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總統們的中國情結

(2005-07-17 04:11:10) 下一個
法國總統們的中國情結

戴高樂:“到中國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夢!”
蓬皮杜:“周恩來,我所見過的世界各國領導人中印象最深的一位。”
德斯坦:“因為像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是必不可少的經濟改革和維護國家統一。”
密特朗: la force tranquille---平靜的力量
希拉克 :“這是不是二裏頭文化三期的青銅器?”

第五共和國的五位總統中除密特朗外有四位是右派。 無論左右,雖然有水火不能相容政治的歧見和反差甚大意識形態,但每位法國總統都是自己特別的中國情結 。

1.【戴高樂】:“到中國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夢!”
1964年6月中國首任駐法大使黃鎮(左)向戴高樂總統(中)遞交國書後合影。

1964年中法建交,使法國成為能同中、美、蘇三大國直接對話的惟一西方大國。戴高樂想趁中法建交的勢頭,盡早實現兩國領導人互訪。戴高樂十分關注這個“比有記載的曆史還要悠久”的文明古國,並觀察著這個正在巨變的古老國家。他用有些神秘主義的口氣預言:“說不定在下個世紀,中國就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戴高樂一直有個願望:想會一會已經成了神話的毛澤東,他本人也是個神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碩果僅存兩位大國領袖的會麵將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曆史瞬間! 戴高樂渴望創造這樣的曆史, 遠在中國的毛澤東也期待著這種時刻, 他比其他人在政治上更能理解戴高樂,他不在乎這位將軍和他在意識形態的不同, 用他自己後來和尼克鬆講的話說:“ 我喜歡右派”--特別是戴高樂這樣敢和美國人叫板的右派 。在這個地球上可以理解他的思想的、 可以和他平起平坐對話的人越來越少 。也許英雄與英雄間的敬慕, 也許是感到烈士暮年的孤獨 ,他對戴高樂舉動發言十分關注 。

1966年6月15日,戴高樂親自出馬,約見黃鎮,親口邀請周總理訪法。意在為戴高樂正式訪華鋪路。
1967年1月17日, 在愛麗舍宮的新年招待會上,戴高樂夫人向中國大使黃鎮的夫人朱霖委婉地道出了有生之年去中國的願望:“ Mon mari et moi voudraient se rendre en Chine”〔我丈夫和我很願意訪問中國〕。
“到中國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夢!我很想到那裏去!”1970年9月9日,已經感到衰老的戴高樂向其表侄女、法國前駐華大使館參讚戴高碧(原名瑪麗·泰雷茲·德·科爾比)一聲長歎。 他詢問了不少有關訪問的細節。最後他表示:“自然,我需要接到中國政府和毛主席的邀請……我必須能同毛主席交談。這將是法國和中國以戴高樂和毛澤東為代表的交談。”

毛澤東戴高樂兩位神慕以久的領袖沒能會麵的原因很多, 概括來講有兩點一是由於當時兩國國內的政治形式十分動蕩複雜,二是中國的外交政策中有一條是涉及兩國平等的不成文的條款:對方必須首先做出正式外交訪問, 中國才會以同等級別回訪 。〔這條規矩好像至今依然有效。 尼克鬆來北京時,對北京這些古老的傳統十分在意小心 ,美國人不太在乎這些形式〕 而以傲慢著稱的戴高樂也是在外交禮節上十分固執,絕沒有遷就的理由 ,不願就哪怕一點點的主動而讓步, 兩個巨人得會麵因此一直僵在那裏。

到了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因動脈瘤破裂猝然去世。兩位巨頭借箸論天下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戴高樂去世前甚至已經定好了行程,向自己的夫人吐露,1971年6月,他將去中國訪問,在中國度過“6·18”這個曆史性日子。正是在1940年的這一天,他在倫敦廣播電台發出抗德號召,一躍登上了世界曆史舞台。戴高樂逝世後,毛澤東發去了唁電,唁電稱:戴高樂是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鬥士!戴高樂地下有靈, 應該會對這此知己的論定感到滿足了。
法國國務秘書安德烈·貝當古是中法建交的見證人,有一次見到他毛澤東,毛澤東說:“戴高樂是當兵出身,我也是。我在軍隊裏生活了12年.....我崇拜拿破侖。他的書,我沒有一本不知道的。”毛澤東在和他會談時,曾前前後後15次提到戴高樂的名字 這對於晚年目無餘子的毛澤東十分罕見。
戴高樂的遺願最後由他的後人完成,北京和巴黎同時做了臘像--這樣戴高樂、毛澤東、周恩來終於見麵了!

2.【蓬皮杜】“周恩來,我所見過的世界各國領導人中印象最深的一位。”


1973年9月12日在中南海與毛澤東會談
喬治*蓬皮杜為人聰敏,思想寬容,喜愛現代藝術。他不是戴高樂最初的戰友,但和戴高樂一見如故,1946年間成為戴高樂幕後師爺。1962~1968年任法國政府總理。戴高樂去世後,蓬皮杜出任法國總統,成為戴高樂衣缽的傳人。他任總統期間是法國人最懷念得一個時期。
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後,作為西方大國中最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法國,開始考慮拓寬中法關係,於是就有了蓬皮杜總統的中國之行。
1973年9月11日,蓬皮杜應邀訪華,成為西歐國家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在任國家元首。周恩來總理和剛剛恢複工作的鄧小平副總理到機場迎接。他在鄧小平陪同下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故宮,在中南海毛澤東寓所與明顯見老的毛澤東會談,內容完全保密。
後來透露的資料中,毛澤東告訴蓬皮杜,他讀了戴高樂的回憶錄,特別提到戴高樂在其中寫到中國人是一個驕傲的民族。 他讚揚戴高樂敢於挑戰美國的壓製和霸氣,而蓬皮杜則直接向毛澤東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他送給毛澤東一藝術壁毯。
鑒於蓬皮杜總統已經身患癌症,法國官員在與中國使館洽談時要求特別嚴格,周恩來總理為此特別叮囑禮賓司,一定要對訪問日程做出嚴格安排。同樣忍著癌症晚期的病痛,周恩來無論還是從北京到外地,一直陪伴著蓬皮杜總統,而且對他體貼入微,令他十分感動。蓬皮杜總統後來不隻對一個人說過:“周恩來是他所見過的世界各國領導人中印象最深的一位。”

3.【德斯坦 】:像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是必不可少的經濟改革和維護國家統一。

蓬皮杜任總統時 ,手下有兩員大將, 後來都成了法國總統 ,一位是德斯坦,另一位是希拉克。德斯坦1974年至1981年期間擔任法國總統。那年他才48歲 ,是史上最年輕的法國總統。中國早就注意到了這位出色的理財專家。德斯坦後來追述說:“有一件事讓我頗受感動。就是1974年我當選總統前,我的前任〔蓬皮杜〕4月份去世了。就在此前幾個星期,一位訪華的非洲國家的元首會見了毛澤東,他們談到下屆法國總統的人選,因為那時蓬皮杜總統已經生病了。毛對這個來訪者說:“我知道下屆法國總統是誰,是吉斯卡爾·德斯坦先生。”那位非洲的元首很吃驚,我也很驚訝,他竟然知道我,而我當時既年輕,名氣又不大。可見毛主席是非常了解法國政治的,並且還有很正確的判斷力。
德斯坦屬於那種略帶貴族色彩的法國人,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住在高尚的地區, 在高等名校讀書,出類拔萃。 他熟讀福樓拜、莫泊桑的小說,鍾情於莫紮特的音樂。精通英語和德語....但這些還不是德斯坦總統的全部特征。談到中國,他絲毫不想謙虛:“我比較了解中國的曆史 ,而且正在研究漢、宋、明、清以及19世紀的中國史。因為19世紀是中國與歐洲關係最為惡劣的階段。歐洲人不了解19世紀的中國,我想知道原因何在。既然對於我們來說,20和21世紀的中國史很重要,那麽,中國在過去都發生了什麽事也同樣重要。 ”
不僅如此,德斯坦總統對毛澤東的,也說明他對遙遠的中國不是泛泛的了解。他說:“要知道,現代社會變化很快,很多國家元首都被人忘記了,隻有少數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國的戴高樂將軍,法國人知道他,敬重他。那麽在中國,毛澤東也是一樣。現代社會的國家領導人並不體現一種哲學思想,他們隻是解決一些具體問題,諸如經濟、社會、軍事等等。法國人卻認為毛澤東體現了一種哲學思想,並且努力地把它付諸行動。這正是我們對認識的政治。我們在1789年進行的大革命,正是為了一種哲學思想。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毛澤東思想也正是使中國走向一種哲學,即給予中國人民最大的權力和最高的地位。

德斯坦和數次訪問巴黎鄧小平有過較深的交往,他研究過鄧小平的政治生涯,兩家人還在一起吃過飯 。關於鄧小平,德斯坦評論說:“他是我的朋友(用中文說)。我認為我能理解他變革中國的思想,並相信這種思想是很明智的。因為像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是必不可少的經濟改革和維護國家統一。也可以說是在巨大的經濟變革的後果和維護國家統一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所以我認為鄧所采取的措施是十分正確的。”

德斯坦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曆史和哲學的興趣越來越濃。他很希望能夠直接閱讀中文原著 以消除翻譯上帶來的偏差。70歲後,德斯坦以古稀之年,又開始學習中文。他每晚睡覺前都要讀會兒中文,還特地請了位中文教師每周上課。他的學習終於有了些確實的成果,2000年, 德斯坦在中國參加文化研討會時,用中文朗讀了孔子的一段話:“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滿座皆驚!老巴巴最新一次聽到是2004年2月20日,有一家法語電台用德斯坦講的中文做專題開篇 ,前法國總統用法語注音的音腔,夫子氣十足的說道:“ 大家好, 我正在學中文 ,我喜歡中國!”


4【密特朗】la force tranquille---平靜的力量
src="http://www.alainduplantier.com/jpg/mitterand.jpg
" border= 0 >

密特朗是第五共和國唯一的社會黨總統, 可以說他的社會黨在意識形態上應該是最接近中國 。 但事實恰恰相反, 密特朗執政期間是中法關係最緊張的時候 。也許國與國的交往中,這些形而上學的把戲對國家利益沒有什麽作用。
法國的左派和中國的極“左派”在自己的國家似乎起著同樣的作用。 密特朗的執政後期意識到了自己手上的經濟人才不足, 不斷的走馬換將,但已經來不及了。 不等他的任期到限,政府的經濟大權已經被右派奪去 ,隱退後不到一年, 密特朗因病鬱鬱而終。
中法因為對台軍售陷入低潮 ,沒過多久,因為感受到國內的經濟壓力和外交的困境 ,1994年,主動邀請過境的錢其琛外長,給予高規格的款待,以改善關係。
錢其琛在他的《回憶錄》中放筆寫到:密特朗總統一向以人權衛士自居,相當傲慢,每次會見必談人權問題,這次卻表現得謙恭有禮,站在門口迎接客人。會見中,又避而不談他最喜好的話題,而是大談他如何欽佩中國經濟的驚人發展速度和我國領導人治理12億人口大國的能力。 在離開愛麗舍宮的時候,有記者高聲提問,和密特朗總統就人權問題談得如何?我回答說,我們這次沒有談這個問題。眾記者都麵露驚訝之色。

除了政治上的岐見, 密特朗的一生裏和中國的緣分還是很深的 。他曾三次訪問中國。1961年春,作為當時在野黨的領袖他到中國作了一次旅行,毛澤東還送給他一對中國織錦靠墊。他參觀遊覽了不少城市,記下了許多見聞。回國後,於1962年發表了專門介紹新中國成立後所發生的重大變化的專著《中國麵臨挑戰》。該書的出版,給密特朗贏得不少聲譽。 1981年,參觀山東孔府大廟時拍了張照片,照片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傾聽龍的聲音”。回國後不到三個月, 密特朗當選為法國總統,83年密特朗以總統身分再次訪問中國。
密特朗攻讀的是法律 ,喜歡的卻是文學及曆史、迷戀音樂,他寫的作品具有真正的文學價值,也許繼邱吉爾後最有文學修養的歐洲國家元首。很多知識分子因為喜歡密特朗的文筆而擁護社會黨的主張。他的著名口號la force tranquille---平靜的力量及laissé
le temp au temp--把時間留給時間吧....等等 很有些“以靜製動”和“逝者如斯夫”的哲學味道。他了解文字的力量,他對中國文化也是十分推崇。像巴金、曹禺、丁鈴、盛成、徐仲年這些作家、學者著作的法文本他都仔細讀過。 他和旅居法國的大畫家趙無極等華裔學者有密切的私人友誼,常常邀請他們到巴黎的中餐館聚會 ,放下政治,海闊天空的神聊。


5.【希拉克 】:“這是不是二裏頭文化三期的青銅器?”

現任法國總統希拉克身材高大,精力充沛,是長期活躍在法國政壇的宿將 。他幾乎擔任過政府部門中所有的要職 ,長期任巴黎市長, 兩次出任政府總理 ,經過數十年不懈的努力,終於登上了總統寶座。
孩童時代,父親就為其聘請了一位白俄家教。此人精通東方文化,每周都要帶他參觀法國東方藝術博物館-集美博物館。集美館內藏有大量中國古代珍貴文物,出名的是青銅器和宋瓷,希拉克從此與東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法國吉美東方博物館館長透露,1978年,總理兼巴黎市長的希拉克聽說西安遠郊偏遠小鎮有新的文物出土,當時尚未對外開放,很感興趣,跟著他的那些部長、秘書叫苦連天,誰也跑不動了〔 本來跟著希拉克出差就是件苦差事!〕,館長最後一看,職責所在, 自告奮勇,拚命相陪, 別無他人跟隨。當時希拉克在副總理鄧小平的陪同下,成為第一個參觀秦陵兵馬俑的外國人。到了當地看到的是成百上千、整裝待發、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宏大壯觀超出了來訪者的想象,希哈克十分震驚, 他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俑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這個站在世界曆史高度的評價,開拓中國人對文物把握尺度, 提高了文物的自身價值,對後來中國兵馬俑走向世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希拉克熟悉並喜愛東方文化和中國藝術,3次訪華,每次都要參觀中國博物館。希拉克對青銅器有偏好,熟讀青銅器專著,對展覽中的許多珍品都能作專業水準的評價。73歲的青銅器泰鬥馬承源先生記憶猶新:他們的第一次會麵是在上海,那一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希拉克在博物館館長馬承源那裏耽擱了很久。當時,馬承源把他的專著《中國青銅器全集》的前十四本送給希拉克,該書有一張夏朝青銅爵的圖片,希拉克也不客套,指著圖片劈頭就問:“這是不是二裏頭文化三期的青銅器?”驚諤的馬承源措手不及,隔了很長時間才點頭稱是。緊接著,希拉克又說起了三千六百年前的二裏頭文化三期的特征。他在博物館觀賞青銅器著了迷,與馬承源聊到專機不得不推遲起飛。1998年秋天,有一個青銅器展覽在巴黎舉行,希拉克總統親自為這個展覽撰寫解說詞。

另一次,2000年在希拉克的邀請下巴黎小皇宮有個陝豫土文物展覽。希拉克總統走到展出的一塊漢代玉碧前,久久地凝視著這塊迄今為止中國發掘出的最大玉碧。它是1997年在西安北郊出土的,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韓偉1998年訪問法國時,送給希拉克總統一幅玉碧的拓片,並告訴他這是一塊漢玉。希拉克看了拓片後當時就說,從玉碧圖案的紋路看,象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玉。韓偉向他解釋,從圖案看確有春秋戰國時代特征,但中間部分的文字卻是漢代文字,表明這是一塊漢玉。韓偉為希拉克的精通折服。

法國總統希拉克還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不是一般的附庸風雅。他很推崇中唐的詩人李白、杜甫和王勃。尤其欣賞李白詩的氣魄和瀟灑。他曾當眾用法語即興背誦了唐詩。在一次私人聚會上,希哈克說:有個心願,完成一個關於李白的電影劇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