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於最近形勢的判斷正確的部分
(二) 對於最近形勢的判斷失誤的部分
(三) 對於貨幣、通脹、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係
(四) 美國這兩年資本輸出和資本回流內在模式的解析
描述
(一) 對於最近形勢的判斷正確的部分
對於美國不會推出QE3的判斷比較準確,周四的文章也做了深層次的分析,周五早上伯南克的話印證了我的判斷。在伯南客說這個話之前我還未看到有人敢這麽堅定的做出這個判斷的(因為周四淩晨有消息說美聯儲出來了短期購買國債的消息,結果導致當天美元指數暴跌)。
對於美元指數的判斷基本正確
對於原油、農產品的判斷基本正確
(二) 對於最近形勢的判斷失誤的部分
對於黃金的分析有誤,對於日元匯率的分析有誤。(但是保持中長期的日元匯率和黃金的判斷,就是日元是貶值品種,黃金是暴跌品種)
這個方麵我最近也一直在總結,為何一直看不透短期的日元和黃金的走勢,黃金在日K線裏麵已經是年度為單位的頂背離了,美元兌日元的匯率也是日K線裏麵年度為單位的底背離了。
最近分析下來的感覺是:在大宗和匯率裏麵,美元指數是核心,日元和黃金是重要的手段(全球三大央行:美元、日元和黃金),其他象原油、農產品等等屬於輔助手段。
手段就是有一個特點,在經濟發展期,他以經濟規律在運行,這個時候很好判斷走勢,但是在經濟顛覆期,這個手段就不是以經濟規律為基本動能,而是以地緣政治和突發事件為動能(比如某某人出來說個話),而這些是無法預測的,我在6月份就發覺了這點,因此不公開對於這些品種進行詳細的走勢判斷就是這個原因。
從上麵的反思和總結中,我基本確認了我的模型裏麵的中長期的有效性,超短期的模型裏麵因為無法預測突發事件的發生(比如美國的某某出來說個話之類的),因此超短期的模型在經濟顛覆期可能適用性有問題,最近一直在考慮這個超短期模型的適用階段和增加模型地緣政治變量的情況。
前麵因為有人提醒我說美國的情報機構可能把我的博客放入了信息收集係統裏麵,因此後期的模型和係統性文章就基本上是打亂了放到每篇文章中的,這個給大家的係統性閱讀帶來了麻煩。最近考慮了一下,決定還是把這些係統性的東西寫出來吧,包括後期模型的整合,還有就是美國的整體的政治、經濟、金融、農業、地緣政治策略和軍事支撐的整個體係(這個可能要花點時間,因為內容實在太多了,這個係統可能要寫幾萬字,預計2個月能夠完成,到時以電子書的格式提供免費下載)。
(三) 對於貨幣、通脹、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不理解貨幣、通脹、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係,認為多發貨幣造成的通脹一定程度上有刺激經濟發展的功效,認為中國這10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
這個是一個推動機製的問題,多發貨幣能夠有效增加GDP的增長速度,這個拉動的效果和貨幣增發速度有關係,但是我告訴你,這個是一個飲鴆止渴的過程,通脹是一個毒品,容易上癮,而且還會綁架就業製造虛假繁榮,這樣就綁架了政治。
合理的模式是什麽?就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適當的調節貨幣的發行,當經濟進入通縮階段就增加貨幣發行量,當進入通脹階段就減少貨幣發行量。美國是按照核心通脹數據來衡量聯邦基金利率的,當核心通脹cpi超過2的時候就增加聯邦基金利率(有一個算法在裏麵),當核心通脹cpi低於2的時候就降低聯邦基金利率,通過這個來調解資金成本,同時通過美聯儲的購買國債的數量來調節貨幣供應量(這個可以定向調解,因為美國存在一個內循環和外循環,可以定向引導美元進入外循環)。
我國這10年的情況是一直處於高通脹中,一直處於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情況下,年均M2的增速在17%,這個是一個天文數字,這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是吸毒效應和偉哥效應。但是為何我們前麵10年感覺到的cpi不高?因為我們的統計局很有個性,前麵9年是房價漲的過程(房地產是一個很大的資金的蓄水池,另外就是股市),但是在cpi中住房類的權重很低,但是等到房價漲幅小了的時候,食品類進入快速漲價的階段,就拉高住房類的權重而降低食品類的權重,所以大家看到的是cpi永遠不是太高(實際cpi年率年均應該的7%-8%左右,這個通過M2和GDP之間的算術和平滑數據可以算出來)。這個也是為何我們的老百姓從2003年開始幸福感一直在下降。(可以參考我原來寫的小村莊的模型)
這個世界上麵所有的經濟現象都是貨幣原因的表象,隻是時間跨度的大小而已,因此我們金融和經濟體係裏麵核心要改變的就是貨幣發行模式,假如不改變貨幣發行模式,我們永遠在給美國人打工,我們永遠無法自主自己的經濟走向。這個就是貨幣、通脹、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內在的關係。
150年前,美國走的是控製通脹的道路,阿根廷走的放任通脹的道路,結果美國成為了帝國,阿根廷成為了三流國家,這個就是教訓。長期的通脹會讓一個國家的民眾失去信仰、失去創新、導致民眾和政府對立。看看全球,沒有貨幣自主發行權的國家基本上是發展中國家,結果都是高通脹,而發達國家的通脹幅度都是遠遠小於發展中國家的(比如歐盟、美國、日本等等)。
(四) 美國這兩年資本輸出和資本回流內在模式的解析
研究了1929年的大蕭條,在初期是一種必然,但是持續這麽長時間其實是一次人為的通貨緊縮的過程,對於美國來說這個通貨緊縮的長期原因在於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和短期國債收益率差值縮小,導致銀行不願意拆借短期資金來借貸給予企業長期貸款(因為套利空間沒有了)。在羅斯福新政的時候通過發債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和失業救助的手段才開始讓經濟複蘇,但是這種投資拉動型的模式是一把雙刃劍,美國後麵為何沒有出現日本1990年後的那種情況?因為後麵的二次世界大戰消化了羅斯福新政的弊端,同時拉動的消費增加了美國國內的資本流動速度(因為那時跨國套利模式比較弱,所以資本還是停留在美國國內消化),而日本沒有機會消化這個長期的投資拉動型形成的巨大債務泡沫,同時現在國際套利模式速度相當快,投資拉動的經濟和消費形成的。
知道為什麽08年開始美國的兩次QE(寬鬆),為何資金沒有進入美國流通領域而隻是增加了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並且擠掉泡沫然後輸出通脹的嗎?就是因為伯南客清晰的看到了這個情況,在這兩年中美國的短期國債收益率和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差值在拉大,短債收益率下跌(價格上升),這樣就可以低成本發行短期國債。同時因為短期國債和長期國債收益率差值增加,因此產生了套利模式(拆借短債然後放長債),但是伯南客把美國國內的房地產市場給搞死掉、讓一些類似通用的實業破產(擠泡沫的過程),也就是雖然有了這個套利模式但是這個模式的資金不會流入美國本土的流通領域,而是輸出進入了國際大宗領域和新興經濟體領域(就是誘騙新興經濟體大幅度擴張的結果)。這個就是輸出美元輸出通脹的過程。
在接下來需要美元回流的過程,也就是繼續拉大國債收益率差值,刺破其他經濟體泡沫後導致大量資金回流美國,這個時候發行大量國債(短期)吸收這些資金,然後通過行政手段定向投放這些資金進入高科技行業、軍工行業等等,同時大量回流的資本也會進入美國的金融行業,這樣美國的經濟體就完成了複蘇的基礎,在這個複蘇的基礎之上國債的套利模式讓銀行願意拆借短債放長期貸款給企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但是做這個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兩件事情,一件是戰略性的(就是減赤),一件是戰術性的(就是提高債務上限,93年以來美國已經幾十次提高債務上限了,這個屬於戰術手段)。
以上就是美國最近幾年從經濟和金融層麵的戰略戰術和內在的形成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