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小平在法國的打工經曆 (圖)

(2005-07-17 09:54:00) 下一個


鄧小平在法國的打工經曆

1.【到法國去勤工儉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大征兵,勞動力嚴重缺乏,15萬華工赴法國從事軍事勞役。法國人認為:大批的華工不僅幫助打仗,日後也可以幫助建設。這就需要教育。而蔡元培、吳玉章等人也想到,可以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使華工掌握法國先進的技術,這對回國發展大有好處。中法雙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華法教育會。

選擇法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國的生活費用低廉。當時社會上有學生“一等西洋,二等東洋,三等本土”的說法。官費留學,份額極少,機會又非常有限。於是,如何爭取少花錢,這就成了問題的焦點。到歐美等國留學,一年的費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國,隻需其三分之一,而在法國的外省,“每年每人學食宿費不過二三百元”,隻是人家的十分之一。這給那些普通人家的青年帶來希望。所以,留法儉學,重點是突出其“儉”。 另外,當時法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確實很高,在世界名列前矛。“科學界之大發明家,多屬於法”,其他德國人、日本人隻是追隨法國而已。


圖片*1919年 勤工儉學成為滾滾洪流

真正使得勤工儉學成為滾滾洪流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從內心深處震撼了每一個熱血的中國青年。正如當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大批熱血青年的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狂潮一樣,“巴黎和會”的失敗,也使得人們注意到了法國。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有1600-2000多人赴法勤工儉學。達到了空前地步。他們中有蔡和森、周恩來、向警予、李立三、李富春、陳毅.....等等大批人們熟知的英才。勤工儉學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準備了自己的卓越的領袖人物。鄧小平正是這個風雲激蕩的歲月,卷入這個潮流的。

2.【告別--重慶上海】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學習,“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校址現為重慶市第29中學)的學生在“重慶總商會”舉行畢業典禮。法國駐渝領事館對畢業生進行了口試與體檢,鄧小平〔鄧希賢〕的口語不錯,但家鄉的口音重。對考官的提問到也能一一答的出來。考官又檢查他的中文、數學和工業基礎知識成績都可以,就在表格的簽了名。畢業生中的83名學生獲準赴法。鄧小平為自費生。自費生由工商界捐款資助每人100元,自籌200元,共300元。

1920年8月27日下午3時,預備學校的這83名畢業生,出太平門登上了“吉慶”輪前往上海。碼頭上,看著父親鄧紹昌〔鄧文明〕那傷感的眼睛,16歲鄧小平感到喉嚨有些哽噎....第一次離開家,就要到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度,一切全都要靠自己了。這一離去,鄧小平再也沒有回到廣安故鄉。
“吉慶”輪抵達多雨的上海。 1920年9月11日,鄧小平和他的同學們冒如著注大雨從“名利大旅社”來到黃浦灘的法蘭西碼頭。同學們乘小艇到楊樹浦,登上了法國郵船“鴦特萊蓬”(Andre Lebom)號。一聲長鳴,郵船載著中國的精英,離開飄著萬國國旗的上海,離開了苦難深重的中國,許多同學抑製不住心中的情感,跑到甲板上,在大雨中凝望著這塊逐漸遠去的土地,眼中的淚水奪眶而出。


3.【船上】
郵船向地中海,向法國駛去。
船上的艙分五等,一等是包房多是洋人、高官。勤工儉學生坐的一律都是4等艙,又稱“一統艙”,艙位設在船頭,分上下鋪位。再望下是放牲口飼料、雜物的5等艙了。上船之初,茶房就逐一點名,報到後,發給每人一個洋瓷鐵盤子、一個洋瓷鐵碗、一副刀叉,作為吃飯的用具。叮嚀大家要好自保存,丟了不補發。每頓飯都要等頭、二、三等艙客人吃完,才呼喚4等艙客人持盤碗到廚房前小窗口來領。每人給一塊麵包、一瓢湯,有時給一點剩菜。學生們苦笑著說:“這真正是‘要飯’了。”
4等艙多安置在船的頂篷一個角落裏。大家組織起來,將所帶的行李中油布一類東西聯紮起來,以蔽風雨。
海上的狂風巨浪來勢凶猛,不是內地人所能想象得到的。有時夜睡正濃,突然間一個巨浪從頭上澆來,衣被盡為濕透。好在船離海防以後,一直到地中海岸,都是在熱帶中航行,衣被濕了,易為海風吹幹。由新加坡橫渡印度洋到非洲這段航行時間最長,大家吃盡了苦頭,在洶湧澎湃的波浪中,輪船振蕩得很厲害,同行者多在艙中靜臥,有許多人暈船,有少數人痛哭流涕非常想家,未到達馬賽,便開始詢問怎樣回家。
這次航程近16000公裏,曆時39天,郵船經香港、西貢、新加坡、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錫蘭、科倫坡,再經非洲三角的吉布提、阿拉伯海、亞丁, 入紅海, 經蘇伊士運河塞得港,進入地中海,由地中海至法國馬賽上岸,共計航行四十餘天。沿途所經過的大多是英、法的殖民地。

鄧小平於10月19日抵達馬賽。開始了在法國的生活。

 

4.【不平靜的書桌--巴耶中學】

鄧小平到了馬賽,隨即前往巴黎。重慶預備學校的學生被分送到許多省的中學就讀。鄧小平就和他的叔父鄧紹聖一起來到了位於法國西部的諾曼底“巴耶中學”補習法語。對於隻有15000人的巴耶來說,一下子來了十幾個中國學生,在當時的確成了新聞。 按照原定計劃:他們必須繼續學習法語,等到掌握了充分的法語知識,再學習正常的中學課程。其實,鄧小平在這裏隻讀了5個月的書。 鄧小平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五年多,隻有頭五個月是在學校裏學習法語,以後再沒能進入校門。 簡單算一下,就知道鄧小平為什麽要停學了?

鄧小平離開家的時候籌到300元路費,船費就占去100,加上在上海的住宿、船上吃飯又去了50元。而在巴約的生活費每月至少40元。〔當時銀元兌換法朗約6元=70法朗〕。 比較一下同期異地周恩來的情況:周恩來有恩師南開校董嚴修的500元贈費,又有大律師劉崇佑的義捐500元。再加上給報紙的稿費,〔參見拙作: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可以說周恩來的日子就寬裕多了。 家裏為了他又賣了些地,寄來錢。因為無論如何節儉,也不夠學費,再讀下去,都無異於坐以待斃。鄧小平再也不能這樣有出無進的花費了。此時,學校也因為大部分學生們的學費不夠決定停課了。


巴耶中學的鄧小平 稚氣未消 臉色憂豫 人還是很胖


法語方麵,五個月的法語課,加上國內一年的法語啟蒙,應該說此時鄧小平的法語還是有個不錯的基礎的。至少比隻學了兩三個月的周恩來好的多。然而後來,周恩來還有條件、有恒心學下去〔約一年多的私人授課〕。鄧小平則幾乎完全放棄。再加上周恩來秉性聰慧、天生的口才好、見識廣、有英文基礎、好交際、活動範圍廣....可以肯定:周恩來的法語後來居上,比鄧小平要好很多。

後人有意無意拔高鄧小平此時地思想認識,但鄧小平還未達到能讀法文版的馬克思主義書籍的程度。 這一時期的鄧小平 ,對“馬克思主義”所知甚少,如同當時的另外一些知識分子對“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所知不深的情況下,就把這些主義當作靈舟妙藥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認識是在日後的實踐中學到、定型的。此時隻能知道一點皮毛。

1921年3月13日,在巴約中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一起離開了學校。 鄧小平從此走向社會,走向苦難的人間,開始了一生中最彷徨的年月!

5.【漂泊--華僑協社】

他漂泊到位於巴黎西北郊的拉加雷納.科隆市〔La garenne colombe〕的華僑社區。 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勤工儉學生們的境遇都十分悲慘。他們有的住進了巴黎的貧民窟,大部分則擠到普安特大街〔av point〕39號的“華僑協社”中去。
“華僑協社”是旅法華人的公共機關,其性質如中國的會館及外國的商會,各種機關皆匯設其中。成立1919年8月31日,別墅式建築。勤工儉學生初到法國時,多集於此候工候學。同國內通信也在這裏轉交。
歐戰後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歐洲,大批勤工儉學生進廠、入校已不可能。至1920年底,失工、失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擠滿了協社的院落,協社成為勤工儉學生的避難所。無工可做又無錢求學的人則住在地窖內;地窖住不下,便在花園草地上搭帆布篷居住華僑協社的大院中搭起了一個長四丈寬五尺的布棚,裏麵擠進了40多人,真是無法想象。 起初,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每日向學生提供飯食,組織他們複習法文,後來連麵包和白開水也供不起了。後因勤工儉學生領導和參加了向中國駐法使館請願的“二·八運動”,〔包括被遣返的陳毅李立三..等人〕反對中法秘密借款,中法當局停發了維持費。
人是鐵,飯是鋼。 相對住而言,吃顯得更加重要。然而,華法教育會發給失業學生的生活費每天僅五法郎。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五法郎隻能購買最廉價的食品,常用的食譜是白水煮馬鈴薯,兼之沒有錢買煤油,馬鈴薯煮得是半生不熟,吃了不容易消化,時間一長,就鬧胃病。 後來的青年黨魁李璜曾經描述了勤工儉學生的慘狀。“我見他們因營養不良,麵黃肌瘦;又因其中有久臥花園草地和地板之上,不免要受潮濕,而有腿腫致不良於行者。我為之心惻然。”
也許正是這段刻骨銘心、寄人籬下的悲慘日子,使鄧小平對於資本主義製度徹底失望。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日子!

6.【苦難--施奈德工廠】

到了法國,中國學生首先就得為活下去而努力!後來和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的何長工說:““我們什麽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麵子撕破了,......輕活、重活、臨時雜工,碰上就幹,為的就是掙一點吃的”。
1921年4月,鄧小平來到位於巴黎和裏昂之間克魯梭,在施奈德工廠工作,工廠已經有幾十名勤工儉學學生和約一千名普通的中國工人。他的雇傭登記卡片上注明,他的日工資是6.6法郎,比學徒工應該所得的還低。而他一個星期要工作五十個小時,甚至更長。
一位鄧小平在這個時期在此工作的工友回憶:“平常作工每天八個點鍾,.....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動身,經過麵包鋪,各人買片麵包,插在袋裏向工廠去。 工廠是七點開工,電鈴響了,汽笛叫了,工人就忙著開始工作。一片的機械聲、錘聲、銼聲、鐵帖聲、鐵板聲,聞得兩耳失去了作用,對麵說話,彼此不得相聞。 我們也自然混在裏麵,天天硬著幹,可是手還在做,腦子不知跑了幾千萬裏路了。到九點多鍾,吃了那塊麵包,當做早飯。 到十一點半,電鈴汽號又響了,散工了,法國工人紛紛出門洗手換衣,匆匆忙忙,向飯店裏去。我們中國人,去一直跑回家來(旅家),自己忙忙的弄飯吃,飯剛吃完,就是下午一點半,又要立刻動身向工廠去。 ......我們現在每天消耗十點鍾與工作上,
鄧小平在施奈德工作時是做“雜工”,他和其他學徒工及不需熟練技能的工人一起工作。 他們的工作是當翻沙工或去“拉紅鐵”,戴上石棉手套,將火紅的鋼板拉出來軋鋼。通過傳送帶,把沉重而熾熱的鋼板運到車間的另一處。早逝的王若飛在日記中寫道:“連日天氣甚熱,廠中尤為幹燥,遍地都是泥沙,大風過處,沙即騰起,著手麵上,為汗水所粘凝,偶一拂拭,其狀怪醜怪可笑。”在如此的勞作之下,中國學生個個如出獄之囚犯,形容憔悴,困乏不支。到晚上才能看點書,但是精神疲了,又怎麽能夠仔細去想呢,還沒有看上一頁,眼皮就 支持不住的樣子了。 星期日雖然不作工,但是還要洗衣、洗澡、寫信,就是要想照法國人的習慣去外麵走走,都沒有閑工夫。
這樣枯燥無味呆板過著,精神生活在哪裏?這種對勤工儉學的懷疑和否定,逐漸成為了勤工儉學生的普遍認識。同一工廠的李維漢說:“經過短時間的工人生活,我們都感到經過勤工很難達到儉學。” 長時間的繁重工作,惡劣的工作、休息條件尤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 鄧小平受到的打擊使是巨大的。他本來活躍樂觀的天性從此暗淡了,本來勤於讀書習慣消弱了,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思慮重重。 他開始考慮這一切現實背後原因,重新審視社會.....他從未沒有吃過這樣的苦,所以僅僅幹了三個星期,隻有十七歲,由於體力不支,他感到無法再承受了 他決定也不再繼續幹下去了。寧可冒失業的危險回巴黎。

7.【繼續工作--蒙達尼 足球 馬糞..】.

1921年4月,心情沮喪的鄧小平從克魯梭來到蒙達尼〔MONTARGIS/LOIRE舊譯〕蒙達尼位於巴黎東南方向,在盧瓦雷省〔其實法國一省約等於中國一縣的麵積〕。離巴黎約100公裏,離奧爾良和楓丹白露都很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偏僻的城鎮,離城不遠就是大片森林。那兒的居民們如果知道這批激進的中國工讀學生是後來主宰中國命運的人物,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

離城2公裏有一小鎮,叫夏萊特--CHALETTE。鎮上有個哈金森橡膠廠。鄧小平來這裏工作的。
工廠不小,製造套鞋、跑鞋、自行車輪胎。工人有五六百,中國學生,體力較弱,做的是女工的工作,同女工一個車間。哈金森橡膠廠做的是計時製,鄧小平做的活計很簡單,是把鞋子的各個部分粘合起來。工資每日10法朗,星期日休息,星期六隻做半天工。每日勞動10小時,即1小時1個法朗。帳是容易算的。如此,扣去四個星期日和四個星期六下午,每月淨收入為240法朗。付出90法朗夥食費之後,還剩下150法朗可供還債和零用。〔和很多學生一樣,鄧小平到法國以後基本上沒有錢添製什麽象樣的衣服。直到1924年的照片上的合影,還是初到巴黎時的那套衣服。〕

哈金森橡膠廠有40多個中國學生。工廠搭了一座木棚,為他們的棲身之地。木棚宿住有二十幾人,不付房租,電費,水費。每人每日付飯費三法朗。麵包盡吃管飽,早餐一大碗咖啡,午晚兩餐都有肉吃,或燒土豆,或燒卷心菜。晚飯後至睡覺後間有2小時至3小時可以利用。此時木棚裡很熱鬧,看書的人很少,甚至沒有,大家閑談、開玩笑、不同地方、觀點的人有時還罵罵,幸而沒有打架的。鄧小平是個坐不住的人在這新的環境中,又恢複了本來的活躍天性,有時還顯得特別調皮搗蛋。有位老資格的共產黨員回憶說:“有個四川小青年,矮矮的,胖胖的,隻十八歲,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同人說笑話,開玩笑。我心裏想,這個小青年不學習一點東西,不愛看書,很可惜。”也就是在這個工棚,鄧小平知道認識了蔡和森、周恩來等革命者 ,開始了解共產主義。


不過比起施奈德軋鋼廠來,這裏雖然有些橡膠異味,必竟沒有那麽髒,那麽累。鄧小平吃的很多,身體也漸漸恢複,情緒在周圍的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好。最難得的是工餘之外還有了正常的享受。有一次,星期六下午休息,為了看一場國際足球比賽,狠狠心,花了5個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從那以後,鄧小平就與足球結下了不解之緣。有時,難得看一場足球比賽,回來之後,陶醉好幾天。這個習慣,後來成了鄧小平為數不多的嗜好中的一個,有些孩子氣。而老鄧卻樂此不倦,終身興趣盎然。

鄧小平呆在蒙達尼七個月,快到1922年底時,他又要走。這次是去塞河畔的夏狄戎〔CHATILLON巴黎近郊,現屬94省〕。在那兒他進入中學學習,想撿回丟掉的文化課程,試了大約3個月,他發現自己的斷斷續續學來的法語,實在無法跟上學校的課程。從此,便沒了上學求業這個想法,老老實實回到社會找工掙錢。後來,鄧小平又陸陸續續做過機車的司爐工,到餐館裏做過廚房幫手,當清潔工揀馬糞掙錢。還有兩個星期,他和他的同學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種紮花標簽的女人做的工作。包括在雷諾的雜工,留法期間,前後共做了十幾種辛苦而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1923年初,鄧小平夏狄戎學習的生活結束了,他又回到了蒙達尼,回到了哈金森工廠。這次,他隻在工廠呆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他的工作記錄卡記著他被分配在製鞋車間工作。1923年3月後他被解雇用了。解雇的原因是“本人拒絕工作”!


圖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之部”的大部分成員來自留法勤工儉學生,這張1924年的照片中前左四為周恩來,左六為李富春,左一為聶榮臻;後排右三為鄧小平。


這時,鄧小平已經脫離了純粹的留學的生涯,苦難使他義無反顧的放棄了幻想。他接手周恩來等人的部分秘密工作,成為旅歐支部的核心成員,變為職業革命者。

8.【尾聲】|
動蕩、勞累、貧窮的生活,給年輕的鄧小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象毛澤東那樣,有浪漫、高揚的激情,敢於輕視物質生活。他真的給窮怕了、餓怕了,對生計、對糧食十分敏感!鄧小平向楊尚昆說他在法國的生活時:“每當我能買得起一塊羊角麵包和一杯牛奶時我總是感到很高興。”66年後,“文革”惡浪,廣安遭受劫難,農村勞動日一個僅值幾分錢,群眾生活十分窮困。一次他接見外賓說:“我的家鄉廣安人平均占有糧食200多斤,一個農民年平均收入不到50元,我的家鄉就是那個樣子!”憂切之情,溢於言表。70年代末,指示教委:出國留學要辦個“留學人員服務處”。心牽神掛,設身處地!80年代,還有更著名的口號“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成為改革先聲。

由於後來一直沒有機會讀書鄧小平的學校生涯早已結束,他的文化水平大概等於現在的中學畢業。老鄧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對於有真本事的知識分子老鄧很尊重、總有些偏護。

鄧小平的生活習性很多是這時形成的職業習慣:他吃飯速度很快,愛吃"燴飯":飯、菜、豆腐、雞蛋一鍋煮,早飯幾分鍾解決,午飯也不過十來分鍾,也是工廠的時間養成的。 鄧小平不修邊幅,不太注重穿著。不象周恩來那樣任何時刻都穿得很整潔、得體,老鄧不太講這一套。鄧小平做事大小、輕重分得清楚,也有效率。他的工作時間在黨內高層最短 ,下班後一打橋牌就沒點了 。


**謹以舊作紀念鄧小平逝世7周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