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斷背山》
同誌電影的裏程碑,若幹年後,請忘記關於《斷背山》所帶來的一切爭議和榮譽!隻要記得這隻是一部電影、隻是一本小說,望著懷俄明州的天空,望著斷背山上未融的雪。紀念這段20年的愛情,它其實從未停息。
2.《布魯諾》
布魯諾的同性戀賤男形象,是對美國人無知的一個嘲諷。該片的拍攝手法是紀錄片的風格,主人公布魯諾的行為或許是一種極端的低賤俗,但卻不失為是相當隨性的生活方式。
3.《時時刻刻》
不同時期的三個女同性戀者,麵對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命運。但是很顯然,曆史是在進步的。看至片末,你終於會發現:這根本不是一部同性戀的電影,而是關於生命和愛本質的探索。
4. 《女魔頭》
取材於現實的電影,本片的反英雄主義傾向顯得十分明晰,評論界指出:《女魔頭》擺脫了一直以來大眾媒體對沃諾斯作為一個不知悔改的妖怪的形容,而是力圖在病態和情感之間尋找平衡。它仿佛是一部向六、七十年代那些偉大的打破偶像式的美國電影致敬的影片。
5. 《米爾克》
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或同性戀鬥士的傳奇,導演加斯·範·桑特甚至沒有賦予電影過多的社會批判含義,正如米爾克所說的,他代表的隻是希望與信念。影片跟隨著這位爭議人物的回憶展開,掠過他生命中的重要片段:愛情、死亡、無數次的失敗與成功,擺脫掉此類傳記電影常見的沉痛宿命感和自憐自艾,雖簡略、輕盈,卻溫暖動人。
6. 《吉屋出租》
改編自百老匯名劇,是百老匯曆史上第五個同時獲得托尼獎和普利策獎的音樂劇,而且是獲得戲劇最高獎:托尼獎獎項最多的音樂劇。紀錄了一群紐約客一整年的生活,如何在人際關係、失去、生命的意義、住所、以及艾滋病之間奮戰。
7.《卡波特》
雖冠以作家的大名,但並未籠統地敘述卡波特的短暫一生,而是重現了卡波特創作《冷血》前後的一些內幕點滴,與他的這部作品相比,卡波特的個人生活遠非完美圓滿,或許,正是這種不完美的生活,成就也毀滅了身為作家的卡波特。卡波特曾說過:沒有任何一個詞或是句子,哪怕是一個概念,能夠定義我!但菲利普卻做到了,在目睹絞刑前,鏡頭中央的菲利普,漸漸漫出的眼淚,你或許從未見過一個男人如此由內向外的悲傷,他就是人們心中的那個完美的卡波特。
8.《弗裏達》
堪稱一部大製作的傳記片,除了高投資外,更有數位星光逼人的明星屈尊擔當配角。弗裏達大部分的作品描述的都是她自己的故事,畫的最多的題材就是她的自畫像。在這些作品裏,弗裏達經常把她自己畫成穿著墨西哥的傳統服飾,周圍是她的寵物和她家鄉許多蔥翠的蔬菜。她的作品總是非常強烈,有時是寫實的,有時是幻想的,表明她的藝術和生活是不可分的,即是奔放的有時悲劇性的。
9.《遠離天堂》
是美國社會一個時代、一個層麵的縮影,通過很少的人物,細膩地表現出當時對少數民族和同性戀的態度。一流的表演、精致的處理,需要慢慢品味。托德·海因斯的電影風格,迷幻,天馬行空。同時他也是酷兒電影的先鋒人物,本片就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世界那麽大,總會有人去傾聽一個堅持內心方向的人。
10.《下一件好事》
是洗具還是杯具?奈何麥姐在電影上的作為沒有唱歌時那麽風光?如果麥當娜不是歌壇傳奇人物,我將始終把她當做貝隆夫人。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還是導演約翰·施萊辛格生前最後一部電影。《午夜牛郎》的故事在這裏定格。
11. 《衰仔失樂園》
我們都在等待青春落幕,“你的媽媽也是一樣”,我們都在慢慢地消磨時光,當有那麽一天,發現青春年華將要結束時,你是否也會躁動不安。若幹年後,當回想起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會覺得滿目瘡痍也值得留戀。近乎瘋狂般迷戀“新浪潮”的阿方索·卡隆也是這麽想。
12. 《金賽性學教授》
雖然“不能真實反映金賽其人”,但連姆·尼森在飽受壓力的狀態下,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說服了大眾。作為一部傳記片,最可取之處還是在於演員能夠入木三分、不差毫厘地完成表演。
就讓我們和“性”來次親密接觸。這是第一次將美國性學革命的先驅人物阿弗雷德·金賽博士的生平搬上銀幕。包括羅素·克勞、凱文·史派西、拉爾夫·費因斯和邁克爾·道格拉斯在內的眾多實力幹將都表達過對扮演金賽的願望。
13. 《穿越美國》
影片靈感源於導演鄧肯·塔克早年和變性演員Katherine Connella的一次談話。導演大膽啟用女演員,而非男演員來演繹片中的變性人角色,的確眼光獨到,而菲麗西提·霍夫曼將主人公脆弱獨立的一麵刻畫得入木三分,如果沒有她自毀形象、壓低嗓音的出色演繹,影片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很難取得成功。
14.《午夜搖籃曲》
一切都源於母愛。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再平常不過的母親瑪格麗特·霍爾。她丈夫因職務之故,每次離家都要好幾個月。因此瑪格麗特必須獨立操持家務。當兒子愛人的屍體被衝到她家旁邊的海灘上時,她不得不盡快做出抉擇。為了保護兒子,她決定將屍體藏起來,可是這個舉動卻將她卷入一場由勒索和謀殺交織而成的陰謀中。
15.《穆赫蘭道》
大衛·林奇創造了《穆赫蘭道》,正如上帝創造了弗洛伊德一樣重要。在這裏,我們姑且將《穆赫蘭道》中的這個夢叫做“大衛·林奇夢”,導演的用意分了兩層,寫了人內心隱諱的痛苦通過夢境實現,也揭露了現代商業社會的弊端。其實這兩點也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現實社會的黑暗怎麽會有主角內心的痛苦呢?這是導演留給我們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