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韓媒臆測我殲15並非未來主力艦載機

(2012-05-05 13:52:08) 下一個

東方網5月3日消息:韓國軍事網站《新羅空軍論壇》2012年5月2日發表文章,對中國國產艦載機,即殲-15在“瓦良格”號航母試航時疑似進行試飛的消息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盡管中國官方並未就此消息發表評論,但從該型戰機的發展過程來看,此時進行試飛可能性較大。但殲-15很可能並非中國未來的主力艦載機,經過重大技術改進的“飛豹”戰鬥轟炸機,或在未來的中國艦載機編隊中扮演主力角色。

在經曆了11天的試航後,中國續建改裝的“瓦良格”號航母4月30日回到大連港。此次試航比預期超出一天。據葫蘆島興城市(該市距離航母試航海域最近)居民反映,此次航母試航期間,城市上空戰機穿過次數明顯增加,且夜間海上經常傳出飛機引擎的巨響。因此,“瓦良格”號此次試航,或為試飛中國自行研發的殲-15型艦載機。稍早之前,網上曝出了中國自行研發電磁彈射器取得突破的消息。盡管該消息無從證實,但從中國的實際需求來看,其未來的主力國產航母無疑是類似美製裝備的常規起降航母,而殲-15作為俄製蘇-33的仿製品,顯然無法與此類航母搭配使用。相比之下,經過重大技術升級的“飛豹”戰鬥轟炸機或將成為中國未來艦載機編隊的主力。

首先,電磁彈射器曝光預示中國將發展美式航母。

據俄羅斯“潛望鏡”報透露,中國已成功研發出航母電磁彈射器的原型機。由此不難看出,即使電磁彈射器不會過早列裝中國海軍,中國早期的國產航母也將更加趨向於美式航母,即采用彈射器的常規起降布局。

目前,美國海軍裝備的航母中,除“企業”號航母之外,全部為“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美國不僅有條不紊的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技術升級,還頂住軍費壓力開始建造全新的“福特”級航母,而電磁彈射器恰恰是該型航母的標準配備。麵對這種情況,性能落後美國航母太多的“瓦良格”號顯然無法成為中國國產航母的直接參考模板。因此,即便是早期航母,中國也必然采用美式航母的常規布局,在裝備並使用蒸汽彈射器的同時,加速研發並完善新一代的電磁彈射器,並在其完全成熟之後,換裝已有航母或裝備在新建航母之上。中國海軍隻有通過這種可靠性相對較低的發展模式,才能在以電磁彈射器為代表的航母技術革命中,跟上美國的航母發展。而這一係列發展的基礎,就是研發並建造美式航母。

其次,殲-15艦載機無法有效與美式航母配套使用。

對比法製“陣風”戰機的艦載型“陣風-M”和空軍型“陣風-A”兩款戰機不難發現,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前起落架。作為彈射起飛,攔阻降落的常規起降戰機,前起落架要承受極大的彈射拉力與著艦的撞擊力,因此其結構相比空軍型戰機的前起落架顯得更加粗壯。反觀俄製蘇-33艦載機,其前起落架與空軍型蘇-27戰機的不同,僅以一對620mm×180mm的無刹車機輪代替了之前使用的1個680mm×260mm機輪(類似改進也出現在出口中國的蘇-30MKK戰鬥轟炸機上),而起落架整體結構並未進行加強。中國的殲-15作為蘇-33的仿製品,也原封不動的繼承了這一技術特點。由此不難看出,至少在現階段,殲-15仍是一款類似蘇-33的滑躍起飛、攔阻降落的俄係艦載機,顯然無法與采用彈射起飛方式的美式航母搭配使用。

如果暫時拋開殲-15的技術性能,僅對其設計概念進行分析,其仍無法有效與美式航母有效搭配。眾所周知,殲-15是中國從烏克蘭引進T-10K(蘇-33艦載機的原型機)後,研發的仿製品。因此,其整體性能應與蘇-33近似,是一款艦載空優戰機。但問題在於這一艦載機類型已經落伍,其標誌性事件就是F-14“雄貓”艦載機的退役。在無人艦載機大量服役之前,以F/A-18E/F“超級大黃蜂”為代表的戰鬥轟炸機將成為航母艦載機的主力。美國海軍的這一技術改變,是在對後冷戰海上對抗進行正確解讀之後做出的。同時兼容中等的空戰與中上等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成為衡量一款艦載機綜合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而殲-15受製於早期的技術限製(較大的空重、機載雷達打擊模式單一、武器裝備與戰機整合滯後等),顯然無法成為一款合格的新一代艦載機。而將建造一流航母編隊視作奮鬥目標的中國海軍,顯然不會讓一流航母裝備二流艦載機。

如果將視野擴大就不難發現,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在實現長達20年的高速發展後,中國軍備研發已經具備在各個裝備領域內進行全麵獨立研發的能力,比如主戰坦克、主力戰機以及驅護艦等。此外,在航母領域內,中國通過早期引進的“墨爾本”號航母以及兩級共三艘俄製航母,不僅獲得了初級的西方早期航母技術,也逐漸具備了建造大型航母的條件。因此,中國海軍已經基本完成了引進裝備技術的學習階段,開始進入獨立研發與建造階段。這一階段所生產裝備的最基本要求是,完全適應中國特有的裝備體係與作戰思想。殲-15作為一款俄製戰機的仿製品,其意義更加類似於“瓦良格”號對中國航母整體發展所起到的加速作用,而最終真正挑起大梁的仍是中國國產多用途艦載機。之前長期被人輕視甚至忽略的“飛豹”戰鬥轟炸機在經過係統技術升級後,或成為中國海軍在艦載機領域的最佳選擇。

第三、改進型“飛豹”或成未來中國艦載機主力。

眾所周知,在中國裝備的各型戰機中,“飛豹”是一款並不被人熟知,甚至經常被輕視的裝備。不過,如果仔細回顧這款戰機的發展過程,人們便會發現,該機的履曆中包含著多個“第一”:中國第一款自行研發的重型戰機、中國第一款采用電腦輔助設計的戰機、第一款載彈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戰機、第一款具備高端對海打擊能力的中國戰機等等。因此,與殲-11為代表脫胎於俄製戰機的國產戰機相比,中國人無疑更加熟悉“飛豹”戰機的整體結構,而且使用該機的經驗也更豐富。此外,將“飛豹”與目前世界最頂尖艦載機(即F/A-18E/F“超級大黃蜂”)對比還會發現,“飛豹”戰機不僅極其適合作為艦載機,而且它所具備的一些技術性能甚至是美製艦載機所無法企及的。

“飛豹”與“超級大黃蜂”均采用機身兩側進氣的設計,隻不過後者由於采用了大邊條布局,所以更類似於肋部進氣。“超級大黃蜂”在長期使用過程所取得的成功表明,該機的氣動布局是艦載機的首選。在前機身強度方麵,該機的布局明顯強於前機腹進氣布局(以美製F-16戰機為代表),而且,在掛載能力上,它也優於後機腹進氣與肋部進氣布局(以俄製蘇-27與法製“陣風”戰機為代表)。因此,在采取類似“梟龍”戰機的大邊條結構後,“飛豹”戰機整體氣動布局的水平將接近甚至超過“超級大黃蜂”。

此外,進一步對比兩款戰機還會發現,在一個經常被人忽視的重要技術性能上,“飛豹”明顯優於“超級大黃蜂”,這就是發動機直徑。“飛豹”戰機最初裝備的動力裝置為英製“斯貝”發動機。它的直徑為1093毫米,接近美國F-15戰機采用的F-100與F-16戰機采用的F-110係列大推力發動機(直徑為1181毫米)。而“超級大黃蜂”從設計之初就立足於中推力發動機,其采用的F-414發動機即便是最新型號,直徑也僅為889毫米。盡管現階段中國的發動機技術水平尚無力與美國媲美,但“飛豹”戰機無疑在動力裝置升級方麵比“超級大黃蜂”更具優勢。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最新“飛豹”-A的最大載彈量已經達到11600公斤,與F-15E“攻擊鷹”重型戰鬥轟炸機(11800公斤)同級。相比之下,即使是最新型的“超級大黃蜂”,其載彈量始終徘徊在9000公斤上下。而載彈量以及以此為重要標誌的戰機升級潛力,對艦載機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通過與“超級大黃蜂”的對比不難看出,“飛豹”是一款具備巨大技術潛力的戰機。在更加重視可靠性與自主研發的艦載機領域,該機無疑比身為仿製品的殲-15更值得信任。而且,通過對殲-7、殲-8、“梟龍”、殲-10、殲-11與殲-15等戰機進行研發與升級,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對“飛豹”進行係統升級甚至重新設計的技術能力。此外,作為一款升級潛力巨大、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戰機,“飛豹”無疑更加適合與中國國產的美式航母進行搭配,在大量裝備無人戰機之前,充當中國艦載機編隊的主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