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

(2005-07-17 03:35:52) 下一個
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 1963年,深秋的北京,天高雲淡。 法國參議員、前總理埃德加•富爾攜其夫人微笑著從機艙走出。 西花廳,周恩來同富爾進行了第一次會談。 “很高興再一次見到閣下。”周恩來精神飽滿,微笑著與富爾握手。 “已經 6年多了,總理一點也不見老。”富爾端詳著修飾整齊、風度翩翩的周恩來, “總理到過巴黎?”老牌外交家富爾知打道怎樣打開話題。 “是的,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周恩來用巴黎味很濃的法語簡潔地答到,往事在腦中閃了一下,一個秀麗的麵龐閃了出來。 “現在是再去巴黎的時候了。”富爾的這句話,是世界上把最浪漫的民族和向世界上最嚴肅的民族發出的邀請! 周恩來的微笑富有魅力,意味深長。 前法國總理知道中法建交有戲了。 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猜到:在周恩來那兩道濃濃的劍眉下緊鎖地對往事、對昔日的戰友和對初戀情人張若名的深情回憶..... 【風華正茂】 周恩來和張若名友誼是在天津南開開始的。 張若名, 1902年出生於河北省清苑縣富裕人家。1916年考人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與鄧穎超同為第十級學員。 家境好,人特別聰明,性情剛烈,心高氣盛。在校期間的成績據說是從沒得過第二,人又長得漂亮!是一個在任何地方都是拔尖的人物。 1919年“五四”運動中,她與郭隆真、鄧穎超等發起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誌會,9月,她與周恩來、郭隆真、劉清揚等人創建革命團體——《覺悟社》。12月,17歲的張若名當選為天津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評議委員會委員長--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學聯主席吧。 1920年初,抵製日貨活動中,周恩來做總指揮,和郭隆真、張若名、於方舟帶領數千名民眾到直隸省公署請願。4人當場被捕,張若名與周恩來一同坐牢。期間,鄧穎超領人要求代替他們坐牢。經過半年的鬥爭, 7月17日,全體代表獲釋出獄,周恩來等人被當成“英雄”,胸佩“為國犧牲”的紀念章和大紅花,受到鑼鼓鞭炮的凱旋式的歡迎, 在組織學運和牢獄鬥爭中,周恩來和張若名惺惺相惜,英雄相敬,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兩人的才氣本身都是不同凡響,相貌又是難得人中龍鳳。 鄧穎超後來對侄女周秉德說:“那時覺悟社的人都說,如果周恩來放棄獨身主義,和張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的確,周恩來和張若名的友誼是純粹、聖潔的。 當時《覺悟社》的二十多個成員相約,從事學生運動期間不談戀愛,不結婚,張若名、鄧穎超自然恪守約定。 深受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張若名、鄧穎超思想頗為極端激烈,一心要獨立,一心要自由,根本不會把自己的一生托付、依靠於某個男子。 周恩來剛從日本回來,更是清教徒般宣稱抱獨身主義。他認為,隻有獨身主義,了無牽掛,才可以一心從事革命,從事救國,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獻給中國。 “麵壁十年”的絕決是他人格中最具禪意的誓言。 盡管他風度翩翩,才華橫溢,有不少女孩子--包括前清老翰林南開創人嚴修的女兒,為愛國學生辯護的大律師劉崇佑漂亮的侄女對他暗生情愫,但都被周恩來的獨身主義擋退了。 從學運領袖人這一點上,周恩來、張若名、鄧穎超是誌同道合的青春戰友。若論私情薄厚,周恩來與張若名的接觸從組織工作、領導地位的角度講會比鄧穎超更多些。張若名的才情、能力更強一些。 主要的是鄧穎超當年不過是15歲年紀,尚未深更情欲,而張若名則已是17歲的漂漂亮亮的一個大姑娘了。 1955年,周恩來對這段霧水情緣,毫不掩飾。在晚輩好奇的追問下,當著鄧穎超的麵,含蓄而概括地說:“開始兩人的確不錯。”鄧穎超在旁邊望著早年的戀人,永遠看不夠的丈夫,堂堂的共和國總理,任其表白,笑不啟齒。 【留學法國】 周恩來、郭隆真、張若名出獄後不久,《覺悟社》組織考慮到被捕社員的安全,一致主張他們4人赴法求學。 前往法國的路費、生活費不是個小數目。 嚴修、劉崇佑兩位沒做成的老丈人欽佩周恩來的真誠和品德,器重周恩來的才幹和早慧,認定周恩來非池中之物,在這個時刻,雪中送炭,資助周恩來赴法。同時周恩來也以特約通訊員身份給天津《益世報》撰寫旅歐通訊得到些補助。 張若名的家境好,但老爺子不同意。 她背著家人去保定留法預備班報了名,父親得知消息立刻派人趕到保定。張若名料想赴法計劃已暴露,剛烈的性格哪會屈服,毅然離家出走。臨走還使了個“殺手鐧”,她給父親留了一封信說:“你們不要追我,你們若是追我,我就跳海了。” 在周恩來,劉清揚父親的推薦、擔保下,又由津學聯借支了一筆錢,這樣才湊足了赴法經費。 張若名文筆很好,與恩來一樣以北京《晨報》特約通訊員身份寫稿補救。 周恩來臨去法國前,鄧穎超想到歐洲天氣寒冷,怕周恩來不適應,特地趕織了一件毛衣送他,在毛衣領側內繡了一行小字:“給你溫暖----小超。”周恩來安慰鄧穎超說:“別灰心,你年齡還小,以後還有學習機會。我到歐洲後,一定給你寫信... ”說者情深意重,帶著兄長般的關懷;聞者切切悲泣,帶著朦朦朧朧的戀情。鄧穎超點了點頭... 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乘法國輪船《波爾多》號離上海赴法。這一年周恩來22歲。 周恩來在法國入黨1921年春,經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共產黨旅法小組》(後發展為《旅歐支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 1921年,周恩來先在巴黎郊區的《阿利昂法語學校》--(ALLIANCE-FRANCAISE)補習法文。不久,轉到法國中部的布盧瓦城-BLOIS繼續學習法語。盡管學習緊張,還進行社會調查,晚上常常通宵達旦地給天津《益世報》撰寫旅歐通訊,但他還是擠出時間多次給鄧穎超寫信,托教育家馬千裏轉交鄧穎超。後來,周恩來與鄧穎超便直接通信往來。信中更多的是討論新思想、政治動向,看不到多少春花秋月、離愁別恨。 此時周恩來正熱戀著如花似月、整日笑語盈人的張若名。 勤工儉學的留學生中多是一時精英,藏龍臥虎。女少男多,而張若名又是花容月貌、目若朗星,整18歲。不乏有躍躍欲試的,可的周恩來人品、才華、能力、相貌無論單項、綜合都是鳳麟龍角,令人自慚形愧,竊竊有意者逐漸隱隱退去。 剛到法國時,郭隆真和張若名在巴黎的雲母片廠一麵做工,一麵學習。郭隆真比張若名大8歲,總像大姐似地照顧張若名。 1922年,她倆一起加入趙世炎、周恩來、李富春組織的“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少共組織內,張若名化名“一蜂”, 而張若名來之前隻學過幾個月的法文,一到巴黎更是如魚得水! 以其特有的聰慧和運用法語的能力,居然和法國人講的貌似神合,有鼻子有眼,令一起學習的朋友們心悅誠服。 僅在1921年內就為《晨報》撰寫了關於留法勤工儉學和一戰後歐洲信形勢等10餘篇文章,這些在勞累的工餘、在床頭混暗的燈光下信筆寫出的文章,今天讀來依然是栩栩如生,思路清晰, 體現出她觀察和認識問題的敏銳能力。 法文進步很快,短短一年張若名的法語就和包括周恩來在內的留學生拉開了距離。 張若名能夠順暢閱讀、翻譯馬克思主義的法文原著,所以在少共組織的共產主義研究會中,常常由她擔任主講人。 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她又把講稿整理成文章,寫下了學習心得和宣傳提綱,如《帝國主義淺說》《剩餘價值》《階級鬥爭》等在法國《赤光》雜誌上發表。後來這些著作雜在國內公開出版。 同時,她還經常為國內的《晨報》《婦女日報》等報刊撰寫法國通信。 另外,也因她的法語口語比較流暢,又是女子,身份隱蔽,在組織內還擔負一項特別任務,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聯絡。 【初戀總是特別美好的!】 初戀總是特別美好的!--1922年應是周恩來與張若名感情最溶洽的一年。 兩個人都是活動力極強的人,又是異地他鄉的舊朋友、戰友。應該說,在這一年周恩來還沒有確定誰是自己的終生伴侶。但法國浪漫的土壤,巴黎濃厚拉丁風情,豐富的文化底蘊,肯定改變了這位留日學生的僵硬教條,開始能以“布爾喬亞”的情調去領略和欣賞生命的美、生活的美,包括對異性美的欣賞。 後來人稱“周恩來是共產黨裏最有人情味的人”,與這幾年經曆、閱曆是分不開的。 不過,周恩來有周恩來憚懼的人,這個人就是蔡和森。毛澤東最早的引路人,周恩來兄長級的良師益友! 蔡和森是湖南人,曾與毛澤東在長沙發起成立《新民學會》,最早提出“必造中國與世界”的宏旨,主張暴力革命,思想和行動極為左傾和激進。 蔡和森絕對是個怪傑〔老巴巴以後將有專文撰述〕,一到法國,就不想進工廠也不肯隨班學法文,除開會外終日抱著〖法華新字典〗找僻靜處看書。囚首垢麵高談馬克思主義,開口閉口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把所譯的錯誤百出的《國家與革命》逐段傳給別人看。 他看到周恩來工作緩慢了,學習鬆懈了,立即火暴脾氣上來,向周恩來發出警告:“你不該沉湎於美,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雙眼應該一直盯在受壓迫、被剝削的工人身上。” 胸有大誌的周恩來,平日十分佩服蔡和森身上那種純粹的無產階級獻身精神。被這老兄的“當頭一棒”猛然喝醒,深悔沉湎其中,幾不可自拔,他沒忘記要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蔡和森對周恩來聲嚴色厲地嗬斥,衝淡了外界美色對他的吸引力。 周恩來後來向鄧穎超表白:“有蔡和森這樣一位朋友就足夠了!” 周恩來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為一名職業革命家了。 張若名作走為終生的伴侶到底合適嗎?周恩來考慮著這個問題.... 若名是勇敢的,嫉惡如仇!但複雜的黨內頭爭要求你必須服從黨的紀律...有時荒謬的但個人委曲必須退讓; 若名是積極的,但她的家庭出身,使它的黨性一直是受其他同誌的懷疑; 若名是可愛的,但她的才高氣盛,使她無可忍耐,一次次的辯論,讓已疲憊不堪的周恩來感到終究必有一傷。 周恩來知道自己的選擇,他感到萬分的痛苦,他想到了溫順可愛而又堅強的小超時----- 這位未來的共和國總理此時做出了個終生的選擇! 1923年張若名離開了巴黎。十分傷心地和周恩來分手。 【古寺青燈】 1923年,郭隆真從巴黎來到裏昂,意外地遇上了自己的大名縣同鄉楊堃。郭隆真很高興地把楊堃介紹給自己最好的女友張若名認識。當時,楊堃還在奮力攻讀理科碩士學位。象個“老夫子”。 郭隆真熱心他們的百年之好。而楊堃的婚姻是家庭包辦。好事變成惱事拖了下來。張若名對婚姻的態度,並不急於做出選擇。因為她要做的事很多。    1924年很快來臨了,這年對於張若名是個多事之秋。 張若名因組織活動,受到了法國秘密警察的追查詢問,險些被當局驅逐出境。1924年,周恩來也不再擔任少共書記,新任書記作風專橫跋扈,剛烈正直的張若名對此極為憤慨和不滿。 經過許多不眠之夜,反複痛苦的思想鬥爭,張若名終於為自己選擇了今後的道路:放棄政治活動,退出組織,留在法國專心讀書求學。 關於這段曆史周恩來評論說: “在巴黎,我們先後加入了《中國少年共產黨》。張若名法文較好,經常擔任主講人,還將自己的講稿整理成文,發表在‘少共機關報《赤光》上。但是後來因為出身問題,她在黨內受到審查。又因參加政治活動,遭到法國警察幾次跟蹤盤問。她感到委屈和不滿,決定退出黨組織,留在法國專心讀書。 “我是認定馬克思主義不變的,我的終生伴侶,必須是誌同道合,經得起艱難險阻的戰友。於是我主動與張若名說清楚,開始與鄧穎超通信,還向她求婚。”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周恩來和鄧穎超的來信越來越頻繁,總計達250多封。 周恩來逐漸發現鄧穎超正是他要尋找的人生伴侶, 這樣,1923春天年,周恩來和鄧穎超確定了愛情關係。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識於1919年,1923年確定了關係,1925年結婚,從相識到結婚,整整經過了六年時間。 1924年7月,周恩來奉調返回祖國。同年冬季,郭隆真去蘇聯學習。張若名先後把兩位最親密的戰友送上了火車,以後在法國的路,隻有她獨自跋涉了。 張若名選擇的路,無形中使她和“老夫子”楊堃靠近了。她搬進了距離裏昂大學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學公寓,這裏的租金相對便宜,又供應夥食。 她像一名聖徒修女一樣,在這個“保護圈”公寓住了將近3年。 幾乎沒和一個中國人見麵! 幾乎沒說一句中國話! 同時,這種“修女”式生活,也使她擺脫了法國秘密警察的追蹤。 教堂地鍾聲,伴隨著這個曾經名震京津一代才女,埋葬了她青春中最美麗的時光! 一個可能會有毛澤東、周恩來那樣作為的五四時期“急先鋒”、激進“少年共產黨”嬗變成一位古寺青燈下的學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1927年10月,裏昂中法大學招生。張若名以3門專科合格的優秀成績,順利地踏入著名的裏昂中法大學校門。準備在這裏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專業就選定世界高水平的法國文學: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法國文學史和文藝理論。    至此,張若名通過自己的5年的努力奮鬥,已同楊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們同在一所大學,同在攻讀文科博士學位,關係自然比以往更密切了。 數年的枯等----楊堃對張若名始終一往情深,若名對楊堃的了解也日漸加深。時機尚不成熟,楊堃與張若名的關係仍未明朗…好事多磨---親戚們都開玩笑說楊堃是“長脖老等”。楊堃卻相信時間的考驗,相信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很有自信地等下去。    【裏昂咖啡館】    這一晃就是6年。 1930年春天一個夜晚,天已經黑了,張若名仍在宿舍裏埋頭讀書。 突然,她聽到樓下有一個微弱而清晰的聲音在喊:“張若名,張若名!”她頗覺奇怪,馬上下樓去看,隻見一個男青年,穿著一套筆挺的白色西裝,頭戴白色“法國盔”。那人順手摘下黑墨鏡,張若名大吃一驚,這不是周恩來嗎? 周恩來小聲說他的行動十分秘密,二人悄悄離開中法大學,向附近的村鎮走了一段路,然後進了一家小咖啡館。 老友相逢,分外親切! 周恩來告訴她,自己去莫斯科參加“第三國際”的會議,途經裏昂、馬賽從海路回國途中專程來見她的。並告訴她已於1925年和鄧穎超在廣州結婚,小超向若名姐問好。 張若名向周恩來訴說了這幾年攻讀碩士學位的艱苦經曆。 周恩來還對張若名說了目前在國內幹革命相當危險,他常是隨身帶著烈性毒藥,隨時準備為嚴守黨的機密獻身。最後他深情地對張若名說:“這次分手,不知什麽時候能再相見,也許個人犧牲了,看不到革命勝利,但即便如此也在所不惜。” 張若名望著這位自己唯一欽佩、愛慕的戀人,聽了這些話,淚眼迷朦、不能自己! 人麵桃花,不是當年了! 盡管張若名沒有同周恩來一樣,同走一條職業革命家的道路,但周恩來始終把她當作可信賴的的朋友。張若名對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革命誌向表示敬佩,祝願共產黨早日成功。她向周恩來再次保證:永遠不泄露共產黨的秘密。 暢談了一個多小時。 中法大學的大門快要關上了,周恩來也必須趕快離開裏昂。 在咖啡館門前的夜幕下,兩人互道“珍重”,握手告別。 月明星稀,張若名思潮滾滾、情意綿綿! 25年後周恩來向侄女解釋自己的感情:“你知道世上男人與女人的關係,除了戀人,還有友情,不能當妻子,卻能繼續成為朋友嘛!?就說張若名,我們在天津是一塊坐過半年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她自己放棄對革命的追求,但不等於她就一定站在敵人一邊,出賣我們。我們還可以是朋友嘛。”    【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 1930年春,楊堃已在國內公開告示,與家中的妻子離婚,並把消息告訴了張若名;同時,楊堃還把自己寫的一篇《我的婚姻史》拿給張若名看,文中剖白家庭為他包辦婚姻的過程,自己對婚姻的認識,以及後來痛苦的離婚經曆等等,並以這幾年他與家庭間的幾十封通信為證。 楊堃的坦誠和衷情深深打動了張若名,她感到萬事具備,不能讓一往情深的楊堃再默默等下去,她終於決定了自己的終身大事,與楊堃結婚。    蜜月度假返回裏昂後,張若名便專心投入博士論文《紀德的態度》最後幾章的寫作,並於當年秋天全部完成。 全文用法文寫作,共計5萬餘字。 安德烈•紀德是一位古典大師作家,10多年後的1947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此時,他在文壇剛剛有了影響。 張若名為紀德作品中通篇閃爍的純潔、誠實、自然而優雅所吸引,把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才能用於研究之中,從紀德的個性、作品、心理、情感等多方麵進行分析。 論文完成後 ,張若名把打印稿寄給了住在巴黎的紀德,不久,紀德回信寫道:“通過您的大作,我似乎得到了新生。我確信自己從來沒有被別人這樣透徹地理解過。”全信充滿了讚揚和感謝的話語。    張若名僅以國內中等師範學校肄業,沒有一點法語的基礎,憑著她的聰明才智和頑強奮鬥精神,寒窗7年,終於以優異成績取得了文科博士學位。當時與她先後去法國勤工儉學的女學生約有40餘人,而能夠獲取博士學位的唯有她一位。 她成為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同時又是中國第一對“博士夫妻”的女主角。 這是20世紀中國留學史上閃光的一筆,更是中華女性的驕傲和榮譽。 【昆明最後一次握手】 1931年元旦剛過,楊堃張若名夫婦便回到了古都北平。 1937年底,燕京大學社會學係著名教授吳文藻準備舉家南遷,特為推薦楊堃接替他的幾門課程,於是楊堃一家搬進了“燕南園”原先吳文藻,謝冰心夫婦的住宅,環境幽雅,生活舒適方便。 1948年春,受到了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先生的邀請,楊堃、張若名舉家南遷,搬進了雲南大學條件最好的教授住宅小樓,擔任中文係的教授,講授文藝理論和世界文學史。 環境優雅而安靜。    昆明解放後,張若名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並於1950年開始,重新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與許多留過洋的知識分子相比,張若名很快地適應了新社會,因為她畢竟在青年時代信仰過馬列主義,當過革命的“急先鋒”。    1955年春,對於楊堃和張若名夫婦來說,顯得格外溫馨暖人。他們與30多年前曾一起留法共勤工儉學的戰友,今日的國家總理周恩來外長、陳毅有過一次愉快的會麵。  談話持續了5個小時,此後大家又一同共進午餐。 當張若名把至今還未能加入黨組織的苦惱告訴周恩來,並詢問30年前自己在法國入黨的經曆時,周恩來簡單而明確地告訴她:“你當時加入的是團,不是黨。”張若名聽了大吃一驚,楊堃也感到意外。 這個謎樣的說法,楊堃事後才省悟出其中的意味:周恩來也許是為保護張若名,故意這樣說的。 因為退團比退黨的錯誤要輕些。 這是周恩來張若名的最後一次見麵。 回到北京後,鄧穎超問了許多張若名的情形,總理一一詳答,兩人對若名的命運不勝欹噓。    1958年6月18日上午,係裏開反右批判會,要她承認諸多罪名。張若名倍感羞辱,當得知,下午批判會還要繼續,並且還要“加溫”時,她不寒而栗,默默地咀嚼著苦澀的淚水…… 她來不及等候親人,來不及為自己分辨,來不及寫下遺言,就匆匆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投水自盡。 當時楊堃正在北京參加一個學術討論會議,會沒開完,就接到雲南大學拍來的一份電報,說張若名病重,速趕回。當楊堃急匆匆返回雲大,見到的隻有張若名的骨灰盒。 一對相濡以沫28載的夫妻就這樣生離死別了。 【尾聲】 1963年,法中關係正常化時周恩來想起了張若名,可惜太晚了! 周恩來了解到張若名的屈死,又怒又氣。 周恩來鄧穎超的過問下,雲大黨委才對張若名的錯誤批判進行了甄別,向家屬賠禮道歉。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楊堃挨鬥、挨打,幾乎喪生。家被抄4次,病。 直到1978年,經胡耀邦親自批準,楊堃才調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學室任研究員。 由老巴巴張貼 @ 2004-12-25 14:04:03 (161) -------------------------------------------------------------------------------- • 由 老巴巴 ♂ 發表評論於 2004-12-25 14:05:31 【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 的幾點補充 送交者:老巴巴 【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 的幾點補充 2年前的舊作 ,這幾天因緣著希哈克訪華又在網上重現, 重看了一遍 ,覺得當時還是用了感情寫下這段文字的。 還好,晚上貼出後, 第2天的點擊就有七八萬 ,以後應該過了十萬。後來傳到各大網站,有保留作者名,也有改名換姓的, 很難統計看的人數 , 總之,讀者的喜歡就作者的最大欣慰。 由於當時電腦軟件不好, 這篇文章差不多是一個字,一個字敲上去的, 又刪改了些枝蔓的部分, 由於原稿也沒有了,我隻能就想得起來得添補幾句。 1.張若名回國的原因因與主文無關, 沒有細寫 。 真實的原因是:張的學曆在法國並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生活教書、研究職位。 當時國內對學業有成的高學位十分尊重, 回國的待遇非常高 。張回國後很快就在北大有了聘書。 後被雲大校長熊慶來〔陳景潤的老師〕聘去。 張回國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歐洲因納粹的崛起, 戰火開始蔓延 ,法國的也受影響, 生活十分不易了。當時很多學成或未學成的學者大批回國。 楊絳的【我們三】裏也有記載。 我懷疑錢鍾書在【圍城】的裏的那個“裏昂大學的文學博士”蘇文紈小姐就有張的影子,原文寫道-- 這些同船的中國人裏,隻有蘇小姐是中國舊相識,在裏昂研究法國文學,做了一篇《中國十八家白話詩人》的論文,新授博士。在大學同學的時候,她眼睛裏未必有方鴻漸這小子。那時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鎖在箱裏,過一兩年忽然發見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從前她一心要留學,嫌那幾個追求自己的人沒有前程,大不了是大學畢業生。而今她身為女博士,反覺得崇高的孤獨,沒有人敢攀上來,她對方鴻漸的家世略有所知,見他人不討厭,似乎錢也充足,頗有意利用這航行期間,給他一個親近的機會。〕。 2.周恩來的裏昂之行 1930年的周恩來的裏昂之行名義上是看望張若名,實際上是對她進行一次組織 甄別。 因為中共當時主要工作是在大城市的白區工作,環境異常險惡 ,叛黨、脫黨的人士不計其數, 而失蹤多年的張在法國期間前期一直在核心工作 ,了解了太多的黨內秘密和人員的底細。 周恩來的裏昂之行顯得特別重要, 可以想象如果當時張還是熱衷於政治,並走向背叛, 即使不是周恩來親自動手,也會有其他人讓她閉嘴。 周恩來擺明隨身帶著的毒藥是有用意的 ,而張也是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做。 萬幸的是兩個人在選擇不同的情況下保持了朋友的友誼, 周待人接物方麵原則性和細膩從這件事可見一斑。 3.張若名的黨籍問題 1955年周恩來告訴她:當時她入的是青年團而不是共產黨實際上一個是苦心的勸告, 因為當時黨內的風氣已經比建國初期有所變化 ,張當時在雲大還是比較左的,周的目的是婉轉地想告訴她別過分參與政治。 實際上,1922年在法國的正式黨員即“中國共產黨旅法小組”隻有5名,他們是:張申府、劉清揚夫婦,周恩來、趙世炎和陳公培。“ 中國少年共產黨”是“中共旅法小組”的外圍組織,即演化成後來的--中共旅歐支部。 後來的鄧小平等加入的都是這個組織 。 但到了以後,由於這個組織思想超前、 影響異常強大、 人才輩出,在以後定黨籍時,很多人都以為當時“ 中國少年共產黨”就是共產黨的旅歐支部。 因為事過境遷 ,無關宏旨,黨內也就認了這筆糊塗賬 。比如鄧老爺子就是從1924年算起 ,要是按照這個算法,張若名更有資格算是老黨員--當然她後來是自動脫黨。 4.張若名脫黨的重要原因 周恩來去德國後,法國黨組織由任卓宣〔即後來的青年黨魁李璜〕 負責, 任卓宣為人專斷橫霸,張性格倔強,不能忍受他,以至意氣衝動,最後脫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