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事黽談

碎碎念 ——給自己的一份紀念
正文

聖誕不淡,春節不純

(2011-02-23 09:40:00) 下一個
聖誕不淡,春節不純

文/吳黽

“掛羊頭賣狗肉”,大家好像都知道這句話。為什麽不是“掛狗頭賣羊肉”呢?我不清楚,您知道嗎?是不是因為隻要跟“洋”沾邊就顯得與眾不同,就顯得高貴與時尚?

改革開放這麽多年,按說洋玩意也見了不少,可是這股洋風不但沒有趨緩,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滿大街跑的都是“洋車”,“洋貨”更是層出不窮,就連“洋話”也是日漸連篇,當然影響麵最廣的應該還是“洋節”了。

老百姓過洋節,更多的是圖個新鮮,關於洋節的具體含義或意義應該了解的不是很多,似乎也沒什麽必要。洋節在中國的普及和推廣,首先要歸功於商家的不遺餘力,他們是想借助洋節日搞促銷多賺錢,老百姓當然隻是隨便摻和一下,玩個痛快。不過,最近幾年,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小資階層,他們已經不是簡單的盲從或者隨聲附和,很多時候,他們在心底裏已經對各種洋節日產生了很深的認同與預期。

比如說聖誕節,雖然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並不信奉耶穌,但我們卻可以把這個節日整得比老外的動靜還大。在國外的時候,聖誕節於我,甚至於老外,仿佛都沒有在國內的氣氛那麽濃烈與熱鬧。老外過聖誕節,雖然也會大肆購物,雖然也會舉辦各種聚會,包括公司內部,包括朋友之間,但往往這些活動都是安排在節日來臨的前幾天,而平安夜與聖誕節的正日子,通常都會是與全家人一起團聚,其實很少見他們在那個時候瘋狂地往外麵的娛樂場所跑。

或許是我跟老外的接觸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深,所以所見難免有著局限,但我仍然感受到,聖誕節,對於外國人,更像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春節,最大的主題還是體現在團圓與歡聚的層麵。反觀我們,隻是把聖誕節作為一種時尚來消費,去酒吧,去歌廳,去商場,去蹦迪,去看電影,去海吃海喝,總之會折騰得不亦樂乎。其實,這恐怕跟原汁原味的聖誕節的宗旨與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因為我們過聖誕節的心態就是玩兒,可以玩票 ,可以玩情調,當然也可以玩深沉。玩兒當然不需要莊重,更不需要考慮得太多,隻要自己玩高興了,還犯得著思前想後地琢磨節日設立的意義與原委?或許正是我們的玩心太重,所以我們不但把洋節日拿在手裏任意把玩,就連我們的傳統節日也不能幸免,所以春節,對於我們中國人如此隆重的一個大節日,我們也可以忽略掉它的本意,而隻看重它帶給我們的假期,我們可以好好地玩上一通。

聖誕節,因為沒有家庭聚會的牽扯,所以年輕人喜歡,可以無拘無束,可以天馬行空,所以也就有了廣袤的市場或者發展前景。更因為它是時尚與新潮的代名詞,是舶來品,帶著天生的神秘與曖昧,所以也就能給我們帶來心理的放鬆乃至放縱。對於這樣的節日,我們無需顧忌太多,所以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這樣的節日怎麽能沒有擁躉和捧場的人?其實談不上崇洋媚外,隻不過洋節因為它不同的風味與魅力,帶給我們很多不同的感受與體驗,所以現有的認可人群就不在少數,而潛在的追隨者更是與日俱增,不可限量。

因此說聖誕節不淡,也就情有可原,順理也順勢了。隻不過隨著洋節日的方興未艾,如火如荼,我們自己固有的節日卻越來越像是小二黑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而今的春節,就仿佛是被注了水的大肉,雖然還能勉強稱作肉,但味道卻越來越淡,也越來越不對味了。更有一種趨勢,把土節當洋節過,世界大同沒有錯,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特色和文化底蘊,是否有一天我們也會感到愧對子孫與列祖列宗?

春節是舉家團聚的日子,春節是親友互拜的日子,春節是孩子們放鞭炮,穿新衣,吃好東西的節日,不過這些都已經是不再的曾經。雖然我們依然會趕回老家,雖然我們依然會問候親朋,雖然孩子們依然會歡天喜地,但有一種感覺卻好像再也找尋不到。年夜飯可以搬到飯店去吃,親友問候可以用短信和電話替代,新衣我們可以天天穿,不用非要等到春節;好吃的我們也可以天天吃,春節的飲食反而成為了我們的累贅和負擔;鞭炮有的地方不允許放,有的被限時或限地兒,當然也可以把放炮的情懷付諸電子鞭炮,隻聽見劈劈啪啪的響聲,卻沒有了那刺鼻卻親切的火藥味道與煙火升騰。

洋節來了,土節何去何從?聖誕節到了,春節還會遠麽?迷失在節日裏的我們,是否也該問一下自己,節日到底該怎麽過?又有哪些東西或傳統我們該珍惜,而不應該輕易地舍棄與丟失?(完)

(2005年12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