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空軍試飛員徐勇淩博文:蘇-35話題背後的技術解讀

(2013-03-30 17:30:56) 下一個

原題:蘇-35話題背後的技術解讀


近期,蘇-35成為一個國際話題,原因是俄羅斯軍方去年年底的消息透露,和今年3月下旬國內媒體的競相報道。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亞洲周邊國家、乃至歐美的高度關注。其實,一項關係重大的涉及一款俄羅斯新型戰機的一攬子軍事合同的簽訂,其真實消息的發布應該是雙方政府和軍方,而不應該首先是媒體。


拋開模糊而吸引眼球的消息不談,僅從俄羅斯空軍開始裝備蘇-35這一事實,就值得我們對這一款飛機進一步高度關注。


其實,蘇-35的高調亮相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蘇-35就不斷出現在國際各大航展上,但要真正追尋蘇-35的發展之路,我們就不能僅看其表演了,而應從全球航空裝備發展的大視野,認真解讀俄羅斯人的技術追求。


隱身與超機動之間的艱難選擇


以俄羅斯人敏銳嗅覺和美國人高調宣示兩款隱身戰機的研發,俄羅斯人在經曆了蘇-27的短暫輝煌之後,必然會在下一代戰機中首先考慮引入隱身技術,畢竟,第一代隱身戰機在海灣戰爭以及後來發生的幾次戰爭中,已經顯示了隱身飛機的巨大技戰術優勢,但在T-50出現之前,俄羅斯人長期執迷於對超機動性能的追求,各種原因令人感到蹊蹺。


就像上世紀60年代,當美國人開始高機動的三代機研發之際,蘇聯人依然執迷於速度的追求一樣,近20年來,俄羅斯人沒有將技術研發的主要精力應用於隱身技術,根本原因還是技術實力不足,盡管俄羅斯人似乎是隱身理念的最早提出者,但他們在此領域的早期嚐試卻少之又少。麵對美國人在三代機航空電子和武器技術的不斷升級,以及在隱身技術領域卓有成效的探索,俄羅斯不得不在剛剛取得蘇-27和米格-29重大技術突破,還來不及喘息的情況下,開始對三代機技術升級的探索,而這種探索最好的突破口,就是蘇式戰機最大的優勢——機動性。就在蘇-27剛剛度過了技術成熟期不久,蘇-32(後來的蘇-34)、蘇-35、蘇-37等新型號就接二連三地高調亮相,其速度令人應接不暇。在矢量推力技術還不成熟的階段,采用鴨翼的三翼布局,以進一步提高蘇-27係列飛機的機動性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事實證明俄羅斯人在這一領域的確頗有靈感,在美國人還沒搞清楚眼鏡蛇機動怎麽做的時候,俄羅斯人又創造了諸如“鉤子機動”、“輪盤機動”等一係列過失速機動動作,但此時,俄羅斯人還沒有很好地掌握“超機動”的控製技術。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隨著俄羅斯人對矢量推力技術掌握的日益成熟,以飛發一體化控製為代表的超機動控製技術開始運用與米格-29OVT和蘇-35係列飛機上,並很快在運用於出口型的蘇-30MKI(印度空軍購買)飛機上,這一時期蘇式係列飛機均采用了三翼布局。


然而隨著矢量推力技術由早期的低壽命噴口,發展到後期日益成熟的靈活精確的控製噴口,以及飛發一體化控製係統軟硬件的進一步完善,俄羅斯人發現鴨翼對超機動的實現並不是必不可少的,結構上的進一步簡明(取消鴨翼)將使整個飛機的控製效能和安全可靠性大大改善,這種轉變開始並不是為了什麽隱身的需要,但當這種技術一旦成熟,其對隱身性的貢獻就很自然地被人們所認識。這或許就是蘇-35悄悄變形的技術曆程,而這一艱苦反複的曆程消耗了俄羅斯人十幾年的時間。


多種技術羈絆,“超側衛”艱難破殼


當世人以為俄羅斯一定會很快將其在三代機機動性探索的成果迅速運用與新機,並很快裝備部隊的之際,俄羅斯人並沒有在短時間內對其日益陳舊的兩款三代機進行更換,這種遲疑一拖就是十年以上,即使是出口印度的蘇-35MKI俄羅斯人自己也沒有列裝。究其原因是俄羅斯人知道戰機技術升級和裝備更迭的代價,而航空電子係統和武器係統的技術進步比他們預期的要艱難得多。很多人以為航空電子係統的技術升級和座艙顯示控製的優化,三代機的技戰術性能就會上一個台階,這種認識其實是很片麵的,一種技術如果不能轉化成武器效能的發揮,僅僅是改變了座艙的友好程度,其貢獻頂多隻是在舒適性和安全性方麵,而對作戰效能的提升是極其有限的。武器效能的提升不是航電係統運算速度和顯示數據量增加這麽簡單的事情了,一代武器的設計和驗證以及與飛機平台的融合,其周期大致需要5到10年代。俄羅斯三代戰機作與西方戰機相比最大的弱項,就在於傳感器的性能和武器攻擊模式的多樣性方麵,而在電子戰和信息傳輸技術方麵差距就更大了。俄羅斯人顯然最清楚自己的技術短板,就在世人關注於他們在飛機氣動布局和高機動性方麵的探索之際,俄羅斯卻悄悄地在傳感器、電子戰、航電綜合和武器方麵加大研發的力度,但這多重領域的技術突破畢竟需要周期,而關鍵技術的突破必然會遇到重大技術坎坷,這多重的技術羈絆使俄羅斯的軍機替代產品遲遲不能亮相,這一拖就是又一個10年。


四代機高調亮相,三代半大行其道


全球軍機技術發展的近20年,是四代機廣受關注的時期。從開始F-22、F-35美國一家的表演,到後來T-50和殲-20的交替亮相,再到日本心神、韓國“五代機”的紛紛上馬,一時間,仿佛給人一種三代機即將告別曆史舞台的印象。


其實隻要我們認真剖析F-22的訂單瘦身、F-35的姍姍來遲,以及俄羅斯四代機配套發動機的難產,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四代機的技術門檻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隨著傳統三代機的漸漸老舊,如何填補四代機大量裝備前的裝備空缺,是軍事大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對傳統三代機實施大型手術,發展超級版三代機。無論是美國的F-15SE、超級大黃蜂,還是俄羅斯的米格-29MT、蘇-35,都已經不是原來機型的航電升級或武器升級,而是在原有設計理念之上的重大改型。三代機首裝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0年,這40年發動機、飛控、氣動布局、航空電子和武器係統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技術進步,因此,超級版的三代機,與其說是老款飛機的放大改型,還不如說是重新設計,采用原有型號的基本外形,不是為了技術沿襲,而是為了降低成本。可以看到,除了基本外形之外,這些飛機的所有核心部件、係統、軟硬件和武器都是全新的產品。


超級版三代機的投入使用周期緊迫、需求量大、競爭也非常激烈。在F-22終止生產,F-35詬病纏身的情況下,新一輪的三代半戰機的市場競爭悄悄展開。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之下,蘇-35作為俄羅斯20年磨一劍的“終極產品”,必將要為下一代戰機的市場競爭大展拳腳。此時,蘇-35在俄羅斯本國空軍的列裝勢在必然,而尋求印度、中國這樣傳統的軍機外貿合作夥伴的購買,對於提升起競爭力意義重大。盡管印度三代機已經正式列裝,盡管中國多款三代機及其改進型號技術也比較成熟,但由於印度四代機計劃還沒有啟動,中國四代機在關鍵技術方麵的突破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因此,采購技術相對成熟的俄羅斯三代半飛機蘇-35,對於中國和印度都具有一定的誘惑力。無論各種消息是否最終能夠被證實,但從俄羅斯三代半戰機蘇-35近20年的艱難發展曆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已有百年發展曆史的有人駕駛空中武器似乎走到了盡頭,無論從成本、技術技術融合的難度還是發展周期,都是令大國難以承受的,如何開拓空中武器新的技術發展領域值得人們思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