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楊瓊、李唐):2011年,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首次宣布,正利用一艘廢舊的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這艘廢舊的航母平台就是從烏克蘭買回的“瓦良格”號。如今,已改造為遼寧艦的首艘航母已完成了入列海軍、艦載機起降、靠泊母港等階段性任務,並順利出海開展了相關試驗和訓練。如今,站在巍峨的遼寧艦,已很難想象她剛剛抵達港口時鏽跡斑斑的樣子。從一個廢舊的航母軀殼到一艘現代化的戰艦,遼寧艦的改造經曆了怎樣艱難的曆程?漫長的科技攻關之路又有哪些重重障礙?
“當年進到機艙裏麵去看就跟物資回收站的感覺差不多,堆著廢品、廢舊物資。我去看到底整個動力係統,動力裝備是一個怎樣的狀態,進去一看心裏是冰涼冰涼,滿目瘡痍。”說這些話的人叫黃東煜,他是海軍駐哈爾濱某軍代室的總代表,在航母改造的過程中負責動力係統的改造。軍代表是航母改造過程中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代表軍方負責航母、艦載機等裝備的質量監督和實驗試航的檢驗驗收,被認為是航母建設的“監造官”。
在航母整個改造過程中,動力係統的恢複可能是最為艱難的。海軍駐大連造船廠軍代室總代表楊雷說:“實際上這個船最難的還是動力係統的恢複,因為我覺得其它的係統都是國內有成熟的技術,可能工作量大一些,繁複一點,但真正的難度還是在主動力的恢複,這個船跑不起來的話,其它都沒有辦法說。”
動力係統堪稱航母的“心髒”,全艦續建工程的核心關鍵,軍代表大膽提出一個動力單元提前帶槳動車、牽引整個動力係統率先運行的設想。半年內,所有單元相繼實現帶槳動車,提前具備首航技術條件。
黃東煜說:“還能修複的我們就修複,不能修複的就重新給它研製。把一些技術要求,技術參數給它解讀,通過解讀重新來確定我們的技術要求,通過研發、實驗,包括地麵的鏈條給它恢複起來。有一些設備能用,但是能用也是需要重新安裝發動機這些主動力設備的要求,比如說汽輪機的要求,減速器的要求,要重新給它檢修,要給它保養,要恢複它原來支持的技術狀態,才能運行。”
2011年8月10日淩晨,航母首次離開碼頭開始自主航行。在動力係統海上試驗的關鍵階段,黃東煜和其他軍代表們全時段蹲守在主機艙內。從首次接到任務到聽到發動機的轟鳴,這段路,他們走了8年的時間。而機艙內震動的噪音在黃東煜看來也無比的美妙。
航母續建工程熱火朝天,殲-15艦載機研製也如火如荼。9個月設計發圖,24個月部裝開工,創造出中國飛機研製絕無僅有新紀錄。
固定翼艦載機的建造對中國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包括折疊翼、攔阻鉤等裝置都是研製的重點環節。除了艦載機的研製,如何讓艦載機順利實現著艦也是改造過程的重點。艦載機著艦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不僅僅是跑道的長度發生變化,而且降落模式也完全不同。高速的飛機必須精準地落在航母甲板尾部的4根阻攔索之間。阻攔索裝置涉及機械、電氣、液壓等諸多技術,是碩大而龐雜的工程。阻攔機安裝平麵精度高達十萬分之一,其安裝精度堪比神州飛船與天宮一號外太空對接。
艦載機阻攔原理看似極其簡單,技術卻十分複雜。比如其中結構獨特的阻攔索支撐係統,它是一種使阻攔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裝置,以便於勾住艦載機尾鉤,既不能過高絆住戰鷹的“雙腳”導致偏倚,又必須趕緊拉住戰鷹“尾巴”將其逼停。曆經千百次的磨合試驗,該軍代表室把一套性能穩定的阻攔裝備安裝上艦。
隨著殲-15艦載機首次著艦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艦載機終於有了自己的“生命線”。海裝駐沈陽地區軍事代表局副局長陳放說:“這幾年走過來,最大的風險現在回頭看看還是艦載機上艦,我們所有的艦麵保障係統,我們叫航空保障係統,這個係統完全是國內自主研製的。所以網上有很多傳說,是引進的或者是買的,或者是烏克蘭帶的,都不是。我們整個從飛機的引導,然後落艦阻攔著艦,然後再能夠讓它滑躍起飛,核心是三塊,一個是遠程引導作戰,二是能夠平安、安全地降落,三是能夠安全地起飛。所有跟這三個核心動作相關的係統、設備都是我們國產。”
從一個廢舊的軀殼到一艘現代化的航母,陳放經曆了航母改造8年的全過程。在陳放看來,最值得驕傲的就是除動力係統等原自帶設備外,航母的核心係統全部是國產自主研發的。“這艘船上所有的作戰指揮的係統、航空保障的係統都是自主研發的國產的。或者說是航母的核心這一塊都是國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