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發布2012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全文)
總概要部分
中國正致力於長期的全麵軍事現代化,並希望通過改善軍力來贏得“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國領導人認為,軍隊現代化是利用好21世紀頭二十年戰略機遇期,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領導人希望通過營造積極的外部環境,為中國集中發展經濟提供戰略空間;中國領導人還希望維持周邊的和平穩定,擴大外交影響力以獲取更多的市場、資金和資源;同時避免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發生直接衝突。這一戰略擴大了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存在,也擴展了中國經濟和外交利益的範圍。
隨著利益的增加,中國已經在國際社會中承擔了更多新的角色和責任。在此過程中,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也越來越關注包括遠距離作戰在內的多種作戰任務。不過,應對台海突發事件仍然是中國軍隊關注的焦點,也是中國軍事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在這一背景下,解放軍在過去的一年裏繼續發展應對台海潛在衝突的三種能力:震懾台獨的能力;威懾、阻滯及抵消美國幹預的能力;軍事對抗中打敗台軍的能力。
為了支持解放軍新增角色和任務,中國領導人繼續支持發展對反介入/區域拒止(中國稱之為“反幹預”)任務所需武器,如巡航導彈、中短程常規彈道導彈、反艦彈道導彈、反太空武器和網絡戰能力。中國在先進戰機研製方麵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標誌性事件是J-20去年進行的首次試飛;而首艘航母進行海試,也標誌著中國具備了有限的力量投送能力。中國還在綜合防空、水下戰爭、核威懾與戰略打擊、作戰指揮控製能力、陸海空協同訓練和演習等方麵取得了長足進步。
中國的領導人越來越重視解放軍在國土以外地區執行任務的作用。去年,解放軍參與了利比亞撤僑活動,並通過持續三年的打擊海盜活動加強了在亞丁灣的存在。此外,解放軍在聯合國維和任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並且派遣海軍醫療船到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進行醫學交流和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在2011年1月舉行的中美首腦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和奧巴馬總統承諾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在這一框架下,美國國防部希望與中國建立健康、穩定、可靠和持續的兩軍關係。在加強兩國軍隊間關係的過程中,美國希望通過鼓勵中國加強與美國及其盟友在打擊海盜,國際維和及人道主義援助與災害救助活動等方麵的合作來影響中國的選擇。美國在努力加強與中國軍事關係的同時,也會繼續密切關注中國在軍事戰略、理論和軍力上的發展;並會在此基礎上與盟友和合作夥伴一起通過改變軍力,立場和作戰理論來維護亞太安全環境的穩定與安全。
第一章 中國軍事戰略和理論
概述
中國領導人認為,21世紀頭二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將麵臨有利的外部環境。在此期間,各國相互依賴,相互合作;世界大國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非常低。他們認為,這為中國集中精力加快自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同時認為應該避免和美國及其他大國發生直接衝突。中國領導人覺得,在此期間也會存在緊張局勢和激烈競爭(如與周邊國家在南海的領土糾紛),而且認為戰略機遇期不會無限期存在,可能會稍縱即逝。
中國當前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仍主要是利用好和延長戰略機遇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北京尋求與鄰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在國際事務和和平發展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在2010年12月發布的一篇闡述中國外交政策戰略的文章中,國務委員戴秉國認為,和平發展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和戰略選擇”;並宣稱,中國“最大的戰略目標”是改善人民的生活。
中國的戰略目標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過去十年裏持續踐行了一係列重要目標。這包括加強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以及確保中國的大國地位。
隨著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實現戰略優先權上表現的更加強硬,同時也注重利用有利的外部環境來實現經濟發展和軍事現代化的目標。
北京注意到了在平衡這些利益中所麵臨的問題,特別是在實現各個目標的過程中所出現的衝突。例如,中國在保護領土主權方麵展示了其在領土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但是他必須同時避免由此引發鄰國的強烈反抗會破壞穩定的外部環境。北京一直認為穩定的外部環境是國內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
中國的軍事戰略
為了實現更廣泛的戰略目標和自己宣布的“核心利益”,中國正在堅推進穩健而係統的軍事現代化。2011年,台灣問題仍然是解放軍關注的焦點,解放軍也在繼續發展震懾台獨;威懾、擾亂或阻止第三方(包括美國)幹預;及在軍事對抗中打敗台軍的能力。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支能夠贏得“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強大軍隊。在這樣的戰爭中,現代化的軍隊將會使用先進的計算機係統,信息技術和通信網絡來取得對敵作戰優勢。也有人把“局部”戰爭理解為“地區”戰爭。在發展,優化和吸收這些技術的過程中,中國軍事戰略和作戰理論的基本原則顯示了較強的連續性。解放軍一直在努力實現信息技術的發展,優化和一體化以確保中國軍事戰略的連續性。
中國1993年製訂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2004進行了修訂)包含指導訓練,發展和軍力部署等各個方麵的戰略與作戰方針。這些方針的重要作戰部分被稱為“積極防禦”,是所有解放軍兵種最高層次的作戰指導方針。“積極防禦”方針中所蘊涵的作戰原則強調采取精確和及時的打擊。這種打擊注重在有利條件下先發製人及充分利用對手的軟肋。
領土爭端
在2011年與鄰國發生的領土爭端中,中國表現出了複雜的行為。它強調保持現狀,努力消除鄰國的疑慮,同時又使用海監力量來維護主權。中國明顯采取措施緩和與日本的關係,同時努力消除與自己有爭端的南海周邊各國的疑慮。中國2010年在領土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強硬立場,加劇了地區的緊張局勢。中國采取緩和進展局勢的措施包括:與東京進行高層對話和與東盟加強互信。不過,中國海監力量仍然在爭議區域活動來維護中國的主權。
新時期曆史任務
解放軍正在更多地參與非軍事行動,以響應胡錦濤主席在2004年12月底提出的“新時期新階段曆史使命”。胡錦濤主席要求解放軍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非軍事”行動包括打擊海盜、打擊恐怖主義、人道主義援助和災害救助、聯合國維和、保護海上通道及確保太空安全。
在2011年,解放軍參與了多種非軍事行動。其中,解放軍的“徐州”號導彈護衛艦和四架“伊爾-76”運輸機參與了2011年2-3月進行的利比亞撤僑行動。
2011年4月,首位被任命為聯合國維和部隊軍事主官的解放軍軍官(少將)完成了在西撒哈拉為期三年半的維和任務。2011年2月,第二位解放軍軍官被任命為聯合國駐塞浦路斯維和部隊的主官。到2011年12月,中國有1850名軍事人員和觀察員參與了聯合國15個維和任務中的10個任務。
2011年10月底到12月,解放軍海軍的“和平方舟”號醫療船出訪古巴,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及哥斯達黎加,與當地進行了醫學交流並為他們提供了免費醫療服務。
2011年11月,中國國防部與越南共同主持了東盟防長會議與救災專家工作組會議。這是雙方為了加強地區合作在2010年東盟防長會議與救災專家工作組會議上確定的五個議題中的一個。
2011年12月,中國海軍向亞丁灣派遣了第十批護航編隊,以支持國際社會打擊海盜的努力。
第二章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目標和趨勢
概述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領導人就一直希望通過全麵推進軍事現代化,把解放軍轉變為現代化的軍隊。在整個現代化過程中,應對台海衝突是核心驅動力。盡管兩岸緊張局勢自2008以來已經趨於緩和,但台灣仍然是最重要的使命。解放軍仍在繼續建設針對台灣的能力,也在建設威懾、延遲或阻止第三方在台海發生衝突時進行幹預的能力。與此同時,新時期新階段曆史使命的提出為解放軍在遠離本土的區域執行多樣化任務提供了依據。中國按照這些需求發展了相應的能力,部署和發展了能夠支持解放軍執行傳統核心任務(如保護中國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及在國內外遂行一係列新任務的裝備和能力。
軍事支出趨勢
2012年3月4日,北京宣布新一年的軍事預算為106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2%;這延續了中國二十多年來的兩位數軍費增長趨勢。對2010-2011年數據的分析顯示,中國官方公布的軍事預算在這一時期的年均增長率為11.8%(已經考慮了物價膨脹因素)。由於缺乏透明度,估計解放軍的實際支出比較困難。此外,中國公布的軍事預算不包括一些主要支出類別,如對外軍購。五角大樓根據2011年的物價與匯率對中國2011年所有與軍事相關支出進行了估計,認為其數額在1200億到1800億美元之間。
中國新增加的軍事能與與製約
快速增長的軍事支出提升了解放軍的訓練,也使其獲得了新的裝備與能力。
空軍與防空力量。解放軍空軍從曾經隻能進行國土防禦的力量轉變為了一隻能夠進行近海打擊和防禦的力量。空軍的任務包括打擊、空中/導彈防禦、戰略機動和預警/偵查。中國還在研發隱形技術,這一點在2011年1月進行試飛的中國首款隱形戰機上得到了驗證。為了響應新時期新階段曆史任務中有關保護中國全球利益的要求,解放軍空軍正努力加強遠程運輸和後勤保障能力,以完成更大規模的戰略投送。不過,解放軍未來十年的注意力可能會主要集中在建設應對台海突發事件上。解放軍當前正處於發展彈道導彈防禦和預警所需的空天一體化的初始階段。中國仍在繼續對其地麵防空力量進行現代化,其中包括在2011年引入新型中程地空導彈。當前和未來的防空係統發展強調多目標防禦能力,以網絡為中心的作戰形式,高生存性能及對強電子幹擾的防禦能力。
海軍。解放軍海軍主要關注防空和對海作戰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在發展可靠的水下核威懾能力。攻擊潛艇、多任務水麵戰艦的增加和第四代海航飛機服役都將提升中國在第一島鏈及在打擊任何第三方幹預台海問題時的海上優勢。中國還在通過發展“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加強水下戰略威懾,“晉”級核潛艇是解放軍繼第一代“夏”級核潛艇後研製的新一代核潛艇。中國海軍還在建造能夠支持常規作戰和救災活動的軍艦,這包括數艘兩棲艦和一艘“和平方舟”號醫療船。中國海軍未來可能會服役第一艘“庫茲涅佐夫”級(前“瓦良格”號)航母,該航母當前正在進行海試。一旦服役,它可能會首先作為固定翼艦載機的訓練平台,也會列裝其他裝備進行救災活動。而幾年之後,中國固定翼艦載機力量可能會形成充分的戰力。
導彈——二炮部隊。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正在通過部署了射程和彈頭都得到提升的改進型導彈,對其短程彈道導彈部隊進行現代化。它還在通過購買和部署更多的中程常規彈道導彈,來加強對陸地目標和軍艦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甚至還在尋求打擊部署在第一島鏈之外的航母的能力。與之類似,中國正在大量生產能夠進行精確打擊的巡航導彈。到2015年,中國將會部署更多能夠進行公路機動的DF-31A(CSS-10 Mod2)洲際彈道導彈和得到加強的DF-5(CSS-4)井式發射洲際彈道導彈。二炮部隊自身的力量組成麵臨著一些挑戰,其中包括新係統和既有係統的一體化。
地麵力量。與解放軍的其他兵種一樣,中國的地麵力量也在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多個方麵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了改善。2011年年中,解放軍開始把地麵力量改組為綜合的模塊化旅級編製。解放軍在2011年部署了新型直升機,其中包括開始部署新型國產Z-10武裝直升機,及在陸航部隊大量部署多功能直升機。隨著2011年的結束,多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多數陸軍特種作戰力量將開始進行擴編;一種性能得到提升的兩棲裝甲車也開始服役。
在解放軍中,越來越多的重裝甲遠程火炮以及射程得到加強的防空武器開始在一些單位服役。在現代化過程中,地麵力量強調遠程機動性和多兵種聯合作戰。不過,解放軍地麵力量仍然缺乏戰鬥經驗,各級指導員的指揮能力也缺乏發現自身製約條件的能力,特別是在作戰方麵。這些問題因為在訓練中缺乏實戰環境而進一步惡化。不過,解放軍從2011年開始實施能夠幫助克服這些問題的計劃,並希望在2020年解決這些問題。這些計劃包括:建設加強部隊之間的對抗訓練,而非組建專門的藍軍;采用模擬器幫助訓練;研製自動指揮工具來幫助指揮決策;加強解放軍指揮人員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培訓。
C4ISR能力。獲得全麵的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查(C4ISR)係統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必要條件。解放軍正在致力於發展能夠使各部隊間共享信息和情報數據,加強戰場意識以及能夠在戰略、戰役和戰術層麵實現部隊綜合指揮的C4ISR係統。在解放軍高層看來,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綜合C4ISR係統能夠使解放軍對複雜戰場環境中保持高度的靈敏性和一致性。為了實現這一理念,解放軍將克服在係統一體化和交互服務協調方麵的不足。這些係統的改善將會繼續增強解放軍的戰場意識,並能提升解放軍各兵種間的一體化。
太空和反太空能力。在太空領域,中國正在增加它的太空監視、偵查、導航、氣象觀測及通信衛星數量。中國正在建設“北鬥”衛星導航係統,並計劃到2012年底建成地區性網絡,到2020年建成全球性網絡。2011年9月,中國發射了“天宮”空間站艙和第二顆通信中繼衛星(“天鏈1B”),後者能夠使載人太空艙或在軌衛星向地麵站,以接近實時的速率傳送數據。中國正在發展“長征五號”火箭,其近地軌道或同步軌道運載能力超過中國當前火箭同類運載能力的兩倍。與此同時,中國正在研發多方麵的武器使其可以在發生衝突時限製或阻止對手使用太空設備。除了2007年試驗的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中國還發展了電子幹擾、激光、微波和網絡戰武器等反太空能力。過去兩年裏,中國針對衛星進行了更加複雜並接近實戰的反衛星試驗,但是並未披露任何相關信息或作出任何解釋。
中國的太空和反太空計劃正麵臨著係統可靠性方麵的挑戰。使用中國標準衛星發射平台的通信衛星“東方紅4號”出現了問題,導致其使用壽命降低或直接報廢。最近,中國增加了衛星發射次數,這可能會使發射過程出現問題。2011年8月,在七天之內的第三次發射活動中,中國使用“長征2C”火箭(攜帶一顆“實踐十一號”實驗衛星)在升空之後出現故障,最終導致衛星未能正確進入軌道。
網絡間諜和網絡戰能力。2011年,世界範圍內的許多網絡和係統都遭到了入侵和數據竊取,其中許多攻擊就來自中國。遭到攻擊的一些係統屬於美國政府,其他的則是私人公司所屬的商業網絡,這些網絡丟失的數據往往都是價值極高的技術資料。
技術轉讓、戰略貿易政策和軍事現代化。中國正在通過使用西方的軍民兩用技術推進自己的軍事現代化,這也促進了其國內產業,軍工企業和高技術部門的發展。
中國國家安全目標的其中一項就是,通過合法與非法手段獲取軍民兩用和軍用技術為自己所用。中國的軍事部門和民用部門有著長期的合作曆史,而且中國還公開支持利用民用技術來為軍事現代化服務。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長期向中國轉讓軍民兩用技術可能是在為中國的軍事發展做巨大的物質貢獻。例如,與西方航空製造公司的交流可能會讓中國的軍事航空產業受益。
通過在美國出口管製過程中的顧問角色,五角大樓將繼續識別和減少危險,並尋求通過阻止向中國出口關鍵先進技術,來避免其向未經授權的最終用戶或美國關切的第三國最終用戶轉口技術;或為中國軍事力量和軍工企業的全麵現代化做貢獻。
軍民一體化。中國的軍工產業從中國快速發展的民營經濟中受益,特別是在科技方麵。獲得先進的軍民兩用技術,幫助中國民營經濟融入了全球生產研發產業鏈。例如,隨著信息技術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加快,華為、大唐和中興等與中國政府及解放軍有關的企業模糊了商業和政府/軍隊組織的界限,對防止這些技術流向中國軍方構成了挑戰。
第三章 中美軍事交流
概述
五角大樓在亞太戰略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與中國進行交流,這反應了富有成效的中美關係在國際社會中具有的重要價值。拜登副總統2011年8月訪華期間表示,“崛起的中國將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兩國如果加強合作,有助於共同應對全球挑戰。”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和奧巴馬總統重申,致力於建設積極合作全麵的中美關係。
良好的中美關係應該包括健康、穩定、持續的兩軍關係。良好的兩軍關係應該包括軍隊高層之間暢通的交流渠道,應該能夠使兩軍進行廣泛的防務與安全問題交流,特別是在發生關係動蕩和摩擦的時候。這些關係能夠增加中美軍事人員的安全,能夠提供良好的危機預防和管理機製,有助於增加對彼此的透明度,也能夠影響解放軍和中國使之成為負責任的力量。
這些交流形式能夠讓兩軍建立合作的習慣,能夠幫助加強兩軍的相互理解。美國仍然致力於建設與中國的良好兩軍關係;不過,把兩軍交流作為雙方關係的重要基礎仍然麵臨著一定的挑戰。
2011年上半年,雙方進行了數次高層訪問,其中包括美國參聯會主席對中國的訪問,及中國總參謀長和濟南軍區司令員對美國的訪問;這是兩軍關係得到加強的體現。在2011年5月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國提高了與會人員的級別,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代表解放軍參加了對話。兩國還舉行了年度防務政策協調會談,這是一個根據《海事協商協議》進行災害關係交流的工作會談。2011年5月在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首次舉行的戰略安全對話,是對兩軍交流的一個補充,它為兩國政府和軍事領導人討論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交流機製。
2011年,五角大樓向國會提交報告稱,將向台灣出售武器;其中包括幫助台灣升級現有的F-16。隨後,中國便推遲了原先計劃的兩軍下半年交流事宜,不過保留了工作會晤和高層對話。2011年12月,美國負責政策事務的副國防部長到北京參加了年度中美防務磋商會談。盡管美國希望發展健康、穩定、可靠和持續的兩軍關係,但兩國在這方麵仍落後兩國關係的其他方麵。
美國的兩軍交流戰略
美國國防部在與中國開展交流是關注以下三點:
加強兩軍在存在共同利益領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維和、救災和打擊海盜等領域。
通過兩軍接觸促進更多機構間地交流,這包括軍事院校和初、中級軍官的接觸。
建立與安全挑戰相關的地區安全環境共同評估機製。
從長遠來看,這一戰略主要是為了通過向解放軍領導層展示這些策略的合理性和價值,來發展與解放軍的長期軍事關係。
中美其他交流和安全合作
盡管雙方仍然存在分歧,但中美兩國在2011年共同努力改善了地區海洋和能源安全環境。奧巴馬總統曾表示,“中美關係也存在分歧和困難,但是兩國不必一定是對手。”五角大樓將會鼓勵中國加強軍事透明和公開,鼓勵其發展與其地區和全球地位相稱的軍事實力,並會促使中國維持和加強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環境。
中國的利益對海上運輸線的依賴正在加深,中國也向亞丁灣派遣護航編隊,來支持國際打擊海盜的努力。中國曾同意2011年第四季度與美國在亞丁灣進行聯合演習,以加強共同打擊海盜的合作力度。但由於美國在9月宣布了對台軍售,解放軍推遲了此次演習。
按照胡錦濤主席2010年在核安全峰會上的承諾,中美還簽署了《關於建設核安全示範中心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來擴大現有雙邊合作。現在,美國能源部和國防部正在與中國核工業部合作設計該中心,並確定建設該中心的需求。
2011年1月,美國與中國簽署諒解備忘錄,希望促進與中國在清潔能源和能源安全領域的合作。
第四章 中國大陸的對台戰略
概述
自從2008年3月馬英九上台以來,兩岸關係得到了大幅改善。雙方加強了貿易關係,並開啟了雙向間的直接三通。這些聯係緩和了緊張局勢,同時為積極的兩岸關係營造了良好氛圍。中國大陸明確表示,將通過加強兩岸經濟與文化聯係來促進中國的最終統一。與此同時,中國還在發展能夠解決台海問題的軍事能力。不過,北京仍然缺乏這些能力,也沒有意識到升級衝突所帶來的代價和風險。
北京和台北並沒有在發展政治和安全互信上采取任何措施。盡管北京想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但兩岸政治問題在台灣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北京似乎對當前的兩岸關係感到滿意,並希望通過長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融合最終化解島內的台獨情緒,使島內民眾最終樂於接受和平統一的前景。
中國2011年3月發布了2010年國防白皮書,這份白皮書顯示了中國在兩岸發展方向上的信心。白皮書中提到:“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積極進展……兩岸增加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就全麵實現兩岸直接雙向‘三通’、推進經濟金融合作達成了一係列協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和願望。”
盡管,兩岸關係在過去四年裏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仍然比較複雜。台灣“大陸事務委員會”2011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0%多的受訪者對兩岸交流發展速度表達了積極的看法;認為“剛好”或“太慢”。50%的受訪者認為,北京對台灣的態度“不友好”。這表明,雙方近期討論任何敏感的政治和軍事問題都麵臨著非常大的困難。
中國大陸對台策略
中國對台同時采用了激勵和威脅的措施;讓些支持加強與大陸關係的人受惠,同時震懾那些主張實施挑釁性政策的人。大陸努力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促進社會和文化關係;同時還擴展與國民黨的合作,孤立那些支持態度的政客,並在此過程中強調其和平統一的政策。大陸的根本立場是反對台獨或任何違背“一中”原則的主張。
自從馬英九上台之後,雙方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非正式的“外交休兵”。此前,兩岸通過經濟利益來使一些國家承認北京或台灣。現在,大陸默許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並拒絕了薩爾瓦多總統毛裏西奧-富內斯的示好。
盡管大陸希望發展積極的兩岸關係,但是不會放棄使用武力。國務委員戴秉國在2010年12月的撰文中提到了中央領導人的對台政策:“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涉及13億中國人民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感情。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奉行‘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基本方針,決不允許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北京(通過宣傳和軍事行動)明確表示,阻止任何走向獨立的舉措。軍事行動是北京對台戰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隻要北京認為統一仍然有望,軍事衝突利大於弊,它就不太可能采取軍事措施。但可以確定的是,北京認為使用武力是影響兩岸關係的重要因素。
台灣已經采取了大量措施,來減少雙方在軍事能力上的差距,例如擴大軍工產業,向募兵製轉變,加強非現役隊伍建設等;這些措施隻能部分解決台灣軍力優勢逐漸下降的問題。而且,一些措施在實施過程中麵臨著重大挑戰。台灣的內部優先及其他考量,使得其軍費支出不太可能大幅增加。因此,兩岸軍事平衡(包括人員、力量結構、武器和軍事理論發展)繼續朝著有利於北京的方向發展。
兩岸軍事選擇
持續的全麵軍事現代化增加了北京在台海衝突中的作戰範圍和軍事選擇的成熟度,解放軍在對台兩棲作戰方麵仍然麵臨著能力上的製約。不過,隨著解放軍加強了打擊台灣經濟和軍事目標的能力,同時擴大了震懾、延遲或阻止任何第三方幹預的能力。如果北京決定對台動武,解放軍可能會采取出其不意的打擊方式;在他國反應過來之前,迅速實現台海問題的軍事或政治解決。如果快速解決難以實現,北京將有可能采取以下措施:
通過突出美國幹預的高昂代價及消除美國公眾和領導人的疑慮,來阻止美國進行幹預;
如果第一條失敗,中國將會延緩美國的幹預,並通過壓倒性的快速有限戰贏得勝利;
或者在把戰爭推進到一定程度,實現一係列有限目標,讓大陸民眾認為取得了勝利,然後再尋求政治解決。
海上隔離或封鎖。盡管傳統的海上隔離或封鎖能夠對台灣造成短期影響,但這樣的行動也會使大陸海軍承受極大的壓力。解放軍專家考慮了一些其他手段,其中包括空中封鎖、導彈打擊和布設水雷阻止港口出入和第三方勢力靠近。大陸可能宣布駛往台灣的船隻必須在大陸港口停靠接受檢查;北京還可能通過宣布進行演習或在台灣港口附近劃定導彈打擊區域,來進行實質性封鎖:這樣可以有效阻止船隻進出港口。中國可能會低估限製台灣周邊海上交通所帶來的國際壓力,以及軍事衝突升級的可能性。當前,中國難以進行完全意義上的軍事封鎖,特別是在麵對第三方幹預的時候。不過,從現在一直到2020年,其實施封鎖的能力將會穩步提升。
有限的作戰或高壓選擇。北京可能會為了配合公開或秘密的經濟和政治活動,對台灣采取各種破壞性、懲罰性或致命性行動進行有限戰。這樣的作戰可能包括:網絡戰或對台灣政治、軍事和經濟設施進行積極的打擊。
大陸可以通過這些打擊引發台灣民眾的恐慌,降低大眾對領導人的信心。與之類似,解放軍的特種作戰部隊可能會滲透到台灣內部,對其基礎設施或領導人進行打擊。
空中作戰和導彈打擊。有限的短程彈道導彈打擊及針對防空係統(空軍基地、雷達站、導彈、太空設備和通信設施)的精確打擊,可以癱瘓台灣的防禦能力;使台灣地區領導人下台,或摧毀公眾的戰鬥意誌。
兩棲打擊。解放軍已經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兩棲作戰理論,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聯合登島作戰理論。該理論強調在後勤、海軍和空軍的聯合支持,及實施電子戰的情況下進行複雜的登島作戰。該理論的目標是突破對手的沿岸防禦,建立灘頭堡,向台灣西海岸北部和南部的指定登陸位置輸送人員和物資。之後發起進攻,奪取和占領關鍵目標直至奪取全島。
解放軍能夠完成多種兩棲作戰任務,但是難以對台進行完全規模的兩棲打擊。雖然在日常訓練中並沒有公開準備,但解放軍具備對台灣控製的東沙群島或太平島等小型島嶼進行打擊的能力。解放軍也具備打擊沿海的馬祖或金門等中型島嶼的能力,這樣的行動能夠證明大陸的軍事能力和統一決心;同時也能獲得領土,顯示克製。不過,這樣的行動涉及潛在的作戰或戰略風險,可能會激怒台灣民眾,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
從作戰角度考慮,大規模兩棲作戰是操作最複雜的一種軍事行動。對台進行兩棲作戰可能會使沒有經過演習或實戰檢驗的解放軍作戰部隊受挫,也會招致國際社會的譴責。這些壓力,加上解放軍作戰部隊的消耗,及城市作戰與打擊叛亂(假設解放軍成功登陸並深入島內)的複雜性,使對台進行兩棲打擊麵臨著巨大的政治和軍事風險。台灣加固基礎設施及加強防禦能力,也會降低北京實現既定目標的能力。
中國軍力報告:
附錄 中國軍隊的規模,部署位置和能力
中國長期的全麵軍事現代化極大改善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使其能夠進行包括“反幹預”作戰在內的高強度局部戰爭。“反幹預”是指,采取一係列行動阻止外軍幹預中國的軍事行動,使得中國能夠在麵對幹預的情況下完成既定作戰目標。中國謀求通過使用反介入/區域拒止武器,來實現更廣泛的反幹預戰略,該戰略不限局於一定地理區域或範圍。
為了能夠滿足近期應對台海突發事件的目標,中國在與台灣相鄰的各個軍區部署了最先進的武器係統。盡管,中國能夠通過使用這些能力應對各種地區危機或衝突,但它在全球到達或力量投送方麵則沒有明顯的進步。除了和平時期執行打擊海盜任務之外,中國海軍在遠海作戰方麵基本上沒有什麽經驗。解放軍在全球範圍內新增的打擊海盜等角色和使命,反映了中國一係列利益的擴大;但是,應對地區突發狀況仍然主導著中國的軍事投入和規劃。
規模,部署位置和能力發展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中國仍然在發展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它已經研製出了幾種攻擊導彈的改進型號,並對落後係統進行了升級。它還增加了編製並發展了彈道導彈防禦能力。
解放軍正在大量獲得國產的高精度巡航導彈,而在此前已經從俄羅斯購買了大量導彈;這些包括國產的CJ-10對地巡航導彈、YJ-62反艦巡航導彈和從俄羅斯進口的“日炙”(裝備“現代”級驅逐艦)和“炎日”(裝備“基洛”級潛艇)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
截止到2011年10月,解放軍對台部署了1000到1200枚短程彈道導彈。過去的一年裏,中國在東南地區增派了導彈旅,部署了新的短程彈道導彈;並通過對現有型號進行升級增加了其射程,打擊精度和載荷。
去年在回應媒體的報道時,中國證實自己正在發展DF-21D反艦彈道導彈。該導彈能夠在西太平洋對大型船隻,特別是航母進行打擊。DF-21D的射程據估計超過了1500公裏,而且該導彈配備了機動彈頭。
海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解放軍海軍已經從隻具有單一作戰平台的部隊,轉變為擁有可執行多任務的現代化平台的部隊。與十年前相比,中國海軍的許多艦艇裝備了先進的防空係統、現代化的反艦巡航導彈和魚雷。這些不僅增加了中國海軍平台的打擊能力,還使其能夠在遠離陸基防空力量保護範圍的情況下進行作戰。
當前,中國海軍有79艘水麵主力戰艦(驅逐艦和護衛艦)、50艘潛艇、51艘兩棲艦和中型登陸艦,以及86艘導彈快艇。中國海軍已經在海南島完成了亞龍海軍基地的建設,該基地足夠容納核動力攻擊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包括航母在內的先進水麵戰艦;該基地的潛艇隧道能夠在不被探測到的情況下在該基地部署潛艇。
中國還在改裝前“瓦良格”號航母,並於2011年開始進行海試。該航母剛開始可能作為訓練和評估平台,一旦其艦載機部隊形成戰力,它將使中國具備從航母上起飛進行空中作戰的能力。中國還可能已經在進行國產航母的建造工作,該航母可能會在2015年之後具備作戰能力。未來十年內,中國可能會建造多艘航母以及附屬的艦艇力量。
當前,中國已經在陸地上修建了培訓艦載機飛行員的設施;不過,中國航母要想形成最低水平的戰力,還要花費幾年的功夫。
中國海軍正在利用天波和地麵波超地平線雷達,來改善自身的遠程偵察能力。結合預警機、無人機和其他偵察設備,超地平麵雷達能夠使中國實現對整個西太平洋進行監視和偵察。這些雷達能夠與偵察衛星一起對遠距離目標進行定位,從而支持包括反艦彈道導彈在內的武器進行遠程精確打擊。
中國已經發展了能夠阻止外軍介入台海問題的魚雷和水雷。據估計,中國海軍擁有超過50000種水雷,其中多數是過去十年研製的。
中國還在建造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晉”級(094)最終會攜帶射程約7400公裏的“巨浪-2”洲際彈道導彈,“晉”級戰略核潛艇和“巨浪-2”洲際彈道導彈使中國海軍首次具備了可靠的海基核打擊能力。“巨浪-2”的研製工作一再推遲,但未來兩年內可能會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中國還增加了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數量。“商”級(093)核動力攻擊潛艇已經服役,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將會建造五艘第三代核攻擊潛艇。屆時,中國的核攻擊潛艇將會采用更好的降噪技術;那樣的話,其利用潛艇進行偵查和封鎖的能力將會得到明顯改善。
中國當前柴油動力攻擊潛艇的主力是13艘“宋”級(039)潛艇,該潛艇可攜帶YJ-82反艦巡航導彈。之後出現的“元”級潛艇(039的改進型)已經有四艘開始服役,它們可能裝備了不依賴空氣推進係統。“宋”級、“元”級、“商”級及未來的新型攻擊潛艇都將最終具備發射遠程反艦巡航導彈的能力。
目前,中國已經部署了約60艘022型雙船體導彈快艇,該型導彈快艇能夠攜帶8枚YJ-83反艦巡航導彈;這些快艇加強了中國海軍的瀕海作戰能力。
中國海軍已經裝備了現代化的國產水麵戰艦,其中包括至少兩艘配備國產HHQ-9遠程防空導彈的“旅洋”級(052C)導彈驅逐艦。中國還在建造更多的該型驅逐艦;兩艘配備俄製SA-N-20遠程防空導彈的“旅洲”級導彈驅逐艦;至少九艘裝備中程HHQ-16垂直發射中程防空導彈的“江凱Ⅱ”級(054A)導彈護衛艦。這些戰艦極大提升了中國海軍的區域防空能力,對中國海軍在遠離岸基防空範圍以外的區域作戰具有重要意義。
空軍和防空力量。中國大陸約有490架戰機可以在不經二次加油情況下對台作戰,而覆蓋台灣地區的空軍機場能夠再此基礎上再容納數百家戰機的起降。此外,越來越多的新型先進戰機開始進入空軍服役。
2011年1月,中國的新一代戰機原型機J-20進行首飛;中國希望該戰機具備隱形性能、裝備先進的航電設備,並配備能夠滿足超音速巡航性能的的發動機。
中國還在升級H-6(仿自前蘇聯圖-16“獾”)轟炸機群,研製出了能夠搭載新型遠程巡航導彈,航程更遠的改進型號。
中國空軍一直在擴大先進遠程防空導彈的種類,當前擁有多個S-300防空營;S-300是俄羅斯出口的最先進防空導彈。空軍還裝備了國產的HQ-9防空導彈。
中國的航空產業正在研製幾種空中預警機,其中這包括Y-8平衡木和基於“伊爾-76”研製的KJ-2000預警機。
地麵力量。中國擁有規模為125萬人的地麵部隊,其中40萬部署在靠近台灣的三大軍區。中國一直在對其地麵部隊進行現代化,多數現代化都與擔負應對台海突發事件的部隊有關。
地麵部隊的現代化包括換裝99型第三代主戰坦克,新一代兩棲裝甲車和一係列火箭炮發射係統。
核力量。中國目前擁有50-75枚井式發射液體洲際導彈和公路機動固體洲際彈道導彈。此外,還擁有液體中程彈道導彈和公路機動固體區域彈道導彈。到2015年,中國還會新增CSS-10 Mod2、加強版CSS-4及“巨浪-2”彈道導彈。兩艘“晉”級戰略核潛艇已經服役,但配套的“巨浪-2”仍在進行測試。“晉”級潛艇可能會在未來兩年內攜帶“巨浪-2”洲際彈道導彈,形成作戰能力。
機動戰略導彈的引入,對中國指揮控製帶來了新的挑戰,使他們在核導彈的部署和命令發布上麵臨著各種變數。例如,中國海軍的潛艇在海上的通信能力極其有限,而且中國海軍也沒有使用戰略核潛艇搭載核導彈執行戰略巡航的經驗。陸基機動導彈可能會麵臨與海上類似的指揮控製挑戰。
北京有關核武器的政策仍未改變,主要是維持能夠對敵人進行足夠破壞性核報複所需最低限度的核力量。新一代機動核導彈能夠確保中國在麵臨美國先進導彈防禦係統,以及俄羅斯導彈防禦體係時,擁有足夠的戰略威懾能力。
中國仍在研發能夠反製美國和其他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的技術,同時還在探索培訓體製及加強技術發展的體製。這些措施共同加強了中國的核力量及戰略打擊能力。但是,中國並未闡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會在何種情況下不適用,也未解釋在何種情況下可以有條件使用核武器進行威脅。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仍未改變:“中國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也無條件地承諾不使用核武器,對無核國家或地區威脅或打擊。”
中國會繼續通過加大投入發展有限的核力量,來確保能夠在受到核打擊後進行破壞性的核報複。(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