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空軍麵臨換裝壓力 買SU-35不是為了研究

(2014-02-14 15:59:17) 下一個

  自從2003年最後一架蘇-30MKK交付之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裏,中國空軍再沒有向俄羅斯采購一架戰鬥機。許多人把這看做是中國航空工業取得巨大飛躍的一個標誌來看待,隨著兩型第四代戰鬥機驗證機的先後試飛,這種“驕傲的心情”被放大,甚至被看做中國全麵超越俄羅斯航空技術的一個證據。所以當最近中國空軍引進蘇-35的傳聞越發真實時,媒體一片嘩然。事實上,“欠賬”巨大的中國空軍長期處於“戰鬥機饑渴症”的陰影下,產能不足、技術障礙和機隊落後都讓這個交易變得再正常不過,中國空軍采購蘇-35戰鬥機的數量可能會很大,甚至可能達到空前的100架左右,這一切都與中國空軍麵臨的兩個巨大壓力有關,並非空穴來風。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空軍引進蘇-35戰鬥機的願望由來已久,大致在2005年就開始和俄羅斯進行了一係列接觸,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試探性接觸在2007年之後結束,2011年之後,中俄又重新開始就引進戰鬥機進行談判。無論如何,中國引進蘇-35都將在今年定案,這個軍購案反映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深層次的戰鬥機供求矛盾和中國空中作戰力量的諸多結構性問題。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中俄之間的軍事技術交流,已經從過去中國向俄羅斯購買裝備和技術,向中俄聯合研發轉變。這是中俄在新世紀軍事技術合作的主要發展方向,聯合研製和技術共享將成為中俄軍事技術交流的主要途徑。隨著中國軍事科技能力的提高,中國即將向俄羅斯出口和輸出軍事技術。中國目前部分引進俄羅斯技術裝備,隻是為了彌補個別軍事技術研製“空窗期”的特殊案例,中國大規模引進俄羅斯軍火的時代已經結束,中俄軍事技術貿易主要集中在原有產品的售後服務上。有軍事專家認為,促使中方決定采購蘇-35戰機的主要原因是其在研製殲-20第五代戰鬥機動力係統的過程中遭遇了短期內無法克服的困難。盡管殲-20試飛頻繁,但中方迄今仍未能在研製用於裝備殲-20的新一代發動機方麵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殲-20的首架原型機在試飛時使用的是俄製AL-31F發動機,而第二架原型機則安裝了國產的WS-10G,其中,後一種發動機還被用於裝備仿製自蘇-27SK的殲-11。但一些軍事學者則認為,當前,購買蘇-35戰鬥機主要目的是彌補戰鬥機機隊空缺,引進技術倒是其次。

  從2004年開始到2013年年底,中航工業下屬的沈飛和成飛兩家企業基本實現了4個型號三代戰鬥機的生產,中國空軍也通過國產的第三代戰鬥機基本完成了空軍每個航空兵師裝備至少一個第三代戰鬥機團的換裝任務,目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保有的三代機數量大約為665至682架之間,這個數量超過了日本的兩倍,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三代戰鬥機機隊。但是,在看似轟轟烈烈的三代戰鬥機換裝大潮背後,我們仍需正麵這樣的現實,目前,中國空軍仍然裝備著多達18個團或旅近500架殲-7B/H型戰鬥機,這些生產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第二代戰鬥機不僅飛行性能嚴重落後,其簡陋的航電設備和嚴重缺失的電子對抗能力更與現代戰機相差太遠,隻能充當純粹的“機場圍牆保護者”和維持飛行員基本飛行水平的單座教練機,基本不具備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空戰能力,也就是說,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機隊裏有接近70%的二代或二代改進型戰鬥機,龐大的機隊中有效作戰單位並不多。

  此外,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還在近年來陸續接裝了大約10個團或旅的殲-7E/G型戰鬥機(約198架),這些機齡小於20年的飛機雖然在改進之後飛行性能有所提高,在配套設備上也達到了西方第二代戰鬥機改進型的標準,由於缺乏超視距空戰能力以及航程不足等問題,使得這些飛機在未來可能的戰爭中能夠執行的任務也非常有限。所以,坐擁世界上現役規模最龐大的米格-21家族和蘇-27家族機隊的中國空軍換裝新型戰機的速度不是太快了,而是仍嫌有所不及。有分析人士指出:早日摘掉前一個“家族”的帽子,讓中國空軍真正成為一支精幹有力攻防兼備的空中力量,必須讓戰鬥機生產盡快加速。

  眾所周知,生產殲-11係列飛機的沈陽飛機製造廠近年來承擔著多個重點型號的生產任務,包括引人矚目的殲-15型艦載戰鬥機和殲-16型多用途重型戰鬥機。隨著這些逐漸走向成熟的型號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沈飛麵臨的生產壓力從未減輕。從網上公開的圖片可以發現,自從2011至2012年蘭空某部殲-11B/BS戰鬥機單位成軍以來,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空軍並沒有新的單位完成對殲-11B的改裝;隻有海軍航空兵在2011至2013年間先後換裝了兩個團的殲-11B和殲-11BS戰鬥機。這就從一個側麵說明,在多個型號擠占生產線的壓力下,廠家目前的生產能力已經很難滿足海空軍每年各換裝一個團左右飛機的需求。而在同一時期,作為空軍重點戰鬥機項目的殲-10B則遭遇到一係列技術困難,原定的批產日期被推遲到2013年8月之後,足足晚了兩年。同期生產的約90架殲-10A和殲-10S戰鬥機很快就被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瓜分。由於戰鬥機生產線擴大產能涉及到國內航空產業的統籌問題,所以國內的幾條戰鬥機生產線的產能隻能維持在年產60架以內的水平,這與軍隊的巨大需求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以目前這樣的換裝速度計算,即使不考慮換裝引發的軍隊編製變動問題,以1個殲-11B團替換2.5個殲-7B/H團計算,也需要6至7年的時間才能夠徹底淘汰200架殲-7B/H;而考慮到國產發動機不穩定和機載設備等各種實際情況製約的話,所需時間隻會更長。這位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現實的情況是,空軍的二代機部隊規模仍然龐大,並且隨著2012年編製改革中大量訓練單位轉為戰鬥單位,作戰部隊中二代機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而三代機部隊,特別是航程更遠控製空域範圍更大的殲-11係重型三代機部隊換裝速度卻難以滿足要求。

  自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以來,中國麵臨的防空壓力開始陡然增加,中日矛盾、中印緊張局勢、南海問題和朝鮮核問題都讓中國的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戰鬥機的需求量激增,據分析人士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購買蘇-35有彌補重型戰鬥機產能不足的目的在內,其數量就不隻是24架,很簡單,從整體規模上說,中國空軍從來沒落到缺產量缺一個團的境地;從商業的角度說,24架飛機隻會刺激貪婪的俄國人漫天要價的欲望,給空軍帶來實際戰鬥力的提升卻很有限。因此,個人認為,隻要買來蘇-35不是純為了拆了裝裝了拆搞研究的,在目前威脅最大,同時也是距離俄羅斯最遠的西南,華南和東南戰區各部署一個團的蘇-35,應該是最基本的需求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