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資深試飛員徐勇淩評日本買F-35:被美國所忽悠

(2012-05-06 12:48:27) 下一個

新華網消息:日本采購42架F-35飛機,對於F-35而言是一個遲來的答案。然而,相對於F-35的研製進程,這一消息來得還是太早了。最近,F-35成本飆升,價格將達到令人拙舌的2億美元,著實讓日本人尷尬,是繼續還是放棄,對誰都是一個難以做出的選擇。

一款被美國人寄予技術厚望、被稱為“決定性”的下一代戰機,F-35已經不是設計之初的樣子了,就像一幅沒有畫好的草稿,一改再改並不能改變它設計之初的弱點,反而因為想法太多而被改得麵目全非。因此,就出現了我們從未見到過的一幕:一款戰機的研製拖了將近30年。F-35戰機方案的提出,與F-22也就是前後腳的時間差,上世紀90年代其樣機就已經出籠,可是當它被西方確認為統一采購的下一代戰機,並且成為西方大國共同投資的項目時,它的研製進程出乎意料地放緩了,它的裝備日期被一次次推遲,最新的消息是要到2016年。它在等待什麽?是等待技術的成熟還是等待第一個買家?現在,終於有人等不及了,日本人做出了艱難的選擇,但顯得謹小慎微,隻訂購了區區42架,這對於日本的國家工業而言是一個壞消息,對於F-35研製團隊而言也很難說是一個好消息。

讓日本人做出采購F-35的選擇,在我看來其中的原因很複雜。

首先是技術層麵。作為F-35的主研製方,洛馬公司儼然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供應商。但從軍機研發的曆史來看,洛馬公司並非經驗和技術最強的團隊。在美國三代機以前的軍機研發中,道格拉斯、波音和通用動力,才是最具有軍機研發技術傳統的廠家。意外的是,自從洛馬公司在F-117計劃中後來居上之後,就仿佛一夜之間交了好運,F-22、F-35的訂單接踵而來,但一個團隊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像它的運氣一樣說來就來,F-22和F-35戰機研製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令人不堪的“衰”,充分證明了洛馬團隊並非軍機研製領域的強者。

在F-22戰機的競爭之中,洛馬成了最後的贏家,但軍方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決定由洛馬公司牽頭,波音和通用動力共同參與,直到波音公司以及通用動力與洛馬團隊坐在一張桌子前時,他們才發現自己敗在何處:他們沒有洛馬公司能忽悠!因為,在美國軍機采辦機製中,軍方是需求提出方,但他們在技術專業上並非是精通者,軍方對於供應商提出的各種方案的審核完全是概念性的。當波音和通用團隊的技術專家們打開洛馬公司的設計方案時,他們才發現洛馬的飛機是一款根本飛不起來的“鐵鳥”,它獲勝的唯一原因是它包裝得比波音和通用公司的方案好。人們最終看到的F-22根本就不是洛馬公司原有的設計方案,而是由三家公司反複修改後的雜交產品。

洛馬公司並沒有因為拿到了F-22的訂單,而在研製過程中增長團隊的技術能力,反而在F-22研發的技術糾結中墮入了技術的深淵。從F-35多種機型的設計方案中,我們再次看到了洛馬公司善於想象,但動手能力差的弱點,一款隻有15噸級的中型戰機,被賦予了如此之多的功能,這種無法承載的技術之重令它難以起飛,這就是F-35計劃被一拖再拖的根本原因。

第二個原因在於美國四代機的根本理念——隱身。從F-117戰機在“沙漠風暴”和科索沃戰爭中的表現看,隱身能力的確在戰爭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資源戰爭時代,比的是誰的耗損更小,在這樣的高技術比拚中,隱身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技術優勢。然而,隱身這種技術理念最大的弊病在於,實現的難度巨大,而成本卻超高。因為戰機並不是一枚導彈,而是進行空中進攻防禦的武器,對於戰機性能的要求必然是靈活性、殺傷力與低耗損的融合,但從設計製造的角度看,靈活性和殺傷力與隱身是一對矛盾,如何解決好這一矛盾,是四代機最大的技術糾結。

這一矛盾對於F-22來說還比較容易解決,因為F-22畢竟有較大的空間,在設計上有回旋的餘地,可以綜合考慮機動性、掛載能力與隱身的矛盾。但F-35就不同了,在一架單發15噸級的飛機上,既要滿足機動性和掛載能力的要求,又要滿足隱身的技術要求,實在是太難了,F-35因此顯得笨重不堪,而其過於複雜的技術也使戰機的可靠性與維修性難以達標。

F-35戰機的問題還在於美國人在技術上的自私。作為西方盟國的老大哥,美國人在技術上一點都沒有老大哥的寬容,反倒是顯得過於霸道。在F-35的技術合作中,美國人堅守其對隱身技術的保密,不對合作國家轉讓隱身技術,這令那些合作國家變成了四代機的“打工仔”。出於對美國的忌憚,西方其他國家不敢對美國技術上的霸道有更多的抱怨,他們隻好選擇放棄和等待,這直接導致了F-35訂單遲遲無法簽下的結果。

那麽,日本采購F-35的計劃是如何做出的呢?我認為這是美國人在亞太戰略中的又一次成功,他們利用了日本人對於自身安全的恐懼,通過渲染亞太局勢的複雜,達到了推銷軍用產品的目的。我們回頭來看看亞太局勢近年來的發展:隨著衝繩民眾對美軍基地抱怨的逐步高漲,美國人對於日本的高壓政策也一步步升級,到2009年底,日美之間的矛盾陷入僵局。但2010年亞太局勢突然轉向,隨著韓國沉船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的發生,朝韓雙方的矛盾升級轉移了人們的視線,加深了日本與韓國的戰略警覺,時間僅僅過去一年,普天間機場的問題再也無人提起,美國人成功地將人們對亞太地區的關注點,轉移到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上來。這是日本人做出購買F-35戰機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美國人在亞太的戰略忽悠成功了。

當然,采購F-35對日本而言不是什麽好消息,采購一款作戰性能沒有得到任何實戰檢驗的飛機,承載的是巨大的技術風險,是為美國人檢驗戰機的效能。就像當年印度人采購蘇-30MKI一樣,為俄羅斯人驗證鴨式布局戰機的效能和缺陷,最終俄羅斯人在裝備型蘇-35上放棄了鴨式布局,采用了傳統的氣動布局。

F-35的采購計劃對周邊國家也會產生巨大的輻射效應,無論是日本的同盟還是潛在的對手,都會因此調整各自的戰略,而唯一的受益者是美國,他們可以通過輸出F-35從中坐收漁利。

F-35從采購的意向到最終的列裝,大致還要經過幾年的時間,但日本的采購計劃必將對四代機的研發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日本的軍機工業而言,打擊是毀滅性的,日本作為擁有巨大工業能力的國家,在高技術領域無法涉足國際軍用裝備的競爭,如今連為本國製造戰機的機會也失去了,這種技術上的打擊所產生的效果將會對日本的民族工業產生幾十年的影響,很難想象日本將如何咽下這枚沉重的苦果。對於西方其他國家而言,這是一種巨大的壓力,是繼續裝備三代半戰機,還是像日本人一樣采購四代戰機,這種選擇難以定奪。(作者徐勇淩,空軍指揮學院教官,功勳試飛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