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智庫:不拆散中俄 美國就要吃大虧!

(2017-01-11 23:08:43) 下一個

在新保守主義和自由幹涉主義陣營中,超級鷹派都十分狂妄自大。他們不但樂於在世界各地樹敵,甚至態度堅決地同時應付所有對手。因此他們不斷強調世界處於危險之中,軍費必須一升再升。

美國要對付中國、朝鮮、俄羅斯、伊朗、古巴、委內瑞拉、“伊斯蘭國”、各種恐怖組織以及任何反抗美國“領導”的勢力,但它隻能孤獨地作戰,無法依賴那些不斷哭鬧著尋求安全保證的盟國們。通過中立的觀察你會發現,歐洲幾乎所有的國家、亞洲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中東最有權勢的國家,以及餘下的大多數國家都是親西方的,美國要“對付”的國家不但不是鐵板一塊,而且彼此存在矛盾,它們都稱不上是美國的勁敵。然而美國鷹派卻一直向民眾鼓吹美國處於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而且危難程度甚至超過了內戰、冷戰、一戰和二戰。

但是,如果持“永久威脅論”的鷹派遊說團體真的相信這一套說辭,那隻能怪他們自己了。畢竟,美國越來越把中國和俄羅斯當作對手相待,迫使冷戰時期反目成仇的中俄兩國化敵為友,甚至有可能再度結盟——而這原本是不可能的。

在斯大林時期,中共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包括1945年接手了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接管了日占國土。雖然中蘇兩國間存在某種天然的緊張關係,但總體而言,毛澤東仍然接受了斯大林的領導地位。例如,斯大林決定避免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時,中國介入朝鮮戰爭,拯救了附庸於蘇聯的朝鮮政權。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僅過了4年,斯大林就逝世了。

尼基塔·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導致中蘇兩國政府圍繞誰繼承了馬列主義正統展開激烈的意識形態爭論。毛澤東批評蘇聯接受與西方“和平共處”,蘇聯領導層則擔心中國對盤踞在台灣的國民黨殘部發起魯莽的軍事行動。1961年,中共宣布蘇聯領導人是“修正主義叛徒”。兩國在共產主義陣營內部爭奪影響力,形成了各自的陣營。蘇聯支持印度對抗中國,中國則指責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妥協,並與美國簽署限製核武器的條約。

1966年,中國重提沙俄時期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三年後中蘇邊界衝突爆發。中蘇於半年後停火,雙方傷亡並不慘重,但直到1991年中蘇兩國才正式劃定國界。

中蘇緊張關係的影響還擴散到全球,兩國在非洲的一些衝突中支持敵對的革命派係,在越南問題、阿富汗問題上都有嚴重分歧。盡管7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較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時代有所緩解,但共產主義陣營是無論如何都難以統一的了。

中蘇邊界衝突顯然讓毛澤東認識到,中國需要與某個潛在敵國緩和關係,這也就為尼克鬆政府打開了大門。1969年,理查德·尼克鬆放寬了對華貿易和旅行管製,中美關係的緩和從這時開始。同年,中美兩國重啟大使級對話。尼克鬆也利用巴基斯坦作為中美外交的中間人,巴基斯坦向美國傳遞了中國改善中美雙邊關係的意願。

  珍寶島

1971年,尼克鬆徹底取消了對華旅行管製,中美開展“乒乓外交”,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了中國。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亨利·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的途中秘密訪華,為同年10月的第二次訪華以及美國支持中國恢複聯合國及安理會席位鋪平了道路。1972年2月,尼克鬆訪華。他對毛澤東說:“你是一個能夠發現機會,並且隻爭朝夕、把握機會的人。”事實上,兩國領袖都是這樣的人。

盡管中美兩國直到1979年才在卡特政府治下正式建交(需要華盛頓方麵斷絕與台北的外交關係),但是中美兩國的接觸和商貿往來日益增長。中美兩國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軍事盟友,但是美國有效地消除了潛在的安全威脅,避免中蘇兩國建立反美同盟。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美國在與蘇聯的對抗中獲得了更大的籌碼和靈活性,以較低的成本建立優勢地位甚至獲得全球主導權。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意識形態衝突的弱化,中俄關係逐漸改善,但是張力仍然存在。中國不尊重俄羅斯武器的知識產權,中亞地區的國家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但是現在它們在經濟上與中國聯係更為密切。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地廣人稀,因此仍然擔憂中國吸收蠶食其領土。

但是在奧巴馬任期內,美國與中俄兩個大國同時陷入衝突。為了遏製中國,奧巴馬政府推行了“重返亞太”或稱“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加強了與盟友的關係,強化了海外軍事部署,軍事調遣一再升級。美國投入的資源足以惹惱中國,但不足以使中國害怕。不管美國是否願意承認,中國都認為美國希望遏製中國。

對俄羅斯,美國則公然采取了敵對的政策:它無視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分裂俄羅斯的斯拉夫盟友塞爾維亞(一戰時沙皇俄國曾支持塞爾維亞);將原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甚至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納入北約,美國可能還會邀請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烏克蘭是沙俄和蘇聯的重要組成部分);煽動街頭“顏色革命”對抗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親俄政府;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對抗俄羅斯的敘利亞盟友;向俄羅斯施加經濟製裁;並向歐洲增派美軍。美國也許認為這些政策和舉動是必要的,但俄羅斯的愛國者們都認為這是不友善的。

結果就是中俄之間更為緊密的合作。中俄兩國不是正式的軍事盟友,但是它們對美國共同的厭惡和不信任感大於彼此之間的分歧。短期來看,這意味著中俄兩國將合作限製美國的影響。最終,中俄戰略目的可能發展為阻嚇美國的敵對軍事行動。總體上看,美國的影響力終將減弱。如果中俄兩國建立更加密切的軍事聯係,國際環境可能對美國大大不利,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回應選項將受到限製,如果爆發衝突,風險和代價也會上升。

美國雖然是個大國,但也不應該無謂地到處樹敵,促成它們彼此結盟。如果特朗普成功改善美俄關係,將牽製中俄兩國形成統一戰線對抗美國。尼克鬆的對華政策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先例:即與至少一個美國的潛在對手大國重修舊好。美國不應該獨力對抗世界。

(青年觀察者張成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