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多曆史著作記載了辛亥年三月份廣州的那一陣密集的槍聲。那時的廣州是擱在中國南部的一座發燙的活火山,革命家和誌士仁人穿梭往來,氣氛緊張詭異。舊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時許,總督衙門附近砰砰地響成一片,流彈噓噓地四處亂飛。槍聲並沒有持續多久,但是,大清王朝的曆史已經被打出了許多窟窿。
一個敢於驚擾大清王朝的書生當場中彈就擒。林覺民,字意洞,二十四歲,福建閩侯人。如今人們隻能見到一張大約一個世紀之前的相片:林覺民眉拙眼重,表情執拗,中山裝的領口係得緊緊的。他被一副鐐銬鎖住,當啷當啷地押進總督衙門的時候,這件中山裝肯定已經多處撕裂,纏在手臂上作為記號的白毛巾也不知去向。腰上的槍傷劇痛錐心,林覺民還是心猶不甘地環視四周。終於跨入了戒備森嚴的大門,然而,他是一個階下囚而不是占領者。
時過境遷,不少人都可能表現出了不凡的曆史洞見。哪怕僅僅提供三五十年的距離,曆史的脈絡就會蜿蜒浮現。反之,身陷曆史的漩渦,種種重大的局勢判斷有些像輪盤賭。一種理論,幾場騷亂,若幹激動人心的口號,還有報紙、雜誌和傳單,這一切足夠說明一個朝代即將土崩瓦解嗎?然而,林覺民堅信不疑。他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生命押在這個結論之上——林覺民決定用一副柔弱的肩膀拱翻一個王朝的江山。不成功,便成仁,他完全明白代價是什麽。起義前三天的夜晚,林覺民與同盟會的兩個會員投宿香港的濱江樓。夜黑如墨,江畔蟲吟時斷時續。待到同屋的兩個人酣然入眠之後,林覺民獨自在燈下給嗣父和妻子寫訣別書。《秉父書》曰:“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擱筆仰天長歎。白發人送黑發人,心碎的是白發人;可是,自古忠孝難以兩全,飽讀聖賢書的嗣父分辨得出孰輕孰重。林覺民的《與妻書》寫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這句話落在手帕上的時候,林覺民一定心酸難抑。孤燈搖曳,一聲哽咽,兩頰有淚如珠:“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與妻書》一千三百來字,一氣嗬成,娟秀的小楷一筆不苟。兩封信,通宵達旦,嘔出了一腔的熱血,內心一下子平靜下來。生前身後的事俱已交割清楚,二十四歲的生命一夜之間完全成熟。
《秉父書》和《與妻書》是人生的斷後文字。必須承認,相對於如此堅決的姿態,總督衙門的戰役顯得過於短促,甚至有些潦草。林覺民與同盟會員攻入督署,不料那兒已經人去樓空。他們打翻煤油燈點起了一把火,然後紛紛轉身撲向軍械局。大隊人馬剛剛湧到東轅門,一隊清軍橫斜裏截過來。激烈的巷戰立即開始,子彈噗噗地打進土牆,碎屑四濺。突然,一發尖嘯的子彈如同一隻蝗蟲飛過,啪地釘入林覺民的腰部。林覺民當即撲倒在地,隨後又扶牆掙紮起來,舉槍還擊。槍戰持續了一陣,林覺民終於力竭不支,慢慢癱在牆根。清軍一擁而上,人頭攢動之中有人飛報:抓到了一個穿中山裝的美少年。
審訊常常是大規模騷亂的結局。要麽統治者審問叛逆者,要麽叛逆者審問統治者。現在,主持審訊的仍然是兩廣總督張鳴歧。林覺民和同盟會的人馬抵達的時候,張鳴歧已經越牆而去。一種說法是,張鳴歧手腳利索,望風而逃,他拋下的老父張少堂和妻妾三人瑟縮於內室的一隅,哀聲苦求饒命。另一種說法是,張鳴歧事先得到了細作的密報,督署僅是一幢空房子,四麵伏兵重重,同盟會中了圈套。不管怎麽說,騷亂並沒有改變既定的格局。
當然,張鳴歧和林覺民共同明白,大堂上的吆喝、驚堂木、刑具以及聲色俱厲的控告都已喪失了意義。身負鐐銬的林覺民心懷必死之誌。老父牽掛,嬌妻倚門,二十四歲的人眼神清澈,步履輕盈,但是,林覺民還是堅定地往黃泉路上走去——那麽多的福州鄉親已經在鬼門關那邊等他了。半個月之前,林覺民潛回福州,召集一批福州的同盟會會員秘密赴粵。他們在台江碼頭分搭兩艘夾板船抵馬尾港,隨後換乘輪船出閩江口,沿海岸線南下廣州。總督衙門一役,殞命的福州鄉親多達二十餘人。林覺民深為敬重的林文已經先走了一步。東轅門遭遇戰,林文企圖策反李準部下。手執號筒的林文挺身而出,用帶有福州腔的國語向對方高喊“共除異族,恢複漢疆”,應聲而至的是一枚刻薄的子彈。子彈正中腦門,腦漿如注,立刻斃命。馮超驤,“水師兵團圍數重,身被十餘創,猶左彈右槍,力戰而死”;劉元棟,“吼怒猛撲,所向摧破,敵驚為軍神,望而卻走,鏖戰方酣適彈中額遽仆,血流滿麵,移時而絕。”還有方聲洞,也是福州閩侯人,同盟會的福建部長,曾經習醫數載,堅決願意留守日本東京同盟會:“義師起,軍醫必不可缺,則吾於此亦有微長,且吾願為國捐軀久矣”,雙底門槍戰之中擊斃清軍哨官,隨後孤身被圍,“數槍環攻而死”。林尹民,陳更新,陳與燊,陳可鈞,還有連江縣籍的幾個拳師,他們或者屍橫疆場,或者被捕之後引頸就刃,林覺民又怎麽可能獨自苟活於天地之間?
想用囚犯的演說打動審訊者,這無異於與虎謀皮。但是,林覺民的灼灼目光與慷慨陳詞還是震撼了在座的清軍水師提督李準。世界形勢,清朝的朽敗,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事業,林覺民血脈賁張,嗓門嘶啞,激烈的手勢將身上的鐐銬震得當啷啷地響。即使是一介武夫,李準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林覺民身上逼人的英氣。他揮手招來了衙役,解除鐐銬,擺上座位,筆墨侍候。林覺民揉了揉僵硬的手腕,坦然地坐下,揮毫疾書,墨跡淋漓飛濺。剛剛寫滿一張紙,李準立即趨前取走,轉身捧給張鳴歧閱讀。大清王朝忽喇喇如大廈將傾,螻蟻般的草民茫然如癡,革命者鋌而走險,拳拳之心誰人能解?林覺民一時悲憤難遏,一把扯開了衣襟,揮拳將胸部擂得嘭嘭地響。一口痰湧了上來,林覺民大咳一聲含在口中而不肯唾到地上。李準起身端來一個痰盂,親自侍奉林覺民將痰吐出。
目睹這一切,張鳴歧俯身對旁邊的一個幕僚小聲說:“惜哉!此人麵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幕僚哈腰低語:“確是國家的精華。大帥是否要成全他?”張鳴歧立即板起臉正襟危坐:“這種人留給革命黨,豈不是為虎添翼?殺!”命運的枷鎖並沒有打開。林覺民被押回獄中,從此滴水不肯入口。數日之後,一發受命於張鳴歧的子彈迫不及待地蹦出槍膛,準確地擊中了他的心髒。刑場傳來的消息說,就義之際,林覺民麵不改色,俯仰自如。林覺民死後葬於廣州的黃花崗荒丘,一共有七十二個起義的死難者埋在這裏。風和日熙,黃花紛紛揚揚,漫山遍野;陰雨綿綿,那就是七十二個鬼魂相聚的時節。墳塋之間啾啾鬼鳴,議論的仍然是國事天下事。
五個多月之後,也就是辛亥年九月,公曆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義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千年帝製,民國成立。
2
即使是結識曆史人物,也是需要緣分。我長期居住在福州,幾度搬家,每一處新居距離林覺民紀念館都沒有超過一公裏。盡管如此,我對於這個人物從未產生興趣。紀念館是清代中葉的建築,朱門,灰瓦,曲線山牆,三進院落。附近的高樓鱗次櫛比,紀念館還能在玻璃幕牆之間堅守多久?我對這一幢建築物命運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它的主人。一個有趣的曆史問題始終沒有進入我的視野:一個僅僅活了二十四年的人有什麽資格占有一個偌大的紀念館?現在,曆史已經被一大批騷人墨客調弄成下酒菜。他們或者鍾情於帝王及其皇宮裏的金枝玉葉,或者努力修補富商大賈的家譜。林覺民這種“拚命三郎”式的革命家顯然太沒有情趣。可是,在我四十八歲的時候,那個僅僅活了二十四年的人突然閃出了曆史著作站到跟前。林覺民這個名字鬼魅般地撞開了我的意識大門,種種情節呼嘯著在腦子裏橫衝直撞,令人神經亢奮,夜不能寐。
生當人傑,死亦鬼雄,我終於從福州的子弟身上也看到了這種擲地有聲的性格。
福州是東海之濱的一個中型城市,兩江穿城,三山鼎立,長髯飄拂的大榕樹冠蓋如雲。這裏氣候溫潤,物產富庶,江邊的碼頭人聲如沸,魚蝦的腥味隨風蕩漾。市區小巷縱橫,炊煙彌漫於起伏錯落的瓦頂之上。曆史記載證明,福州人的祖先多半來自北方的中原。魏晉時期開始,北方的中原烽火連天,一些富庶的名門望族扶老攜幼倉皇南逃,其中一部分陸續落腳在這裏。可以想像,這些逃跑者的後代性情溫和,血液的沸點很高,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破門而出。據說福州許多女人的日子很愜意。她們戴著滿頭的卷發器到菜市場指指點點,身後自然有一個拎菜籃的男人跟上付賬。另一種更為誇張的說法是,這些男人連涮馬桶、倒夜壺也得親自動手。總之,這些男人的骨頭軟,胸無大誌,撐不起曆史的頂梁柱。我在這個城市的一條巷子裏長大,打架毀牆揭瓦片無所不為,但是,這種市井無賴的形象無助於證明福州男人的高大。現在,林覺民如同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這個城市的漫長曆史。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福州也有這等頂天立地的好漢。我母親也姓林,一樣的閩侯人,我或許可以大膽地將林覺民視為母親這個譜係的一個先輩。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相形之下,福州人似乎有些心虛。為什麽他們享受不到這種美譽?肯定存在某種偏見。當年林覺民從福州召集了一批鄉親赴粵,他們多半剛烈豪爽,精通拳棒。這些人的種子仍然撒在福州的肥沃土地上。他們的後裔常常四處奔走,掄起一對拳頭打遍天下不平事。不少人通過不正規的渠道踏入日本島國,或者漂洋過海來到美國。他們隱居在東京和紐約的唐人街,隻聽得懂鄉音而不諳日語和英語。某些時候,他們會突然出現在街頭,揮拳將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或者美國佬打得鼻青眼腫。美國的警車衝入唐人街哇哇亂叫,回答他們的一概是福州話。據說,紐約的警察局貼出了一條廣告:招募懂得福州方言的警察。當然,我不願意人們將我的鄉親想像成一夥莽漢。我的另一些鄉親文采斐然。犧牲在東轅門的林文工詩文,音節悲壯,沉鬱頓挫:“極目中原事,幹戈久未安。豺狼當道路,刀俎盡衣冠。大地秦關險,秋風易水寒。《雪花歌》一曲,聽罷淚漫漫。”如果不是用福州方言誦讀,人們肯定會將作者想像成一個關西大漢。
林覺民是一個風流倜儻的才子。他二十歲的時候東渡日本留學。諳熟日語之外,他還懂得英語和德語。林覺民比魯迅小六歲,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可以從容地出入國際性舞台。我的心目中,林覺民的形象將英雄與鄉親有機地統一起來了。
3
辛亥年三月份廣州的那一陣密集的槍聲夾在厚厚的曆史著作之中,聽起來遙遠而模糊。然而,時隔近一個世紀,這一陣槍聲奇怪地驚動了我的庸常生活。我開始在曆史著作之中前前後後地查找這一陣槍聲的意義。
黃花崗烈士殉難一周年之後,孫中山先生在一篇祭文之中流露了不盡的悲愴之情:“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時隔十年重提這一場起義,孫中山先生的如椽大筆體現了曆史偉人的高瞻遠矚。他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言之中寫道:“……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之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大革命以成。”
多年以來,清宮戲在電視屏幕之上長盛不衰。康熙、雍正、乾隆和慈禧太後帶上他們的臣子和後宮登陸每一戶人家的客廳,“萬歲爺”、“娘娘”、“ 奴才謝恩”的聲音不絕於耳。我常常在電視機前想起了辛亥革命。如果沒有辛亥革命帶來的曆史巨變,這些皇帝老兒肯定還要從電視屏幕的那一塊玻璃背後威嚴地踱出來,喝令我們跪拜叩首。辛亥革命如此偉大,以至於開始介紹福州鄉親林覺民的時候,我肯定要證明他在辛亥革命之中的位置。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意圖始終無法完整地實現。我似乎找不到廣州起義與武昌起義之間的曆史階梯,二者之間不存在遞進關係。沒有證據表明,廣州起義曾經重創清廷的統治係統,從而為武昌的革命軍創造了有利條件。林覺民們的槍聲響過之後,兩廣總督張鳴歧還是人五人六地坐在審判席上發號施令。
廣州起義是孫中山先生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策劃的。庚戌年十一月,他秘密召集南洋各地的同盟會骨幹開會,決定再度在廣州起事,並且指定由黃興負責。會議之後半個月,孫中山先生即遠赴歐洲、美國、加拿大籌款,他在起義失敗的次日才從美國芝加哥的報紙上得到消息。總之,廣州起義不像一場深謀遠慮的戰役鑲嵌在曆史之中,有時人們會覺得,這更像一件即興式的行動藝術。
起義的導火索必須追溯到清政府的“鐵路幹線國有”政策。清政府強行接收粵、川、湘、鄂四地的商辦鐵路公司,各地的保路運動沸反盈天。四川尤為激烈,成都發生血案。清政府急忙調遣湖北新軍入川彈壓,湖北的革命黨乘虛奮勇一擊,長長的鎖鏈終於嘩地解體。總之,廣州起義與武昌起義屬於兩個不同的段落。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雲雲,陳述的是輿論、聲勢或者氣氛造成的影響——正如孫中山先生在另一封信裏說的那樣:“廣州起義雖失敗,但影響於全世界及海外華僑實非常之大。”
但是,我時常覺得“影響”這個評語不夠過癮。林覺民應當有更大的曆史貢獻,他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一個二十四歲的生命僅僅製造了某種“影響”,就像點一根爆竹一樣?我期望能夠論證,林覺民是辛亥革命之中的一個齒輪——哪怕小小的齒輪也是一部機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我的虛榮心遭到本地一位業餘曆史學家的批評。在他看來,將曆史想像成一部大齒輪帶動小齒輪勻速運轉的機器是十分幼稚的。曆史是由無數段落草草地堆砌起來,沒有人事先知道自己會被填塞在哪一個角落。古往今來,多少胸懷大誌的人一事無成。如果不是曆史湊巧提供一個高度,即使一個人願意將自己的生命燃成一把火炬,照亮的可能僅僅是鼻子底下一個極其微小的旮旯。廣州起義之前,孫中山還在廣東策劃了九次失敗的起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九次的起義隊伍之中可能藏有一些比林覺民更有才華的人,可是,他們早就湮滅無聞。廣州起義再度受挫,然而,這是武昌勝利之前的最後一次失敗——林覺民因此成為後來的勝利者記憶猶新的先烈。可以猜想,如果還有九十次失敗的起義,林覺民恐怕也隻能像落入河裏的一塊瓦片無聲無息地沉沒。這個意義上,他已經是一個幸運者。這位業餘曆史學家勸我,不要為“曆史貢獻”這些迂腐之論徒增煩惱。我們的鄉親林覺民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他會心高氣傲,會口出狂言,會酩酊大醉,也會愁腸百結。心存革命一念,他就慷慨無私地將自己的一百多斤豁了出去。做得到這一點的人就是大英雄。至於有多少曆史貢獻,這筆賬由別人去忙活好了。
4
我曾經說過,林覺民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現在,我又有些懷疑。林覺民的性格之中保存了不少俠氣。豪氣幹雲,一諾千金;仰天悲歌,擊鼓笑罵;一劍封喉,血濺五步——這是林覺民的形象。
現代知識分子很少有這種頤指氣使的性格。魯迅對於正人君子的虛偽深惡痛絕。他的內心存有深刻的懷疑。既懷疑他人,也懷疑自己。他很難與哪一個人成為刎頸之交,並肩地挽起手臂臨風而立。“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種孤獨的確是魯迅的精神寫照。美國回來的胡適當然有些紳士風度,溫和,大度,自由主義式的寬容,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他與陳獨秀共同提倡白話文的時候流露出些許霸氣,後來就是一個好好先生,閑暇時吟一些“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麽,一個忽飛還”之類的小詩。徐誌摩呢?“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個浪漫多情的詩人骨頭輕了一些。當然,還有“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那是一個沸騰的郭沫若,盡管他的激情有餘而剛烈不足。另一些打領帶的教授就不必逐一細數了吧。他們或者擅長背古書,或者擅長說英文,懂些理論,有點個性,不肯盲從或者迷信,推敲過“to be or not to be”,偶爾也不可避免地有些小私心、小虛偽、小猥瑣或者小怪癖,總之都算現代知識分子。但是,他們身上統統刪掉了林覺民的俠氣。
所以,我傾向於將林覺民歸入遊俠式的知識分子形象係列。白袍書生,負一柄劍,沽一壺濁酒,行走於日暮煙塵古道,輕財任俠,急公好義,胸懷大誌。他們肯定善於歌賦,荊軻當年信口就吟出了一曲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很難猜測他們的劍術如何,但是這些人無不因此而自誇。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龔自珍“一簫一劍平生意”,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一身中山裝的林覺民手執步槍,腰別炸彈地闖入廣州總督衙門的時候,人們聯想到的多半是江湖上的大俠。
“少年不望萬戶侯”,這是林覺民十三歲時在考場寫下的七個大字。光緒二十五年,林覺民的嗣父命他應考童生。這個桀驁不馴的小子揮筆在試卷上寫了七個字之後就揚長而去。他自號“抖飛”,又號“天外生”,顯然是展翅翱翔的意象。他想去哪裏?嗣父有些不安,隻得安排他投考自己任教的全閩大學堂。然而,全閩大學堂是戊戌維新的產物,思想激進者大有人在。林覺民有辯才,縱議時局,演說革命,私下裏傳遞一些《蘇報》、《警世鍾》、《天討》之類的革命書刊。嗣父管不住他了,指望校方嚴加束縛。當時的總教習有一雙慧眼:“是兒不凡,曷少寬假,以養其浩然之氣。”一個晚上,中學生林覺民在一條窄窄巷子裏演說,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拍案捶胸,聲淚俱下。全閩大學堂的一個學監恰好在場。事後他憂心忡忡地對他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中學生林覺民竟然在家中辦了一所小型的女子學校,親自講授國文課程,動員姑嫂們放了小腳。盡管周圍的親人漸漸習慣了林覺民離經叛道的言行,但是,他們怎麽也想像不到,五年以後的林覺民竟然敢手執步槍、腰別炸彈地闖入總督衙門。
至少在當時,周圍的親人並未意識到林覺民身上的俠氣。他在福州結交的許多同盟會員都喜歡行俠尚武。黃花崗烈士之中,林文為自己鐫刻的印章是“ 進為諸葛退淵明”;林尹民擅長少林武術,素有“猛張飛”之稱;陳更新能詩詞,工草書,好擊劍,精馬術;劉元棟體格魁梧,善拳術;劉六符目光如電,曾經拜名震八閩的拳俠為師;方聲洞有誌於陸軍,馮超驤成長於軍人世家。總之,這一批知識分子不是書齋裏的人物。駁康有為,斥梁啟超,林覺民與這一批知識分子崇尚行動,不僅用筆,而且用槍。如今,許多曆史著作提到陳獨秀、胡適或者魯迅、周作人的啟蒙思想,另一些風格迥異的知識分子群落往往被忽略了。
俠肝義膽的一個標誌就是隨時可以赴死。這種人往往不再兒女情長。真正的大俠隻能獨往獨來;如果後麵跟一個女人,一步三回頭是要壞事的。纏纏綿綿隻能消磨意誌,多少英雄陷入溫柔鄉半途而廢。英雄手中的長劍,一方麵是格殺敵手,另一方麵是揮斷自己的情絲。兒女情長是柳永、張生、梁山伯或者賈寶玉們的故事,與行走在刀尖上的革命者離得很遠。
然而,沒有想到,福州鄉親林覺民同時還是一個情種。他不僅一身俠骨,而且還有一副柔腸。
5
現今我已經無從考證濱江樓位於香港何處,也沒有這個興趣。我願意將濱江樓想像為一幢二層的小樓,樓上聽得見隱隱的江濤和不時的蟲鳴。辛亥年三月的一個夜晚,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子臨窗獨坐,他在同伴的鼾聲裏總結自己的情愛曆史。
林覺民的大丈夫形象已經得到了曆史著作的公認,他的情種形象來自《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林覺民的《與妻書》是給他的妻子陳意映做政治思想工作。他要離開自己至愛的女人赴死,他希望陳意映明白他的心意,不要怨他心狠,不要悲傷過度;即使成為一個鬼魂,他也會依依相伴,陰陽相通。天下為公,坦坦蕩蕩;兩情相悅,寸心自知。林覺民的《與妻書》既深情款款,又凜然大義,既剛烈昂揚,又曲徑通幽。一個女作家深有感觸地說,讀《與妻書》猶如一次精神上的做愛,一波三折,最終達到了革命與愛情的雙雙高潮。我絲毫不覺得這種比喻有什麽褻瀆的意味。相反,這說明了革命的情操動人至深。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福州的林覺民紀念館即是林覺民出生的原址。這座大宅院坐西朝東,四麵有風火牆,內分南院和北院,北院有一幢二層樓房和一座小花園,大門邊即是福州著名的“萬興桶石店”。這座大宅院的主人最早可以查到的是林覺民的曾祖父。林覺民居住大宅院之內的西南隅,一廳一房,一條狹長的小天井,天井的角落種一叢臘梅。
許多人習慣於用恒久的時間證明愛情的不朽,海枯石爛,忠貞不渝。但是,真實的愛情要有一個存放的空間。如今,大宅院之中林覺民與陳意映的居室陳設如故。出雙入對,同棲同宿,當年這裏的一切都曾經烙上兩人的體溫。林覺民的記憶之中收藏了如此之多陳意映的細節:笑靨,步態,嬌語,嗔怒,凝神,含羞……想不到,這裏即將成為傷心之地。物是人非,情何以堪?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嚐語曰:‘與其使吾先死也,毋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率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複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先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大宅院裏住著林覺民父輩的七房族人。從曹雪芹的《紅樓夢》、巴金的《家》、《春》、《秋》到曹禺的《雷雨》,人們可以在文學史上讀到一批大家族的故事。那個時候,生活在大家族之中的年輕一輩壓抑,無助,未老先衰。通常,他們隻能像土撥鼠似的在長輩之間鑽來鑽去,竭力找到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縫隙。由於沒有直抒胸臆的機會,這些年輕人往往多愁善感,神經纖細。如果套上一個不稱心的婚姻,他們的下半輩子再也產生不了任何激情。大家族內部的不幸,林覺民都看見了。
林覺民的嗣父林孝穎是林覺民的叔叔。他飽學多才,詩文名重一時。考上秀才時,福州的一位黃姓富翁托媒議親,招為乘龍快婿。不料林孝穎根本不樂意接受這一門父兄包辦的親事。他第一天就拒絕進入洞房,並且因為心灰意冷而從此寄情於詩酒。大宅院之中,黃氏徒然頂一個妻子的名分煎熬清水般的日子,白天笑臉周旋於妯娌之間,夜裏蒙頭悲泣,嚶嚶之聲盤旋在幾進院落的牆角。為了安慰黃氏,排遣她的孤單和寂寞,林孝穎的哥哥將幼小的林覺民過繼給黃氏撫養。
隨著年齡漸長,上一代人的嚶嚶悲泣始終繚繞在林覺民的耳邊。他一輩子感到幸運的是娶到了陳意映。也是父母之命,也是媒妁之言,但是,老天爺卻讓他遇到了情投意合的陳意映:“吾妻性癖、好尚與餘絕同,天真浪漫女子也!”
但是,情種林覺民就要離開這座大宅院,遠赴疆場,九死一生。嗣父一定感到林覺民神色異常,再三詢問。林覺民推說日本的學校放櫻花假,他約了幾個日本的同學要到江浙一帶遊玩。生母一定也察覺到了什麽,但是問不出原因。死何足懼,真正割舍不下的是陳意映,然而她茫然無知——是不是八個月的身孕轉移了她的注意力?林覺民肝腸寸斷,欲說還休,惟有日複一日地借酒澆愁。所以,《與妻書》之中的這幾段話既是說給陳意映,也是說給自己——不說服自己怎麽能走得動?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今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尤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情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而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誌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蓋撫之,使其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誌為誌,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淨過日子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伴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嚐以吾所誌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及。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辛亥三月二十六夜四鼓,意洞手書。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無限的牽掛和負疚,可是林覺民不得不動身了。沒有一個至愛的女人,林覺民的內心一定輕鬆許多;可是,沒有一個至愛的女人,生活還值得噴出一腔的鮮血嗎?“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長籲短歎,家國不可兩全。就是在這一刻,曆史無情地撕裂了這個男子。
6
黃花崗烈士之中,福州鄉親有名有姓的計十九名。林文、林覺民、林尹民號稱“三林”,林文為首。“獨來數孤雁,到處總悠悠”,“露枯野草頻嘶馬,水滿荒塘不見花”,寫得出這種詩句的人一定是不凡之輩。可是,除了些許零散的詩篇,林文不再為曆史留下什麽。福州已經找不到他的故址。他的親戚後人杳無音訊。林覺民追隨孫中山先生,秘密奔走於日本、福建、香港、廣州之間,最終手執步槍、腰別炸彈地殺入總督衙門,然而,現在許多人記住他的原因是《與妻書》。
至少在網絡上,革命家林覺民已經成為一個沒有溫度的稱號,情種林覺民仍然炙手可熱。我利用搜索引擎查到了虛擬空間的一次圓桌討論,登錄網絡的眾女士曾經深入研究“我生命中的男人”。林覺民榜上有名。當然,許多男人的名字都出現在這個圓桌討論之中。曾國藩據說適合當父親,因為他家教甚嚴;肖峰 ——金庸小說之中的人物——豪情磊落,適合當大哥;李白做一個浪漫的小弟挺好;周潤發風度翩翩,是男朋友的理想人選;至於丈夫當然要找胡雪岩,因為這老兒有的是錢;如果有可能,再要一個比爾·蓋茨做兒子,這娃娃腦子好使,孺子可教也,當媽的省心;也有人提出喜歡賈寶玉,原因是公子聽話;另一個女士愛上了孫悟空,因為這猴兒能夠七十二變,好玩。這些意見多少有些俗。隻有一個識見不凡的女士發來一個長長的帖子,她提出了三個理想的男子:項羽,林覺民,關漢卿。項羽顯然不僅因為他破釜沉舟的豪邁,這個敢作敢當的男人與虞姬的生死之戀永垂千古;林覺民單憑一封《與妻書》就可以征服無數的芳心;關漢卿這家夥落拓不羈,是一粒“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銅豌豆”,頑劣而又風流,叫人如何不想他。這份帖子贏得了不少掌聲,盡管另一些女士表示了某種無關緊要的分歧,例如這些男人都過於霸氣,如此等等。
必須承認,這些意見視野開闊,一些妙想甚至匪夷所思。即使林覺民再有想像力恐怕也料想不到,多年以後他可以在這種場合與曾國藩、周潤發或者比爾·蓋茨同台競技。抱怨播下龍種而收獲跳蚤肯定有些自以為是,但是,這至少可以證明,凡人很難預料,神秘莫測的曆史會給未來孕育出什麽。
大半個世紀之前,人們曾經從魯迅的《藥》讀出了深刻的悲哀——革命者上了斷頭台,一批無知的庸眾竟然在興高采烈地當看客,甚至吮他的血。可是,曆史上的大英雄什麽時候躲得開寂寞和孤憤?也許,是大英雄自風流,沒有必要為這種遭遇而傷感。這時,我又想到那位業餘曆史學家的觀點:人生一世,有幸來到天地之間走一遭,能夠認定什麽是真理,甚至可以將自己的頭顱瀟灑一擲,長笑而去,這就是幸運的一生,壯烈的一生。那些蠅營狗苟的凡夫俗子並不是天生猥瑣——因為他們找不到值得豁出命的事業。一輩子能夠有一回驚天地,泣鬼神,如此快意,夫複何求!做了就做了,至於紅塵滾滾之中的後人如何指指點點,褒貶引申,那隻能隨他去了。留下的曆史無非是一些印刷品或者象征符號,笑罵由人,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可是,林覺民身後的陳意映呢?林覺民慷慨就義,功德圓滿,他是不是將無盡的痛苦拋給了陳意映?這是躲不開的一問。
網絡上有一篇文章說,林覺民不負天下,但負了一人;他不知道天下人的名字,卻恨不得將這人的名字記到來世。陳意映願意追隨林覺民上天入地,林覺民卻深摯而殘酷地替她選擇了獨生。鐵肩擔道義,無論什麽時候,林覺民都是一個堂堂男子漢。但是,他揮揮手將陳意映拋在彼岸——他有這個權利嗎?
道理說得出千千萬萬,痛苦依然尖銳如故。即使霓虹燈閃爍的歌舞廳、富有磁性的嗓音或者重金屬打擊樂也無法覆蓋這種人生難題。童安格,這個綽號“學生王子”的歌手居然幽幽地唱起了林覺民,唱起了香港濱江樓的《訣別》:
夜冷清獨飲千言萬語
難舍棄思國心情
燈欲盡獨鎖千愁萬緒
烽火淚滴盡相思意
情緣魂夢相係
方寸心隻願天下情侶
不再有淚如你
是嗎?“不再有淚如你”齊豫——齊秦的姐姐——用一個女人的心情回一首:《覺——遙寄林覺民》。她要問的是,刹那是不是永恒——能不能“把繾綣了一時,當作被愛了一世?”
還能說什麽呢,林覺民即使知道一切如此沉重,即使滿心負疚,依然生離死別,能夠握在手裏的僅僅是一管筆——《意映卿卿》。許乃勝一曲輕吟如訴:
意映卿卿
再一次呼喚你的名
今夜我的筆蘸滿你的情
然而
我的肩卻負擔四萬萬個情
鍾情如我
又怎能抵住此情
萬萬千千
意映卿卿
再一次呼喚你的名
曾經我的眼充滿你的淚
然而
我的心已許下四萬萬個願
率性如我
又怎能拋下此願
青雲貫天
夢裏遙望
低低切切
千百年後的三月
我也無悔
我也無怨
7
一個作家對我說過,她很喜歡“意映卿卿如晤”這句話。我想了想,的確,這句話具有私語性質。“意映卿卿如晤”,一個小小的、溫暖的私人空間就會隨著文字浮現。 陳意映,一個女人的名字,一個收信人,一個林覺民的傾訴對象。現在,她要從紙麵上活起來了。那麽,她能夠走多遠呢?
這時,我的敘述半徑急劇地收縮。陳意映可能離開她的一廳一房,出去給公婆請安;偶爾也會走出大門,“萬興桶石店”總是那麽熱鬧;是不是還會到門前的那條街上走一走呢?這是福州著名的南後街。一直到今天,這條街上還完整地承傳了古街的格局。裱字畫的,裁衣服的,賣壽衣的,編藤木器具的,做鞋的,各種小店一溜排開。正月十五過元宵,這條街上的燈籠糊得最好,帶輪子的羊、馬、牛、魚,關公刀,小飛機,品種繁多。當然,大多數時光,陳意映肯定是呆在她的一廳一房和狹小的天井裏。兒子嗷嗷待哺,她離不開多長時間。陳意映出身書香門第,能詩文,父親陳元凱是一個舉人。所以,林覺民留在家裏的幾冊書籍報刊已經足夠她打發空閑的日子。她是不是零零星星地聽到了革命、共和、光複這些概念?完全可能。但是,她抬起眼睛隻能看到天井上方窄窄長長的天空。這是她的世界。曆史在很遠的地方運行,由丈夫林覺民以及他的一幫朋友操心。陳意映絲毫沒有想到,突然有一天,曆史竟然不打任何招呼就將如此沉重的擔子擱在她的肩上。
辛亥年的三月初,林覺民意外地從日本回到福州。他竟日忙於呼朋喚友,或者借酒使氣,但是,陳意映從不問什麽。林覺民是一個做大事的人,白天屬於他自己。她已經習慣了將大日子擱在那個男人肩上,自己隻管小天井裏麵的瑣事,還有腹中八個月的胎兒。陳意映恐怕永遠也不知道曾經醞釀的一個計劃:林覺民本來打算讓她運送炸藥到廣州。林覺民在福州西郊的西禪寺秘密煉製了許多炸藥。他將炸藥藏在一具棺材裏,想找一個可靠的女子裝扮成寡婦沿途護送。如果不是因為八個月的身孕舉止笨拙,陳意映可能與林覺民一起赴廣州,並且雙雙殞命。我猜想陳意映一定不會拒絕林覺民的要求。她甚至會認為,能夠和林覺民死在一塊,恐怕比獨自活下來更好。
不知道摧毀她平靜生活的凶訊是如何傳遞的?我估計隻能是口訊而不是電報。廣州起義的日子裏,林覺民的嶽父陳元凱正在廣州為官。得到林覺民被捕的消息,他急如星火地遣人送信。趕在官府的追殺令抵達福州之前,林家火速遷走,偌大的宅院一下子空了。
避開了滿門抄捕,陳意映與一家老小隱居於福州光祿坊一條禿巷的雙層小屋。禿巷裏僅一兩戶人家,這一幢雙層小屋單門獨戶。陳意映驚魂甫定,巷子外麵傳言紛紛。一個夜晚,門縫裏塞入一包東西,次日早晨發現是林覺民的兩封遺書。“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一鬼。”天旋地轉,淚眼婆娑。最後的一絲僥幸終於崩斷。更深夜靜,獨立寒窗,一個女人的低泣能不能傳得到黃花崗?
一個月之後,陳意映早產;五個多月之後,武昌起義;又過了一個月,福州起義,閩浙總督吞金自殺,福建革命政府宣告成立。福州的第一麵十八星旗由陳意映與劉元棟夫人、馮超驤夫人起義前夕趕製出來。當然,革命的成功將歸於眾人共享,喪夫之痛卻是由陳意映獨吞。兩年之後,這個女人還是被綿長不盡的思念、悲痛噬穿、蛀空,抑鬱而亡,終於追隨夫君林覺民而去。
武昌起義成功之後的半年,孫中山先生返回廣州時途經福州,特地排出時間會見黃花崗烈士家屬,並且贈給陳更新夫人五百銀元以示撫恤。至於陳意映是否參加,史料之中已經查不到記載。這個女人的蹤跡此時已經淡出了曆史著作。她隻能活在林覺民這封注定要千古流芳的《與妻書》之中。
8
我站在馬路對麵的一座天橋上,隔著車水馬龍遙看那一幢建築物:朱門,曲線山牆,曲折起伏的灰瓦曾經遮蓋那麽多的情節。主角早已謝幕離開,舞台和道具依然如故。民國初期,這幢建築物旁邊的巷子辟為馬路,如今是福州最為繁鬧的地段。這幢建築物仿佛注定要留下來似的,它頑強地踞守在兩條馬路交叉的拐角,矮矮地趴在一大片高樓群落之中。人來熙往,這裏始終是一個安靜得有些蹊蹺的角落。周圍的精品屋一茬又一茬,這一幢建築物忠心耿耿地監護曆史,一成不變。
林家倉皇撤離之後,一戶謝姓的人家旋即購下了這座大宅院。謝家有女,後來出落成一個大作家,即謝冰心。冰心七十九歲時寫成一篇憶舊之作《我的故鄉》,文中興致勃勃地記敘了這座大宅院:門口的萬興桶石店,大廳堂,前房後院,祖父書架上的《子不語》和林琴南譯著,每個長方形的天井都有一口井,各個廳堂柱子上的楹聯,例如“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如此等等。兩個近代的著名人物一前一後出入這座大宅院,猶如天作之合。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冰心絲毫沒有提及林覺民。先前讀過《我的故鄉》,絲毫想不到冰心說的就是林覺民的故居——仿佛是另一座大宅院似的。冰心對於這裏上演的悲劇一無所知嗎?對於一個如此淵博的作家,好像不太可能。這是我心裏的一個小小的謎團。
林家這一脈後來也出過一個女作家,是林覺民的堂弟林長民的女兒。她就是後來嫁到梁啟超家的林徽因。林徽因出生在杭州,但是回到過福州。她的文字裏也沒有提到這一座大宅院,不知為什麽。
曆史的滄桑,世態炎涼,有些事就不必再費神猜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