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內討論稿是不帶任何色彩和傾向性的,比較客觀的分析,這個是保證組內能夠獲得各種思維模式和進行自我修正的前提(因為假如組內是一個傾向性,結果就會變成線性思維,無法自我糾錯)
加息和提準間的政策選擇
08年金融危機後,政府出台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啟動了大量政府融資平台項目並且導致了房地產市場投資的火爆。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必須要不斷注入增量資金進行支撐,否則就可能出現融資平台資金鏈斷裂和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風險。(這個就是飲鴆止渴)
09年以來,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顯著加快,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為47.51萬億,2009年為60.62萬億,而到2010年末則達到了72.58萬億,2年間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了近53%。過量的超發貨幣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而當前央行應對通脹的政策手段不外乎數量型工具(存款準備金)、價格型工具(存貸利率)和公開市場的資金投放及回籠。自2010年1月首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今,央行總共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2次,最近一次上調存準後,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創紀錄的21.5%,而去年至今央行總共加息5次,且每次均為0.25%,可見在兩種政策工具之間,央行選擇了數量控製。
在提準和加息政策間的相機抉擇,其背後的邏輯在於,加息通過提高借款方的負債成本來抑製借款需求,而提準則是通過凍結流動性進而減少存款派生來控製總的貨幣供應量。選擇提準而非加息,實際上是通過犧牲非國有部門經濟體和儲戶的利益,來補貼國有部門:頻繁提升的存款準備金率凍結了銀行大量資金,使得原本並不寬裕的信貸規模進一步偏向國有部門,而非國有部門想從正規金融機構借貸比以前更加困難,這直接導致了非正規渠道資金融通市場的火爆和民間拆借利率的大幅飆升,非國有部門和中小企業的資金環境在不斷惡化;同時,較低的存款利率和不斷高漲的通貨膨脹水平,使得整個金融體係長期處於負利率狀態下,7月份加息後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息為3.50%,而之後公布的6月CPI同比漲幅高達6.4%,按照謝國忠所言,當前中國家庭在銀行的存款達33萬億元,若以實際利率-3%計,家庭部門實際上向債務人,也就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補貼超過1萬億元。
另一方麵,國有部門的信貸成本雖然受整體緊縮政策的影響略有上升,但與真實的市場利率水平相比要低得多。實際上,央行並沒有停止通過“印鈔”對體製內經濟進行支持。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雖然央行連續6次調高準備金,累計凍結資金約2.2萬億元,但同時在公開市場又淨投放了1.5萬億元,如果考慮到外匯占款的增加,則今年上半年的貨幣淨頭寸實際上增加了8000億元。
那麽,在提高存準的政策使用接近上限的情況下,下半年央行是否會更多的轉向適用利率工具呢?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前幾次加息的情況,自2010年10月第一次加息以來,前後共5次加息將一年期基礎利率從2.25%提高到了3.5%,而同期的CPI同比增幅從4.4%一路上升至6.4%,可以說,上半年的加息力度和決心是不夠的,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麵的抑製通脹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情況是,上半年屢次出現的央票一二級市場利率倒掛現象。央票二級市場的利率低於一級市場,金融機構申購的積極性下降,就會導致央票發行量大幅萎縮,使其喪失在公開市場淨回籠的功能。在新增外匯占款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除了依靠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進行對衝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進行貨幣回籠也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手段,因此,如果要恢複央票的回籠資金功能,就必須上調發行利率。而央票的發行利率與同期的存款利率水平相聯係,央票發行利率的上行,就會釋放出將要加息的市場信號。實際上,就是央票利率的倒掛在倒逼央行加息,加息是為了理順利率價格傳導機製。
因此說,之前的幾次加息都沒有超出市場預期,由於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多重取向,既要防通脹,又要保增長,所以雖然CPI不斷走高、上半年蔬菜、豬肉等價格輪番暴漲,但是央行並沒有顯現出通過不斷提高利率水平來強力打壓通貨膨脹的政策意圖。總體來說,央行應對本輪通脹的政策取向是在確保國有部門資金鏈安全和房地產泡沫不被刺破的情況下,通過量化緊縮減少貨幣供應量,而以惡化非國有部門和中小企業的資金環境為代價,同時通過負利率掠奪居民儲蓄存款補貼國有部門。
猴王總結:下半年我們要做的是加息和適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這樣才能夠讓後麵的出現的經濟危機的烈度減小。另外下半年基本還會保持貨幣緊縮的局麵(緊縮是相對的,相對於邊際效應的,這個要和M2的貨幣總供應量進行對比),這是肯定的,所以不要進入股市和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