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顏色革命"後遺症

(2011-03-04 00:58:55) 下一個
麵對近日的突埃政變,世人不禁要問:一場新的“顏色革命”是否會在繼續下去? “革命”後的混亂  應該說,“顏色革命”這個詞是被濫用了。最早,這一說法出現於2003年底的格魯吉亞政治巨變,當時以謝瓦爾德納澤為首的政權被推翻;其後是在2004年底的烏克蘭,總統大選中庫奇馬欽定的接班人亞努科維奇敗給尤先科;接著便是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在議會大選後,被迫逃亡莫斯科並宣布辭職。   同“顏色革命”類似的詞語還有“天鵝絨革命”、“玫瑰革命”、“鬱金香革命”和“橙色革命”等。但透過這些眼花繚亂的字眼,看看“革命”的本質,實際上都有共同之處,那就是利用國內不滿情緒,成立非政府組織,取得境外資金支持,展開街頭政治,最後奪取政權。   有分析家認為,從本質上說,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的不徹底性決定了爆發“顏色革命”的必然。蘇聯解體後,新獨立國家的領導人大都是原來在蘇共高層任職的領導人;而這些國家體製的很多內容,特別是政治軍事和安全體係都沿用了蘇聯的人員構成並承繼了他們之間縱向及橫向的關係。   這種狀況,一方麵起到了在蘇聯解體初期和隨後的一段時期中防止流血衝突、維護國家穩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麵,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對進一步變革的客觀要求也不斷自下而上的強化。而這種變革乃至“革命”的要求會在經濟衰退、腐敗盛行的前提下,選擇諸如總統大選、議會大選、修改憲法等各種重要政治事件發生的時機一觸即發。當然境外勢力,特別是那些“希望弱化俄羅斯在獨聯體龍頭老大地位”勢力的推波助瀾,也是“革命”的主要動力源。   “顏色革命”的驚人相似之處是,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在“革命成功”之後,原先的政治盟友便相繼分化,重新組合。烏克蘭的尤先科舍棄美女總理,吉爾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將女外長奧通巴耶娃拒於新政府門外,都是明顯的例子。   另外,“革命”前的反對派在經濟發展、打擊腐敗方麵的許諾大都沒有實現;相反,“革命”造成的混亂和沒完沒了的政治鬥爭,使各國的經濟更加落後。“革命”後的社會政治、經濟走向遠非一片光明,新政權麵臨的爛攤子,要徹底清理還需克服許多障礙,在這一過程中再次出現動蕩完全在情理之中。而“革命”所帶來的法製缺失、街頭政治泛濫等後遺症也為再次動蕩創造了條件。    “顏色”變幻的外部推手   除了發生“革命”的國家的內部問題外,外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美國要維持“一超獨霸”地位,就要遏製俄羅斯的崛起,滲透獨聯體,而“顏色革命”不過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之一;俄羅斯要維護其自身地位,謀求重塑大國地位,也必須維係獨聯體,止住“顏色革命”的勢頭。這對美俄來說都是戰略的必需,要他們止步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可以說,“顏色革命”時而褪色、變色,時而綻放花朵,這種情況可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期內存在。這裏的爭鬥除了來自這些國家內部以外,美俄兩國之間的鬥爭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麵。應該看到的是,無論哪方麵的爭鬥都還遠遠沒有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