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央視曝沈飛最新隱身戰機大突破

(2012-03-20 16:22:01) 下一個

關於中國第四代先進戰鬥機殲14的研製,據可靠消息,已經有近20年的曆史,根據最新的研判,該型戰鬥機離正式閃亮登場的日子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了。由於有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的主要作戰性能和對中國的現實威脅在那裏擺著,因此,殲14的戰術技術要求一改再改,對該型戰機的航電係統和動力係統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當年麵對俄羅斯提供的方案,中國空軍有關領導和軍委首長均感到不甚滿意,而且,中國軍方在當前情況下,不想再把主戰武器的機密讓任何國家知道或者掌握,更不想被他人主宰我們的撒手鐧級武器的采購權。因此,新一代主力戰鬥機的研製在美國的F-22成軍並部署於中國周邊後,我國第四代新型戰鬥機的研製和試驗進入了少有的快車道。目前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試飛的我軍最新型殲14戰鬥機,據可靠消息大概采用了至少10項我國甚至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這些新技術分別是:

一、絕佳的外形隱形性能。關於殲14的空氣動力外形,網友猜測較多,但大多預計和美國的F-22差不多,但我們還是融合了中、美、俄的很多優點,采用了有自己特色的雙垂尾前置鴨翼技術。該機除了采用翼身融合技術、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等隱形技術外,還在全機各結構件的對接部位,采用了在殲七隱身驗證機上試驗成功了的“鋸齒對接技術”,也就是不再沿用傳統的直縫對接方式,每個大型接口都“犬牙交錯”(飛行玻璃座艙與機身接口、飛機起落架艙口、大型結構件的結合處、武器艙口、尾噴口擋板等),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雷達反射波束的反射強度。前置鴨翼的好處是可以給該機提供優異的超級機動能力,這在我們的新型戰鬥機殲10上已經證明過了,小姑怕家都應該看得出來。至於新型戰鬥機的雙垂尾技術,雖說我們自己研製的戰鬥機中還沒有實際使用,但是我們引進技術國產化的殲11B型戰鬥機上,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原來殲11的雙垂尾,改進為雙傾斜垂直尾翼,這在掌握我國最新戰鬥機技術的沈陽飛機製造公司,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二、先進的電腦控製大推力發動機矢量尾噴口。由於要采用嚴格的隱身技術,因此殲14采用了我國在某進口飛機發動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國產大推力矢量發動機,該機的尾噴口與美國的方形矢量噴口不同,采用類似於歐洲和俄羅斯的圓形矢量尾噴口技術,尾噴口可以根據來自電腦自動控製飛行係統的指令,自動調節噴口適量方向和噴口直徑,從而達到最佳的超機動飛行效果。該發動機的尾噴口完全不同於蘇-27和殲11係列的向後延伸出機體尾部,而是退縮深埋在部分機體內,這樣就可以有空間從容布置發動機紅外抑製裝置,有利於飛機的紅外隱身效果進入最佳狀態。

三、機翼整體油箱技術。第四代作戰飛機由於重點強調隱身效果,因此,必須要采用武器內置技術,而采用武器內置技術就必然占用了原來飛機機體油箱的位置,故而第四代新型戰機肯定要采用機翼整體油箱技術。所謂整體機翼油箱,就是現代新型戰機為了保持自己的巡航和作戰航程,在武器掛架內置的情況下,將絕大部分飛行燃料油箱布置在飛機機翼內(因為這種情況之下飛機幾乎無翼載,原來所能掛武器的重量可以轉換成燃料油)。掌握這項技術必須同時掌握機翼動平衡電腦自動調節供油係統,否則,機翼燃油向飛機發動機供油不均衡,導致機翼出現不平衡,很容易發生重大飛行事故。而且,由於機翼麵積相對較大,在戰時被擊中的幾率就比較高,所以機翼整體油箱還要解決中彈後的自我保護問題,這就牽涉到油箱內襯層的問題。所幸,這一問題我國早已經解決,此技術在我國的裝甲車輛油箱、直升機油箱、突擊車油箱等都有應用,既可以有效阻燃,還能大幅減少被擊中油箱的連續滲漏,有利於保障飛機和飛行員的安全。

四、空空導彈武器內置及其發射管理係統。戰鬥機由於機體內體積有限,因此要實現武器內置並不容易,特別是我國同類導彈的體積普遍比國外的都要大一些,所以實現起來更困難。但在我國武器專家的巧妙構思下,這些問題都已經迎刃而解,但我們的載彈量可能相對偏少。還有重要的武器發射控製係統,這也是一個關鍵,因為在火控雷達鎖定目標後,該係統要自動選擇所需的彈種,並及時給該選定彈供電並輸入控製參數,再把該彈投入到發射窗口待發。

五、複合材料大型結構件技術。這也是第三代和第四代戰機都已經開始大批應用的一個技術,該技術既可以大幅減少飛機的機體重量(從而提高飛機的載彈量和載油量)而不減少飛行結構強度,還可較易實現飛機的隱身目的。美國和日本已經實現了飛機機翼整體複合材料技術,其它更小型的機件更是數目繁多,其使用量已經超過飛機重量的一半。我國也已經實現了複合材料尾舵、垂直舵、非關鍵結構件等較大型複合材料技術,複合材料在軍用飛機上的應用比重也越來越多,我們有理由相信,殲14戰機上的複合材料機件應用會有新的提高。

六、玻璃座艙內離子鍍金屬反射膜技術。這項技術主要是防止飛機駕駛員的裝備和飛機駕駛艙內的設備反射電磁波,從而被敵人探測到。如果在飛機駕駛艙玻璃上塗敷這層金屬反射膜,則飛機駕駛艙內的電磁信號無法反射到飛機之外,敵方發射的探測波更無法進入能夠反射電磁回波的座艙內,從而大大減少被發現的概率。此外,座艙各聯結點麵處,也均經過特殊處理,均將電磁波反射能力減弱到最小。

七、發動機進氣口和發動機進氣壓縮風扇高溫隱身塗層技術。由於飛機的發動機進氣口和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葉片是較大的雷達波反射源,而且是從前部探測飛機的主要雷達回波源,因此,新型飛機隱身也要重點解決這一問題。為了減少雷達波回波強度,進氣口通道常被設計成為曲麵形狀,進氣口唇部也是圓弧形過渡,而渦輪風扇葉片因為不能輕易改變形狀,因此,渦輪葉片上通常要塗敷一層不同於機身上的特殊隱形塗層。

八、遠距相控陣多目標火控雷達。我國的戰鬥機載火控雷達技術在借鑒了法國和俄國技術後,已經有了極大進步。在此基礎上,我國自己研製的新型相控陣機載雷達已經定型,據說原型先是裝在殲11B上進行實驗,待殲14正式定型服役時,將會正式裝備該型雷達。該雷達具有多目標處理能力,實際探測距離達到***公裏,能夠同時探測控製**個目標,同時攻擊其中的**個目標。但是隱形飛機因為需要重點考慮隱蔽自己,一般不能隨意打開自己的機載火控雷達,以免過早暴露自己。美國的F-22戰鬥機在進入作戰區域前,一般都是依靠地麵探測雷達、空中的預警飛機和天空的預警衛星所探測到的信息,利用實時數據鏈來實現信息共享。我們的殲14服役後,預計將會主要依靠地基雷達來獲得目標信息,未來估計中國除了大力發展空基預警飛機外,雷達預警衛星也會列入中國軍方的發展之列。

九、機體表麵高分子吸波複合材料技術。我國的高分子吸波航空材料技術,這幾年才逐漸露出神秘的麵紗。相信在大家的記憶中,我國的各型戰鬥機都是銀光閃閃的外觀(鋁合金蒙皮原色),如果距離足夠近,還能看到寬大的機體縫隙和眾多的熱鉚釘。而這些地方恰恰是雷達波反射最集中的所在,之所以我國的軍用飛機極易探測和識別,就來源於此。這既是飛機製造工藝的問題,也是我國飛機設計的長期弊端。現如今,這些東西已經大大改觀,這從殲10上大家就能看出來。在殲14上,這些榫合縫隙已經大大減小,熱鉚釘的痕跡也幾乎看不出來了,在彌合和噴塗了我國自己研製的高分子吸波材料後,我國新型殲擊機的外觀均勻平滑,再結合原有的隱身設計,其隱身效果幾乎無與倫比。這些隱身材料已經由最初的1號,發展改進成為係列,現在已經有2、3、4號同時問世。

十、全自動飛行控製管理評估係統。我國現役的飛機的駕駛,因為我國的飛行控製係統大多相對落後(主要靠人力來控製),絕大多數都要依靠飛行員個人的飛行素質來控製,因此,飛行工作既辛苦又消耗體力。記得某材料上曾說,美歐等國的航空飛行表演隊飛出的高難特技動作,編隊飛機之間的距離是由自動飛行控製係統自動控製的,而我國的“八.一”飛行表演隊能夠飛出同樣的水平,是依靠他們過硬的素質和訓練來實現的!所以,國外先進戰鬥機飛行員的長時間飛行工作很輕鬆,而我國飛行員飛行時間長了,體力會消耗很大。因此,我國在飛行自動控製領域,在上世紀末奮起直追,現在初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經研製成功的某些型號,已經正式裝備了我國最先進的戰鬥機,如殲10、殲11、飛豹等機型。而在殲14上裝備的是更加先進的型號,可以在電腦預定的飛行戰術動作中,自動完成各種高難訓練科目,並且大大減少了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殲14先進第四代作戰飛機,是我國新世紀航空工業的定鼎之作,也是我國趕超世界戰鬥機先進水平的代表作。殲14戰鬥機的建成服役,既可以大幅縮小我國與飛行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還可以有效保衛我國的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並且能夠完全滿足很多國家的外購先進水平戰鬥機的需求!預計,該機在2010年小批量開始服役後,將很快成為我國的新的“殺手鐧”,擔負起抗衡美國及其亞洲盟國最新型戰鬥機的重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