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8年的太陽抵達南回歸線,我們又一次想到了傳統的節日美食——餃子。
小時候,每逢冬至就早早盼著,恨不能多準備一個肚子,能吃下很多很多的餃子。大弟弟飯量大,每次吃水餃能吃上四大碗,總嫌母親做的少。母親也總是拍拍他的腦袋,笑哈哈地說:“你先吃飽我們再吃,一定管夠。”
前天和母親聊天,又說起這段陳年往事,她感歎:“原來生活困難,包頓水餃搶著吃,現在生活好了,反而要變著花樣哄著吃,做的花樣再多每人也就吃十來個水餃。再說,誰也不怎麽稀罕水餃了,平時的飯食也是想吃啥吃啥。”
是啊,上了點歲數的人,都經曆過物質貧乏的年代,不少人受過凍、挨過餓。父親是1955年在舟山群島參軍,1958年退役。他曾說,當時去參軍,最樸素的願望是能吃飽飯。到了部隊才慢慢懂得“沒有國哪有家”的道理,才知道軍人的職責是保家衛國。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土地包產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我們家分到十二畝農田,但父親在工廠上班,我們姐弟四人上學,家裏隻有母親一個勞動力。記憶中,母親分到土地後沒有絲毫喜悅,而是悄悄流淚。她要給我們幾個做飯洗衣,還要承擔責任田的耕種,那時候沒有農業機械化,都是肩扛手提,沉重的擔子壓的母親喘不過氣來。母親動員讓我輟學,給她當幫手,我堅決不同意,父親也堅決反對。父親說:“我就是吃夠了沒有學問的苦,記筆記都是用符號,認識幾個字還是在部隊學的,孩子們必須上學,責任田盡點心就成,孩子上學是大事。”
我大學畢業後,母親還一直略帶歉意地給我解釋說:那時候負擔太重,也不是真不想讓你上學。我自然理解她的苦衷。(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我家實現了吃白麵,有餘糧,不再為基本生活而焦慮。除了每年的春節、冬至以外,全家團聚的日子也可以吃上三五次水餃。
第二個十年,我和大弟弟參加工作,家庭經濟狀況大幅改善,水餃成為日常餐。開始嚐試著做各種餡的水餃,提升水餃的品質。
第三個十年,老父親退休在家,和母親一起含飴弄孫,其樂融融,我們四姐弟各有各的生活和工作。偶爾團聚,圍在一起包餃子成為一種情結、一種氛圍。我們都喜歡製作水餃的過程,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享受圍坐在一起的幸福味道。
第四個十年,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們姐弟四人傳承父輩遺誌,成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者、親曆者,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時總不自覺地想起父親的音容笑貌,父親的家國情懷。每個冬至去他的墓碑前,都會送上他喜歡的一束百合,一碗他喜歡吃的羊肉胡蘿卜水餃……
冬至將至,我們雖然在各建設工地堅守,但有創意的鐵建員工每年都別出心裁,及時曬出我們的“智慧水餃”,花樣百出、造型別致、拚圖新奇,總能把濃濃的冬至水餃情完美演繹。期待著冬奧會工地的水餃造型,文登電站女生的水餃創意,成昆青年的水餃拚圖,鄭濟鐵路員工的水餃詩歌……
四十年,在曆史長河中隻是一個瞬間,卻讓百姓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騰飛、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更讓世界人民對中國巨大成就刮目相看。四十年,中國實現了富起來、強起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下一個四十年也必將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