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官八股:空軍軍代表堅守生產線 對新型戰機最苛刻

(2012-03-05 20:44:09) 下一個

在人民空軍,有這樣一種特殊的職業,它存在的曆史悠久,可追溯到遙遠的戰國。今天,它已伴隨著國防建設發展的步伐和人民空軍成長的足跡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空軍裝備建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人民空軍,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身穿軍裝,卻遠離鐵打的營盤,也聽不見嘹亮的軍號,他們經受的有燈紅酒綠的考驗,也有深山戈壁的冷峻,但他們卻用熱血忠誠、青春和汗水,為人民空軍監造長空利劍。

在人民空軍,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軍人,輝煌殿堂見不到他們的身影,盛世閱兵的方陣見不到他們的雄姿,他們默默無聞地奮戰在裝備研製、軍檢驗收和技術服務的第一線,始終用“業務精通、技能精湛、素質全麵、善於攻堅”的標準要求自己,履職盡責,全力塑造自我形象……

他們就是空軍軍事代表。

裝備的質量問題,不能寄希望於“如果”,1%的僥幸就可能造成100%的災難。空軍軍事代表始終視質量如生命,嚴防死守打造鐵關卡。

每名軍事代表都無法忘記,上世紀70年代曾兩度取消軍事代表製度,使武器裝備建設蒙受了重大損失,大批飛機、發動機和軍械彈藥退廠返修,造成的飛行事故,帶來的隱患,有的用將近20年時間還沒有徹底消除。他們時時警示自己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努力煉就火眼金睛,堅持用紮實勤奮的工作,把一批批性能先進、質量優良、配套齊全的武器裝備源源不斷地送往部隊。

一次,駐西安地區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副總軍事代表關莉,對近200件產品逐一檢驗,細心的她發現一部分產品的著陸燈燈泡有輕微鬆動現象,隨即要求工廠分解檢查。工廠技術人員認為可能是工人裝配時未擰緊,不是大事。“我們不需要‘可能’,要真相!” 關莉較了真。“即使複檢是無用功,為了不讓一個次品裝在裝備上,也必須做。”憑著豐富的檢驗經驗,關莉相信這絕不是裝配誤差那麽簡單。分解十幾件產品後,終於獲得真相:某螺紋中徑尺寸嚴重超差!這樣的產品如果裝上戰機,後果不堪設想。由於關莉的嚴格把關,這些產品的一些部件全部報廢重新生產。廠領導說:“小關這一‘關’把得好。”

有一年8月,西南某機場奇熱難耐。某型飛機座艙內的溫度達50攝氏度以上。此時,時任駐成都地區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軍事代表的梁偉國,領受了該型飛機座艙充壓疲勞試驗的任務。試驗開始後,隨著壓力的上升,梁偉國聽到飛機進氣道發出了輕微的“咚咚”聲。“趕緊停車!”他大聲向機械師呼喊。緊接著,他將聽到的異常聲響告訴有關試驗人員,但對方稱進氣道絕對沒有問題。“肯定有異響!”為證實自己的判斷,梁偉國要爬進進氣道裏檢查。設計師告訴他,此時座艙處於增壓狀態,如果爬進檢查,危險性很大。工廠提出等卸壓後再作檢查,梁偉國認為,卸壓後雖然安全,卻不能找準原因,他毫不猶豫地鑽進進氣道。進氣道猶如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溫度高達60攝氏度以上。梁偉國的衣服濕了幹,幹了濕。他終於發現進氣道有幾處蒙皮由於設計風度偏低,飛機座艙增壓後蒙皮變形,便發出“咚咚”的聲響。梁偉國根據自己檢查結果,向地方工業部門提出了增加蒙皮風度的改進意見,被設計部門采納。

有一次,某型雷達驗收時出現天線停轉、無顯示畫麵的故障,調試人員認為是焊點虛接所致,經排除故障,產品測試合格,按規定可以通過軍檢,但駐上海地區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總軍事代表齊會來卻沒有輕易放過。“真的是虛焊所致嗎?”他堅持按照連續工作兩小時的更高標準進行檢驗。承製方無奈之下隻好同意。時值8月酷暑,處在頂樓平台的調試間沒有空調,室溫高達50攝氏度。他守在烤箱一般的調試間,全神貫注地觀測著雷達顯示器。30分鍾過去了,60分鍾過去了,90分鍾過去了……正當測試人員準備質疑他的判斷時,故障在100分鍾時顯現了。經分析確認是驅動電機故障所致。承製方認為更換電機後便可以驗收交付,但他再次提出質疑:這是個別現象還是共性問題?在他的堅持下,工作人員對整批產品進行了檢測,發現同批次20餘台產品存在類似問題。他的“苛刻”避免了一批不合格產品裝機使用,也贏得了承製方工作人員由衷的敬佩。

要想成為裝備建設的領跑者,就要不斷跟蹤裝備發展前沿進行大膽創新。空軍軍事代表全麵參與裝備研製,闖關奪隘爭當科研尖兵。

有人認為,裝備的科研和創新,工業部門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軍事代表的工作大多局限在了解掌握情況,督促進度方麵。其實不然,某承製單位的負責人曾感慨地說:“型號進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駐廠軍事代表技術力量的推動。”

那年,軍械通用裝備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總軍事代表胡進,作為國外某型雷達引進的技術監造專家組組長,赴國外學習。他想在引進裝備同時引進技術,促進我空軍雷達裝備跨越發展,但外方嚴密的防範措施遠遠超出了想象。他們不允許我方人員接觸核心資料和人員;嚴格控製進入實驗室和生產調試線的時間;派人寸步不離地跟蹤監視,連上廁所都不放過。這深深地刺痛了胡進作為中國人的自尊心,更激發了他作為中國軍人的鬥誌:“外國人能研發的裝備,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行”。天道酬勤,熬了一個多月,胡進很快掌握了外方提供的上千頁、幾十萬字的外圍技術資料。之後,他借鑒國內雷達裝備的設計原理,以創新發散思維構想外方雷達的核心技術,運用引進合同賦予的權利進入實驗室和生產調試線,與自己的構想進行印證。外方技術人員對他的態度不斷改變,從開始的不屑,到逐漸重視,再到尊敬。他們為胡進已經了解其核心技術而感到震驚。

駐廣州地區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軍事代表戴述銀,第一次參加外場技術保障,就看到一名飛行員因彈射救生受傷,而不得不離開喜歡的飛行事業。“為什麽國外飛行員彈射損傷率比國內要低?”為了尋求答案,他四處搜集查閱相關資料,谘詢軍內外有關救生技術專家。最終,他發現是一種叫做強製拉緊肩帶的新技術,使彈射救生損傷概率大大降低。為能早一日提高“藍天驕子”的安全係數,他抓住參加新型火箭彈射座椅技術方案評審會的機會,不分晝夜地準備出一套內容翔實、理由充分的匯報材料,成功地向火箭彈射座椅方麵的專家們推出強製拉緊肩帶技術。隨後,他又通過半年的努力,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對該技術改進完善,使強製拉緊肩帶技術一舉攻克並迅速在我軍所有飛機火箭彈射座椅上推廣使用。

在型號研製和技術質量問題處理中,令駐北京地區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總軍事代表劉向宏記憶猶新的,是某型導彈研製靶試中圖像傳輸係統的那次技術攻關。那年,空軍某新型精確製導導彈在基地靶試中圖傳係統出現了圖像停頓和馬賽克現象,導致靶試失敗,整個型號研製進展嚴重受阻。經過一輪又一輪專家分析探討,問題原因集中在無線傳輸鏈路的“多路徑效應”。這雖然不屬質量問題,但關鍵技術不見底,作為產品主管軍事代表,劉向宏仍深感壓力巨大,因為按時完成好型號研製任務是軍事代表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隨後的3個月裏,實驗室仿真、天線設計改進、軟件綜合優化等38項具體攻關措施,劉向宏與研究所技術人員一道夜以繼日地分析、推算、驗證,終於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攻克了“多徑幹擾”這個深層次技術難題,為導彈最終按時完成設計定型掃清了技術障礙。

在空軍某重點項目研製過程中,駐某研究所軍事代表室副總軍事代表劉汝玫在要求高、難度大、協調工作多的情況下,不畏艱辛,身先士卒,帶領所屬人員深入一線開展通信地麵站選址調研、安裝架設和驗收測試等工作。如今,劉汝玫已組織完成近百個地麵站的建設,保證了該重點項目的質量進度和部隊作戰訓練的正常開展。海拔5374米的高原陣地、南海海島、西北邊陲和沿海地區台站,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沒有甘於平凡的奉獻精神做不了軍事代表,沒有成就大業的誌向追求做不了好軍事代表。空軍軍事代表堅守幕後陣地,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相比聲名遠播的專家學者,相比搏擊藍天的飛行英雄,軍事代表隻是幕後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沒有豪言壯語的表白,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隻有默默無聞的奉獻,堅持不懈的打磨,軍事代表不斷用自身的成長證明:軍事代表的崗位是個可以實現自我、成就大事業的舞台。

為督促並協助企業充分挖掘產能,盡快解決製約排除故障工作進程的葉片生產能力和交付數量問題,一連幾個月,當時駐貴陽地區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軍事代表崔建軍與工廠的生產技術人員一起吃住在生產試驗現場。他每天忙碌在每個關鍵的生產設備前,不厭其煩地向技術人員詢問生產情況,研究解決方案,並在第一時間與工廠進行協調。誰都沒想到,此時如老黃牛一般不知疲倦的崔建軍,已經患上了膽囊炎和脾髒腫大,為了不影響生產進度,他向所有人隱瞞了這一切,疼痛時就偷偷吃上幾片藥,然後又立即投入工作中。葉片生產交付和攻關排除故障的被動局麵一天天好轉,他卻因長時間超負荷工作,病情一天天的加重,最終因脾髒破裂,出血量高達1500CC而昏倒在生產現場,被迫作了脾髒摘除手術。戰友們說他:“悠著點,不要命了。”對此他總是憨厚地笑笑,說:“沒事兒。”其實在他心裏,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葉片則是這顆心髒的心髒,葉片的質量關係著飛行員的安全,他豈敢有絲毫的放鬆。

上世紀90年代初,某新型戰機剛剛裝備部隊。駐沈陽地區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軍事代表李寧蘇和戰友們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們與企業方攜手為建立該型戰機發動機大修線進行知識技術儲備。

在此之前,李寧蘇他們從沒有接觸過三代發動機,而外方又隻提供極其有限的發動機技術資料和工裝設備,更別說軍檢規程。一個個難題像一座座大山橫在李寧蘇麵前,舉步維艱。為了打破技術封鎖,打通大修線,李寧蘇和戰友們全力以赴。在整整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和戰友們如苦行僧一般,有時餓了就泡上一碗方便麵,困了就在長椅上躺一會兒,就連大年三十都撲在大修線上。巨大的壓力和繁重的工作,使他的皮膚病越來越嚴重,奇癢難忍,抓破的血跡透過衣服斑斑點點,潰爛的雙手被孩子稱為“九陰白骨爪”。經過軍廠團結奮鬥,工廠順利形成了檢修該型飛機發動機的能力,軍事代表同時具備了驗收該型飛機發動機的能力。那一刻,萬般辛苦全都變成了甜蜜笑容。

某型導彈訓練中常發生特定故障,問題十分棘手。為查明原理,找到解決辦法,軍械通用裝備軍事代表局某軍事代表室軍事代表劉忠健帶領攻關組反複模擬複原,實驗一次不行兩次……十次不行二十次、三十次……從早晨到深夜,試驗場的燈光一直亮著……有的人堅持不住了,有的人打退堂鼓了,他讓別人回去休息,自己兩眼血絲仍在堅持,家人打電話勸他回家休息,工作的事先放放,別累壞了身體,他還是那句口頭禪:“那怎麽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百次的模擬試驗,他終於找到了故障原因,並提出了改進技術方案。該項技術革新成果經鑒定,證明改進合理、安全可靠。所有的該型導彈都進行了改進升級,最終徹底排除了質量安全隱患,解決了困擾工廠和部隊多年的技術難題。(攝影並撰文/申維明 尚曉華 張曉暉 黃飛 特約記者 譚超 記者 楊運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