年至1893年起,俄國出現其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可觀的一次高漲,1899年夏天一場金融危機席卷俄羅斯,隨之工業生產陷入危機。日本在1900年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

1.1.16.       第十六次世界經濟危機(1907-1908年)

    1905年,美國最後一個擺脫危機並迅速轉入高漲。這一時期,一些新興工業崛起,如電力、汽車、化學等。但是創業投機猖獗,使這一輪高漲暴起暴落。1907年到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300個。這次危機以後,德國工業實力已經明顯超過英國,德國認為,其實力與海外殖民地規模很不相稱,而殖民地的重要性在經濟危機時期更顯重要。於是,從經濟戰爭轉向軍事戰爭的時機漸漸成熟了。

1.2.     一戰至二戰階段大事記

1.2.1.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上次危機以後,德國工業實力已經明顯超過英國,德國認為,其實力與海外殖民地規模很不相稱,而殖民地的重要性在經濟危機時期更顯重要。於是,從經濟戰爭轉向軍事戰爭的時機漸漸成熟了。1909年起,美國、法國經濟開始複蘇並很快進入高漲階段,德國到1912年才走向高漲,英國則更晚。然而,這一輪經濟高漲的主要動力卻是軍備競賽。1913年,新一輪經濟危機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轉入戰時計劃經濟,危機遂告消失。這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告終,但是戰爭賠款等問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11月7儒略曆10月25),革命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為1918-1920俄國內戰1922蘇聯成立奠定了基礎。

1.2.2.              最大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19291933

1929年,美國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國家,影響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同時德國經濟崩潰,幫助納粹上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種子。

1.2.3.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由於一戰後對於德國的壓製,另外由於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崛起和他領地的不匹配,19399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5815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結束,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最終以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為代表的軸心國失敗告終。戰後德國被分為東德(蘇聯殖民)和西德(美國控製),日本由美國占領軍控製,基本決定了世界後100年的格局。



1.3.     二戰後修正階段大紀事

1.3.1.              二戰後的世界形勢

   二戰決定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地圖。戰爭期間,美國非但沒有遭到戰爭的直接破壞,其生產能力反而有了巨大增長。從1939 年到1942年,美國工業生產即增加近一倍,1945年又比1940年增加116%1948年,美國工業生產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54.6%,出口貿易占23.9%,還集中了世界3/4的黃金。不僅如此,美國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十分明顯。1950年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為英國的3倍,西德的 4倍,是日本的更多倍。美國製成品的生產為西德的6倍,為日本的30倍。美國煤礦的生產率比英國、西德高3-4倍,是法國的7倍。
  
因此,戰爭剛結束時,美國的政策是利用美國統治的全部優勢,為美國資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國開放市場,接受價廉物美的美國貨,摧毀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的經濟,奪取這些國家對殖民地的統治和影響,從而實現美國獨霸西方世界的美夢。為達此目的,美國對盟國援助隻用於救急,不是幫助盟國重建生產體係;援助都附有“排除國際商業中的一切歧視待遇的協議”,並且在貨幣和貿易體係計劃中,美國不讓各國為平衡支付而限製貿易。最重要的是,美國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國為名,製定了拆毀德國、日本軍事工業的計劃,從根本消滅這兩個新興工業強國的競爭能力。如果這一切都成為現實,則美國將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歐洲和日本將成為美國的原材料及初級產品加工地,那裏的經濟需求將無法增長,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繁榮期也就不可能出現。
  
事實上,美國的這一商業野心並沒能實現。隨著美國商品大量輸入各國,隨著拆毀德、日兩國軍事工業的進程的開始,歐洲和日本國內失業工人大量增加,各國共產黨勢力迅速壯大,美國不得不更弦改張。美國統治精英終於發現,他們的頭號敵人是蘇聯社會主義陣營,而不是歐洲和日本,因此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變消滅競爭對手為扶植競爭對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二是停止拆毀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工業;三是允許日元、英鎊、馬克等貨幣貶值,例如日元貶值到1美元兌360日元,從而減少美國貨對各國市場的衝擊,並使各國有能力對美出口。此後,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日本又成為美國軍火的前線供應商,發了一筆戰爭財。此外,美國以盟國的保護傘自居,軍費長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美國產品的出口成本。這些措施從效果來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美國采取了單方麵自由貿易,而允許各國貿易保護的友好態度。
  
此後,歐洲和日本生產能力得以重建,內需擴大,給美國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歐洲和日本產品輸出美國的數量不斷增長,但卻仍不足以平衡來自美國的進口,美國進出口仍然保持大額順差,世界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這一時期的經濟周期呈現出若幹新特點。其一是,危機期間物價上漲,即所謂“滯脹”。形成滯脹的原因很多。從微觀機製上看,二戰以後,工會力量普遍增強,形成所謂名義工資的增長剛性,而雇主對付工資增長的辦法便是提高產品價格,從而形成工資與物價螺旋上漲的成本推動型長期通貨膨脹趨勢。石油漲價也可歸於這一大趨勢,但情況更複雜一些。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前,由於石油生產國相互競爭,石油價格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而相應的工業品卻不斷漲價。石油生產國之間加強團結後,就相當於工人加強了團結,石油價格迅速上漲,導致物價上漲。從宏觀上看,二戰後至七十年代末期,各發達國家都程度不同地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用財政和貨幣手段擴大需求,需求拉動型的漲價成為通貨膨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和浮動匯率製取代固定匯率製,匯率貶值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工具,從而使通貨膨脹帶有主動的戰略意義。
   
因此,戰後至七十年代末期,通貨膨脹是發達資本主義各國的長期現象,隻是程度有別而已。但是,與二戰前相同的是,國內國際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尤其是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過多投資追逐過狹市場的矛盾並未解決,因此世界經濟危機還是會不斷降臨,隻是危機更多地表現為企業破產、開工率下降、投資下降、庫存增加,而較少地表現為價格下降。另一個新特點是危機的同步性下降,即使是同步性危機,其嚴重程度也相差較大。其原因在於,各國經濟競爭力距離較大,各國幹預經濟的程度增強,因此各國經濟的獨立性也有所增強。例如,從1950年到1966年,美國發生過1953年到1954年危機,1957年到1958年危機,1960年到1961年危機,而此期間西德經濟卻一直沒有發生實質性危機,隻是每次美國危機時西德的經濟增長率都有所下降。1966年到1967年,西德經濟發生危機,但美國此時卻正經曆著二戰後的一次長期繁榮。但是,以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為標誌,各國競爭力差距再度接近,各國間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危機的同步性又顯著增強。繼 1973年到1975年的嚴重世界經濟危機後,西方各國都經曆了一段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期,接著就是19791982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失業率都上升到空前水平,然後是1990年到1991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各國無一例外深陷其中。九十年代後,美國經濟表現異常,在歐洲和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波低通脹高增長的所謂“新經濟”,其實是巨大的泡沫經濟,似乎各國危機的同步性又被打破了。但緊接著就是自20003月開始的更加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經濟泡沫破滅,帶動歐洲、日本經濟進一步衰落。

1.3.2.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19485月-19493月)

   1948515日淩晨,為爭奪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1129日,“聯大”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於19488月結束,其後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711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猶混合的城鎮,爆發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激烈武裝衝突,這被稱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戰爭”的開始。之後,在19481月—3月,雙方不斷發生衝突。1948514日,英國結束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同日,猶太複國主義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國。15日,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戰爭正式開始。 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曆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裏,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麵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裏。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始終未能建立。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

1.3.3.              朝鮮戰爭(1950625日~1953727日)

    朝鮮戰爭(1950625日~1953727日),是一場朝鮮與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同時美國、中國、蘇聯等18個國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是在冷戰背景下的一場實際戰爭。戰爭於1950625日朝鮮的第七警備旅向韓國的陸軍第十七團發動進攻開始(也有一說為韓國率先向朝鮮發動進攻),至1953727日簽署《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停止。但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理論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朝鮮戰爭唯一的受益者就是日本,發了一筆戰爭財,讓日本慢慢從廢墟中爬起。

1.3.4.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10月-11月)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裏,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製,1882年,英國派兵占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簽定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巴勒斯坦戰爭後,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195110月,埃及廢除了英埃條約。1952723日,以納塞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製,建立了共和國。之後,於195410月英國同埃及簽定協定,同意分批撤軍。19566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製。19567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英法為重新控製蘇伊士運河,策劃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製”的會議。1956816日,在英法倡議下,22個國家在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919日,美、英、法召集18國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議。930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1013日,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製度提案。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10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由於英國和法國的這個行為損害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美國威脅賣出英國的國債,因此英國於11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以色列雖撤離西奈半島,但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1.3.5.              二戰後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1957-1958年)

1957-195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在二戰結束至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的國際經濟良性循環階段發生的。問題在於,良性循環中各方的收益卻並不平衡。日本和西德工資低,貨幣定值低,隨著投資不斷擴大,其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貿易順差不斷增長。而英國和美國則相對衰落,經濟增長率隻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國存在經常性的貿易逆差,英鎊危機頻繁;美國的貿易順差也不斷縮小,至1958年時第一次出現33.5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逆差,導致大量黃金外流。 危機以前,各發達國家都出現投資高漲,其中以日、德為最。雖然美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龍頭,也是世界經濟危機的震中和首發地,但是美國經濟地位已經明顯下降,不足以向外轉嫁危機,因此不能最先擺脫危機。相反,西德經濟卻具備了向外轉嫁危機的能力,成為擺脫危機的領頭羊。這次危機沒有被認為是同期性世界經濟危機。

1.3.6.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

   古巴導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加勒比海導彈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是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最後以蘇聯撤出導彈結束。

1.3.7.              越南戰爭(1962年-1974年)

   196228日,美國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標誌著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1973127日,美國經過長期談判,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協定》上簽字,宣告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失敗。戰爭長達12年,美軍死亡5.6萬餘人,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嚴重削弱了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勢力。 

1.3.8.              中印戰爭(196210月)

   在紛亂的196210月,中國和印度發生了短暫但是激烈的交火,戰事隻進行到十多天,中國先鋒部隊便推進到距新德裏隻有300多公裏的地方,最後以中國從印度撤軍結束。

1.3.9.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19676月維持6天)

   196765日早晨7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至610號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戰爭爆發的背景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美蘇為了控製石油資源在中東的對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蘇聯則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

1.3.10.         中蘇珍寶島戰爭(19693月)

    19693月爆發的中蘇珍寶島戰爭標誌著中蘇關係的全麵惡化。

1.3.11.         歐洲貨幣聯盟正式實施(19713月)

    19713月歐洲貨幣聯盟計劃正式開始實施,標誌著歐共體的正式運行,1972年4月,歐共體六國決定建立歐洲貨幣“蛇形浮動體係”,標誌著歐共體的聯係匯率製度正式實行。

1.3.12.         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1971815日)

    1971815日美國總統尼克鬆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係開始崩潰,從這裏開始,美元可以自由浮動了,再也不用被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製”所限製。

1.3.13.         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197310月)

   蘇聯看到美國陷入越戰泥潭,經濟受到很大削弱,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197310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複失地,經過周密準備之後,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齋月戰爭”。

  美蘇在中東的較量中為避免直接對抗,力圖在中東製造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麵。通過這次戰爭,埃軍收複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裏,南北長192公裏的土地,麵積為3000多平方公裏。以色列新占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餘平方公裏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裏的領土。

1.3.14.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

   第一次石油危機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在蘇聯的支持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

1.3.15.         二戰後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1973年到1975年)

   1961 年到1969年,美國經濟經曆了一個長達8年的繁榮期。危機使美國工業的工資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美國的出口競爭力有所改善,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大力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越南戰爭不斷升級帶動軍費支出猛增,國內需求不斷膨脹,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國企業設備更新的高潮,至1966年下半年即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就國際經濟而言,1965年上半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1966年至1967年西德爆發經濟危機,增加了美國進出口的壓力。隻是由於侵越戰爭升級,軍費開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場危機的到來。代價是累計財政赤字高達604.5億美元,再加上信貸擴張,為70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同時,美國貿易順差不斷縮小,到1968年時已不到10億美元,國際收支則連年巨額逆差。1969年至1970年,由於尼克鬆采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經濟終於開始新一輪危機。

1.3.16.         中越戰爭(1979217日-1979316日)

    中越戰爭是中國政府得到美國政府首肯下,為了打擊蘇聯支持的越南在南亞的勢力而進行的一次戰爭(實質是中國侵略越南),因為當時越南攻打柬布寨和緬甸親華政府,要挾老撾簽訂了附庸條約,想通過蘇聯來建立一個南亞的聯盟,中國為了緩解緬甸和柬布寨政府的壓力,同時打擊越南的囂張勢力,而對蘇聯支持的越南進行軍事打擊。

1.3.17.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

    又稱作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2月的39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伊朗於1978年爆發伊斯蘭革命, 至19792月革命勝利,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1.3.18.         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

    蘇聯當時認為美國因為越南戰爭被削弱,另外第二次石油危機又打擊了美國經濟,蘇聯的帝國夢想開始膨脹,所以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到1989年蘇軍撤出阿富汗,美國對阿富汗包括拉登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嚴重削弱了蘇聯的經濟,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1.3.19.         兩伊戰爭(1980年-1988年)

   1978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新上台的政權完全走向了美國的對立麵,因此美國武裝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開始了兩伊戰爭,又稱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922日爆發,直至19888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裏,長約100公裏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但是執政的卻是伊拉克的少數派遜尼派,伊朗有輸出革命的動機,同時支持伊拉克什葉派奪權。

1.3.20.         二戰後第三次世界經濟危機(1980-1982年)

   戰後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後,各國經濟進入滯脹階段,經濟回升、增長乏力,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卻居高不下。美國經濟從19771月到 1980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裏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折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英國則直到1978年才恢複到危機前最高點。連德國、日本經濟都落入滯脹,無法自拔。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業國再次陷入危機,而且危機程度超過上一次。在美國,危機曆時三年左右,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從每桶13.77美元漲到37.29美元。油價上漲使成本上升,市場需求萎縮,從而觸發了經濟危機。

1.3.21.         英阿馬島戰爭(19824月-6月)

   1982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裏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島采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1982319日,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2日,加爾鐵裏總統下令出兵占領馬島,馬島戰爭正式爆發。 最終以六月十四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結束。

1.3.22.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月-9月)

   198266日,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隻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此後,以軍單方麵分批從黎撤軍。

1.3.23.         廣場協議(1985922日)

    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這也標誌著美國與歐洲貨幣體係在共同利益之下一致對外的方針。也奠定了後麵日元的升值和日本經濟泡沫的瘋狂擴張和破滅。

1.3.24.         海灣戰爭或者叫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因海灣戰爭而爆發,原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1990海灣戰爭爆發,被稱作是一場石油戰爭。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落入薩達姆的控製中,那麽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海灣石油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當時3個月內原油從每14美元,漲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最後以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結束。

這次戰爭也是蘇聯解體後美國在全球軍事擴張的開端,是美國軍事實力填補因為蘇聯解體後出現真空的時期。

1.3.25.         二戰後以日本為代表的第四次世界經濟危機(1990年-1991年)     

    1980-1982年的危機中,麵對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困境,裏根和撒切爾夫人分別在美英兩國發動了一場反凱恩斯主義革命,把控製通貨膨脹作為首要目標,而置失業和生產下降於一旁,結果危機遷延反複,變得更加深重。裏根政府的對策是借失業削減福利,削減工人工資,強硬打擊罷工,同時削減稅收,給企業以各種稅收優惠,刺激企業投資,更為重要的是,裏根政府在理論上批判凱恩斯主義的同時,實踐上大規模增加軍費,增加國內需求。這兩手相配合,終於使美國經濟於1982年底擺脫危機,進入自70年代以來少有的持續高漲階段。1983年到1989年,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年均達3.2%。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製,失業率降到5.3%,通貨膨脹率降到3.5%-4.0%之間。
  
這在七十年代末期的美國經濟學界看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成就。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於,在裏根政府的經濟政策作用下,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降至低於西歐主要工業國的水平,使得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國際競爭力。1985年以後,日元大幅度升值,又嚴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裏根趕上了石油和初級產品降價的好時代。石油價格在1986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考慮到七十年代以來持續的高通貨膨脹率,這一價格已經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水平。與漲價相反,降價擴大了市場需求,並且有助於降低通貨膨脹。但是,僅有這兩條還不足以維持長達8年的繁榮。裏根8年任期內,累計財政赤字達13382億美元,平均每年達1672億美元,是70年代財政赤字水平的近4倍。在此期間,不僅政府債台高築,個人通過分期付款和信用卡貸款方式積累的債務也急劇增長,而且股票價格在1980年到1989年間上漲了181%,推動了個人需求的增長。
  
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卻是一波三折。先是從1983年到1985年強勁擴張,國際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全世界驚呼日本的經濟侵略。接著是在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壓力下被迫使日元升值,從19852月到19868月間,日元竟升值69%,到1988年又上升28%,這就使日本進口大增,出口停滯,國際競爭力被嚴重削弱,1986年日本工業生產下降0.2%。隨後,日本經濟被泡沫化,內需旺盛,大批豪華型服務項目、娛樂設施、高檔轎車紛紛上馬;企業大量投資,從198819891990三年的設備投資增長率分別為14.8%16.6%12.4%,投資額超過美國同期的投資額;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狂漲,日經指數從1985年的12755點,漲至1989年末的38915點;貿易順差大幅度下降,從1986年的1000億美元下降到1990年的700億美元。但是,泡沫經濟畢竟不能持久。1989年底起,泡沫開始破裂,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一落千丈,企業和銀行紛紛倒閉。
  
西德從19831月起開始經濟回升,但增長乏力,曲折較大,失業率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逐年增加。19831月失業率8.9%,到198510月,升至9.2%1983-1990年平均失業率高達7.3%。這一失業率高於日本(2.7%)和美國(6.7%),但低於同期英國(9.55%),法國(9.72%),意大利(10.65%)。當然,以失業為代價,通貨膨脹得到了控製,1983年到1990年間通貨膨脹率僅為1.88%,是主要工業國家中最低的。在失業的壓力下,八十年代名義工資增加緩慢,實際工資有所下降,使得進出口連續保持順差。
  
八十年代的繁榮極不平衡而且醞釀著更大的危機。以跨國公司為後盾的保守主義的經濟勢力主宰各國,製造業紛紛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工人的福利和工資削減,失業率居高不下;相應地,發展中國家債務沉重,相互競爭,初級產品價格越來越低,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發達國家政府、企業、個人債務也越來越沉重,國際間競爭更加激烈。唯一從中獲益的是發達國家的各壟斷財團和跨國公司。但是,到八十年代末期,跨國公司的海外生產能力投資過度,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又降臨了。
  
實際上,美國經濟走向危機的曆程應該從198710月的黑色星期一算起,美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為最高點,接近7%,從1988年第一季度開始即逐季直線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這次危機從表現上看似乎比較緩和,實際上其嚴重程度比上一次更甚。這次危機經曆了曆時約兩年半的始發階段,即198710月至1990年初,經曆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又經曆了曆史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共曆時五年又三個季度,呈現w+w型。直至1993923日,美國財政部長小勞埃德·本森特在華盛頓就即將舉行的七國集團財政部長會議一事向新聞界吹風時,仍將包括美國在內的七國集團的“經濟衰退”比做一架等待起飛的飛機,說“我們至今還沒有滑出跑道”,並呼籲日本和西歐作出努力,“以避免發生連續第五年的全球經濟蕭條。”在危機的惡化階段,工礦業生產指數下降5.2%1990年企業破產數達6萬家,8月以後每周宣布破產公司達1500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也嚴重衰退。1991年上半年企業破產430033家,其中商業、服務業、運輸和公用事業占56.6%。失業率於19926月達最高值7.8%,但直到19938-9月間,仍達6.7%,高於危機始發時的5.5%
  
日本的情況更糟糕。從1991年起,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危機或蕭條。從1990年到19928月,日經指數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與土地市值共損失406.9萬億日元,相當於該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65.4萬億日元的87%。在泡沫高漲的年代裏,日本金融機構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產,並且還大量貸款給股票和房地產的投機者,形成豐厚的賬麵資產和利潤。泡沫破滅後,資產轉眼間成為負債,銀行的不良債權大幅度上升,多家信用社和銀行倒閉。其中日本最大的信貸聯盟宇宙信用社的不良債權占全部貸款總額的72%,消息傳出,該信用社即發生擠兌風潮而倒閉。日本大藏省19956月公布,日本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為40萬億日元,相當於全部放款額的6%。後來的情況表明,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是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萎縮,其次是營業外虧損增多,第三是流動資金缺乏。因此,工業生產連續3年下降(降幅為11.8%),企業設備投資連續3年下降,企業經常利潤連續4年下降。
  
為擺脫危機,日本銀行連續8次降低利率,19958月竟至0.5%,仍然不能奏效。從1993年起,財政出現赤字並且逐年加大,至1995年赤字占gdp3.9%,經濟情況也不見好轉。但是,在蕭條期間,日本對外貿易順差一直很高,每年約為1000多億美元,出口數量逐年增多。同時,日本海外投資的利潤回流也不斷增加。1985年海外利潤回流為24億美元,1989年即增至163億美元,1994年更增至410億美元。回流的利潤和貿易盈餘缺乏投資出路,在日本銀行低利率的逼迫下,紛紛投入美國證券市場,是促成美國九十年代股市狂漲的重要力量。在日元升值一倍,日本工資增長率遠高於美國的情況下,日本產業仍然展示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貿易盈餘和利潤回流下,日本經濟仍不能擺脫蕭條,說明日本此次蕭條之嚴重。九十年代後半期,日本經濟稍有回升即又跌落,東南亞金融風暴後,日本經濟更加萎迷不振。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稱為“失去的十年”。時至今日,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日本經濟衰退之勢加劇,日經指數跌破10000點大關,日本銀行體係的壞賬進一步增長,而日本政府卻已經債台高築,累計債務高達gdp130%。現在還看不到日本經濟回升的前景。
  
在美國陷入危機時,由於兩德統一,西德正處於“統一景氣”中。為接管東部地區,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每年投入1500億馬克,形成了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從1989年的4.0%升到1990年的5.5%1991年的4.9%,機器設備投資增長率1990年、1991年分別為13.2%9.1%。但是,投資很快飽和,而國際市場卻仍處在蕭條之中,於是德國經濟於1992年第二季度起陷入危機。危機是嚴重的,20個製造業除原油提煉外都出現負增長,且傳統的優勢行業遭受的影響尤其嚴重。其中,汽車業下降18.4%,機械製造業下降11.3%1993年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下降達1.8%(西部地區為2.4%)。失業率直線上升,1993年底西部為8.9%,東部為17.1%。這次危機在深度和廣度上均超過西德前三次危機,除周期性因素外,八十年代以來,德國相對工資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原因。1992年,德國全年實際工作時間隻有1519天小時,美、日分別是1857小時和2007小時。1994年,德國西部地區工人的小時工資為43.97馬克,而其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僅為36.01馬克,美國僅為27.97馬克。此外,德國的社會保障費用已達工資總額的85%,占財政支出的1/3。這樣,德國的直接和間接工資成本都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由此付出的代價,一是即使在經濟恢複增長後失業率仍居高不下,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全德失業率分別高達9.6%9.4%9.3%11.1%。二是進出口順差縮小,國際競爭力削弱。三是財政赤字繼續擴大,1996年債務總額達國內生產總值的62%
  
由此可見,除美國以外,日本、德國及西歐主要國家事實上並沒有徹底擺脫戰後第四次世界經濟危機,而是陷入了長期蕭條。由於國際金融體係的高度流動性,日本和西歐以及第三世界各國的經濟蕭條,反而促成了資本源源不斷流入美國,使美國經濟獲得了意外的營養。
1993年底起,美國經濟擺脫危機,進入新的高漲期。


1.4.     前蘇聯解體後的多極發展階段大紀事

蘇聯正式解體是在19911225日,蘇聯的解體深刻得影響了全球得世界格局,從一個2極世界變成了單極世界,也為90年代末歐元的成立奠定了基礎,90年代末歐元的成立又標誌著這個世界從單極世界又變成多極世界(美國是唯一的帝國,具有大影響力的經濟體依次為: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

     1991年的1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實施“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爆發

1994年的美國攻擊墨西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7年的美國攻擊東南亞,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打擊日元資本為目的的行動)

1998年的美國攻擊盧布,導致俄羅斯金融危機

1998年初美國攻擊巴西,導致巴西金融動蕩,巴西從此從發達國家進入發展中國家行列

1999年美國攻擊阿根廷,導致阿根廷金融危機

1999年歐元誕生,同時美國挑起了科索沃戰爭,使歐元誕生起就一直暴跌。

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

2001911號發生911事件,從此美國確立了3個敵人:伊斯蘭世界、俄羅斯和中國

2001年美國以反恐名義入侵阿富汗,實際是控製了南亞和中東鏈接的重要戰略位置,可以壓製伊朗,同時牽製中國和俄羅斯,為後來前蘇聯國家顏色革命打下了伏筆。

2003年美國軍事攻擊伊拉克,導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2003年—2010年),美國原來扶持的薩達姆被美國絞死

2003年格魯吉亞發生顏色革命

2004年歐盟大規模擴充成員,前蘇聯國家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

2004年小布什連任

20067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在34天後撤軍

200612月,美國扶持的薩達姆被美國人控製的伊拉克法庭判處死刑後絞死(很具有戲劇性)

2007年美國次貸問題開始浮出水麵

2008915日兄弟倒下(雷曼兄弟),標誌著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正式爆發

2009年中國出台4萬億,以自殘方式給了全球一個喘息的機會

2010年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元年,也是美國獲得做空人民幣機製的元年

2010年上半年美國引爆希臘危機,開始正式攻擊歐元,導致歐元短期內大幅度貶值,成為二流貨幣,注定了歐元後麵5年的下跌結局

2010年下半年,朝鮮危機(其實是美國支持韓國的結果),美國以此為借口3個航母編隊海上包圍中國(美國一共12個航母編隊)

201011月中國的通脹進入中期階段


第二章         帝國的曆史研究和美元指數的曆史

2.1 帝國的演變

前麵我們研究了200年世界經濟大事件,下麵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世界的帝國的演變。

我們從大秦帝國、羅馬帝國、大英帝國這些帝國的演變,可以來聯想現在美國這個帝國的曆史、現狀和延續。

每個帝國都是在不停發生危機然後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渡過的,就像國際上麵大的百年老店一樣,看看通用、IBM等等大企業,這麽多年過來也是在不停的衰退-改革-複興-衰退-改革。。。。。。這樣的循環裏麵,假如衰退後改革沒有成效,結果可能就是走向死亡(比如雷曼兄弟,當然這個背後可能有政治和國際陰謀在裏麵了,因為打擊雷曼主要是打擊他背後的歐元區資本)。

這些帝國的轉變和形成我們基本上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農奴經濟轉換到小農經濟時代的帝國:從農奴時代進入封建時代,農業生產力得到釋放,一些跨地域的大型帝國開始形成,帝國的形成和維係主要以侵略和武力為主,同時伴有一定商業目的。典型代表:大秦帝國。

第二階段:從小農經濟時代轉換到商業時代的帝國:以工業革命為標誌,解放了工業生產力,帝國的形成和維係主要是以戰爭為手段以獲得資源、市場、勞力和土地為目的的形式。典型代表:大英帝國。

第三階段:從商業時代轉換到資本時代的帝國:以貨幣全球化為標誌,解放了貨幣的約束,這個時候的帝國不再追求領土的擴張,而是追求文化和貨幣權的侵略,全球從軍事殖民慢慢進入比較文明的經濟和文化殖民階段。典型代表:美國。

然後我們來分析帝國的維係,大英帝國在形成到滅亡,不停的受到挑戰,包括軍事和經濟,基本上就是一部武力戰爭史,英國的策略就是要在對手還是萌芽的時候進行打擊,假如萌芽的時候打擊沒有成功,最後就會演變成大規模戰爭,一戰和二戰就是最後的總爆發。

美國這個帝國從形成到現在,也是不停的受到挑戰,原來有蘇聯在軍事和意識形態上麵的挑戰,這個石頭搬走後,就是其他一些經濟體的經濟上麵的挑戰,包括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所以他也是一個搬石頭的過程(在美國這個帝國的維係期裏麵)。

所以外麵很多看輕美國或者美國無敵論都是片麵的,我們要看到美國的強大(可預見的將來,在30年內還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夠與之抗衡,不管是軍事還是經濟還是文化),同時也要看到這個帝國所麵臨的嚴峻問題。

要看清楚這些,就要了解這個帝國的結構,大英帝國是靠軍事來支撐他的工業品輸出和原材料和人力的獲得,由此大英帝國是個貿易順差國,貿易順差型的帝國需要國外經濟實力的增加來消化他的生產力,這樣就會慢慢形成能夠和他抗衡的其他的經濟體,包括美國、德國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的貿易順差是靠其他國家的消費,同時貿易順差的錢是通過向國外再投資來獲得利潤的,這個就決定了這個後果和結局。

然後我們來看看美國這個帝國,美國吸取了1929年這次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的教訓和大英帝國沒落的教訓,他從貿易順差國變成貿易逆差國,通過資本性項目順差來平衡貿易逆差,也就是說他站在了全球食物鏈的最頂層:人才控製。因為資本型社會,人才決定了一切,象蘇聯這樣的國家,軍事力量依然保留,但是經濟被打崩掉了,這個就是後麵全球的戰爭格局:經濟戰(一個沒有硝煙沒有客觀戰場的戰爭)。我們可以了解自從1990年後的經濟危機,基本上和1990年前的不一樣,1990年前是真正的經濟原因,1990年後曆次很多國家或者經濟體的經濟危機是美國誘導和攻擊的結果(簡單說就是吹泡泡然後炸泡泡行動,比如排頭兵索羅斯的攻擊)。

但是2008年的結果應該是美國經濟狀況也不好,是格林斯潘的放水政策的後果,美國確實碰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困難,美國是強大的,但是並不是無敵的。當我們正確了解了這個帝國的現狀後,就能夠了解他的處事原則。

我們要站在資本社會這個高度去看待問題,但是我們大部分經濟學家都還是站在商品社會去看待問題,在研究供需問題和企業短期盈利表現等等,這些都是商品社會的研究對象,但是在資本社會,這個就是一個套,一個宏觀的套,就是熱兵器軍隊和冷兵器軍隊的對抗。

很多人認為美國經濟現在已經複蘇(2010年底),其實現在這種資本型社會,看經濟複蘇已經不能象原來一樣看一些股市表現、企業短期報表表現就能看出來了,我們要看核心的內容,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他的財政狀況和債務狀況(包含了貨幣狀況),當我們了解了這些就不會說美國經濟已經複蘇,而是經濟在進入快速下探階段。

了解了美國這個帝國的模式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帝國的貨幣指數的曆史(美元指數)。

2.2 美元指數的研究

美元指數漲是否就是美元漲?錯了,美元指數漲實質隻是體現了歐元的跌,假如美元也跌歐元也跌,隻是歐元跌得更厲害,那美元指數還是在漲的。我們如何來判斷這些事情呢?那就要拿出一些衡量的東西,那就是國家大宗物品期貨市場得數據來衡量,假如美元指數和大宗一起漲,那就是實質上麵美元和歐元都在跌都在貶值,隻是歐元跌得更厲害。

 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明白了美元指數的工具的特性,就明白了熱錢的流向對於美元指數的影響和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就明白了美國主導熱錢流動的戰術目的和戰略要求。引導熱錢進入歐盟就是要壓低美指,引導熱錢進入中國就要美指維持弱勢然後製造人民幣升值預期和中國通脹預期。

(以下美指周期部分為轉載)

2.2.1 美元宏觀周期化分與特性

  當人們經曆過在二十一世紀初始階段,所爆發的這場全球性經濟危機後,我想任何人都不難感覺到,美國對於世界金融以及經濟的影響性以及重要程度。各經濟體與美國的關係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對於美元指數波動特征以及一些波動規律上的正確掌握與了解,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重中之重。

  在下麵的內容中,我會逐步的對一定時期內,美元指數所呈現的波動特征加以總結,並將曆史上美元指數的重要區間加以劃分,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對美元指數以及與其相關的重要內容上,形成正確係統性的必要了解。


1

如圖1所示,總體上在美國宣布退出布雷頓森林體係後,美元指數所呈現的走勢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的升值與貶值周期。其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為美指曆史走勢中持續最長的貶值周期(10年)。除了這個為期10年的周期外,其餘貶值周期的持續性基本在4——6年中。

2.2.1.1 第一階段

時間範圍:19761980          所處狀態:貶值周期

 重要數據與周期特征:

 1、在這個階段,美元與其他主要貨幣的名義有效匯率與1975年相比貶值10.4%,實際有效匯率貶值13.5%

 2、在此期間,美國所實行的較為寬鬆的貨幣製度是該貶值周期的主要成因。

 3、同時,此階段也是美國與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體,告別布雷頓森林體係束縛後,在貨幣供應量方麵,開始進入急速增長的第一個曆史周期。新貨幣大量進入流通領域與美元的貶值在時間上也是相互吻合的。

 4、商品市場中,例如;石油、黃金以及其他貴金屬、基礎原材料、的價格呈現著飛漲的狀態。

 5、總的世界經濟處於實際的“滯脹”階段,與此同時“石油化美元”大量流入拉美國家以及其他原材料供給國。

 

2.2.1.2 第二階段

時間範圍:19811985        所處狀態:升值周期

 重要數據與周期特征:

 1、在此期間,以1979年起點美聯邦基金開始大幅提高基準利率,該貨幣政策執行兩年後,於1981年居然達到驚人的、前所未有的16%。也正是於此為基礎,美元才得以終結了近乎持續了十年的弱勢狀態,近而進入了美元強勢周期。

 2、美元進入強勢周期後,美元匯率於1981年的統計上顯示,其與上一年度比較直接持續升值近10%,並以此為基礎逐年上升,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85年。此期間內,美元名義匯率以及實際匯率分別比1980年升值44%36%

 3、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所倡導的減稅政策,直接刺激美國經濟強勁增長。同時,由於冷戰以及美國海外戰爭的眾多因素,致使政府集聚增加巨額開支,造成了美國在經常帳方麵與政府預算方麵的巨額赤字。伴隨著巨額“雙赤字”的美元升值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征。

 4、此階段在美元進入大幅度升值周期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美國對外形成了巨額債務,這也直接導致了,在進入現代金融史後拉美國家發生的那次“拉美債務危機”。拉美國家在美元利率的影響下,其各國債務負擔直接性大副加重。

 5、拉美債務危機與美國那為期十年的加息周期(1977年—1987年)同時也是不期而遇,這直接性導致在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利潤和債務等形式而大批流出拉美國家的資金,比援助和投資形成的流入拉美國家的資金多出1860億美元的巨大差額。

 61982年開始,拉美債務危機全麵爆發,此後十年,拉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下降12%,這使得原本屬於發達國家的阿根廷等國重新又成為了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落後國家。

 

2.2.1.3 第三階段

時間範圍:19861995        所處狀態:貶值周期

 重要數據與周期特征:

 

1、經曆了上一輪美元持續升值周期後,美國經常帳方麵與政府財政方麵的雙赤字再次成為了美國強迫日元與歐係貨幣升值的借口。19859月簽署的著名的五國集團《廣場協議》,協議中要求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匯率相對美元要進一步有序升值。

 2、《廣場協議》簽署後,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多次的直接幹預與操縱外匯市場。其在大量拋售美元的同時,主要針對日元與馬克開始大量的買入。直接形成美元相對日元與馬克的大幅貶值。這也是導致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經濟從此陷入長期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

 31986年美元名義和實際匯率比1985年大幅度貶值175%173%。這也就標誌著美元重新進入了一個貶值波動周期。直至1995年,美元名義利率比1985年貶值了36%,實際匯率的貶值幅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3%。此期間,日元相對美元而形成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導致了日本股市跌幅超過70%,地產跌幅超過50%

 4、在這個周期中,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的轉換,同時對美國金融市場也同時造成了巨大衝擊,在轉折過程中,美股市場在麵對著美元利率下調與美元貶值的過程中,所呈現的特征為大量的資本從資本市場外逃,並最終導致了著名的19871019日的股市暴跌。

 5、除了,美國與日本其經濟方麵,在這個周期中體現的特征外,歐洲同樣也麵臨同樣嚴重的問題。最為突顯的問題就是歐洲的匯率聯動機製,這直接導致了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係。同時這也成就了是索羅斯打敗英聯邦央行的這一“壯舉”,同時期以此為基礎的貨幣投機性打擊致使西班牙比塞塔貶值5%,愛爾蘭鎊貶值100%,葡萄牙埃斯庫貶值65%,意大利比索貶值15%

 6、美國央行利率從19893月的99%開始出現一路下滑的特征,至199212月份其利率僅為29%,美元指數從高點103處一路下跌至80以下。

 

2.2.1.4 第四階段

時間範圍:19962002        所處狀態:升值周期

 重要數據與周期特征:

1.    1996年是美元再次進入一個新的升值周期的臨界點,美元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分別比1995年升值4%2%,並與此後進入到加速升值周期。時間到了2002年後,美元的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比1995年大幅升值達28%31.5%

 

2.    此階段內,美國方麵盡管其經常帳項目赤字仍然持續增加,但克林頓政府所致力於改善財政赤字的經濟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並與19982000年實現連續三年的財政盈餘。同時此階段也是美國信息科技革命階段,這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流入美國,這也是支撐著此輪美元強勢周期的主要條件。

 

3.    該周期內,所呈現的另一個特征就是,隨著美元加息的過程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也一同與其經曆了這個漫長的加息周期,美國本土投資吸引力的急劇升高吸引著全球資本湧入美國。

 

4.    此周期中,在弱勢美元向強勢美元轉換的過程中,亞洲經濟所呈現的狀態成為了另一個特征。亞洲的整個金融體係遭遇強烈衝擊,1996年以前由於弱勢美元所引起投資熱錢大量的流入亞洲,配合了日本大量套利資金推高東南亞的經濟和房產市場,19971998年弱勢美元政策向強勢美元政策的過度中導致大量國際資金回流至美國本土市場,參與股市、房市與其他資產投機。國際熱錢所呈現的特征是迅速離開亞洲各國,使得亞洲各國資產價格與泡末迅速破裂,這也就是該階段著名的亞洲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

 

2.2.1.5 第五階段

時間範圍:20032007        所處狀態:貶值周期

 重要數據與周期特征:

1.    2000年下半年後,隨著經濟泡末的破滅,美元的加息周期逆轉為減息周期。以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後,美聯儲更是連續的進行了13次的減息,這使得聯邦基金利率達到了46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也就成為了此周期中最為突出的,同時也是前所未有過的周期性特征。

 

2.    在此周期中,美聯儲為了避免美國經濟陷入持續嚴重的衰退期,所做的應對就是不斷的降低基準利率。2003年美聯儲基準利率達到1%的曆史低位,而後期證明這也隻是一個開始。2003年美元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分別大幅度貶值12%10%。並於此呈現出持續貶值的趨勢。到2007年美元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對比2002年相對貶值257%253%

 

3.    該階段中,所形成的特征為低利率似的金融體係的流動性急劇增加,同時房地產市場的信貸迅速擴張,並由此觸發了美國房地產的非正常性非合理性的迅速爆炸式發展,這對美國經濟中的泡末程度起到了助長作用。

 

4.    2004年下半年開始,美國開始逐步進入加息周期,而此輪加息直接造成了資產泡沫的破滅。同時這個特征也為2008年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2.2.1.6 特征匯總

 總體上看,美元的匯率走勢有著以下的基本特征:

1.  美元貶值和升值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特征,但這個特征並不是完全理論意義上有嚴格數字上的界定與區別的。

 

2.  無論美元匯率是處在貶值還是升值的周期,美國都存在持續的大量的經常項目上的赤字存在,甚至在升值過程中其經常項目赤字占GDP的比重會持續增加。

3.  美元匯率走勢一定是受著美國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直接導向性影響”的。

 4、美元匯率的重大調整往往與金融危機(包括區域性以及全球性)相生相伴的。

 

2.2.1.7 總體邏輯特征

1.    美國的低利率時期一般那均出現在美元貶值周期或即將進入貶值周期的時期,美元一般在高利率時期後出現升值,利率的波動與匯率不同步,一般有12年的滯後期。

 

2.    美元周期的臨界點一般出現在美國利率大幅度調整的一年以後,而在升值周期或貶值周期內,利率會可能出現雙向波動。

 

3.    美國所一直宣揚的自由市場與不幹預匯率波動的輿論口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美聯儲對於美元這個世界本位幣的利率政策的調整實際就是在有意圖的根據本國利益所需的一種操縱行為。

 

4.    美聯儲利率最高時超過16%,最低時接近於零,這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美國的利率波動區間或是說其主動性調整空間是明顯大出很多的。

5.    美國利率政策是影響美元匯率的重要因素,美國會根據自身形勢的實際所需而不斷的進行利率政策的調整,並最終通過利率而影響美元的匯率變化,而這種變化甚至可以精確到固定的目標之上。

6.    現行的國際貨幣製度是有嚴重缺陷的,第一;沒有國際收支平衡的製約。第二;缺乏必要的貨幣發行約束。第三;作為世界本位幣的美元匯率缺乏最基本的均衡價值基礎與利益衡量基礎。而這些直接導致形成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惟我獨大的一邊倒局勢,任何與其有利益糾葛的經濟體實際上對其都不能夠形成有效的對抗。

 

  最後,我在這裏要著重的提醒諸位,在我們對美元走勢進行分析時,永遠也不要忽略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可以隨時通過利率政策影響美元與其他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實現其在不同時期,對不同對手之間在經濟發展目標與國家性利益上的實際需求”!


第三章         1929年經濟危機和影響解析

    1929年的經濟危機使美國實行了“新政” ,英國和法國的實力被削弱,日本德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其實羅斯福新政從長遠來看並不會給美國帶來什麽好處,這個很關鍵,但是我們的教科書卻在為這個羅斯福新政歌功頌德。羅斯福新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內需,就是前麵日本走過的路,也是我們前麵10年走過的路,這個是飲鴆止渴,後麵問題會總爆發。但是二次世界大戰救了美國也救了羅斯福的名聲。

    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之前是金本位模式,即每個貨幣都以固定的匯率綁定黃金,因而各國間的匯率是固定的,無論利率高低、貿易盈虧。這樣就就會造成由於貿易不平衡,黃金單向流動,就像現在美元是全球結算貨幣,結果就會造成美元在一段時期內不停向美國的貿易逆差國流動(比如中國),現在可以通過資本項目的回流來平衡(比如中國買美國的國債,美國就是相當於使用美國國債代替了黃金的作用)。所以資金會毫無阻礙地向最高收益的貨幣流動,直到某國經濟崩潰。而如今一旦出現大量資金流動,匯率會發生變化,緩衝流動。

1928年法國以極低的匯率進入金本位,預示著他們能夠有大量的出口,並且能夠獲得大量貿易盈餘,所以大量的資金從各國流入法國,法國以世界5%的經濟規模,吸納了30%的黃金,導致英國德國經濟崩潰,美國經濟衰退。英國不得不作出反應,於1929年大幅提高了利率,從而加劇了美國資金從資本市場的流出,股票市場開始下跌。

   美國不得不在1929年收緊銀根,結果股市大跌,後麵幾年甚至跌去90%,1930年農產品價格暴跌,雪上加霜。1931年,由於德國經濟崩潰,英國退出金本位,引發擠兌風潮,美國繼續失血。1933年,羅斯福上台,人民猜測美國也會退出金本位,繼續擠兌,繼續失血。

   其實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信貸和金融不受監控,在工業大發展的過程中,釋放了很多農業生產力,造成農產品價格低迷,但是銀行做出了錯誤的估計,認為工業的大發展對於農產品的需求會大量增加,但是由於工業生產過剩,造成價格下跌然後生產收縮,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需求和價格,造成當時銀行在農業這塊的損失相當大,特別是當時投資在糖這一塊的銀行,基本技術破產。這個也是後來出台金融監管法案的基礎,防止銀行因為判斷失誤,造成巨大的損失後被迫由全民承擔損失。

後來羅斯福上台當了總統,出台新政,其實基本就是現在中國基礎建設拉動經濟的模式,這個屬於飲鴆止渴,會造成巨大的財政赤字,但是由於後麵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所有經濟體都轉到了戰時經濟狀態,所以化解了這個定時炸彈,同時由於二戰中美國不是戰場,經濟和工業得以保存,還發了一筆戰爭財,又消滅了平時的競爭對手,通過這些已經基本彌補了美國羅斯福新政帶來的後果。

    二戰後的19447月,協商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係”,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製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是按照美國製定的原則,實現美國經濟霸權的體製。

    說白了就是用美元替代黃金作為結算貨幣,布雷頓森林體係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製,是構成這一貨幣體係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係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係三大職能。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係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隻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這就是著名的特裏芬難題

   這個為後麵的幾次美元危機埋下了伏筆,同時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鬆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製”,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1973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由於受投機商衝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製。   

   匯率製,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係終於完全崩潰。  

   但是,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總結:1929年的經濟危機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對於1929年的危機大部分人都在為羅斯福新政歌功頌德,但是估計隻有美國是真正理解的,有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得出了一個利率平價理論,成功的應用在了日本,同時讓日本也用上了羅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結果讓日本殘廢了20年,所以我們要真正理解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才能理解整個經濟,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際含義,才能理解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

 

 

第四章         30年國際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變化分析

3.1 美國

美國現在是全球唯一的帝國,他是全球的布局者,同時也是全球資源的支配者,美國的全球產業布局就是:德國和日本作為高端製造業,韓國和其他一些類似國家作為中端製造業,中國作為低端製造業,中東、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國提供初級能源等原材料,美國通過他們的金融和軍事來控製、製衡和協調全球生產線。

在美國以前的帝國的運作模式基本就是貿易順差和對外軍事擴張,持續的貿易順差結果就是本國積累了過量資本,然後奢靡墮落,看看曾經的帝國,研究過他們的就明白了,帝國不是死在軍事上的,是長期的經濟侵蝕。

但是自從美國成為帝國後,情況變了,對外以經濟侵略為主軍事侵略為輔,一改前幾任帝國的貿易順差為貿易逆差,但是通過資本性收支順差來進行平衡修複。

看看美元指數從誕生以來的走勢,就是通過赤字來消費全球(美指下跌)--結果一段時間後全球通脹--通過資本性收縮來消滅前麵的赤字(美指上漲,結果資產重置和債務重置,資產重置就是前麵別人投到美國的資產通過幾次搗鼓變成他的了,債務通過幾次搗鼓變成債權了),美國是深深得吸取了1929年的大蕭條的教訓。

那美國如何來維持他的提供的運作呢,除了以上經濟的製衡外,軍事和地緣政治也是他的一個核心。

我們來研究一下,能夠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麵對美國產生威脅的有哪幾個經濟體: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伊斯蘭世界這5個為主體。然後我們再來看美國在這些地方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布局。(美國真正列為敵人的是3個:中國、俄羅斯和伊斯蘭世界)。

在歐盟,199911日歐元正式啟動,19993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過聯合國發動科索沃戰爭,成功肢解了南斯拉夫聯盟,在戰爭後期,美國挑動俄羅斯,在1999612日,俄羅斯200空降兵40輛裝甲戰鬥車輛搶在北約軍隊之前占領了科索沃首府普利什基納機場,有效控製了這一地區的軍事要衝,大出北約意料之外。原因是什麽?巴爾幹半島原來就是個火藥桶,南斯拉夫聯盟原來是俄羅斯傳統勢力,美國打南聯盟就是打歐盟的歐元,美國這麽轟炸就是不讓他馬上就死,造成歐元區軍事動蕩,然後在結尾的時候又讓俄羅斯這個棋子重新進來,目的就是打殘歐元後繼續讓歐盟和俄羅斯互相敵視,隻要挑動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就能挑動歐盟和俄羅斯的關係,這個就是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在美國的這個戰略下,歐元從誕生起匯率從1.17左右跌到2001年的0.82左右,直到2001年美國成功埋下了希臘這顆定時炸彈,歐元才重新開始走強,但是在2010年希臘這顆炸彈引爆後,歐元又重新被美元踩在了腳下。

對於日本,可以說美國控製得最成功,歐盟裏麵有個釘子叫巴爾幹,亞洲裏麵有個釘子叫朝鮮,朝鮮問題讓美國在韓國和日本得駐軍合法化,同時讓日本和韓國太監化得同時也讓2個國家的經濟殖民化,日本基本上是個財閥控製的國家,財閥決定了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走向,所以美國隻要控製了日本財閥就控製了日本經濟走向,同時通過那個經濟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指導日本經濟,通過利率平價理論和羅斯福新政的翻版,讓日本殘廢了20年,同時挑動日本右翼勢力來離間和中國的關係,這樣保證了亞元在後麵50年基本沒有成立的可能。

對於中國,可以看一下戴旭的視頻(在我博客裏麵有戴旭視頻的鏈接),美國現在對於中國基本已經快形成一個O型包圍圈,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早就建成,陸地包圍圈包括南亞的印度、越南、緬甸(中國傳統盟友,但是最近基本被策反)、外蒙等,另外通過阿富汗戰爭基本對於上合組織形成了合圍和分割,同時挑動新疆、西藏問題,朝鮮問題讓中國致於道德的對立麵,中國現在地緣政治上麵能夠打的牌越來越少了,俄羅斯牌、歐盟牌、朝鮮牌、緬甸牌、巴基斯坦牌、伊朗牌,大家看看現在還剩什麽,我們還有朋友嗎?南海和黃海都越來越不平穩,光靠金元外交,結果就是一敗塗地。經濟上麵我們也基本被控製,國內的很多行業被外資控製,國內很多經濟學家下麵的基金會都是外資資助,國內的很多名人都成為利益團體的代言人。中華危機四伏。

俄羅斯這個國家基本被戰略包圍,邊上前蘇聯國家有的加入了歐盟,有的被顏色革命,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越來越小,美國把俄羅斯定位成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供應中心,就是不讓他發展高科技和像樣的工業,因為全球看下來從軍事、戰略縱深、人口和經濟真正能夠和美國抗衡的就歐盟、俄羅斯和中國,所以美國基本上對於俄羅斯的政策是胡蘿卜加大棒,假如聽話就讓石油漲一下,不聽話就讓石油跌下來,這個決定了俄羅斯的政局也決定了俄羅斯的經濟。
    
對於伊斯蘭世界,美國的策略就是打一批,招一批,留一批的策略,打伊拉克、阿富汗,招沙特和埃及等大國,留伊朗這個革命輸出國家讓伊斯蘭世界不團結。

3.2 歐盟

    1969年12月,歐共體海牙首腦會議製定了有關“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計劃。

    1972年4月,歐共體六國決定建立歐洲貨幣“蛇形浮動體係”。

    1978年,歐共體9國同意建立旨在穩定匯率的“歐洲貨幣體係”。  

    1979年3月,歐洲貨幣體係開始生效。歐洲貨幣單位“埃居”(ECU)成為歐洲記帳單位。

    1986年2月,歐共體12國簽署一體化文件,該文件為建立統一大市場規定了期限。

    1989年4月,當時的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為首的工作小組提出經貨聯盟分三步走的計劃。  

    1990年,經貨聯盟第一階段開始實施,資本流動自由化。

    1991年12月,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條約計劃從1999年起實行統一貨幣。從此,歐共體變成了歐盟,歐元取代了埃居。  

    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全麵實施,12個成員國之間取消內部邊界,實現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的全部或部分自由流通。

    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裏赫特條約》開始生效。

    1994年1月1日,經貨聯盟進入第二階段。歐洲貨幣局正式成立並運作。

    1995年12月15日,歐洲理事會馬德裏會議確定單一貨幣名稱為“歐元”(Euro)。

     1996年4月2日,歐洲貨幣局公布歐元的設計方案。

     1997年6月16日,歐盟阿姆斯特丹首腦會議正式批準了《穩定和增長公約》、《歐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貨幣匯率機製》3個文件。

     1998年5月1日,歐盟布魯塞爾首腦特別會議確認比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盧森堡、葡萄牙、奧地利、芬蘭和愛爾蘭共11國為歐元創始國。

     1998年7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取代原歐洲貨幣局。行址設在德國法蘭克福。

     1999年1月1日,經貨聯盟進入第三階段。歐元如期啟動,進入帳麵流通。歐洲中央銀行接過確定貨幣政策的大權,各成員國貨幣的匯率最終鎖定。

 2000年6月,希臘成為第十二個歐元區國家。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進入歐元區12國流通市場。

   歐盟的成立和歐元的流通經過了種種坎坷,美國的越南戰爭為歐盟的雛形(歐共體)的成立創建了條件,89年美國打擊日本的意圖和全球的經濟危機和蘇聯解體為歐元的誕生創造了條件(當時提出提出經貨聯盟分三步走的計劃),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目標其實是日元資本,因為這個時候日本意識到了美國對日本的意圖,想成立亞元來抗衡美國,同時日本對於亞洲的資本輸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慢慢開始有亞洲聯盟的雛形,所以美國在這個時候迫切需要的是打擊日元資本在亞洲的影響力,所以為19991月歐元的正式誕生創造了條件。同時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把歐元打殘廢了,在通過在希臘埋的定時炸彈又注定了歐元在2010年會被引爆,重新被打殘廢。

 這個就要從歐盟的結構性問題上來考慮,歐元從成立開始就存在一個硬傷,那就是歐盟的統一的貨幣政策和不統一的財政政策。

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統一的貨幣政策很難適應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和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結構性問題,國家和國家之間可以通過匯率來協調,比如中國經濟狀況比較差,可以降低匯率來增加對美國的出口來平衡,但是歐盟內部就不能這樣操作。

2、歐洲央行繼承了德國央行的風格,其主要目標是反通脹,不考慮就業,對低增長高失業國家是一個挑戰。

3、在單一貨幣下,財政的不統一決定了各個國家之間的失衡會越來越大,比如中國東部城市和西部城市,假如沒有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結果就會是東部賺了很多錢,但是西部越來越窮,但是又在一個貨幣體係下,結果就是西部不停靠東部的信譽來低價發債,結果東西最終承受債務問題爆發的惡果。

歐元的結構性問題體現在:首先,成員國財政預算沒有監督機製。其次,沒有轉移支付機製,《經濟增長與穩定公約》規定不能對成員國進行救助的條款就是防止財政轉移支付。再次,沒有退出機製。統一的貨幣聯盟類似於19世紀的金本位和上世紀90年代初歐盟的固定匯率機製。但金本位可以退出,一次大戰中各國為戰爭融資紛紛放棄了金本位。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大危機以後,1931年英國為擴張信貸也帶頭廢棄了金本位。固定匯率機製也可以退出,1992年英鎊退出歐洲匯率機製。但歐元沒有退出機製。因為如果退出歐元,這些國家的債務仍是歐元,但資產是本幣,本幣必然貶值,利率大幅飆升,會造成銀行崩潰和國家破產。如果把債務單方麵變成本幣,等於剝奪了債權人的權利,會導致國家信譽破產,引起政治糾紛。因此,在麵對危機的時候,各國隻能通過內部調整,但過程是漫長和痛苦的。最後,歐洲的南北、東西問題。東歐與西歐曾是一個政治問題,現在經濟上的失衡也開始表現出來。匈牙利財政赤字問題已經暴露,保加利亞債務餘額占GDP也已超過100%。南歐跟北歐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嚴重,而且由來已久。在歐洲貨幣聯盟成立之前,就有軟貨幣集團與硬貨幣集團的區分,南歐國家以意大利、西班牙貨幣為代表是疲軟的,北歐國家以德國馬克為代表是堅挺的。貨幣反映了國家的競爭力、社會結構的差距。南歐主要是服務業,製造業沒有競爭力,而北歐製造業競爭力很強;北歐人很勤奮,南歐人較懶散;北歐人儲蓄相對較高,南歐人要靠借債;北歐在出口,南歐在進口。這種內部失衡對歐元區貨幣政策提出了挑戰。

   另外歐盟本來還有個英國,因為1991年美國派索羅斯攻擊了英國,在1992年英國被迫退出歐共體的歐洲貨幣體係,通過自動貶值達到平衡。過程如下:1990108日,英國加入歐洲貨幣體係。這可能是對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擴張,也可能是計劃中的事情。不過這導致美國選擇了主動出擊。美元從19912月的80.34反彈到了19917月的97.27。從這一高地開始,以索羅斯為司令的部隊開始向歐洲貨幣體係發動進攻。美元從19917月的97.27跌到了19921月的82.92.。為了應對索羅斯的強攻,1991129日—10日,歐共體第46屆首腦會議在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舉行。美元隨即從19921月的82.92處開始反彈。 19922月,歐洲共同體十二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在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簽署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19923月,美元於91.53點結束反彈,新的一波衝擊開始了。直到最後,英國政府雖然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係。英國人把19929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係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戰鬥結束後,美元也沒有再下跌的需要了。 美元於19929月的最低點78.33開始反彈。直到19941月的97.02

   從歐盟的地緣政治來看,歐洲是白人文化的發源地,東邊是俄羅斯,南麵是非洲,東南麵是中東,歐盟的核心國家是德國和法國,巴爾幹問題是美國插在歐盟心髒的一把利劍。歐盟手上有俄羅斯牌、中國牌、中東牌等可以打,但是歐盟的核心是歐元,假如歐元被打殘,其他牌基本上就是輔助。

   從今年歐元被美國打擊後的結果,基本可以看出來,歐盟裏麵隻有德國的默克爾是真正懂經濟的。歐盟也意識到了歐元隻是一個二流貨幣,歐盟的結構性問題決定了他暫時沒有很大的戰略空間,歐元後麵長期是一個貶值的貨幣,所以歐盟投降了,從201011月份歐盟不停唱衰自己也能夠看出來,歐盟是不期望歐元再上去,因為歐元繼續升值,後麵會引起更加劇烈的貶值。

下麵是歐洲地圖:

3.3 日本和中國

   1)中日的曆史

日本的大和民族和中國的漢民族,從曆史上來說源於漢朝的文化,從唐朝時期因為地域的差別開始分化,一個在中國大陸繁衍生息成為了現在的大漢民族,一個在日本的這個島國繁衍生息成為了現在的大和民族,現在日本還有很多漢字被保留,同時唐朝的文化還保留了很多,包括書法服裝等。

從近代史來說,日本和中國有點類似歐洲的德國和法國的關係,那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德國和法國能夠共同支撐起歐盟,而中國和日本確現在相互仇視。

近代史中,日本從甲午戰爭到二戰,對於亞洲人民包括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從文化層麵這個源於他們的整個民族的島國心態,和源於他們繼承了盛唐時期的帝國情懷。二戰後,德國的納粹基本上被消滅,剩下的都被猶太人到處追殺,基本沒有留在政壇的,美國也迫於歐洲老牌帝國的壓力不會去扶持納粹(當時迫於蘇聯的壓力,其實美國本來是想啟用一些納粹人員來統治西德,對抗東德,包括納粹的情報部門、一些軍事機構)。這個心願在德國沒有實現,在亞洲卻實現了,美國為了防止日本共產黨的威脅,同時由於亞洲當時沒有強國,中國自顧不暇,為了抗衡蘇聯,保留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一些核心人物,因此,日本軍國主義後麵就會不斷壯大。成為亞元成立的一個最大的阻力。

我們再來看1980年-1990年這段時間,中國和日本屬於蜜月期,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中國也成為日本最大的援助國。中國改革開放的思路基本是學習日本經濟的發展模式,因為在當時看來,日本經濟的發展模式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成功的典範,亞洲4小龍也是學習日本經濟模式發展起來的。但是這個為今天的中國的現狀埋下了伏筆。

另外從1970年後,因為日本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因此日本國內爭取成為真正強國的思潮開始抬頭,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也開始抬頭。日本二戰後基本屬於一個被閹割的太監,一個沒有軍事威懾力的國家,但是島國心態又讓這個民族很有危機感。為了操縱日本的民意和走向,美國大力扶持日本的財閥(日本的大部分財閥其實就是日本二戰時的軍工企業和金融單位,屬於應該被判刑的納粹行列,但是美國保留了他們,比如三菱、三井等等),通過日本財閥控製日本的經濟和政治走向,通過財閥控製日本的右翼勢力。因此日本其實是假民主(從國家選舉層麵),後麵我會講述為何那個紅衛兵小子會上台的(他就是上來背黑鍋的,為自民黨後麵30年的執政鋪路)。

2)日本的現狀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現任政黨和首相為何會上台的。美國通過胡蘿卜和大棒基本控製了日本的大型財團(比如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勸業銀行、三和等六大壟斷財團),大型財團又基本上控製了日本的經濟和政治,說白了也就是他們想讓哪個政黨上台就哪個政黨上台,他們控製了媒體,他們控製了很多政治人物(手上有他們的醜聞等等就可以作為把柄)。

那為何這個親中國的政黨去年會上台呢?經過89年的定向爆破,和97年的絞殺(對於日本來說損失最大的其實不是89年的定向爆破,是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於日本資本的全麵絞殺,這次才真正決定了後麵30年日本經濟的走向,原因就是9397年日本財團內部開始反思89年美國對於日本的攻擊,日本想聯合亞洲國家組成亞元,當時中國還很虛弱,日本肯定是老大。美國的策略就是打擊日本扶持中國來抗衡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所以在9397年之間美國同意人民幣貶值,這個就是地緣政治對於經濟的影響,美國同意人民幣貶值的直接結果就是中國搶了東南亞的訂單。美國通過資本和炒作當地房產讓東南亞虛胖,然後通過中國的搶訂單讓東南亞經濟空心化,最後達到了打擊日元資本的長期目的,打擊日元資本也就是打擊日本財閥,中國在這個之後10年也碰到了很好的戰略機遇期,96中國人均產值是572美元,日本是40737美元。但是因為缺少有骨氣有能力的經濟人才,才走到今天這步。)。

經過97金融危機打擊後,日本財閥表麵上潛伏下來了,暗地裏還是有複國雄心,畢竟他們大部分都是二戰時的軍國主義者的後代。他們也看到了美國用中國來製衡日本的用心,所以他們會推出郎鹹平來讓中國人了解美國的良苦用心和最後可能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其實目的就是讓中國開始警惕美國,讓日本的利益最大化)。當他們在2008年看到美國的經濟危機,以為真的美國會被削弱,所以日本期望聯合中國來抗衡美國,所以推出親中的政黨執政。其實美國的經濟和政治研究中心都明白日本財閥的用意,他們一方麵通過衝繩問題給日本政府施壓(衝繩從法理上來說並沒有給日本,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想給蔣介石的,代價就是蔣介石派10萬部隊去做日本的占領軍,蔣介石沒同意),一方麵調動日本右翼勢力出來鬧事,一方麵挑動中國的民族情緒,一方麵通過豐田事件來打擊日本財閥(潛伏豐田好多年的一個人這個時候起了很大作用)。經過這幾下,日本財閥明白了誰才是世界真正的主宰。那為何美國明知道日本財閥的意思,還要讓那個親中的政黨上台呢?因為後麵日本還有個債務核彈要引爆(前麵有篇文章寫了日本債務核彈的分析和數據),假如這個債務核彈引爆在自民黨執政期間,自民黨可能後麵10年就沒有繼續執政的可能了,也就是說現在這個政黨上台就是為了後麵30年自民黨繼續執政做鋪墊。而這個債務核彈也是自民黨前麵幾十年執政埋下的惡果,結果現在這個政黨上台來背黑鍋。

同時我們另外來看一下,日本的債務問題的主體(日本國債93%是銷給國內的金融機構和個人的,截止今年1月份,日本國民的個人資產總值為1065萬億日元,而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為825萬億日元,20世紀80年代日本儲蓄率曾高達18%,直到90年代末還維持在兩位數。但2007年已銳降至1.7%的新低。據美國中央情報局2008年對全世界124個國家的統計,政府債務占GDP比重最高的是津巴布韋,高達265.6%。接下來就是日本,高達172.1%,估計今年將上升至181%。日本很不幸地又與津巴布韋緊緊地粘在一起,想甩也甩不掉。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日本的政府債務在2007年已是其GDP187.7%,2014年將攀升至245.6%!),日本的債務基本上是本國持有,持有主體以老年群體為主(退休基金等),日本這個社會是等級很嚴的一個群體,年紀越大越有錢,這個結果就是國家會失去創新能力。而日本的債務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假如不爆破的話,日本經濟就麵臨崩盤的危險,所以要進行一次可控的重新洗牌。洗牌後的日本將用來製衡中國。

提到中國、日本和美國,有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朝鮮問題,美國後麵把朝鮮打死的概率很小,為何?因為朝鮮死了後,就少了一張隔閡中日的牌,朝鮮是中國的盟友(一個不聽話的小孩),而朝鮮曾經綁架日本人,這個事情在日本民眾心中影響相當大。要敲打日本和韓國,就搞些朝鮮事情出來,日本和韓國是在美國軍事保護下生存的,而朝鮮隻有軍事厲害點,導彈能夠打日本,大炮可以炸韓國,這個就是朝鮮這顆棋子在裏麵起的作用,這個也是美國駐軍日本和韓國的合法性的體現(這點很重要,因為假如沒有朝鮮,美國隻能提中國威脅論,但是中國相對來說不會這麽惹事,所以他駐軍的事情很容易引起民憤)。現在明白了為何朝鮮老是向美國示好但是美國不理他的原因了吧(朝鮮曾經派代表跟美國談,隻要美國承認朝鮮的政治形態,朝鮮願意和美國合作)。也許有人說美國隻和民主國家合作,那我們來舉幾個例子:沙特(美國的鐵杆盟友,獨裁宗教國家)等一些中東國家、緬甸(獨裁國家,美國為了打擊中國照樣暗地裏跟他們合作)、泰國的民選政府被他們財團經濟搞下台還要修改民主憲法(結果美國屁都沒放一個)。所以要相信一點,美國的民主是雙重的,對美國國內是民主的,對外就是期望一個可控的政府讓他們經濟殖民(這個是唯一目的,其他都是手段)。所以我一直認為我們國家短期最大的關鍵點是二次分配問題,要打擊權貴資本,要把二次分配向底層群眾傾斜(這個問題我前麵有一篇文章專門描述過二次分配問題)。

   3)中日的將來

過去15年是美國用中國來壓製日本在亞洲的勢力擴張,後麵15年將是美國用日本來壓製中國在全球的勢力擴張。

這個就是美、日、中三方的長期地緣政治和經濟概括。

美國的全球產業布局就是:德國和日本作為高端製造業,韓國和其他一些類似國家作為中端製造業,中國作為低端製造業,美國通過他們的金融和軍事來控製、製衡和協調全球生產線。

(4)中日美三國關係中的變量

     三國關係中還有一個變量就是俄羅斯,就像當年數量強大的時候美國就需要中國來製衡蘇聯,但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威脅暫時解除,這個就是中國就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敵人。但是暫時看來美國把俄羅斯定位成原材料和能源供應國的現狀不會有太大改觀,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也是脆弱的,都不及中國和美國、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的單獨關係密切,而且裏麵還有一個負相關的就是石油問題,俄羅斯期望石油價格高,我們期望石油價格低。

3.4 俄羅斯

俄羅斯自從蘇聯解體以來,從1990年到2000年經濟越來越差。

1990111日盧布官方匯率在30年後第一次大幅度貶值,由1美元兌0.6盧布貶到1美元兌1.80盧布。19911225日蘇聯解體,盧布成為俄羅斯的本位貨幣單位。前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有的發行了本國貨幣,有的仍采用盧布。19937月,俄羅斯政府宣布,19611992年發行的盧布紙幣停止流通,同時發行新版盧布。19941125日,盧布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3235盧布。

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牽連,俄羅斯的法定貨幣,盧布,貶值了70%。俄羅斯因此欠外債400億美元,俄羅斯人存款損失近一半,俄羅斯的金融體係近乎癱瘓。隻不過後來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持續飆升,使得這個石油出口大國的經濟持續好轉。

1998年的金融危機裏麵,很多俄羅斯人民開始懷念前蘇聯的日子,要求俄共上台,這個思潮開始泛濫,美國在2害取其輕的比較下,讓普京上台了,同時通過石油這個杠杆來扶持俄羅斯經濟。

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裏麵,石油價格從140多美元跌到33美元左右一桶,讓俄羅斯的很多命脈行業又被美國財團控製(具體下麵會描述)。石油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一個命脈行業,因為俄羅斯沒有像樣的工業和科技競爭力,美國把俄羅斯定位成一個資源和原材料的供應商(和澳大利亞的角色一樣),石油價格漲讓俄羅斯外匯增加,經濟增長,石油價格跌讓俄羅斯陷入經濟危機,所以通過石油杠杆可以完全離間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

另外從地圖上麵來看,俄羅斯基本上處於被包圍狀態,美國通過顏色革命,把原來俄羅斯的小朋友變成了俄羅斯的敵人,消耗了他很多戰略資源,前幾年格魯吉亞問題,俄羅斯展示了一下肌肉,結果就是通過石油的暴跌讓俄羅斯知道了誰是老大,對於民主社會來說,經濟決定一切。

中國原來是俄羅斯的一個盟友,雙方想互相依靠互相取暖,但是這種關係是脆弱的,通過石油通過其他地緣戰略基本可以化解中俄之間的聯盟,同時美國也控製了俄羅斯國內和中國國內的一些政治勢力,可以通過製造相互間的摩擦來疏遠雙方,就像鼓動日本的右翼勢力來離間中日關係一樣。

俄羅斯經過被美國的幾次大規模經濟打擊,基本上也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麵誰是老大了。

3.5 伊斯蘭世界

   下圖是伊斯蘭國家的地圖和宗教分布(其中深綠色是什葉派穆斯林,淺綠色是遜尼派穆斯林)。

   什葉派占穆斯林總人數的四分之一,是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和巴林等國最大的穆斯林宗教派別。黎巴嫩、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也門、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也有很大數量的什葉派穆斯林。

中東幾個比較大的穆斯林國家是:伊朗、伊拉克和沙特,其中伊朗是什葉派穆斯林為主,伊拉克其中什葉派穆斯林占54.5%,長期以來,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一直處於被統治的低層,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而隻占穆斯林人口40.5%的遜尼派卻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由於人口結構與權力分配的失衡,伊拉克遜尼派與什葉派長期不和。沙特基本上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現在沙特和伊拉克都有美國駐軍,伊朗是一個革命輸出國家。另外中東還有一個狠角色就是以色列,他是美國在中東的一個釘子。

以上是現狀,通過前麵曆史事件裏麵的幾次中東戰爭就明白了他們的曆史。穆斯林曾經比較團結,但是後來被美國分化了,美國把沙特和埃及爭取了過來,打敗了伊拉克,但是為何一直不拿下伊朗呢?因為伊朗的特殊地位,伊朗的什葉派是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少數派,另外他也是中東軍事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假如美國完全退出中東,結果就是伊朗會輸出革命,危及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遜尼派的利益,所以伊朗留著的作用就是讓穆斯林國家不團結,這個也是為何美國打伊拉克的時候伊拉克給以色列發射導彈,但是以色列這種烈性子的國家居然能夠忍住的原因,因為一旦以色列參加進來,結果就是穆斯林國家就會一致反對,美國在沙特的軍用基地就不能使用,就是這個原因。

伊斯蘭宗教分布圖(深綠色為什葉派,淺綠色為遜尼派)


第五章         中美的文化和曆史淵源

   我為什麽要寫這一章節,原因就是國外勢力對於我們國家的滲透已經相當嚴重(文化、媒體、經濟、政治等等),我們這個國家已經慢慢變成沒有自己的文化的國家,我們的名人基本都代表著各個利益集團,大部分名人隻有2種情況:一種是利益集團推舉出來的,一種是出名後被收買的。現在媒體到處是假大空,用虛假的歌舞升平來掩蓋社會的巨大矛盾,我們這個民族變得沒有信仰沒有目標,一切向錢看。

   全球有3大文明,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發源地在歐洲的白人文明(以民主製度為代表),一個是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發源地在中國的中華文明,一個是以中東國家為代表的伊斯蘭文明。

   文化或者文明或者製度沒有好壞之分,民主製度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也會全民公選出希特勒這樣的人物,中央集權製度很容易走向腐敗的深淵。文化或者文明隻有適合,沒有絕對。  

   很多人說,美國還需要打擊中國嗎?中國都腐敗成這樣了,美國是來救我們的,看了下麵的從文化和曆史角度的分析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麵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沒有道義,美國是要在任何一個有可能成為他帝國競爭對手的國家的苗的時候就掐尖,這個就是50年甚至100年的戰略。世界上麵任何一次大的戰爭都是在帝國和想做帝國的強國(或者區域性強國)之間發生的,

   我就拿我自己說起,每當我接觸到政府官員,就感覺到他們的貪婪,每當我看到網絡新聞裏麵的窮苦老百姓被欺壓就感覺到憤怒(曾經也有吃驚,看多了就不吃驚了),但是這些磨滅不了我的強國夢想,曆史從50100年來看是公平的,因為當統治者失去了方向的時候,要麽自己改革自己,要麽就是被改革,研究了中國5000年的曆史就知道了。

   正因為中國還有許許多多有我這種強國夢想的人,中國的戰略縱深,中國的很多條件,決定了我們這個國家在被打死後依然能夠站起來(前提是我們不能失去新疆和西藏等資源和戰略縱深)。

   為什麽毛澤東在以前這麽受歡迎(寫這段不代表我讚同極左的路線),雖然他犯了很多錯誤,因為他給了中國人一個強國的夢想,並且通過幾次對外戰爭實現了老百姓這種夢想,所以朝鮮戰爭後我們人民幣被作廢一次,沒有發生內亂,大饑荒死這麽多人也沒有發生內亂。我並不是說要回到過去,我隻是為了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這個國家隻要有一個強硬的人物出來,就能夠呼喚出我們的夢想,以前是專製,但是假如後麵有民主的製度作為保障的話,這個力量是驚天動地的。

   很多人說我們清朝的百日維新失敗了,但是大家能否看看秦國,秦國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商鞅變法讓秦國走上了富強。又有人在我博客後麵提到商鞅不是秦國人,但是要告訴你,商鞅是全心全意為秦國的,不受其他國家勢力操縱,所以不要拿我們現在已經被國外勢力操控的某些人或者某人跟他去比,特別是說9句真話,然後最關鍵一句說假話的人(這種人最具有欺騙性,以一個正確的事實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

   中華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們現在缺少信仰,因為缺少信仰,所以大家就一切向錢看,就像我研究宏觀經濟,我老婆剛開始不太理解,第一個問題就是賺多少錢?我很無奈,無言以對,這個是花了時間不賺錢的事情(還要墊錢進去)。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這個國家永久就是這樣,美國怕的就是這個,怕我們的真正的崛起。

   中華從曆史上來說成就了好幾個帝國,疆域曾經也很大。中華的文化有一種堅韌,從統治這個角度來看,屬於比較好統治,因為老百姓比較安分守己吃苦耐勞,但是同時這種堅韌也意味著水能夠載舟也能夠覆舟,淮海戰役的時候幾十萬民工拿出全部家當來支持前線,這個是沒有一個民族能夠做到的(主要指內戰),這個就是民心所向,這個就是堅韌。

   另外從社會形態來說,白人社會是一個信用社會體係,中國(亞洲)基本是一個關係型社會體係,這個裏麵其實沒有好壞之分,並不是說關係型社會就沒有信用,信用社會體係就沒有關係在裏麵。

   對於信用社會體係是以法製和信用作為社會的基本結構,關係型社會體係是以社會關係作為社會的基本結構。

   信用社會的優勢是比較透明,整個社會走向腐敗的概率小,可以釋放每個人的活力和創造性。他的弱勢是社會之間缺少關係,比如上次颶風把一個城市淹了,結果國民警衛隊都要帶槍維持治安,因為這種形態是以個人利益最大化來考量的。但是白人社會通過宗教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聯係。

   關係型社會的優勢是社會凝聚力強,抗風險能力強。所以汶川地震過去的部隊都是帶著鐵鍬和壓縮餅幹過去的,沒有帶槍,國外媒體還覺得很奇怪,為什麽不帶槍過去。另外很多部隊官兵寧可自己餓肚子,也會把壓縮餅幹和吃的分給老百姓。但是關係型社會的一個最大弊端就是容易走向腐敗,腐敗問題在亞洲社會屬於特別嚴重,尤其在中國,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我們國家的命運。

中國現在最缺少的就是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和國家將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國家。我們為什麽要拋棄我們流傳了上千年的佛教文化呢?信仰不是壞事,香港不是也是信仰佛教嗎,好像沒有因為佛教出什麽大事嗎。但是我們要警惕西方宗教和臧傳佛教對於我們的侵蝕,因為這些宗教是有侵略性的,西方國家對於其他國家的侵略基本都是通過傳教士作為先鋒的,帶有間諜性質和煽動性質。其實宗教也沒有好壞之分,就是看如何去約束,給宗教一個平台,但是限製向邪教發展就可以了。現在我們很多官員就是缺少製度的約束和信仰的約束。

我們這個國家現在的現狀並不代表著很多人就認為的要用外來勢力來拯救我們,這個的危害更大,美國給伊拉克帶來了民主和富強嗎?美國給阿富汗帶來了民主和富強嗎?美國給俄羅斯帶來了富強和民主嗎?地緣政治決定了這個結果。

一旦我們國家走向顏色革命,結果就是美國通過他們控製的媒體可以操縱我們的國家,通過他們控製的我們的命脈行業就可以壓榨我們的民生。轉基因糧食大部分是美國出口給我們的(包括大豆、玉米和轉基因大米),他們是來救我們的嗎?


第六章         美國的戰略

6.1  20年前開始的戰略預備期

    美國從戰略上來說是為了維持帝國的持續性,我們要了解美國這個帝國的運作模式,在美國以前的帝國的運作模式基本就是貿易順差和對外軍事擴張,持續的貿易順差結果就是本國積累了過量資本,然後奢靡墮落,看看曾經的帝國,研究過他們的就明白了,帝國不是死在軍事上的,是長期的經濟侵蝕。但是自從美國成為帝國後,情況變了,對外以經濟侵略為主軍事侵略為輔,一改前幾任帝國的貿易順差為貿易逆差,但是通過資本性收支順差來進行平衡修複。

看看美元指數從誕生以來的走勢,就是通過赤字來消費全球(美指下跌)--結果一段時間後全球通脹--通過資本性收縮來消滅前麵的赤字(美指上漲,結果資產重置和債務重置,資產重置就是前麵別人投到美國的資產通過幾次搗鼓變成他的了,債務通過幾次搗鼓變成債權了)。美國是深深得吸取了1929年的大蕭條的教訓,劉軍洛對此有深刻的研究,從他的思路給我們指明了研究方向。研究對手,知道對手的昨天和今天,才能知道對手的明天。美國有4大法寶:農業和科技是盾牌,軍事和金融是矛,航空母艦和戰鬥機是他們軍事中的矛中之矛,對衝基金是他們金融裏麵的矛中之矛。

   美國的3大敵人:中國、俄羅斯和伊斯蘭世界。

   美國這20年的一個很大的目標就是獲得人民幣的定價權和獲得做空人民幣的機製,為了配合這個目標,需要完成潛伏、引導、人民幣商品化、人民幣幣值泡沫化等等戰術目標。然後我把這20年分成戰略預備期、戰略包圍期、戰略合圍期和戰略決戰期,這個幾個階段分別完成:

1、戰略預備期(19901999):完成潛伏和引導工作

2、戰略包圍期(20002009):完成人民幣商品化、人民幣幣值泡沫化、獲得人民幣定價權

3、戰略合圍期(2010):獲得安全的可控的做空人民幣的機製

4、戰略決戰期(2011):通過各種手段做空人民幣和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

   現代的大國之間(特別是有核國家之間)發生大規模大戰爭的概率越來越小,要向對另外一個國家之間發動攻擊,基本上是通過經濟來完成目標,看前蘇聯,軍事實力依舊強大,但是國家被分裂了,對於一個主權國家來說,現在的疆域不僅僅是從地域上麵來衡量,我們要從經濟上麵來衡量,而經濟上麵根本的就是貨幣,而貨幣根本的東西就是貨幣的定價權,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目標展開。

   為了達到這個戰略目標,需要很多手段,比如讓我們不能農產品自給自足,因為假如我們能夠做到自給自足的話我們就可以和國際市場脫鉤,美國的通脹輸入就會失敗,

  我們再來回憶一下19892000年的一些大事:

 19894月,當時的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為首的工作小組提出經貨聯盟分三步走的計劃。  

  1989:蘇聯巨變

  1989:中國學生運動

  1990年,經貨聯盟第一階段開始實施,資本流動自由化。

  1990.8.7 美國沙漠盾牌行動部隊前往沙特阿拉伯,聲稱保護該國不受伊拉克於82日入侵科威特後對該國的可能進攻。 

   19911-2月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及其盟國打敗伊拉克,解放科威特。

   1991年12月,歐共體首腦會議通過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條約計劃從1999年起實行統一貨幣。從此,歐共體變成了歐盟,歐元取代了埃居。

  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全麵實施,12個成員國之間取消內部邊界,實現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的全部或部分自由流通。

   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裏赫特條約》開始生效。

   1994年1月1日,經貨聯盟進入第二階段。歐洲貨幣局正式成立並運作。

   1994.7.30 美國入侵海地,扶持親美政府。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5年12月15日,歐洲理事會馬德裏會議確定單一貨幣名稱為“歐元”(Euro)。

    1996年4月2日,歐洲貨幣局公布歐元的設計方案。

    1996年台海危機,40多艘美國軍艦開進台灣海域,差點開火。

    1997年鄧小平病逝 香港回歸
    1997
年6月16日,歐盟阿姆斯特丹首腦會議正式批準了《穩定和增長公約》、《歐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貨幣匯率機製》3個文件。

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美國打擊日元資本為目的的行動)

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

1998年初的巴西金融動蕩,巴西從此從發達國家進入發展中國家行列

    1998年5月1日,歐盟布魯塞爾首腦特別會議確認比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盧森堡、葡萄牙、奧地利、芬蘭和愛爾蘭共11國為歐元創始國。

    1998年7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取代原歐洲貨幣局。行址設在德國法蘭克福。

    1999年1月1日,經貨聯盟進入第三階段。歐元如期啟動,進入帳麵流通。歐洲中央銀行接過確定貨幣政策的大權,各成員國貨幣的匯率最終鎖定。

    1999年歐元誕生,同時美國挑起了科索沃戰爭,使歐元誕生起就一直暴跌。

    1999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2國關係惡化

    1999年澳門回歸

1999年阿根廷金融危機

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

    2000年6月,希臘成為第十二個歐元區國家。

    我們了解了這些大事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我們國家從1990年到2000年的情況。隨著蘇聯的巨變,中國在全球的位置從美國的盟友(前期因為需要聯合中國抗衡蘇聯),開始轉變成美國的競爭對手,戰略上麵美國需要象瓦解蘇聯一樣瓦解中國。什麽樣的中國最符合美國的利益?那就是失去新疆、西藏、內蒙、台灣等地,並且經濟被殖民的中國最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這樣中國的2大河流的水源地就被控製,中國的很多資源就被控製,中國的戰略縱深基本就完全失去,中國的海上出路基本被封堵,中國的金融、糧食、運輸等命脈行業被美國控製,中國成為美國真正競爭對手的潛在因素經濟被消滅。我們中華民族假如走到這一步,後麵要崛起就必須通過武力奪取新疆西藏等地,這個就不是20年或者30年能夠完成的了。

   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應該就會有一個長期的戰略,那就是盡快對中國進行滲透,包括文化、金融、教育、醫療、經濟、軍事、政治等等,在中國大力宣傳他們的普世價值觀,讓韓國和日本的這種陽痿文化大量在中國傳播(為何這種文化就不會去美國,而在中國泛濫,大街上麵看到很多中性的男人,一眼看上去不知道是男是女,這樣的男人有戰鬥力嗎?有宏偉的抱負和責任感嗎?有吃苦耐勞的堅毅的精神嗎?),讓遊戲在中國到處泛濫(造成很多學生和成年人沉迷遊戲,整個社會會因此失去方向),讓色情行業在中國泛濫,讓賭博行業在中國泛濫,這些東西我們咋一看上去好像都是我們政府做得不好,沒有監管,但是假如我們了解了裏麵深層次的原因就明白了什麽叫滲透,當我們的官員都變成裸官的時候,我們的官員的思維模式就會受到他們控製,我們的政策就會向他們傾斜,他們的滲透就會達到效果。

   也許有人會說我是陰謀論,我舉幾個例子,就拿日本和韓國來說,為何全球看來這種陽痿文化發源地就在這2個國家,因為這2個國家是美國的軍事殖民地,美國需要這2個國家的男人沒有戰鬥力,需要這2個國家的男人變成中性,需要色情文化在這2個國家泛濫。然後我們來看看日本和韓國民主嗎?日本基本上是財閥控製,他們控製了名人、控製了經濟命脈、控製了媒體,大部分國家宏觀決策的研究機構都是豐田等財團出資的,你說誰說了算?韓國一樣,幾大財團控製了國家大部分產業。美國又通過控製這2個國家的右翼勢力來挑動他們和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這樣日本經濟實力再強,都捏在美國人手裏,他隨時可以通過敲打豐田等財團來敲打日本的政治。這個就叫滲透,所以我們要研究帝國的模式就是這個道理,大英帝國是通過軍隊去殖民的,美國是通過文化和滲透去殖民的,結果都一樣,隻是文明一點而已。我們看問題要看問題的本質。下麵我來分析一下這10年間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預備工作。

因為1989年的事情,造成了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政府迫切需要國際上麵的政治支持,為了突圍政治包圍,我們犧牲了很多東西,其實那個時候就開始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滲透。

由於中國超發貨幣(19901993),造成嚴重通脹,然後中國被迫加息經濟停滯(19941996)。

9298年我國cpi(當時的統計數據相對來說比較可信)

1992cpi6.4%,

1993cpi14.7%,

1994cpi24.1%,

1995cpi17.1%,

1996cpi8.3%,

1997cpi2.8%,

1998cpi-0.8%  

下麵來看相應的存款利率調整情況:

調整時間    活期  3個月 6個月 1  2   3   5 

1991.04.21  1.80  3.24  5.40  7.56  7.92  8.28  9.00 

1993.05.15  2.16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3.07.11  3.15  6.66  9.00 10.98 11.70 12.24 13.86 

1996.05.01  2.97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6.08.23  1.98  3.33  5.40  7.47  7.92  8.28  9.00 

1997.10.23  1.71  2.88  4.14  5.67  5.94  6.21  6.66 

1998.03.25  1.71  2.88  4.14  5.22  5.58  6.21  6.66 

1998.07.01  1.44  2.79  3.96  4.77  4.86  4.95  5.22 

1998.12.07  1.44  2.79  3.33  3.78  3.96  4.14  4.50

由於當時的經濟政策的問題,我們通脹相當厲害,經濟受到比較大的打擊,後麵由於加息幅度比較大,對於整體經濟的製約也比較大,中國急需人民幣貶值來加大出口,改善國內的經濟環境,美國當時同意人民幣貶值,下麵為人民幣匯率90年代情況:

    1. 19901月~19941月人民幣持續大幅度貶值。19901月以後,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持續貶值,從19901月的4.724元人民幣持續上升到199312月的5.8元人民幣,人民幣貶值22.8%19941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並軌,當月人民幣一次性貶值50%,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大幅度上升到8.7元人民幣。
  2. 19941月~19956月人民幣持續升值。19941月以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小幅度升值,到19956月名義匯率降為8.3元人民幣,比19941月升值4.6%
  3. 19956月~20056月人民幣盯住美元。19956月份以後,人民幣匯率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機製,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在8.25元人民幣~8.33元人民幣之間波動,平均為8.27元人民幣。
1  不同時期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名義匯率漲幅變化情況(個百分點)

區間

名義有效匯率

對美元名義匯率

對歐元名義匯率

對日元名義匯率

1990.1 1995.4

113.57

75.07

88.62

137.30

1995.4 2002.2

-22.76

-1.97

-36.48

-38.70

2002.2 2004.12

19.59

0.14

54.24

28.83

2004.12 2008.11

-16.54

-17.10

-21.22

-11.17

2008.11 2009.11

5.76

-0.68

16.46

8.02

2009.11 2010.2

-2.46

0.03

-8.14

-1.23

2005.7 2010.2

-10.68

-17.57

-7.28

-0.76


   
正因為美國對於中國的政策傾斜,所以我們獲得了大量訂單,同時讓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基礎生產空心化(快速得向中國轉移),為打擊東南亞國家打下了伏筆。這個也是為何說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是受益者的原因。也正因為有這個作為支撐,所以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能夠進入體製改革-國企體製改革(19972001),造成大量下崗,下崗工人讓社會的勞動力成本快速下降,以承接東南亞遭受打擊後的製造業轉移。

同時1998年開始住房改革,從此房市一發不可收拾。

同時1998年醫療改革,醫療走向市場化。

1995年開始教育慢慢進入市場化。

我不是否定改革,按照原來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改革,不改革就要倒下了,但是改革不是甩包袱,我們在教育和醫療方麵得財政投入占GDP比例逐年下降,最終造成現在的老百姓得三座大山: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這3點嚴重製約了現在的內需,沒有內需我們的產業就隻能靠外需,靠外需的結果就是隻能接受美國的滲透,接受他們開出來的條件,我們就沒法進行產業升級(因為對方就是把我們定位成初級製造的,我們要升級他們就製裁,包括對我們進行高科技產品的禁運)。

90年代我們的很多改革都是對的,但是這三樣改革將使我們這個國家承受2030年的損失(包括時間機會成本和財富)。

但是在90年代屬於戰略預備期,大部分滲透還是處於初期,所以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總體來說還是向上的,隻有因為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在上升,所以我們的改革能夠比較順利,隻有改革比較順利,住房、醫療和教育這3個定時炸彈才能越來越壯大。

從這10年開始我們這個民族也開始慢慢失去信仰,幾千年來我們信仰佛教,後來我們信仰共產主義,到90年代我們什麽信仰都沒有了,一個失去信仰的民族就失去了道德約束,就失去了方向。信仰不等於迷信,所以我一直建議我們要恢複我們的佛教信仰,我們不能把佛教當老虎,宗教是具有煽動性,但是看如何引導,香港人信仰佛教不是滿和諧的嗎,沒有因為佛教出什麽大事情,一般比較成熟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屬於一種道德約束,一旦一個人沒有信仰了,他就一切向錢看,結果將是這個民族的悲哀。但是我們要密切注意臧傳佛教和基督教等的入侵,從歐美的幾百年來的外侵曆史來看,他們都是先期派傳教士作為間諜進行刺探和前期準備的,這種宗教的傳入目的不單純,所以需要密切注意。

90年代最流行的文化就是日本文化和美國文化,美國的文化以民主和英雄主義為主流,日本的文化當時以愛為主流(比如阿信和一些愛情劇)。

90年代中國的人均GDP300多漲到800多美元。

90年代國際動蕩,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機遇期,但是因為美國對我們的經濟滲透,學習日本模式,但是又沒有學習日本的民富政策,結果為後來的住房問題、醫療問題和教育問題埋下了禍根,也為後麵從2005年-2010年的內需失速,被迫依靠外需奠定了基礎。

其實我們研究一下日本就明白了,美國自己不用那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的理論,但是拿這個利率平價理論給日本用,還讓日本學羅斯福新政的這種飲鴆止渴的策略(這個政策的危害性我前麵說過),讓日本衰退了20年,徹底失去了和美國對抗的能力。美國也讓中國學了羅斯福新政,體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就是基礎建設帶動經濟發展,就是騙人的GDP,為何?因為地方領導為了這個GDP考核,天天想著如何拆掉重建,因為拆一次一次GDP,建一次一次GDP,這個來的快,比你搞實業快,而且這樣搞還有油水。

我覺得我們90年代應該做的是保證老百姓的住房、醫療和教育權力,在這個上麵加大投入,這個將為我們後來的內需啟動建立強大的支撐,同時基層開始民主選舉(比如縣或者鎮一級的選舉),這個為後麵的腐敗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我們現在很大的問題就是基層腐敗,已經從根上麵爛掉了,公檢法基本上成為地方一把手消滅異己的工具(因為大家屁股都不幹淨),公權力沒有約束。


6.2 10年的戰略包圍期

   10年基本是具體實施戰略部署和戰略包圍的10年,不管從行業收購、經濟滲透、文化滲透還是軍事包圍,都比較順利。基本達到了他們的人民幣商品化、人民幣幣值泡沫化、獲得人民幣定價權的戰術目標。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民幣幣值的泡沫化:

    貨幣供應量增速保持在年平均17%,是美國的2倍多(靠近3倍),到2000年底我們的m271萬億人民幣,是美國的1.2倍,我們的經濟總量是美國的1/3,而且我們在這10年中人民幣相對美元還不停升值,這個就是我們貨幣的泡沫化。

    然後我們來看人民幣商品化:人民幣現在的國際信用支撐是什麽?2.8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其中大部分已經失去流動性,中國的低端製造業,現在這個優勢基本已經慢慢消失(人工成本的增加、資源和環境負擔的不可持續性、製度的缺失造成的隱形成本越來越高、因為沒有資源定價權和最終產品的定價權造成的中間成本的無限壓縮等等)。我們再來看看人民幣幣值和哪些東西掛鉤:中國的房價、國際原材料等大宗價格、中國對於美國的貿易順差等等。了解了這樣就知道了我們的人民幣是否已經商品化?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美國是否已經拿到人民幣定價權:美國可以通過控製熱錢和國內安插的內線調整宏觀政策來控製房價(這個是真的控製,不是空調),美國可以控製原材料價格(包括石油、鐵礦石、糧食等等中國急需的資源品種價格),美國可以控製中國的貿易順差情況(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美國對中國進行大規模貿易製裁的話中國基本就要變成逆差國了),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美國已經基本掌握了人民幣的定價權。

    下麵我們重點來研究幾個行業:金融、食用油、豬肉、石油、電信、房地產、教育、醫療等等行業。

    中國金融行業其實在2000年的時候已經技術破產,但是後來的銀行改製讓銀行活了,其實就是拿納稅人的錢填窟窿,然後其中還有一個很大的獲利者就是高盛,在2004年中國國有銀行改製的時候,高盛相繼發表報告,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稱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率接近40%。但結果是高盛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銀行上市的股權,僅在工商銀行上市,高盛就通過入股該行四年獲利近120億美元。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高盛是如何來幫助我們剝離壞帳的(類似高盛幫希臘掩蓋債務問題,把希臘這個定時炸彈送到了歐元區,這次他把銀行這個炸彈搗鼓好了):

   5年前的股改開始講,當年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股改,除了剝離以上銀行的不良資產外,最重要的一個方案就是通過匯金公司向以上銀行注資外匯儲備,解決以上幾家銀行的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按照中國的法律,外匯儲備是不可以在國內使用的,因為他已經印過一遍基礎貨幣了(外貿強製結匯的結果就是所有外匯占款都已經印過一遍錢在國內流通了),但是高盛幫我們想了一個最終會搞死我們的辦法(就像當初幫助希臘掩蓋債務問題讓這個定時炸彈進歐元區)。
  既然已經印發了人民幣作為對應,那麽這些外匯儲備就不能繼續使用或者繼續印刷人民幣。然而為什麽又要將外匯儲備注資給這幾家銀行呢,這在貨幣的管理上是行不通的,在法律上也行不通的,大家再認真看看這幾家銀行IPO時的招股意向書就明白,這些注資的外匯儲備不能結算成人民幣,不能在中國境內使用,隻能在境外進行投資,並購等,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規避所謂的外匯儲備不能在境內使用,不能繼續印刷人民幣的法律。股改上市方案主要是高盛的一些外資銀行設計的,這個方案雖然表麵上規避了中國的有關外匯儲備管製的法律,但是實際上違法了中國的法律,這一點高盛等投行很明白。同時在中國埋下了一個可以崩掉我們整個經濟體係的炸彈。看了後麵高盛的操作就明白了,他既賺了錢,又幫他的主子(美國)提供了搞定我們的武器。
  通過這種手段,其實是表麵上修複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使得表麵上的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得到了提升,這樣一來,使得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極其強大,這也是這幾年中國的信貸瘋狂的自殺式增長的原因,通過外匯儲備注資所帶來的人民幣衍生的危害,遠遠比外匯儲備直接再次結匯嚴重得多,因為外匯儲備再次結匯也不過最多印刷一次貨幣,但是通過外匯儲備注資能帶來核心資本的提高,根據巴塞爾協議規定最低百分之四的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的話,這些注資的外匯儲備理論上可以使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最大擴張為資本規模的二十五倍,當然這僅僅是理論上的,這也是導致這幾年人民幣不斷瘋狂貶值,國內泡沫不斷,高通脹不斷的根源。高盛等不但獲得了巨額的承銷費用,還作為戰略投資者獲得了大量的銀行股權收益。如果這些銀行的人民幣信貸發生壞賬損失的話,並不能用這些外匯儲備的資本進行核銷,而恰恰中國的銀行主要是以人民幣資產為主,所以對於以人民幣為主要經營資產的中國銀行來說,起不到任何的實質作用,也就是說這次外匯儲備注資修複的中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行為,沒有任何的作用,隻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
  高盛除了獲得大量的承銷費用和戰略投資者股權收益,另外我們再來考慮這些注資的外匯儲備的流向,因為這些注資的外匯儲備不能在中國境內使用,也不能結匯,隻能在境外進行投資,而這些資金又歸高盛來管理,大部分投資在了美國的有毒資產和流動性不強的領域,就連中,建,工等銀行的客戶存在銀行的外匯也湧向了高盛等承銷,設計,或者推銷的美國投資品。大家知道,2007年次債危機爆發後,這些投資虧損累累,很多外匯投資資產實際上虧損已經高達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多,但是由於采用了不透明,不合理的會計原則(我們的會計原則是隻要沒有最後交易,就按照原來的價格核算,也就是在資產負債表中看不出損失,隻有到交易的時候才會把損失體現在表上,這就叫定時炸彈)。很多損失沒有計提,或者計提不全,而是更多的在會計科目上體現為持有到期的外匯投資或者可供出售的外匯投資,而不是體現在可供交易的投資上,使得損益表上沒有體現出這些外匯的投資損失,這樣一來,所注資的外匯儲備不但沒有修複中國的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反而在美國的次債危機中虧損累累。
  既然高盛這麽有實力,但是知道他底細的人估計不多,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世界曆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高盛集團是在J.Aron公司和住友銀行(現三井住友銀行)加盟之後,得以快速發展的,成為美國華爾街最著名的投資銀行。給中航油放債進行豪賭的三井住友銀行與高盛和三井物產的關係如同手足兄弟。高盛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高盛將大量的時間、精力、資金用於在華公關,像在本土一樣嫻熟玩弄起金錢與權力的“旋轉門”,主攻目標就是政府高官與國企高管。為達到破解中國許多行業和企業的股權最高的轉讓權限,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有限公司合資組建高盛高華證券公司,高盛擁有33%的股份,而高華證券則擁有其餘的67%。實際上,高華證券6個自然人出資804億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來源於高盛公司的商業貸款。通過如此巧妙的財務安排,高盛繞過“在中外合資金融機構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為33%”。在資源期貨市場精心設局與中國企業對賭,在中國遠洋、深南電、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國航等海外期貨交易所發生的損失中,均離不開高盛這隻“黑手”。通過各種灰暗的渠道入股中國企業或者利用上市增發的時機低成本獲得投資標的,然後在二級市場尋求最佳時機大量套現。20067月,高盛以每股3元的價格從西部礦業前股東東風實業公司受讓3205萬股,經過了次年的轉增和送紅股後,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猛增至1923億股。200935日,高盛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係統出售所持西部礦業公司5%的股份,取得了投資回報高達974.3%的驚人暴利。“巧合”的是,高盛大規模減持之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和A股市場雪崩的緊要關頭。

   高盛走的就是權貴路線,拉人下水,大家一起遊泳,所以我說有些人的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不一致的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我們來研究一下這10年間國際資本如何把俄羅斯打趴下的(轉自網絡):

  俄羅斯從戈爾巴喬夫時代就開始慢慢進行改革,但幾次改革都不太成功。普京上任後,為了重塑自己的形象跟權威,為了帶領俄羅斯走出低穀,普京所需要的是一個切實而高效的經濟發展計劃。
 
 那麽,俄羅斯政府最終采用了怎樣的發展計劃,這個計劃又隱含了怎樣的致命風險呢?
 
 俄羅斯的發改委,叫經濟發展局,他們當時做了一個這樣的規劃:利用高的能源價格以及低廉的國際資金成本進行俄羅斯的發展。這個聽起來很有吸引力。因為這幾年能源比如鐵礦砂、石油、農產品價格不斷上升,那麽俄羅斯出口的大宗商品是什麽?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鋼材等等。這個價格大幅上升的結果,使得俄羅斯全國誤判這是由於供需的原理而造成價格上升。但實際上這些價格基本上都是違反供需原則,而是由國際金融炒家所取得的定價權,隻是泡沫。
 
 這個誤判結果非常嚴重。國際金融炒家剛好逮著這個空子,準備算計俄羅斯一把。由於俄羅斯政府、企業都誤判是由需求過大所造成的價格上升,因此他們繼續多生產石油、天然氣,繼續出口,錢越賺越多。到了2008年底,俄羅斯所積累的美元外匯高達6000億美金。
 
 但是由於政府、企業也同時誤判這個價格會永恒上升,他們對未來寄予無限好的憧憬,認為按照這種局勢走下去的話,俄羅斯會越來越強。所以他們開始向國際銀行團借錢。借什麽錢?低廉的資金。
 
 為什麽向國際銀行團借錢?因為俄羅斯本國的資金成本非常高。200812月,美國的基準利率接近於零,而俄羅斯是13%!俄羅斯人如果12月份買車子的話,汽車貸款16%。所以俄羅斯這些企業根本就沒有興趣向本國的銀行借錢。而國際銀行團給他們的利息隻有2%、3%。
 
 但是,當銀行團借錢給俄羅斯的時候,他要求抵押。他們要求什麽做抵押呢?就用這一種有泡沫的股票做抵押,甚至俄羅斯這些企業當時還認為,這些傻冒,怎麽用這麽高市盈率的股票做抵押,你們難道不怕有風險嗎?他們哪裏知道全部上套了。
 
 他們總共借了5000億美金,低息貸款,而且基本上都是用資產或者是股票做抵押。而俄羅斯的外匯存底不過6000億美金。因為他們認為股價升值了,用這個做抵押,他們占了便宜了。
 
 結果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原油價格會從147美元一桶跌到35美元。俄羅斯這些大型企業,包括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做鋼材的歐亞集團等等,全部虧損。而股指由2000多點跌到500點。而就在這個時刻,歐美銀行團竟然同時要求俄羅斯企業還錢。
 
 怎麽還?原來這些企業就是靠著能源出口賺了大錢,現在能源價格一跌,大家都虧損了,還不起了。你甚至都不能夠賣股票去還款,跌了這麽多,股票根本不值錢了。還不了什麽結果呢?抵押品全部沒收。也就是說俄羅斯的三大銀行,加上俄羅斯大型企業,它們的抵押品也就是股票、股權,幾乎被這些外資銀行全部席卷。
 
 普京開始救助這些企業,希望把股權贖回來。那麽我就順著國際金融炒家的思路來算一筆賬,看你普京能夠拿多少錢出來贖。
 
 俄羅斯政府手中有兩個儲備基金,一個叫俄羅斯的儲備基金,總共有5萬億多一點。另外一個叫俄羅斯的福利基金,大概有3萬多億,加在一起有8萬多億盧布,等於2萬多億人民幣。這些儲備基金和福利基金有它的特定用途,比如說教育、退休、國防等等。所以我判定俄羅斯會用最大努力把這8萬多億基金拿出一部分來買回這些股權。最多拿出一半,4萬億盧布,1萬億人民幣,大概等於1400億美金。而俄羅斯這些銀行跟大型企業所借的外債是5000億美金,所以隻能贖回25%以上的股權跟資產,剩下75%贖不回來了,因為錢不夠了。
 
 2008年,俄羅斯的財政總收入是9萬億盧布,總支出好像是9.5萬億盧布,還有點小赤字。可是這個9萬億盧布是怎麽賺回來的?一定是每桶石油95美元以上才能賺回9萬億。所以2009年如果俄羅斯想通過壓縮支出、透過財政盈餘來做補貼贖回這些債券的話,他必須得有充足的財源。但油價如果在50美元以下的話,俄羅斯的財政保證是赤字,那麽俄羅斯連後續資金都沒有了,一刀給你全部斬斷。而斬斷的結果是俄羅斯永遠贖不回75%的股權。也就是說俄羅斯這幾年等於白忙了,忙到最後發現是替歐美各國而忙,忙到最後把一切拱手讓人。
   
這個就叫戰略,這個是陰謀嗎?不是,這個是陽謀,就是看中人的貪婪,美國針對我們的是陰謀嗎?也不是,是陽謀。

緊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其他命脈行業,這10年的成果就是:凡是有錢賺的行業都被政府涉足(通過行政手段或者其他手段壟斷),然後抬高價格獲取超額利潤,但是這些利潤並沒有上繳國家和體現在老百姓的福利裏麵,而是體現在這些體係內部的福利裏麵,從行業工資收入的差距就能夠看出來了,看看我們銀行、中石油中石化、鐵道係統等等裏麵的工資和隱形福利就明白了。

然後關於壟斷我舉個例子,2010年通過節能減排,把大部分水泥廠合並在了幾個大的水泥集團裏麵,造成水泥價格從200多漲到500多,這個價格不是因為供需問題造成的(正常供需平衡問題),是因為壟斷造成的。

包括我們的汽油、柴油、電信費用支出等等都是高於國外。

這個就是二次分配的問題,這10年,我們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從2003年開始一直處於下降趨勢,為何?因為我們的二次分配方案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財富向國家和權力階層集中,私營企業基本上隻能做雞肋行業。隻要某個行業有利潤,國家就會找個借口進去,比如網吧,因為網吧盈利情況比較好,國家就開始弄牌照,其實什麽管理什麽的都是借口,比如KTV歌著作權費用,這些費用收上去後給誰了?有帳目嗎?還是進了小金庫?

然後我們來看看為何1980年-2000年其實二次分配方案也是傾向於國家和權力階層的,為何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在升高,但是2003年後幸福指數卻在下降。而1980年前大家沒有說提到二次分配方案的問題。這個涉及到蛋糕的問題,就是說1980年前,蛋糕是一樣大小的,沒有增長,假如把老百姓的蛋糕多切一點出來給政府,老百姓馬上感覺到了,就會有意見。1980年後,因為勞動力釋放,生產力快速增加,造成蛋糕迅速做大,所以是在切分增加部分的蛋糕,隻是老百姓少分一點,但是老百姓的這塊還是在增加,所以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在增加。但是2003年後,不僅僅在分配增加部分的蛋糕了,連老百姓已有的蛋糕也在分配了,大量向政府和權貴集中,比如:通過房產、醫療和教育這個三座大山消耗了老百姓大部分存量資金,通過金融、石油、電信、鐵道等等壟斷行業進行盤剝,最要命的是貨幣政策出了問題,我們的貨幣發行機製從進入WTO後基本就失去了自主權,我們靠外匯占款的增加來發行貨幣,結果就是隻要我們外貿增加幅度越大,我們的外匯占款越多,另外通過上麵說的那種外匯儲備注資銀行,造成貨幣供應量幾何級數的增加,這個是最大的二次分配問題,通過通貨膨脹來消滅老百姓的資金。
  
假如我們在2001年聽了劉軍洛說的,在中國推廣——建立石油、農產品、黃金、稀缺礦藏、水資源和森林的人民幣貨幣體係,因為未來石油、農產品、黃金、稀缺礦藏、水資源和森林會上升10倍。這樣我們還能延續至少30年的快速發展。

   10年的一切,都像是一個套,讓我們欲罷不能,因為裏麵拉進去了過多的利益,這個就是戰略包圍期,這個也就是我們的對手期望我們的結果,一個失去民眾支持的和信任的社會,就像清朝外國人打進來老百姓是一種旁觀心態,這個最要命。

   同時經過這10年,美國也基本拿到了人民幣這個貨幣的定價權,通過房價、教育和醫療消耗了民間大量存量資金,基本上就消滅了我們後麵的內需,內需不起來,我們自己就沒有人民幣貨幣定價權,這個定價權就在美國。同時通過這10年人民幣以年平均17%的增發速度,讓人民幣快速泡沫化,通過控製原材料價格讓人民幣商品化,後麵就差一個做空的工具了。

   下麵我們來做個假設,因為這10年對於中國很關鍵,我們從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到了靠近4000美元。首先,一個國家什麽時候適合集權政治,什麽時候適合民主政治,然後什麽時候做政改合適,什麽時候做政改不合適。

一個國家在人均GDP2000美元之前比較適合集權政治,因為在這個之前國家需要的是快速發展,假如象印度這樣就沒法弄了,在這個之前老百姓最關心的不是選舉權,是有吃有穿有住所,看得起病上得起學。在2000美元向3000美元進軍的時候適合做政治體製改革,一個是經濟是上升期,而且這個時候一般是大部分人都是經濟發展的既得利益者,改革難度會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改革動力不強,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進行這項改革。假如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還是集權政治的話,基本已經形成強勢的權貴資本,這個時候社會的二次分配基本上向權貴資本傾斜,會出現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最危險的就是在經濟危機期間進行政改,很容易成為第二個蘇聯。但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壓力會相當大,會被迫政改,其實這個時候最合適的倒是經濟改革,進行二次分配改革,同時配合底層的一些技術性政改(比如縣級地區進行選舉,能夠有效製止基層腐敗,後麵我們該怎麽辦裏麵會具體論述)。

那我們來看中國,中國20042005年度跨入人均GDP2000美元的行列,2007年底達到人均3000美元行列,所以我前麵一直再講的,我們比較合適的是2001年開始政改,2003年開始進行產業升級,這樣做我們就能贏得後麵30年的快速發展。

但是實際情況往往是殘酷的,我們到了2007年基本就注定了現在的結果(其實2001年開始我們的貨幣發行被貿易順差綁架就注定了這個結果)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錯過了這個時間節點,大家從這幾年的形勢來看已經能夠體會到權貴資本的實力了,通過股市進行瘋狂掠奪,通過房市綁架中產階級等等,結果是富者更富貧者更貧。

在這個危機時刻,政府現在要做得就是把被逼政改變成經濟結構改革,深層次的結構性經濟改革,打掉現有的權貴資本,為後麵的政改鋪平道路。同時在基層進行一些體製改革試點。

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二次分配方案,但是有個誤區,不是說去宰殺中產階級和富人(此類富人不是權貴資本,屬於有錢但是沒有權的那種),然後來補貼窮人,假如按照這種模式,就是宰殺了中國的私營企業和創造力。要做的二次分配方案改革,應該是對於私營企業減稅,讓他們有足夠的盈利來增加員工工資,同時開放一些壟斷行業,讓民營企業能夠有更大的空間,央企的盈利補貼社保、醫保等資金,停止教育和醫療市場化(事實證明醫療和教育市場化是一個貽害千年的錯誤決定),房產市場進行整治,大力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這樣可以應對後麵房價暴跌產生的對國民經濟的大的影響),把保障性住房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每年的供應量占比)。大力縮減公務員編製,開始調研司法獨立的可行性研究(這個研究是研究怎麽做的問題,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要象我們的漲價聽證會一樣,隻研究漲多少怎麽漲,從來不聽證漲不漲)。

但是我們現在在做得正是上麵提到的誤區,電費累進製、提高汽油價格、汽車車船稅累進製等等,但是就是不盡快連續大幅度加息,不去觸動金融集團、房產集團等這些權貴資本的利益。

另外盧麒元提到的稅改的問題,他最大的難度就在前提是收入與財產的公開與透明,這個全部食利階層都會抵製。現在先大幅度連續加息保障小老百姓的錢不被剪羊毛還是能夠做到的。

   下麵是一個專門研究人均GDP不同階段的狀況的論文: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不久前公布的2006年國民經濟統計數字,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實現26847.05億美元,人均GDP首次超過了2000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中國經濟發展正式進入了人均GDP20003000美元的關鍵時期。那麽,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究竟意味著什麽呢?

  從起飛階段到加速發展階段

  中國2005年的人均GDP1703美元,2006年達到了2042美元,增長了將近20%。在“金磚四國”中,俄羅斯去年的人均GDP5129美元,比上年增長了8%;印度為723美元,增長11%;巴西為3300美元,比上年減少了0.3%。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仍然是盧森堡,超過了7萬美元。

  如果說GDP反映的是國家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麽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國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從各國的經驗來看,當一個社會的人均GDP處於10003000美元的時候,正是這個社會的經濟變化最劇烈的時期。

  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後,人們對經濟前景將普遍看好,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加,投資將會保持良好的態勢。經濟將從人均GDP2000美元以下的經濟起飛階段邁入2000-10000美元的加速發展階段。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在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後,其經濟往往都能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而且持續時間較長。例如韓國在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後,其經濟保持了11年的高增長,平均增長率高達8.8%。

  此外,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2000美元,再從2000美元到3000美元,所用的時間在逐漸縮短。例如,實現前一個階段德國用了9年,而後一個階段隻用了6年,日本則分別用了6年和3年。而中國人均GDP1000美元增長到2000美元僅僅用了3年時間。

  對代表資產和財富的商品需求快速增長

  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麽呢?Shopping Mall(大型購物中心)這種商業形式就是在美國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後才出現的。因為這種大型購物中心的背後,必須有龐大的資金流、物流、人流和巨大的能耗,投資額是驚人的,動輒數億數十億,而支撐它的正是人們的消費能力。因此可以說,這一階段意味著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大提高,消費結構也會變化。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康平認為,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居民對汽車和住宅這類代表著資產和財富的商品需求快速增長。從國際上看,人均GDP3000-5000美元水平時,轎車的千人擁有量達到100輛左右,並一直呈上升趨勢。人均GDP800-8000美元時期,也是房地產起飛和快速發展時期,並將延續到人均GDP13000美元的水平才會出現下降。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蘊詩認為,居民對服務業的需求將大幅增加,例如,舒適型旅遊經濟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富裕起來的居民投資需求也會加大,金融資產迅速膨脹,帶動銀行投資業的快速發展。

  發展中積累的問題容易爆發

  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在以前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所暫時掩蓋的一些問題也會爆發出來。例如,泰國在1985年—1995年保持了近10年的快速增長,年均增長水平高達8%,並在1993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但此後,泰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特點:工資增長,消費增加,基礎設施投入過大,股市、房地產市場迅速加溫,銀行降低了信用卡申辦門檻,發卡量成倍增長等等。金融市場發展速度遠遠超過體製、監管的完善速度,一些行業泡沫化嚴重。到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泰國的人均GDP迅速倒退,直到2001年才勉強接近2000美元,去年剛剛超過3000美元。也就是說,泰國從人均GDP2000美元增長到3000美元,足足用了14年的時間。

  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在這一階段可能還會出現特殊的矛盾和問題,例如貧富差距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有可能扼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能力。武康平認為,由於人均GDP2000美元屬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初期,社會的收入差距變大也是這一階段必然會出現的現象。隻有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才可以說是大麵積實現小康,到人均8000美元的時候,貧富差距問題才會有所緩解。

  給方方麵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武康平認為,這一發展階段裏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給社會的方方麵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企業和個人對經濟環境的要求更高,社會將進入信用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需要更加講究市場規則,講究信用。在社會經濟剛剛開始發展的時期,會出現貪汙腐敗等現象。等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要靠建立規則,依靠法製來維持經濟的良好運轉。

  經濟發展到人均GDP2000美元這一階段,如果想要繼續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還需要政府轉變角色,成為服務型政府。武康平說,目前,政府的管理主要是設置各種各樣的門檻,而不是管理企業進入市場後應該怎麽做,管理重點不太合適。政府在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隨著經濟發展進入這一階段要變成充分發揮市場,放寬準入製度,加強市場管理的方式。

  此外,在這個發展階段,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含量也是個重要課題。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的是外國資本的投入,大量產品都以創匯為目的而出口。用產品換來的外匯隻是一張紙,它的價值到底是多少很不確定。外國人有可能通過對自己的貨幣進行貶值,將中國人辛苦賺來的外匯變得一文不值。所以,增加政府和居民實際的可支配收入是關鍵。

  人均GDP的含義有很多種,應客觀看待

  人均GDP2000美元的含義對於各國來說差異也非常大,即要看人均GDP2000美元是“汙染的2000美元”,還是“清潔的2000美元”。從中國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人均GDP2000美元中所含能源和環境成本太高。降低單位GDP的能耗,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減少那些高能耗、高汙染的生產企業,多發展環保和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是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如果人均GDP2000美元包含更多服務業的產出,對能源的消耗是節約型的、環保型的,那麽即使人均GDP隻有2000美元,無形中等於將人均GDP提高了。

  毛蘊詩同時強調,人均GDP2000美元隻是一個平均數字,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它。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隻有大多數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這個程度,才能說中國經濟進入了全麵小康的階段。

6.3 2010年的戰略合圍期

  

   2010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大發展的一年,也是美國獲得低風險做空人民幣機製的一年。這個就是戰略的勝利。

   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是戰略思維之間的對抗,不是戰術思維之間的對抗,假如我們用戰術思維去和別人的戰略思維去對抗,很有可能你短期的對衝思維是正確的,但是長期宏觀來說被做成了超級對手盤。

我們來分析一下美國這20年對中國經濟的戰略目標是什麽,他的戰略目標就是獲得人民幣最終定價權,因為一旦他獲得了人民幣定價權,另外他再通過這20年把人民幣商品化,然後象炒高房地產一樣把這個商品炒高,造成人民幣幣值的泡沫,一旦他獲得人民幣定價權後就是在泡沫高峰期快速做空,讓人民幣出現對內對外的劇烈貶值。前車之鑒就是蘇聯的盧布,1990年到19944年時間從蘇聯到俄羅斯盧布貶值了5千多倍,不就等於成了廢紙了嗎。當時蘇聯在軍事實力依舊保存的情況下被挖空和分裂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我們人民幣幣值的情況,我們經濟總量是美國的1/3,我們的m2(貨幣供應量)是美國的1.2倍,我們的貨幣發行增量速度是美國的2倍多,美國是全球貨幣,我們是國內貨幣,這個是現狀,證明美國已經達到了讓人民幣幣值泡沫化的戰略目的。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人民幣是否已經被商品化,人民幣現在的國際信用支撐是什麽?2.8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其中大部分已經失去流動性,中國的低端製造業,現在這個優勢基本已經慢慢消失(人工成本的增加、資源和環境負擔的不可持續性、製度的缺失造成的隱形成本越來越高、因為沒有資源定價權和最終產品的定價權造成的中間成本的無限壓縮等等)。我們再來看看人民幣幣值和哪些東西掛鉤:中國的房價、國際原材料等大宗價格、中國對於美國的貿易順差等等。了解了這樣就知道了我們的人民幣是否已經商品化?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人民幣的定價權美國是否已經基本拿到,美國可以通過控製熱錢和國內安插的內線調整宏觀政策來控製房價(這個是真的控製,不是空調),美國可以控製原材料價格(包括石油、鐵礦石、糧食等等中國急需的資源品種價格),美國可以控製中國的貿易順差情況(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美國對中國進行大規模貿易製裁的話中國基本就要變成逆差國了),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美國已經基本掌握了人民幣的定價權。

現在還差一個什麽?就是安全的絕對的做空人民幣的機製,而我們的人民幣國際化正好提供了這個機製,對方在國際上麵有了人民幣現貨和做空機製,可以在國際上麵直接做空人民幣匯率(在中國國內做空的話隻要我們宣布強製結匯和外匯絕對管製就可以化解)。

這個才是戰略,國家和國家之間最核心的就是貨幣,我們在人民幣還沒有足夠的準備和人才的情況下就進入國際化,就等於我們還不懂股市就進入股市的結果一樣,大家都明白的,散戶被莊家吃掉。想想歐盟的歐元奮鬥了靠近20年,依然不是美國的對手,再來看看歐盟宏觀經濟方麵的人才比我們多多了。

我看了看我們國家的經濟方麵的政策和措施就知道這些人的水平了,要麽是真傻要麽是假傻,還都站在對衝基金的角度去操作主權資本,站在對衝基金的角度去思考主權貨幣問題。

我們現在很多思路都按照美國的經濟學說去操作,大家看到美國讓其他國家去學習他們的核彈技術、隱形飛機技術和航天航空技術了嗎?但是美國可以讓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去他們那邊跟他們選出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學習他們最核心的經濟理論,但是奇怪的是他們基本不用這個理論,這些獲獎者也從來進不了美國的核心經濟決策層,基本都是在大學做學問。美國的根基是科技和農業,美國的矛是軍事和金融,他唯獨金融這塊是大家都可以去學習的,是否很奇怪。

然後我們來看看美國對於俄羅斯輸出的休克療法,盧布4年內貶值5000多倍,來看看美國教日本的利率平價理論和羅斯福新政的基礎建設拉動內需,讓日本衰退了20年,另外現在債務核彈隨時要爆炸,美國教給中國的也是這些:什麽基礎建設拉動內需、什麽GDP優先、房產拉動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從西方學成回國後在中國製定經濟政策的人的傑作。

所以我們國家層麵要從戰略上思考問題,考慮的是後麵30年的事情,不要看著眼前,鼠目寸光。

不過我有點懷疑是什麽,不知道他們是真傻還是假傻。

我們有可能故意在被做成一個超級對手盤,因為有些人的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矛盾的,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了國家利益。

這個就是美國2010年的戰略要求,他們已經達到了:獲得做空人民幣機製。

我們來看看人民幣國際化事件:

18000多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

2、跨境貿易結算

3、國際貸款市場

4、國外債券的發行

5、外匯境外留存(和人民幣國際化稍微有點關聯)

等等這些都會倒逼中國開放資本項目的管製,把我們的軟肋完全無保留的暴露在對手麵前。

2010是人民幣國際化元年,也是對手獲得做空人民幣機製的元年。看看阿根廷吧,看看巴西吧,然後看看泰國吧,這麽多前車之鑒,貨幣定價權被掠奪後,本幣匯率上升後接著暴跌,經濟失血,一片哀鴻。

波羅的海數據(BDI,可以反應全球原材料需求,或者全球整體的工業需求)

人民幣兌美元數據

NDF(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匯率數據)

美元指數日線:

港幣匯率日線:

原油期貨日線:

黃金期貨日線:

2010年完成的針對中國設計的大宗和流動性陷阱:

1、美國國債:美國可以通過控製國債價格來調解我們手上美國長期國債的變現收益。

2、兩房債券:通過兩房退市(股市)來達到了讓我們的4000多億美元債券失去流動性。

3、黃金現貨和期貨和對賭:通過各種方法忽悠我們的個人、老板、企業、政府和主權基金配置黃金實物和期貨,並且參與對賭,另外我們的金融機構也有很多表外衍生品投資的是黃金盤,後果是可怕的,影響是巨大的。

4、糧食期貨和供應:通過控製供應來達到控製價格,影響我們的糧食安全,輸出轉基因糧食,這樣我們世世代代就要受控於美國,因為轉基因糧食我們沒有種子技術,而且種植了轉基因糧食的土地幾年內無法改種原來的非轉基因作物,他會改變土壤結構。

5、原油期貨和供應:雖然中東原油成本隻有10美元一桶左右,並且實際是供大於求,但是美國通過資本控製,讓中國在成長中付出慘痛代價。

6、NDF:通過NDF引導熱錢的進出,進而影響中國的實際匯率。

7、歐元的債券:通過引導中國配置後麵要暴跌的歐元區債券和資產來達到消滅我們流動性的目的。

8、日元的債券:和第7條情況一樣。

9、人民幣和其他國家的貨幣互換:通過8000多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可以在海外做一個很強大的人民幣匯率的控製盤。

10、中國房市的最後一波成交量和價格的推高:通過2010年整體的成交量和價格的上升,達到風險轉嫁銀行的目的,最後房價崩盤的結果就是銀行崩盤。

11、中國股市對於民間資本的消耗:通過和權貴資本勾結,在股市裏麵洗劫民間資本,消滅我們的內需和內生再生實力。

2010年完成的針對中國國內的文化、經濟和政治的陷阱:

1、政府的信用問題:以CPI數據的造假為典型代表,讓政府的公信力基本喪失,現在是隻要政府辟謠的都認為是真的,隻要政府否認的都認為是真的。

2、拆遷問題:拆遷問題不在於拆遷本身對於個別老百姓的傷害,在於他把政府放到了人民的對立麵,這個將是致命的。

3、控製大部分名人和媒體:國外勢力通過控製國內名人和媒體,對國內的主流民意和思想進行引導,引導向拜金主義、色情主義等等,壓製我們民族原有的文化和價值觀。

4、對於利益集團的滲透:我們國內的利益集團已經不僅僅是國內的了,他們和外資已經聯合,外資通過在國外的力量幫助他們個人洗錢和身份的轉移,同時通過賄賂手段來要挾這些權貴,他們已經達到利益的共同體,他們的利益來源就是老百姓。

5、通過操縱國外的輿論和國內的輿論達到影響國內政局的目的。

6、通過拉高通脹來逼迫增加工資,達到削弱我們低端製造業的競爭力。而增加工資對於通脹又是一個正反饋。

7、誤導、壓製和阻止我們通過貨幣手段來壓製通脹,大力支持權貴資本阻止大幅度連續加息,將會造成後麵的通脹失控。

8、通過3個航母編隊來壓製我們的軍事戰略空間。

9、通過挑動黃海、南海、日本海、緬甸、印度、阿富汗、朝鮮等周邊國家和海域的不穩定因素,製約我們的戰略空間。

10、通過資助疆獨和臧獨來分裂我們的領土。

11、通過輸入韓國和日本的陽痿文化來消滅我們民族的戰鬥力。

12、通過輸入美國的價值觀來壓製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其實諾貝爾最不靠譜的獎就是和平獎和經濟學獎)。

   他們在2010年完成了他們另外一個使命:通過合夥的利益集團來惡化民生來達到政府和老百姓的對立,通過合夥的利益集團製造虛假的數據來惡化政府的信用,通過控製輿論來引導老百姓的價值觀。

   所以我們20112012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擊利益集團以及背後的國外勢力,打擊他們對於國內的控製和滲透,阻止他們把我們引導向另外一個深淵,一個前蘇聯走過的10年深淵,一個被分裂被經濟殖民的現在俄羅斯的無奈。

6.4 2011年的戰略決戰期

   2011的結果將是,一個地方貨幣和一個全球貨幣的決鬥,一個高速通脹的國家和一個低速通脹國家之間的決鬥,是一個戰勝國對於戰敗國的儀式,我們能夠決定的是我們波動的烈度,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內因決定結果,外因決定烈度,我們要認識我們的現狀,我們政府要認識到他們所處的現狀,我們不是完全沒有空間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減少烈度,為3年後能夠重新起航遠洋打下基礎。

   為何我說我們麵臨的形勢嚴峻,因為從全球的產業布局全球的各自定位和現狀來看基本可以做出以上推斷。我們研究宏觀經濟,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局限在當前,對於短期的趨勢的判斷要有足夠的平層數據和用博弈的心態抓住主要矛盾。

   從長期宏觀來看,就是從貨幣角度考慮問題,包括貨幣的供應量、貨幣的供應量增速,貨幣和資產的匹配,貨幣的估值。

   人民幣的M2(貨幣供應量)是美國的1.2倍多,經濟總量是人家的1/3,另外我們的貨幣供應量增速是人家的2倍多(就是印錢速度),這個是根本。

1、為何美國要在2011動手

   另外有人問我為何美國必須在2011年開始有動作,首先我要說一點就是美國經濟並沒有複蘇,後麵全球會經曆一次大蕭條,美國是蕭條中的稍微好點的,所以假如有人說美國經濟複蘇了,那是不懂宏觀經濟。其實我前麵文章裏麵都講過的,建議多看前麵的文章,這邊再描述一下。

1)美國的08年經濟危機產生的次級按揭製造的有毒資產到哪裏去了?一部分,可能是很小的一部分,被當作投資者的虧損衝銷掉了。但是,仍然有天量的有毒資產沒有衝銷。美國的政策並沒有填上有毒資產和資產負債表的窟窿,美國政府一方麵通過修改會計方法對商業銀行中存在的“有毒資產”進行了暫時延後處理,一方麵開動印鈔機,動用萬億美元買入了大量銀行中遺留的“有毒”貸款和證券。而按照當時的很多有毒資產延後2年(修改的會計方法)的方法,算下來2011年基本就要到帳麵上來了。

2)看美國各州的財政狀況(我在1211號和1212號的兩篇博文裏麵講到美國很多州的財政狀況,其實是很糟的),這個是前幾天的新聞:http://news.hexun.com/2010-12-27/126427594.html

3)看美國的一些財政數據:這些數據看出來美國的財政狀況和還債壓力。

美國國債未來3年到期還款的金額:
2010
1082億美元
2011
8250億美元
2012
1.21萬億美元
 

2011財年美國政府預算概況如下:
單位:10億美元
                    2009     2010      2011
歲入             2,105     2,165      2,567

歲出             3,518     3,721      3,834
短絀            -1,413    -1,556      -1,267
GDP%           9.9%    10.6%      8.3%
需借金額          1,742     1,753      1,201
--------------------------------------------------------------------
國債累計金額     11,876    13,787     15,144
GDP%                  83.4%    94.3%      99%
-
各國政府賬戶    4,331     4,489      4,646
-
公開市場            7,545     9,298     10,498
利息支出                  187        188          251
GDP%                  1.3%     1.3%      1.6%
-------------------------------------------------------------------
部會預算
國防部            650.1     683.7      719.2
其它部會           354.1     392.1      386.4
從白宮預算委員會網站上下載的這份2011財年預算來看,11年美國歲入大幅成長18.6%,歲出成長3%,歲入主要成長來源是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財政赤字從10年的1.556萬億元降低至1.267萬億元,從這張預算表的確看不出來20118250億美元的到期還本的資金來源;值得注意的是,因為08~09年趁低利率大發債,讓國債結構優化,09~11年淨利息支出占GDP比重降至1.3~1.6%,然而到2020年利息支出將大幅攀升,到2020年將增加至8400億美元,占年度預算將從10年的5.1%大幅提高至14.7% 

2、美國將如何達到他們的2011的決戰戰略目標。

2011年美國麵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麽?我們來看美國的財政狀況,其實是在迅速惡化,但是惡化會催生改革,也就是減赤計劃,畢竟他是全球唯一的帝國,外來因素他是可控的,所以美國的問題主要是內因,就是財政狀況和債務狀況,這些問題不是說1個月前暴露出來,美指暴跌一下,現在唱多幾次問題就解決了,也不是說現在削減一點軍事開支就解決了,那個4萬億美元的減赤計劃才是根本,我們研究90年代的克林頓時代的政策,然後和現在對比,就明白了。其他都是浮雲,隻有這個4萬億美元的減赤計劃才是根本,這個是美國後麵的發動機。然後看美國的債務還本付息壓力,這個是美國的腫瘤,是腫瘤就要切除,這個沒有切除之前經濟是無法全麵複蘇的,一個背著沉重債務負擔和還本付息壓力的企業或者國家是沒法全麵複蘇的,所以這個腫瘤切除了才能說他開始全麵複蘇,我們要了解帝國的運作模式和後麵的根本。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另外幾個經濟體的情況。

歐盟的問題就是內因和外因結合的結果,內因就是貨幣的統一和財政的不統一(前麵有一章節已經寫了)。外因就是美國對於歐元的打擊,包括在希臘埋的定時炸彈等等。歐盟的內因決定這個貨幣後麵5年是一個跌的趨勢,外因隻是一個助推過程。

中國也是內因和外因結合的結果,內因就是製度問題和二次分配問題,體現出來的就是權貴資本的肆無忌憚。外因就是國外資本對於國內的大量滲透,包括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等大部分領域。內因決定了後麵的形勢,我們比歐盟嚴重的在於我們內因和外因勾結情況比較嚴重,他們的勾結嚴重惡化了民生,通過各種手段把政府和老百姓分化,變成了對立體係,成功消滅了我們的內需。

日本、俄羅斯、阿根廷和巴西的情況前麵已經描述過了。

這個是在2011年初的時候全球主要經濟體麵臨的問題。美國為了達到他們解決財政問題和債務重置的問題,在2011必須走的一條路就是收縮財政和壓低中長期債券逼迫持有國在二級市場低價賣出。

2011年我們將麵臨的問題將是一個全方位的立體打擊,我們的抗打擊能力如何?

我從以下幾個方麵綜合來描述一下:

1、我們自己是否已經喪失人民幣這個貨幣定價權。

2、我們老百姓和政府是否一條心。

3、我們的糧庫存量如何。

4、我們是否還有信仰。

5、我們房價泡沫破裂後銀行是否會技術破產。

6、我們國際上是否還有朋友能夠雪中送炭,還是大家落井下石。

   通過這些問題的簡單回答我們就知道我們的抗打擊能力。

   假如我們喪失抗打擊能力,我們將麵臨以下境況:

   1、人民幣繼續被迫升值

   2、熱錢進來拉高通脹

   3、通脹失控被迫大幅度連續加息

   4、美國公布減赤計劃,美指進入全麵拉升階段,全球進入大通縮,類似克林頓執政時代,通縮縮死了東南亞、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經濟體。

   5、熱錢大量逃離大中華經濟體

   6、中國的貨幣發行機製碰到前所未有的問題,進入結構性滯脹,原來被低估的維持高位甚至繼續暴漲,原來高估的品種暴跌,經濟停滯,老百姓收入先增高後下跌,貨幣政策無從下手。

   7、在大量的兌現美元下,同時需要外匯買糧食和石油等高價物資,中國的外匯頭寸緊缺,低價賣流動性不強的外匯資產(包括美元國債等)。

   8、美國完成債務重置,從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中國從債權國變成債務國(低價賣國債,高價買糧食和石油)。

   9、其他經濟體境況也很差,美國稍微好點,在債務重置結束後美國經濟開始慢慢進入真正複蘇。

 

 



第七章         我們該怎麽辦

    中國的大部分研究機構都陷在局部的視野裏麵,沒有全局觀和宏觀長遠的戰略分析,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很容易被對手做成宏觀戰略對手盤,損失慘重。  

    我們國家的政策製訂者缺少宏觀長期的規劃,都是在看眼前,這個是最要命的,很多東西還站在商品經濟的角度考慮,我們還沒有站在資本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做很容易上當成為對手盤,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後麵中國是一個大問題再加上結構性問題,就是結構性通脹和結構性通縮,問題會比較複雜,不是說一個貨幣政策就能解決,必須針對不同結構問題進行結構性操作,後麵假如出現大宗暴跌,但是糧食和食用油和豬肉和石油暴漲,怎麽辦?這個不是說收緊銀根和放鬆銀根能夠解決的,現在是一個資本型社會,所以不能簡單用單一的某種手段來解決,必須有一個全局觀和曆史觀,有了曆史觀能夠理解宏觀長遠的戰略,有了全局觀能夠知道我們準確的位置和麵臨的問題。後麵我們必須從貨幣政策上麵向基礎底層老百姓傾斜,向農業傾斜向農民傾斜。

   關於日本的問題,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和日本當初的情況差異很大不管內因還是外因,都有很大差異,日本當初已經實現全民富裕,我們貧富差距很大,他們在完成國強之後完成了民富,我們國強之後是民窮,另外日本是美國的盟友,我們是美國的潛在敵人,日本當初已經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有很好的中高端製造業,我們還處於低端製造業。這些差異決定了整體的環境不一樣,所以貨幣政策和很多東西是不一樣的,另外當初日本中了美國的計,用了利率評價理論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結果飲鴆止渴,衰退了20年。

   另外提到的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個陷阱,我們現在連國際上麵能夠真正去運作的人都沒有,怎麽去打仗,國際化就是打仗,歐盟有這麽多人才,都被美國打趴下了。

   其實我們的問題說到根上麵就是製度問題和二次分配嚴重出現向權貴資本和政府傾斜的問題。

   中國怎麽辦:在這中華民族危機的時刻,我們要:首先就是盡快打掉權貴資本集團,普京上台後逮捕能源老大就是給俄羅斯國內的權貴資本一下重擊;其次是趕緊做二次分配方案改革,向農民向底層百姓傾斜,這樣我們的內需才能起來;其他就是:趕緊做的是第一產業(特別是糧食)流通和銷售環節國有化,國家直接接管4大國有銀行和外管局,嚴查地下錢莊(抓一個槍斃一個),盡快刺破房地產泡沫,緊縮經濟,更改我們的貨幣發行機製,抓貪官(需要盡快槍斃一批,以安撫民心),建立垂直的監管體係(類似香港的廉政公署),縮減公務員編製等等措施,要強而有力。同時盡快開始做底層的政治體製改革,千萬不能象蘇聯一樣從上往下,這樣國家會被分裂的。

   現在腐敗問題是一個直接影響穩定的問題,已經不是經濟問題,是政治問題了,我們現有的反腐敗體係已經基本失效,這套體係已經成為地方一把手打擊異己的工具,因為公檢法和紀委的一把手是地方一把手直接或者間接任命或者提供經費的,而大部分有權的地方官員基本屁股都不幹淨,那抓誰不抓誰,就是誰說了算?結果就明白了。所以要根治地方的腐敗問題,要從體製上麵來約束,一個是建立垂直的類似香港廉政公署的機構,人員直接中央任命,經費中央撥款。同時地方(可以先從縣一級開始)一把手可以開始民選的試點,一把手的位置誰給他,他向誰負責,這個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我們現在所有的改革,都要注意一點,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國外勢力插手,他們插手的結果就是我們不僅僅被經濟殖民,還會被政治殖民,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這個民族萬劫不複的境地。

   我們要走屬於我們自己的路,宏觀上麵一步一步來,戰術上麵可以下猛藥,極左極右都會削弱我們國家的實力和老百姓的利益。


第八章         我的宏觀經濟學習曆程和心得

   我把自己學習宏觀經濟的曆程分成幾個階段:

1、從開始喜歡軍事、天文地理和科技雜誌開始到2004年(我從初中開始喜歡看這些雜誌),這段時間屬於前期的積累期,使得自己的知識麵比較寬闊。

2、2004年到2008年,從銷售、銷售管理這塊,由於接觸的人很多,管理比較規範化,學到了如何看人、如何看待事物,另外對於這個社會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在此非常感謝我原來的老板(Adam),他給我的指導將是我終生的財富。

3、2008年到20106月份,從炒股開始發覺需要研究宏觀經濟,從研究宏觀經濟開始了解到劉軍洛的知識,然後通過真看不懂的解釋理解了劉軍洛的宏觀思維。這個階段以看別人的博客和書為主。

4、20106月到現在,自從開始寫心得,到後麵開始寫博客後發覺自己的水平突飛猛進,原因是什麽?我打個比方,高中時我數學、物理和化學比較好,數學拿過全國數學聯賽2等獎,但是僅僅局限在學得不錯,後來因為幫助一位同學,所以開始幫他寫學習提綱,花了1個月寫好的3門功課的提綱後,發覺自己的水平已經站在老師的立場上麵考慮問題了,考慮如何出題目了。這個道理說明一點,光看是不能讓自己的思維有深刻的認識的,要把自己的高度放高,要學著去教別人,你的水平就會突飛猛進。我現在再回頭看我68月份寫的東西,發覺比較幼稚,因為我已經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考慮問題了。這個階段基本上慢慢開始不看別人的博客,而更多關注數據和信息來源。

   以上是我學習的曆程,下麵是我的學習心得:

   我們很多人喜歡看博客,看文章,往往隻看觀點不看思路和對方的數據,這個是個錯誤的方法。

會帶來幾個問題:

  1、容易被洗腦

  2、容易漏掉重要的內容

  3、自己永遠沒有思路和觀點

      為何說容易漏掉重要的內容,比如說我原來看海寧的博客,看到他寫的豬肉的分析文章,我看了他裏麵圖片,通過圖片裏麵的網址找到了他的數據來源,根據這些數據來源和我其他的信息支撐能夠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所以寫了後麵的一篇關於國內豬肉問題的分析(應該還算比較專業)。

      為何我一直說要多看思路少看結論,看結論是不用動腦子的,但是結論永遠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


第九章         網友問題的解答

9.1 房價問題

為何說房價肯定要跌(從貨幣角度深層次分析):

   從分配的角度分析,股市和房市都是屬於二次分配問題,就是中產階級和普通老百姓的錢向有資源的群體集中。從貨幣的角度分析,其實不管房價漲跌不管股市漲跌,M2並沒有變,變的隻是社會資產估值,這個會影響到M2和社會總資產估值的比例,因為按照現在這種估值模式,感覺m2的比例並不高,所以貨幣貶值不厲害,假如這會總資產估值突然暴跌,然後對應的還是原來的天量的M2,就會形成貨幣的瘋狂貶值。就是我博文中描述的那個村莊的故事一樣的道理

貨幣的發行多少其實是和社會的總資產相對應,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就是泡沫和通脹問題,泡沫的本質是社會商品總資產的過度評估。這個就是從基礎原理性上麵來解釋什麽是泡沫以及泡沫對應的關係

但是很多人會說既然這樣是否房價也會因為通脹因素而不跌甚至上漲,以上是一個平均模型(包含了所有東西的價格),但是被高估的都要下跌,被低估的都要上漲,這個就是物價平價理論,下麵這個小村莊的模型比較容易解釋(前麵博文中寫的):

下麵打比方的村子是一個縮小模型,把很多其他因素忽略了,隻是為了說明貨幣發行速度和資產價格之間的關係。

我們如何去理解貨幣,打個比方,一個村莊,裏麵所有的資產正好配合原來發行的1000圓現金(這個作為初始值,流動性需求暫且不考慮),假如一年後資產增加了500圓(按照初始的購買力計算),但是這1年增發了2000圓貨幣,結果是什麽?就是現在有了3000圓貨幣,但是購買力隻有原來的1500圓的資產存在,也就是說所有的物價漲了一倍才能平衡。這個是平均水平,但是有時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大米和菜沒有怎麽漲,但是這1年裏麵村子裏的房子漲到5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房子原來在1500圓購買力的情況下占比是20%(價值300圓),房子一年漲到5倍,也就是占用了現在1500×20%×51500圓的現在貨幣購買力,剩下的80%的資產是從1200圓漲到1500圓(通貨膨脹率是25%)。

然後我們來看,房子通貨膨脹率是400%,經濟占比從20%上升到50%,其他物資通貨膨脹率是25%(經濟占比從80%下降到50%),做個就是結構性失衡,然後看通脹率,假如房子在CPI中隻占比10%不到,其他的占比90%,也就是他的漲價因素被人為縮小了,這個時候因為他對於經濟總量占比已經到50%了,所以他在CPI中的權重應該相應增加(實際沒有增加權重,是在掩蓋貨幣問題),這個就是一個數字遊戲,嘻嘻。

所以很多人認為結構性失衡會繼續下去,那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問題,再下一年,房子要保持同樣的漲幅的話貨幣投放量是多少?假如到再下一年房子要保持5倍的漲幅,按照其他物資通貨膨脹率不變的話,需要繼續投放:1500×51500×1.25-3000=6357,也就是說貨幣投放量需要上一年的3倍多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高中時是否學過拋物線或者漸近線,用高中的漸近線最容易理解,這個就叫邊際效應,越向後需要幾何級數增加的貨幣才能同樣拉動我們的房價,09年我們花4萬億就能把經濟搞熱,但是到2011年我們可能花10萬億都拉不起來了。很多人說我們的房價不會跌,我們的房價能夠漲到天上去?

沒有人能夠改變經濟規律,也沒有任何政府能夠改變經濟規律,隻能延後,延後的結果就是爆發得更厲害。

然後再深入一點理解,就是資產價格結構性失衡,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的貨幣出了問題,就像上麵那個村莊的情況就是一個縮影,當我們的資產價格出現結構性失衡,一部分資產被高估,一部分資產被低估(漲價幅度低於貨幣發行增幅),整體貨幣發行速度太快,為了防止出現整體通貨膨脹失控,就把貨幣引導向CPI權重小並且蓄水量大的一塊(比如房價),但是這個是有邊際效應的,當貨幣發行速度達到極致(比如09年的貨幣和貸款增幅嚇死人),然後原來低通脹物品開始進入快速上漲階段,基本也就意味著資產價格結構性失衡到頭了,資產價格重置一般會滯後12年。

就像上麵的小村莊一樣,裏麵的房子不會一直保持這種漲幅,其他物品也不能一直處於低通貨膨脹水平(相對貨幣發行速度),最終的結果就是被高估的資產會超跌(最終價格會低於貨幣增發速度帶來的最終平均價格),被低估的資產會超漲(最終價格會高於貨幣增發速度帶來的最終平均價格)。

我們還是來看上麵那個小村莊的故事,假如到第四年,村子裏麵的房價撐不住了,我們來看看,貨幣發行量是9357,按照初始購買力來算資產是1500圓人民幣(包含500圓的勞動創造的資產增加),這樣算一下平均應該漲到了6.2倍左右,但是房價漲到了25倍,權重從20%變到80%,按照價格平價理論,房價應該跌到總量為300×6.21860以下,也就是要跌75%以上,這些貨幣會釋放到其他資產,其他資產要漲4倍以上。

以上為一個簡化模型的簡單計算,隻是為了說明問題,放到一個國家的話,會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二次分配問題、財富集中的問題、財富外流的問題、勞動創造的物資增長的因素、進出口的因素等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山水安妮 回複 悄悄話 很多東西我都不懂, 但是您的文章可讀性很強,拜讀了。 多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