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俄媒熱議中俄結盟問題,擔心中國有領土要求

(2014-02-15 06:24:13) 下一個

  俄稱與中國戰略結盟必須防範領土和原料附庸問題   

  據俄羅斯《但是》周刊2月11日報道,俄羅斯是否需要和中國結盟?這是近期日益頻繁討論的問題,無論是在專家層麵,還是在更廣泛的社會階層中。俄在外交中應當更加重視東方,鞏固中俄關係,但是在結盟問題上,還要保持警惕,應當有所防範,不能單純依賴對方。   

  戰略夥伴   

  中俄結盟問題的提出不能不令人歡欣鼓舞。坦率地說,如果是在上世紀90年代,甚至是本世紀初,這個問題都很難想象。當時中國,乃至俄外交政策的整個東部方向,都處於次要位置。俄中關係動態與其說是由莫斯科,不如說是由北京決定。俄對華政策多數具有被動回應性質,而且並不總是深思熟慮,包括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否則就無法解釋其總部為何設在北京。   

  俄外交政策的轉變發生在2003年底至2004年,當時俄已經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切實地把中國視為戰略夥伴,這在高層互訪、上合組織框架內的聯合軍事演習和在國際舞台上協調一致的政治舉措中得到了體現。需要注意的是,這不隻是因為俄羅斯變得更加聰明了,而是因為受到之前的南斯拉夫戰爭,美軍入侵伊拉克,俄與歐洲乃至整個西方的關係嚴重惡化的推動。   

  2008年經濟危機不僅表明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還使中國無論是在經濟總量上,還是國家總體實力上,都穩居世界第二位,迫使世界各國認真改變自己對中國的態度。這也是今天俄羅斯談論需要(或希望)和中國結盟的深層原因所在,這也是過去十年世界地緣政治發生重大變化的結果。   

  中國是俄羅斯最大、最強、發展最快的鄰國,有著漫長的邊界,在許多全球性問題上的立場一致,特別是在與西方對抗方麵。而且在蘇聯解體後,正是中國以自己的曆史發展進程走在了同美國霸權主義、單極世界鬥爭的前列。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和俄羅斯一樣,堅持捍衛自己的世界觀,拒絕迎合美國的強權政策。因此有聲音稱俄中一直都很友好,甚至呼籲俄應當全力支持中國經濟和軍事潛力,支持同西方鬥爭的盟友。   

  勢不兩立的朋友   

  實際上,在北京看來,俄中關係曆史並非“一直友好”。沙俄在19世紀是殖民掠奪、割占中國外貝加爾地區的帝國主義列強。中俄之間的所有條約,除了1689年尼布楚條約和現行的最新條約之外,其他都是不平等條約。包括1950年2月14日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盡管它使中國在50年代從蘇聯得到巨大的經濟和政治援助,但在中國看來,那是被迫“一邊倒”之後既合作又鬥爭的年代。   

  沙俄軍隊參與鎮壓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並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沙俄向清朝強行提出巨額賠款要求。如果不是因為沙皇被推翻,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放棄從中國得到的所有特權,這些賠償就能唾手可得。   

  蘇聯既對國民黨及其軍隊的創建提供了巨大幫助,又同時支持共產黨,指導中共創始進程。如果談到衝突,那麽對中國來說較為重要的是1929年蘇軍出兵攻入中國境內,擊敗了張學良的軍隊,控製南滿鐵路的事件。中國今天對這場衝突的看法與俄方不同,認為它是一次具有殖民性質的真正意義上的戰爭。至於中蘇珍寶島之戰更不必多說,關於這次曆史事件的著述非常多。需要補充的是,它並不是60年代中蘇爆發的唯一的邊境事件,在遠東,以及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類似事件曾數次爆發,而在鐵列克提事件中,還動用了坦克和飛機。   

  70年代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一直把蘇聯當作主要敵人,試圖倡議成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國際統一戰線。1979年中國軍隊對蘇聯支持的越南發起自衛反擊戰,使中蘇兩國處於核戰爭邊緣。中國也因此得到西方援助,開始推進現代化建設。   

  中俄關係中最順利問題最少的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商界積極參與爭奪蘇聯遺產。當時中俄之間被迫采取“手提箱貿易”,中國“倒爺”頻繁往返兩地,以貨易貨,通過灰色通關在俄建立多處類似“切爾基佐沃”的市場,後來俄決定關閉該市場時引起中方,包括官方的負麵反應。   

  顯然,中國對中俄關係的評價較為主觀。不過,兩國應當像當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會見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時所說的那樣,“結束過去 開辟未來”。畢竟對兩國共同曆史各不相同的觀點不應當妨礙雙邊合作。但是也不能忘記俄羅斯的利益,畢竟它並不總是和中國利益一致,特別是在經濟領域。   

  防範中國   

  應該知道,中國是非常強硬而務實的夥伴,無論是在貿易上,還是在國際事務中。中國的政策高度集權化,有能力全麵、連貫、統一推行,因此俄方經常在博弈中敗給中方。正是因此有關“支持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呼籲令人非常困惑。對俄羅斯來說優先方向是增強自身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俄在世界的地緣政治地位。中方惡化這種狀況的任何行動都對俄方不利。相反,中方改善這種狀況的行動都對俄方非常有益,而在中國夥伴的行動中上述兩者兼有。對此應當有著非常清楚的了解。因為中國在和俄羅斯談論友誼和戰略聯盟的同時,還在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夥伴,包括美國和德國合作。   

  實際上,關於中俄能夠甚至願意結成戰略同盟的命題早在2013年初就曾在北京大學戰略研究中心專家發表的文章中公開提出過。之前中國學者和官員嚴格遵循官方立場,強調中國永遠不會與任何國家結盟。因此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有意釋放的探測氣球,結果很成功,引起了俄羅斯國內較為激烈的辯論。   

  目前中俄之間有2001年簽署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強調雙方準備建設長期戰略夥伴關係。中國毫無疑問是俄羅斯在亞洲大陸的主要夥伴,中俄關係應當是優先方向,但它也不應當損害俄與亞洲其他傳統夥伴之間的關係,包括越南、印度,以及中亞國家。   

  今天俄羅斯在亞洲的主要任務是必須加入和促進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經濟合作進程,包括加入該地區業已形成的極其複雜的技術和生產鏈條,通過自身地緣政治地位謀利。為此一方麵需要整頓國內秩序,首先是遠東和邊境地區。同時不能單純依賴他人,無論是中國、韓國還是日本,大部分投資和財政支持必須來自莫斯科,而不是國外。中國成功的經驗表明,大量吸引外資隻有在國家創造必要的合作條件之後才有可能。現在俄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整個事情的嚴重性。另一方麵,中國當然能夠幫助俄羅斯解決阻礙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的兩大問題,即國內資金和人力資源嚴重短缺。但是,如果全部依靠中國解決這些問題,就意味著會對遠東,乃至整個俄羅斯帶來巨大的風險。更不用說,中國將在主要有利於自己,而不是俄羅斯的條件下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因此遠東可能麵臨淪為中國促進東北地區發展原料附庸的風險。   

  另外,俄羅斯非常需要和中國簽訂一攬子邊界條約,固定現在的邊界,特別是在俄方在黑瞎子島問題上做出讓步之後,而且必須在條約中強調,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中俄雙方互相之間都沒有任何領土要求。否則俄羅斯仍然無法擔保,一旦中國實力增強之後,不會在某個有利時機對俄方提出額外要求,試圖把曆史上曾經屬於中國的領土歸還中國版圖。   

  中國非常清楚,俄羅斯將是自己強有力的大後方。因此俄方必須利用目前在戰略方麵與中國形成的良好關係,積極進軍整個東亞地區,彌補過去輕視這個地區的過失。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俄方必須盡量全麵出擊,與所有力量合作,而不能單純依賴一個國家。(編譯:林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