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八寶飯

八寶飯是我從小起的最愛,至今“迷途不知返”,健康問題暫且退居二線。
正文

幸福的核心在於社會公正

(2011-03-04 09:08:37) 下一個

作者:張田勘
來源:人民網


  今年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各地的“十二五”規劃綱要給人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讓百姓共享更多發展成果,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讓“幸福”變得更加具體、更加實在。

  讓公民感到幸福,或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是需要具體指標來衡量的,這就是幸福指數,它是人們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種重要依據。幸福指數有很多內容,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既有共性,又有個性。1970年代初最早提出幸福指數(國民幸福總值)的不丹,是把社會經濟均衡發展,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傳統文化和實行善治良政四大要素視為幸福指數的內容。

  現在,中國各地提出幸福指數的量化標準也不盡相同。例如,海南省政協委員邢增儀認為“幸福指數”的考量標準至少有8條,其中的一條是,加大社會保障體係,讓每一個孩子有書讀,每一個老人有人養,每一個病人可以進醫院,每一個家庭有房住,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這些標準可以視為大同社會的標準,那麽,是否達到了這些標準公民就會感到自己幸福呢?未必。盡管中國公民現階段希望人人有飯吃、有房住和有衣穿是感受幸福的諸多要素,但是真正要讓公民感受到幸福,則是社會的公正(公平和正義)。顯然,這種公正並非是結果的絕對的公正,誰都知道這樣的絕對公正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公正應當是社會分配公正、機會的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動公正。而現階段,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機會公正,才是幸福指數更重要的因素,也才能讓人感到幸福。

幸福感來自公平感

  分配公正是人們進行社會比較的結果。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的分配結果或收益,與自己的投入或貢獻(如工作時間、勞動強度、技能、學曆、智慧和經驗)的比率,同其他人進行比較,若兩者之間的比率相等或相似,則會產生公平感並感到幸福;反之,就會產生不公平感並感到不幸福。但是,中國社會分配上的不公正感(由不公正的事實產生)比比皆是,從而影響和極大地減少了人們的幸福感。

  公民通過自己的勞動能有飯吃有衣穿和有房住,還不一定感到幸福,隻有做到了社會分配公正和事涉民生的各項社會事務的程序公正,才有可能讓公民真正感到幸福,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在分配結果上有差別,人們感覺到的幸福,也遠比分配不公和程序不公下,人人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要幸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