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shui58888

學習,研究中國文字。
正文

看《蝸居》說《子張問入官》

(2011-06-08 03:10:31) 下一個
                                                                             

        要看《蝸居》這樣長的電視連續劇,還真得下點決心。因為我們普通人的瑣事多,沒有時間把它一口氣看完。每每是看了一點,等我們做完了事情再來看的時候,又得重新培養感情,提起精神,半生不熟地再次進入劇中的狀況。這個經曆不算是個令人提得起勁來的經曆。可是,不久前,我愣是用一個周末的時間把《蝸居》一口氣給看完了。 《蝸居》是今日中國社會的縮影,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個層麵,官場的,家庭的,男女的各種複雜的關係,讓你覺得太熟悉了。這不就是每天都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嗎?是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蝸居》無疑是成功的。可是要問每個看過《蝸居》人,它究竟向我們揭示了什麽?答案可能有太多種。 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曆,所處的社會地位,所受的教育,秉持的信仰等等,對《蝸居》有不同的解讀。 宋思明一案案發前,在孫書記和宋思明的那段對話裏,有些發人深省的內容。在宋思明按照張市長的指令去孫書記辦公室探口風時,孫書記批評宋思明的“官場論”。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宋思明說,這不是他個人的觀點,這是《大戴禮記》裏麵的話。 這段對話讓我覺得這裏麵很有點意思。曾幾何時,就共產黨的幹部中的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幾句口號式的東西,還是了解的,這要歸功於共產黨一貫的政治宣傳。但他們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幾句口號式的東西。他們沒有這樣的文化底子,這樣的興趣,這樣苦讀深究時對付寂寞的耐力來好好研讀他們祖師爺的全部東西,抑或其主要的東西,且不論這些東西究竟是真理還是謬論,對於中國究竟是“聚寶盆”還是“潘多拉盒子”。可是,共產黨幹部在“急用先學”,“立竿見影”方麵,在所謂的“選擇性的閱讀運用”方麵,他們真是有“天才”的。他們一定能把要學的東西,實際上也就是對他們來說有用的東西,從書山知海中找到,並且用一把共產黨人所特有的“手術刀”,肢解,剝離,得其“精華”,剔除其“糟粕”。這種“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隻要對我有用,管他香花毒草”的流氓式讀書方式,我們在文革中早已領教過了。那時候見得多了,我們慢慢也就習慣了。反正,搞革命的人,就這德行,就這水準。你對他們,也從來沒有什麽更高的期待。 可是,不知什麽時候,共產黨放棄了“階級鬥爭為綱”,大講特講“和諧社會”了。放棄了“革命理論”,鼓吹起“孔孟之道”來了。這不,連我們的溫總這樣的大管家,也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了。這大概就是他們說的“與時俱進”吧,我覺得茫然。共產黨怎麽說變就變,前後這麽不一致。昨天還是“共產黨人以消滅剝削階級為己任”,怎麽一夜之間,就出籠了個《物權保護法》。大談特談保護私有財產,保護新興的地主資本家了呢。這些道理很深奧,我看不懂。但是對於一些簡單膚淺的東西,我的智力和觀察力還是夠用的。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他們對於孔孟之道的閱讀和理解,一如他們對於“革命理論”之閱讀理解,也是“割裂式”的,“選擇性的”。手法一樣,目的也一樣,為他們所用。以前,共產黨人大多數是社會最底層的,社會的財富相對集中在那些勤勤懇懇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經過長時間的資本積累才成為“剝削者”的地主資本家手裏,那時候的共產黨人讀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為他們的“暴力革命”找理論依據,找合法性。後來,經過“革命”,“私有製”變成“公有製”,地主,資本家的頭被共產黨砍掉以後,中國不再有真正懂“孔孟之道”,懂得“中華文化”社會精英階層。一時之間,大搖大擺滿街走的,盡是些殺人放火的主。他們在自己的頭上戴上“革命家”的桂冠。明白人都知道,他們大多是一幫流氓,無賴。雖然,他們當中有些人是真真胸懷理想,卻為共產革命理論所惑而走入邪途的正派人士。“革命勝利”之後,他們的社會地位從“流氓無產階級”變成“流氓當權者”。這便是他們在中國搞革命的終極目的。你千萬別以為他們真有什麽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那套玩意,就跟哄小孩的“萬花筒”似的,讓人看的眼花繚亂,實際上,那是什麽狗屁都不是的東東,除了把中國的老百姓結結實實的騙了一把之外。當然啦,經過這麽些年的進化,“流氓當權者”又多了個頭銜,叫“流氓資本家”。 《蝸居》的編導在共產黨的治下吃飯,不得不在裏麵安排一個孫書記這麽個所謂正派人物。否則,共產黨的書報審查製度是不可能讓這個連續劇過關的。其實,明白人都知道,“反貪”隻是共黨內部相互頃軋的一條“打狗棍”和另外一個蒙騙老百姓的伎倆而已。編導一定要按照共產黨的說辭“邪不壓正”來塑造宋思明,也一定要把孫書記塑造成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的所謂正派人物,要知道,那可是黨的化身啊。然而,任何一個正派,真摯的有識之士都很清楚,是共產黨一黨專製的體製決定了它成為這個世界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流氓,最暴力,最無恥,最專製,最腐敗的政權。原因很簡單,“絕對權力滋生絕對腐敗。” 電視裏麵的孫書記在今日的中國是不存在的。因為,這個黨已經從裏到外腐敗透頂了。它的每個細胞,甚至每個毛孔都在流淌著汙穢的血。然而,共產黨需要塑造這麽一個人,否則,它便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基礎;編導們一定要塑造這樣的一個人,否則,他們沒有飯吃;老百姓也希望有這麽一個人,就跟以前的老百姓喜歡看《包龍圖》一樣。然而,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它們之間,距離大跟天體裏的兩個黑洞一樣,誰也不挨著誰。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宋思明在共產黨的官場上爛熟於心的信條:“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兩句話確實來自於《大戴禮記》。但這不是因為他宋思明作為江州市(編導實指上海)的市委秘書對儒家學說有多麽精深的研究。隻不過是因為這兩句話對他在官場上混的時候,如何按其所需編織關係網,而對所結交之人不要太過苛求這個心得悄然暗合。也就是我前麵說的,這兩句話對他有用。就好像一個精明的屠夫,用他那把尖刀,把他認為最好的肉割下來下酒,其他別的什麽就都一股腦兒扔掉不管了。可是,宋思明之流不管,我們這些草民百姓自古就有看熱鬧的壞習慣,俺們得仔細瞅瞅。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今的學者們所說的《大戴禮記》: 《大戴禮記》原來共有八十五篇,由於各種原因,流傳下來有三十九篇。其餘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據信到了唐代已失傳了。古代的學者們大都相信,其成書年代大約在西漢末年,由禮學家戴德(史稱大戴,相對他的侄兒,著名的《小戴禮記》的作者戴聖,史稱小戴)完成。現代學者考證說,其非出自大戴之手,乃是由大戴之後學在東漢中期在傳習《士禮》(即儀禮之前身)時所編撰,其性質大致如參考資料匯編。而讓人覺得有趣的是,叔父戴德,侄兒戴聖都是後倉的傳人。據傳,後倉共有四位弟子,大小戴由於《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著稱於世。 既然《大戴禮記》作者之真偽,成書之確切年代,專家們尚且爭論不休,我們就不去摻和了。我們隻需知道《大戴禮記》是一部有關中國古代 禮製的文章匯編﹐但又增加了若幹篇記載古史世係和天象物候的曆史文獻。

        現錄其目錄如下:

        目錄  第三十九篇 主言  四十篇至四十一篇 哀公問  第四十篇 哀公問五義  第四十一篇 哀公問於孔子  第四十二篇 禮三本  第四十六篇 禮察  第四十七篇 夏小正  第四十八篇 保傅  四十九篇至五十八篇 曾子  第四十九篇 曾子立事  第五十篇 曾子本孝  第五十一篇 曾子立孝  第五十二篇 曾子大孝  第五十三篇 曾子事父母  第五十四篇 曾子製言上  第五十五篇 曾子製言中  第五十六篇 曾子製言下  第五十七篇 曾子疾病  第五十八篇 曾子天圓  第五十九篇 武王踐阼  第六十篇 衛將軍文子  第六十二篇 五帝德  第六十三篇 帝係  第六十四篇 勸學  第六十五篇 子張問入官  第六十六篇 盛德  第六十七篇 明堂  六十八篇至七十一篇 孔子三朝記上  第六十八篇 千乘  第六十九篇 四代  第七十篇 虞戴德  第七十一篇 誥誌  第七十二篇 文王官人  第七十三篇之一 諸侯遷廟  第七十三篇之二 諸侯釁廟  七十四篇至七十六篇 孔子三朝記下  第七十四篇 小辨  第七十五篇 用兵  第七十六篇 少閑  第七十七篇 朝事  第七十八篇 投壺  第七十九篇 公符  第八十篇 本命  第八十一篇 易本命 

         我們不妨做抽第六十五篇《子張問入官》一篇,來看看它到底在說些什麽。而宋思明又是在怎樣的上下文裏摘除這兩句話的:

         子張問入官 第六十五 背景: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陳國陽城人,孔子的學生,小孔子48歲。他勤奮好學,才高意廣,性格偏激,與同僚以及朋友關係處理都不太融洽。有一天他向孔子請教在官場做官,“安身而取譽,何如?”  意思是如何讓自己在政壇上處身安穩並獲取別人的讚譽。原文: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也。”子張曰:“安身取譽如何?”孔子曰:“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搢,已過勿發,失言勿踦,不善辭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且夫忿數者獄之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墮怠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者事之所以不成也,曆者獄之所由生也。君子入官,除七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釋義:有善勿專”,利益均沾,有福同享,即善名,善利,均不可專擅獨吞;“教不能勿搢”,對於才能不夠的人,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實施教育當有耐心,而且用人也應恰如其能。搢,進也,急欲求成;“已過勿發”,可以兩個方麵理解,相同的錯誤不犯第二次,即“不貳過”。另,他人的過錯一經指正,不能念念不忘,老糾纏不放,“記人一善,忘人百非”;“失言勿踦”,說錯了話或者辦錯了事,不要曲為之諱,反複解釋,錯了即承認錯誤,然後改正錯誤,“小人之過也必文”,“文”,掩蓋,掩飾。錯誤越解釋越多,越掩蓋越明顯,不如默認改正最簡捷。“踦”,本義瘸腿,引申“曲為之諱”;“不善辭勿遂”,不恰當的命令或指示,不必馬上執行,“遂”,實行,稍事拖延,以觀事變;“行事勿留”,當天的事當天做完,對工作兢兢業業,不拖拉,不懈怠。以上六條,乃從政之要訣。頻發脾氣,招致獄訟;拒絕勸諫,思慮陰塞;簡慢輕人,禮儀喪失;懶惰懈怠,錯過時機;奢侈浪費,財用虧空;專善名利,大事不成;曆造混亂,牢獄災眚;君子從政反麵的七條,如果克服,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原文:故君子南麵臨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美惡,而進是利,而除是害,而無求其報焉,而民情可得也。故臨之無抗民之誌,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狡民之辭,養之無擾於時,愛之勿寬於刑;言則身安譽至,而民自得也。

        大意:所以君子做官,一定要竭誠無私,秉公治理;了解情況很詳盡,但執行起來卻隻執犖犖大端;追求實事求是,考量是否符合大的原則;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好的就保持,壞的就除掉;這樣的話,不需要別人通報,就能知道民情。因此,雖然是以上臨下的姿態來當官,卻並沒有違反人民的意願,贏了卻沒有冒犯大眾的言論,量刑時並不采信刁民之辭,親近民眾卻不會擾民於農時,愛民卻不會因此而量刑從輕;如此,則身位安,口碑佳,而民眾能自得其所。

      原文:故君子南麵臨官,所見邇,故明不可弊也;所求邇,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至也;法象在內,故不遠;源泉不竭,故天下積也;而木不寡短長,人得其量,故治而不亂。故六者貫乎心,藏乎誌,形乎色,發乎聲,若此則身安而譽至,而民自得也。
 
        大意:所以君子做官,從鄰近的事務來考察,所以會明辨是非而不被蒙蔽視聽。從鄰近的地方尋求資源,這樣不必太辛苦便可獲得;用來治理的方法很簡約,不必勞師動眾就可得到好口碑;合乎禮儀規範的儀表、舉止標準在心中,所以偏離準則的行為就不會離譜;資源永不枯竭,所以天下民眾才會積聚財力;而木材不缺長少短,每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樣就會達到治而不是亂。因此,把這六件事牢記於心,藏匿於誌,從你的臉色人們就能看到,從你的聲音人們就能聽得出,若能這樣,則身位安,口碑佳,而民眾自得其所。   

      原文:故君子南麵臨官;不治則亂至,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於亂;是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而民自得也已。故躬行者政之始也,調悅者情之道也。善政行易則民不怨,言調悅則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顯以佚之也。財利之生征矣,貪以不得;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善言必聽矣,詳以失之;規諫日至,煩以不聽矣。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民之表也,邇臣便辟者群臣仆之倫也。故儀不正則民失誓,表弊則百姓亂,邇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汙矣,故不可不慎乎三倫矣。故君子修身返道察說,而邇道之服存焉;是故夫工女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齎材、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始。故佚諸取人,勞於治事;勞於取人,佚於治事。故君子欲譽則謹其所便,欲名則謹於左右。故上者辟如緣木者務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馬之離必於四麵之衢,民之離道必於上之佚政也。故上者尊嚴而絕,百姓者卑賤而神;民而愛之則存,惡之則亡也。

        大意:所以君子做官,不善治理就會引發混亂,混亂便產生爭執,爭執有導致更大的混亂;所以,以寬裕的辦法對待他治下的民眾,用慈愛方式來懷柔他們,而民眾就能自得其所了。所以身體力行才是為政的根本,和顏悅色才是人之常情。好的政令又容易執行的話,民眾就不會有抱怨,和顏悅色時,民眾就不會瞎掰歪理,仁心仁德並身體力行,民眾就會愈加發揚廣大。征調財利,貪心反而得不到;好的政令一定很簡約,但若苟且為之就會生亂;有益的話一定要聽,但太詳盡了反而失卻要點;規勸的話天天來,越是不聽,規勸的話越多。有益的言論是日常聽來的,有益的行為是我們能做到的。所以君王是黎民百姓的儀表,各個執政部門的官員是黎民的表率,近臣寵臣是其他臣仆們的人倫楷模。所以,儀表不正時,黎民就不會決心相從,表率舞弊就會產生百姓混亂,近臣寵臣不清正廉潔時,群臣必定貪瀆腐敗了,所以這三個榜樣的作用不能不審慎對待啊。所以君子為官一定要很注意自身的修養,躬自反省自己的為政,深入基層體察民情,這樣,你的為官之道人們才會服從。因此,手藝精巧的織女首先一定要自己選擇蠶絲桑麻,良工巧匠首先必定要自選材料,賢良的君主首先一定要自己選擇左右大臣。所以,選人才時輕鬆了,治理的事就會和吃力,選人才時吃力一點,治理政事時就會比較輕鬆。所以,君子若想得到讚譽,就一定要對那些看起來便利的事更加謹慎,若想到名聲,就一定要很小心你的左右屬下。所以職務在上的人就好像爬樹一樣,越是爬得高就越是怕看下麵,由六匹馬拉的車要散夥一定是在大道的十字路口,民眾的叛離正道一定是在君主失政之時。所以,君王因為位在尊嚴反而險絕,黎民百姓位處卑賤反而悠閑自在;統治民眾並且愛護他們,他就會福祉綿延,統治民眾但卻不喜歡他們,則隻有滅亡一途啦。  

        原文:故君子南麵臨官:貴而不驕,富恭有本能圖,修業居久而譚;情邇暢而及乎遠,察一而關於多。一物治而萬物不亂者,以身為本也。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絖塞耳,所以揜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大意:所以君子為官,富貴而不驕縱,財富和受人尊敬自有能力去謀求,成就事業靠長久不懈的努力;眼前的快樂能使它恒久,發現一件事就能聯係很多。一件事治理好了而其他萬事就有條不紊的原因,在於從自身修養做起。因而,君子管理民眾,不能不洞悉民眾的習性,通達民眾的感情;一旦你知道民眾先天的習性和後天養成的習慣,民眾就會很服從你。所以為官世道清明,民眾就親近你,政事均和,民眾就無怨恨。所以君子統治民眾,不以很高的標準來要求,不談需要很久才能達到目標,不責備民眾未完成無能力完成的事。現在如果用聖明的君王成就大業為目標來統治人民,人民就會覺得太嚴格而不歡迎;跟他們說要完成很多年才能完成的事業,他們就會覺得疾苦,覺得疾苦就會逃避了。所以古代的君王加冕時卻在冠冕麵前加上一串串用珠子穿成的流蘇,這是用來遮蔽視線的;在冠冕的兩邊用小棉球塞住耳朵,這是用來擋住聽力的。所以,水太清就不養魚,人太苛察就沒有追隨者。 

       原文: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故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者,莫若先虛其內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禦之也。故不先以身,雖行必鄰矣;不以道禦之,雖服必強矣。故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矣;外內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者矣。四者治民之統也。” 

       大意:所以不符合正道的行為要矯正過來,使他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的道理;優待並懷柔,使他自己去追求;觀察他的性向,讓他自己去摸索;人民有小過失,一定要記取他的優點而不加追究,如果是死罪還放他一條生路,這是善事,這樣上下才能相親而不離棄。所以施恩惠是施政之出發點,施政不正就不能教化民眾,不訓練民眾就不能很好地差遣他們了。所以君子要想說的話被民眾相信,不如先內心謙卑,要想政令暢行,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則;要想讓民眾很快服從,如不用道理來駕馭他們。所以,不先以身作則,雖然執行了,必定不會長久;不以道理服眾,雖然服從,必定是強迫的。所以不忠不信,就不可能讓老百姓親近啊。內外不一致,就不會取信於民。這四件事是統治民眾的綱要。

       結束語:​原來,我們的孔聖人在為官之道上,針對子張的不能容人,與同僚和朋友相處不甚融洽的缺點,提出過這麽多好主意,有這麽精辟的論述。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宋思明倒是有些道理的,人不能事事都太明白。孔聖人告訴我們,連皇帝老爺都要在冠冕前加玉流蘇,在兩耳朵裏塞小棉球。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呢?可是,反過來想想,人也不能太不明白,不然,就是再聖明的皇帝老爺也會變成昏君了。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至”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離開這個“至”字,一切就變得模棱兩可了。有誰會告訴我,為了不至於“水至清則無魚”我們需要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彎再多噴點油。這樣,墨西哥灣可以多產些魚。當然啦,在宋思明們的眼裏,區區二十億人民幣,拿去炒股票虧了不算什麽,人民啊,你們不要“至察”好不好,不然,你們就“無徒”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